济源火车站售票电话:食之色,人本性也 原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13 13:45:16

语出自子曰:食之,色也。——《孟子·告子上》
  意思是食欲和性欲都是人的本性。
  拓展如下:
  告子在与孟子辩论人性时,用了四个比喻,分别是“性犹杞柳”、“性犹湍水”、“生之谓性”、“食色性也”。正是告子的这几个比喻引出了孟子对于人性本善的精辟论证,引出了孟子对“仁义理智”理论的全面见解。虽然告子的每个比喻都遭到孟子强有力的驳斥,但正是告子的误解,才得以让孟子从最细微处一气呵成、淋漓尽致地阐述了儒家学说的精要。

食色,性也
告子说的/注意不是孔子,孔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告子的这句话可以说是有问题的

怎么解释呢?

-----山下的女人是老虎--------

论语别裁--南怀瑾
节选
人性的基本问题

关于“文质彬彬”一节,再深入就要进入个人具体的修养,和人性本质问题。
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这是哲学上一大问题。中国哲学的基本,几千年来讨论这个
问题,都无法下定论,西方哲学也讨论这个问题。我们根据孔孟思想,认为人性的
本质,本来是善良的。最有名的《三字经》,第一句话就引用孔子“人之初,性本
善。”不善都是后天学坏了的恶习气。所谓:“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也曾
举例,说明人性基本是善的。他说,我们走在路上,看见一个小孩子掉下井里去,
第一个念头,第一件事一定是救人,不管这个孩子是谁,是仇人的孩子,或是自己
的孩子,一定只要救人,所以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仁爱、慈悲的心各个都有。其
次,人看到悲惨可怜的人,心里一定为他难过。由此可见人心是好的。

相反的,如荀子主张人性天生是恶的。举例来说,如果一个母亲生了双胞胎,
当其中一个孩子要吃奶的时候,另一个孩子又哭、又闹,把奶抢过来自己吃,可见
人性是恶的。荀子认为人之为善,是后天的教化慢慢塑造而成。在孔子、孟子和荀
子之外的另外一说,便是与孟子同时的告子,他认为人的本性,既不好也不坏。他
说人性好比木头,以圆规一量可做成圆形,用矩一量又可做成方形。墨子也是这种
主张:他说人性像白丝布一样,要把他染成黑的就是黑色,染成红的就是红色。人
性无所谓善恶,善恶都是后来的染色。现在教育上“可塑性”的观念,便和此相近。
于是,人性是善是恶,或不善不恶,哲学上几千年来都在争论。中国如此,外国也
如此。

但是这些学理到今天还没有给人类以公认的定论,至少在学术思想上是如此。
所以我们常常提到人类的文化非常滑稽。中国人五千年文化历史,西方人也有几千
年,同样的吹牛认为人类最伟大,最了不起——自吹是万物之灵。但在万物的心目
中,如猪、牛、鸡、鸭来看人类,说不定认为人是万物中最可恶的东西,既狡诈又
凶残,因为人类专门杀害它们,吃它们。可是我们万物之灵的人类,虽然有了几千
年文化,但对几个基本问题,却仍然都没有肯定的答案。例如:我们的生命究竟从
哪里来?人性究竟是善的或是恶的?人类自己认为哲学、宗教、科学等累积的文明,
已经征服了太空,这也是吹牛。严格说来,人类今天的文明,只能说开始向太空进
军,太空并没有被我们征服。虽然进到了太空,人类自己切身的问题,仍如几千年
来一样,还是没有解决。科学上为什么要到太空去?主要目的还是要追求生命的来
源。今日科学的物质文明虽然发达,但科学的基本精神还是在追究这种问题的根源。
不过这个问题的答案没有追出来,却把这套探讨的技术,发展到物质文明上去了,
因此便形成今天文化的趋势。

我们不要把问题扯远了,人性的形上形下问题,以后再讨论。以上所谓正反双
方的理由都不太充分,而且有问题。现在我们回来单单讨论人类本性的这个“质”
究竟怎样?这个问题也很难讲。不过人类原始的本性——质——是比较直爽的,我
们看一个小孩子所表露的动作,纵然打破了东西,做错了事,他那个样子都蛮可爱
的,因为他没有加上后天的颜色,还是人性的本质。假使人长大了,都还是这样,
好不好呢?且看我们流传的一两则哲学性的笑话,供给大家做研究性的参考。

还是老虎可爱

有一个老和尚,收养了一个很小的孤儿,才两三岁就带到山上。关着门不使他
与外界任何人接触,也不教他任何事,到抚养成人了,有一次老和尚下山去,一个
朋友来访,问这个小和尚,师父哪里去了?这个小孩傻傻地说师父下山了。来客奇
怪地问,你是他的徒弟,怎么什么事都不会?小和尚说,什么叫做“会”呢?客人
就教他见了人,要怎么讲礼,要怎样讲话,师父回来时应该怎样对师父行礼。客人
把这许多事都教给了小和尚,这小和尚已经是二十多岁的青年了,越学越会。客人
没等他师父回来就先离开了,等到师父回来时,小和尚到山门外老远去迎接,行礼
问好。师父看见,奇怪极了,问起这一套举动是哪里学来的。小和尚说出经过,这
个师父气坏了,找到那位朋友大吵一顿。他说我二十多年来,不让他染污上任何是
非善恶的东西,保留一副人性原本的清白。结果给你这一搞就搞坏了,我二十几年
来的心血白费了。我们听了这个故事,其中所包括的内涵很多,不妨从各方面去理
解。

第二个故事大家都知道的,一个老和尚也是这样收了一个小孩。到了二十几岁,
要带他下山,但很为他担心。就告诉他,你没有到人世间看过,现在我带你去。在
城市中很热闹,五花八门,不过什么都不必怕,只有一个东西——老虎,你要注意,
那是会吃人的。小和尚问老虎是什么样子,老和尚就把女人的样子告诉他,说这就
是老虎。老和尚带他走了一趟,回到山上以后问徒弟,到了闹市里最喜欢的是什么?
小和尚认为一切都很好,没有什么特别可动心的。老和尚又问那什么东西最可爱呢?
小和尚说,最可爱的还是老虎。

这两个故事都涉及了人性,所以讨论到《论语》上的这个质字,一定要说怎样
才是人的本质,也是很难下定论的。

如果质胜文,缺乏文化的修养就不美。倘使文胜质便很可能成为书呆子。学识
太好的人,也很可能会令人头大。谈学问头头是道,谈作人做事,样样都糟,而且
主观特别的强。所以文与质两个重点要平衡。

另外他又说出一个道理来: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这个之字,无法解释。如果没有之字就能解释了。

应该是“食色,性也”,
就是“需要吃饭,需要性生活,都是人的自然本性”

食欲,色欲,是人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