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建准:孩子要家庭礼仪知识(1)兄弟姐妹之间(2)子女对父母(3)待客方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8 07:12:52

家庭礼仪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感情联络为目的,以相互关心为原则、以社会效益为标准四个方面。

第一,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家庭礼仪主要体现在家庭成员之间,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最为普遍的关系,以血缘关系、感情关系为核心。因此,在家庭礼仪的形成、建立和运用过程中,必须从血缘关系这一基本点出发的。

第二,以感情联络为目的。家庭礼仪的主要职能并非以个人形象的塑造为侧重点,而是通过种种习惯形成的礼节、仪式来进一步沟通感情,俗话说的“亲戚亲戚,不走不亲”。就是强调亲友间的感情有了血缘关系的基础,还得需要通过一定的礼仪手段来维持、强化和巩固。婚嫁喜庆、乔迁新居、寿诞生日等种种快乐,通过礼仪的传播,可以使更多的人体会和享受,这一传播过程的最终目的就是加强感情联系。

第三,以相互关心为原则。之所以说“母爱是最伟大,最神圣的爱”是因为母爱的主要内涵是无私的奉献、无微不至的关怀。要衡量一件事或某一行为是否符合家庭礼仪要求,只要分析一下双方之间是否存在相互关心的成分,真诚的祝贺、耐心的劝导,热情的帮助本身就是合乎礼仪的。

第四,以社会效益为标准。不同的时代环境、不同的区域、风俗,礼仪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家庭礼仪也一样,因为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家庭活动中的许多礼节、仪节始终也是变化发展的,如封建社会的婚礼有拜堂入洞房等繁文缛节,而当今出现了许多集体婚礼、旅游结婚等新的婚礼程序。但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要评判某一种家庭礼节、仪式是否是进步的、合乎礼仪规范的,只要看它是否能产生很好的社会效益这一标准。

父母和孩子之间需不需要礼仪

孩子直呼父母姓名是时尚吗?

从1月1日起,全市开展为期1年的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以生活礼仪、社会礼仪、赛场礼仪、职业礼仪、校园礼仪和涉外礼仪为主要内容,普及文明礼仪知识。本报推出专版,开通主题热线,和读者共同探讨礼仪话题。

孙云晓:家庭礼仪应当父慈子孝

在父母与孩子间,礼仪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须的。我认为孩子直呼父母的名字,是不尊重、不礼貌的。古时,孔子教育弟子:树立仁爱之心要由敬爱自己的父母开始。我们现在讲究礼仪,也要从与父母间相处的礼仪开始。亲子间的礼仪是父慈子孝,父母对孩子要慈爱,孩子对父母要孝敬。亲子间的礼仪,是以尊敬为核心的礼仪。

崔琦:亲子礼仪需要家长言传身教

孩子直呼父母名字,存在这种现象说明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有了欠缺。按照中国的礼仪规范,即使是直呼平辈的名字也是对对方的不尊敬,古时平辈都互称对方的字。现在不讲究这些,但是有的孩子认为称父母“你”,是平等的表现。我觉得这是不对的。北方人,尤其是北京人,最讲究的就是对他人的敬称。别说是长辈,就是平辈,有的时候还要称“您”,何况是自己的父母?

1、现代的亲子关系与旧时的父子君臣之礼有什么不同?

孙云晓:封建社会的时候,提倡父子之礼,是强调“顺从”,扼杀了孩子的天性。今天我们提倡的父慈子孝,核心是“尊重”。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权益、倾听他们的心声就是“慈”。父母尊重自己孩子,会让他们有一个健康的人格。而我们说的“子孝”呢,就是孩子“孝敬”父母,而不是一味强调“孝顺”。

2、家长如何对孩子平等又能保存家长的尊严?

崔琦:家长应该与孩子做朋友。孩子尊重家长自然是必要的。但家长不能因为自己是父母就霸道、不讲理。亲子间的平等是一种道义上的平等,是相互的尊重,并不是谁压着谁。

孙云晓:现在很多父母学着多尊重、多表扬孩子,但是有些也过了,进入了一个对孩子“无批评”的误区。家一定要有家规。父母可以与孩子成为朋友,但是对孩子说“不”是成年人的责任,没有批评的教育是危险的教育。在家里,要给孩子立下一定的规矩。比如:早晚问候父母,“出必告、返必面”。亲子间的礼仪要从小养成习惯。把礼仪转化成一种习惯行为,融到孩子的骨血中去。

3、家庭礼仪要不要借鉴国外礼仪?

孙云晓:要学会相互借鉴他国的礼仪,其中也有很多优点。礼的核心是尊重,中国人的传统是含蓄。现在看来我们还是太过于含蓄了,应该鼓励人们把心中的感受说出来。在借鉴时只要本着现代道德核心:公正、尊重、责任,凡是符合这样的礼仪就可以坚持。

崔琦:国人不熟悉国外的礼仪,并不是失礼。但是有很多陋习是一定要改在国门内的。从小就要教育孩子们坐有坐相,站有站相。

4、孩子要参与家庭的决策,应该怎么让家长认同?

孙云晓:21世纪是两代人相互学习的时代。要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自己是值得家长信任的。平时在与父母交流时,也对他们表达一些自己的想法,让他们逐渐知道你已经不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了。

崔琦:现在是信息时代,孩子了解的很多情况也是家长所不了解的。子女为家庭出谋划策也要讲究策略,要是突如其来或者泛泛地说说,效果也许会差一些。张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