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医嫡女离线下载:请问古代西辽国是由那些民族构成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11 03:44:06

西 辽

金兵灭辽后,随即南下侵掠。辽朝西北地区的各游牧部落,并无战事。耶律大石领兵至镇州(今蒙古鄂尔浑河上游,哈达桑东北古回鹘城),召集西北地区十八个部落,征兵万人,设置官员,重新组成统治机构。延庆七年(1130),耶律大石率部经回鹘西行,至叶密立(今新疆塔城一带),征服突厥各部落。耶律大石建号称帝,号天佑皇帝,又号古儿汗,耶律大石仍用辽国号,史称西辽,又称哈喇契丹(黑契丹)。康国元年(1134),耶律大石在楚河南岸八刺沙衮建都,号为虎思斡鲁朵。

耶律大石建都后,出兵东征喀什噶尔,进至和阗。向西征服撒马尔罕和花剌子模。康国十年,病死,依汉制立庙号德宗。

西辽德宗耶律大石死后,由皇后塔不烟执政七年,以后传子耶律夷列(仁宗)。崇福元年,西辽仁宗死,妹普速完摄政,号承天皇太后。普速完与夫弟萧朴古只私通,谋杀夫萧朵鲁不。萧朵鲁不父萧斡里剌为西辽元帅,领兵杀普速完及萧朴古只。天禧元年(1178),西辽仁宗子耶律直鲁古继帝位。

天禧二十七年,蒙古成吉思汗灭乃蛮部,乃蛮部长太阳汗败死,子屈出律西逃。年初,屈出律逃奔西辽。耶律直鲁古将女儿嫁给屈出律。屈出律又离西辽东去收集乃蛮残部,与花剌子模相约,夹攻西辽。三十四年,耶律直鲁古被迫退位。屈出律篡夺了西辽王位,奉耶律直鲁古为太上皇,两年后死。1218年,蒙古军灭其国,屈出律被捕处死。

政治制度

辽太宗时期,统治地区西至流沙,东至黑龙江流域及原属渤海的地区,北至胪朐河(今克鲁伦河)南部包括燕云十六州地。建都在潢河流域的上京。以上京为中心的契丹旧地和西北各游牧部落居地,实行奴隶制的统治。东部地区灭渤海后仍实行原有的封建制。南部燕云十六州地,则继续实行汉人传统的封建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由此形成为西部、东部以及南部三个不同的区域。在这三个区域内居住着不同的民族,实行不同的制度,统一于辽朝的统治之下,因而其统治制度具有许多特点。辽朝制度在太祖、太宗和世宗时逐步建立。辽圣宗时都中京,各项制度也有所改革。

斡鲁朵制 斡鲁朵原义为帐幕。辽朝皇帝各有自己的斡鲁朵,并有直属的军队、民户、奴隶和州县,构成独立的经济军事单位。斡鲁朵领有的奴隶和财产,为皇帝个人私有,死后由家族后代所继承。帝后斡鲁朵有著帐局,以契丹族和奚族奴隶为著帐户,为皇族宫帐服役。斡鲁朵还领有“瓦里”,奴役契丹奴隶,从事狩猎和手工业生产。一批自西北游牧部落俘降的奴隶也隶属于斡鲁朵宫帐。辽圣宗时,大批解放奴隶成为部民和独立的部族。辽朝皇帝设契丹、汉人诸行宫都部署司,分掌各斡鲁朵所属契丹人和其他游牧民族、汉人和渤海人等事务。

头下制 帝后以下的贵族俘掳的汉人、渤海人奴隶,在契丹本土建立州县寨堡,从事农业生产,称为“头下”或“投下”(见头下军州)。皇室(诸王、公主)和后族(国舅)所领有的头下,许创立州城。其他贵族不得建立城郭,但也领有自己的头下。头下军州的属户,多数是称为部曲的依附农民和依附牧民,少数是奴隶。

捺钵 辽朝在建立城市后,皇族仍保持渔猎骑射的传统。皇帝在四季出外游猎,其行在称为捺钵。辽圣宗以后,四时捺钵各有固定地点,形成制度。春捺钵在长春州(今吉林扶余他虎城)捕鹅,又在混同江(今第二松花江)钩鱼。夏捺钵在永安山或炭山放鹰。秋捺钵在庆州(今辽宁林西县北)射鹿。冬捺钵在永州(今辽宁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汇合处)猎虎。皇帝出猎时,朝中官员随行。夏季和冬季,皇帝即在捺钵与北、南大臣会议国事,捺钵成为政治活动的中心。

枢密院 辽太祖时,自领兵马作战,次子耶律德光(辽太宗)综理军务,加号天下兵马大元帅。辽太宗灭后晋,沿晋制设枢密使管领汉人兵马。辽世宗夺得皇位,囚禁天下兵马大元帅耶律李胡,因采汉人制度,设契丹枢密使,以统领契丹兵马。契丹枢密院又称北枢密院,汉人枢密院称南枢密院。北、南枢密使参预国政,听决狱讼。辽圣宗时,韩德让兼领北、南两枢密使,综理军政,成为皇帝以下最高的执政者。此后,汉人官员可任北院枢密使,契丹官员也可任南院枢密使。北南枢密院于枢密使以下,设有知枢密使事、枢密副使、知枢密副使事等官职。

中央官制 契丹以东向为尚,皇帝宫帐座西向东,官员分列宫帐两侧,因此官职都分称北、南。辽朝中枢官制分为北面官与南面官两大系统。北面官管理契丹政事,南面官管理汉人事务,即所谓“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官制仍保存着契丹氏族部落制的某些痕迹。职名多源于突厥、回纥,建国后又采用汉人官制的某些职名。部落联盟时期的最高官职称“于越”。建国后仍保留这一称谓,但不实际任事,成为皇帝以下最为显贵的尊称。辽世宗以后,北院枢密使是最高的军事行政官员。契丹遥辇氏八部原以迭剌、乙室两兄弟部落最强大。建国后,将八部居民分别编组为以迭剌、乙室两部为核心的两大集团,分设北府宰相和南府宰相管理政务。两府宰相分别由后族和皇族充任。皇族从出的迭剌部,辽太祖时分设为五院、六院两部,首领称“大王”。北、南院大王成为仅次于北、南府宰相的重要官员。乙室部也称大王,与北、南院大王并立。皇族事务专设大惕隐司管领,官员称“惕隐”。后族事务设大国舅司管理,官员称“常衮”(敞稳)。皇帝有自己的侍卫亲军,又有宿卫和宿直官,例由贵族大臣轮番担任。北面朝官中有大林牙院掌理契丹文翰诏令。官员有都林牙、林牙承旨、林牙(契丹语:文士)。

南面官制,《辽史》记载极为疏略。辽太祖时曾任韩知古“总汉儿司事”,总管汉人事务,依唐制加号中书令。辽世宗时,建“政事省”,主管汉人事务。辽兴宗时,又改政事省为中书省。南枢密院是综理汉人军政的最高官衙。中书省只是管理汉人官民的一般行政事务,设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等,为正、副宰相。辽代一些加号尚书、中书、门下的官称,多只是附加的尊称或封赠的虚衔。南面官中没有翰林院掌管汉文文书。官员有总知翰林院事、翰林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等名目。契丹人任职者称为南面林牙。

地方官制 契丹族征服奚族后建国,在契丹族、奚族及北方游牧族居地建立起统治制度。灭渤海后,基本保持渤海原有的官制。得燕云十六州汉人地区,则沿用后唐的旧制。因此,辽国境内的地方官制形成三个系统。契丹族和北方诸族地区实行部族制。大小部族一般各有居地,但地域统治取代了血缘组织,居民或不限本部族血统。奚族被征服后,仍保持五部或六部组织。奚族首领称奚王。辽朝设契丹北、南院大王府、乙室王府与奚王府并列,四大王府各领一大部族,即五院部、六院部、乙室部和奚六部。辽太宗时,仿汉制于奚王以下设宰相二员、常衮二员。辽太祖时又将俘降的边地各族分编为八部,分属北、南两府。辽圣宗时扩建为二十八部,一度撤销奚王府,奚六部改属北府统领。合共三十四部。三十四个小部族按民族成分包括契丹、奚、室韦、乌古、敌烈等各族。各小部族首领原称夷离堇,后改令稳,辽圣宗时一律设节度使统辖。头下州县由帝、后斡鲁朵和诸王公主贵族派遣官员管理,节度使仍由朝廷任命。辽太宗时号皇都为上京,设临潢府。辽圣宗时在奚族居地建中京大定府。上京、中京的长官称留守。在渤海地区,辽太祖灭渤海后,于其地建东丹国,封皇子耶律倍东丹王,成为特殊的政区。东丹国沿渤海旧制下设左、右大相、次相及平章事等官,由契丹人与渤海人担任。辽太宗时废东丹国,称中台省。迁渤海人于东平郡(今辽宁辽阳),升东平郡为南京,又改称东京辽阳府。世宗时,恢复东丹国,仍设中台省,官制仍设左右大相、次相等职。辽圣宗时废中台省。东京设留守司及统军司统辖所属州县。州设节度使,县设县令。燕云十六州地区,以幽州(今北京)为中心,称南京幽都府,又改名析津府。地方官制基本上沿袭后唐制度设州、县。州有刺史州、节度州之分。县设县令。辽兴宗在大同军设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下辖州县,官制略同于南京。东京、南京和西京的最高长官均称留守,由契丹重臣任职。汉人、渤海人等聚居区地方统治体制相近,为州县制,属辽南面官系统;而契丹人、奚人等地方统治体制为部族制,属辽北面官系统。

法律 辽太祖建国后,即诏定法律,以统治契丹及北方诸族人。汉人仍依原有的汉法。即源于唐代的法律。灭渤海后,也用汉法。契丹法与汉法分别应用于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民族。辽太祖时耶律突吕不曾撰决狱法,当是断案治罪的条例。辽圣宗时,修订法律十数项。主要是奴隶犯罪须送官府处理,主人不得擅杀。契丹人与汉人斗殴,同等治罪。辽兴宗时,重新制定法律,在重熙五年(1036)正式颁布,新定条制,共五百四十七条,是一部完整的法典,史称《重熙条制》。辽道宗咸雍六年(1070),又重加改定,增补为七百八十九条,称《咸雍条制》,以后又增补两次,共增一百零三条。大安五年(1089),道宗下诏,因新定法令太繁,仍用旧法,即《重熙条制》。辽国的几部法典都已失传。

辽朝北面官中设有夷离毕院专掌刑狱。有左、右夷离毕,知左、右夷离毕事等官职。辽圣宗时,北、南枢密院综理军政,并理讼事。贵族官员犯法,由所在官司案问,申报北、南院复审、奏报。其后又在南面官中仿汉人制度设大理寺审理重大罪案。官员有大理寺少卿、大理正等。辽兴宗时,五京(上京、中京、东京、南京、西京)专设警巡院,各地契丹人犯法,由警巡使审理。汉人犯法,由所在州县官审理。

辽朝契丹人犯法,原有投崖、生瘗(活埋)、射鬼箭(乱箭射死)、木剑(杖背)、大棒、铁骨朵、沙袋(拷打)及鞭、烙(刑讯)等刑。圣宗以后,采用汉人刑名,有死、流、杖、徒四等。死刑有绞、斩、凌迟。

科举 辽朝原无科举考试制度,辽圣宗时始置科举取士。设进士科,分甲、乙两科。考试分为乡试(乡贡)、礼部试和廷试(殿试)。辽朝科举只限汉人文士考试,契丹人不得应试。

经济概况

辽朝国内各民族从事不同的生产职业,契丹人、奚人、汉人、渤海人等各族在此期间交流了生产经验,在一些部门取得了成就。

渔猎 契丹族居住在潢河、土河之间,以渔猎为基本的生产方法。捕鱼有钩鱼法。冬春之间,河湖冰冻,凿冰眼用绳钩捕捉。狩猎以骑射为主,因季节而不同。春季捕鹅、鸭、雁。四五月打麋鹿,八九月打虎豹。又有“呼鹿”法,猎人吹角模仿鹿鸣,引诱鹿来以捕射。契丹人饲养猎鹰作助手,捕捉各种飞禽。东北地区号为海东青的鹰,最为有名。契丹人还驯养豹,在出猎时随行捕兽。辽朝建国后,居住在潢河流域的契丹人,继续从事渔猎。辽朝皇帝和随行官员,四季也在捺钵进行渔猎活动。

畜牧 契丹人以畜牧为业,随水草游牧。辽朝统治下的北方各民族也经营

畜牧。畜牧业在辽朝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畜牧有马、驼、牛、羊等牲畜,而以马、羊为主。马是射猎放牧所必需,也是交通和作战的必要工具。羊提供皮毛和肉食,是牧区衣食的来源。辽朝国家经营的畜牧,设有专门的机构管理。辽圣宗时,改变部落奴役制度,北方各族向辽朝进贡牲畜,由驻在官员就地统领畜牧。私人占有畜牲,也有很大的数量。占有牲畜的多少,是契丹族人区分贫富的标志。(参见彩图插页第57页)

农业 辽朝农业主要在南京道、西京道汉人地区和东京道的渤海人住地。辽太宗以后,部分契丹人和奚人也从事农业耕作。辽太宗曾将一些契丹氏族迁到海勒水(今海拉尔河)一带开垦农田。辽圣宗以后,头下州县从事农耕的部分汉人农民沦为契丹和奚人的佃户。辽道宗时,屯田积谷,农业有较大的发展。辽朝的农作物,汉人、渤海人地区以麦、粟、稻为主,契丹和奚人地区,多种穄米。

手工业 契丹奴隶制时期,手工业即是重要的生产部门。汉人和渤海人地区的手工业也很发达。辽朝各民族相互交流生产技术,手工业的许多部门出现具有特色的成就。铁器是渔猎和作战所必需。室韦、渤海的冶铁技术传入契丹,经过各族人民的共同创造,生产出著名的镔铁。金银矿的开采和金银器的制造,也是辽朝的主要成就。用金银制作的各种马具、饮食用具、服饰和佛教器物,都达到相当高的工艺水平。辽朝的马鞍,被宋人称为“天下第一”。汉族的制瓷技术传入契丹,辽朝瓷器生产颇为发达,质地、色彩和形制都具有特色,鸡冠壶、长颈瓶、袋形壶等是辽瓷中最有代表性的产品。汉人和渤

海人的丝织业在辽朝得到传播,上京和中京都有专门的机构,从事多种丝织品的生产。印刷和造纸也得到发展。辽兴宗时雕印大藏经,约近一千册,高丽僧人称赞它“纸薄字密”,“帙简部轻”,说明辽朝的造纸术和印刷术都已达到相当的水平。辽朝虽禁止火药制造技术出口,但至晚在辽道宗时,辽朝已掌握此项技术,在南京“日阅火炮”,并在榷场私买硫黄、焰硝等火药原料。(参见彩图插页第60、62、63页)

商业 辽朝的五京是各地区的政治中心,也是商业贸易的中心。辽太祖建上京城,南城称汉城,汉人在此聚居,有商肆贸易。南门之东有回鹘营,是回鹘商贩的住地。中京城街道阔百余步,街东西有廊舍约三百间,居民在廊下贸易。城中坊间,有牧民停置车、驼的场所。东京外城是汉城,有南北两市交易,南京原是汉人的城市,依旧制在城北设商市。陆海百货都在北市买卖。西京是军事重镇,商业贸易不如南京繁盛。四时捺钵的皇帝和官员驻在地有临时的市场,商民驱车随从货卖。契丹居地在辽代陆续出现了一些州城,也有商业经营。上京以西的祖州城内即有市肆。辽朝统治下的东北和西北诸部落,通过贡赐或以物相易,进行物产交换。

辽朝与周邻诸国的贸易,也不断发展。五代时,辽与梁、唐、晋等都有贸易往来,与南方的吴越、南唐也通过航海,使臣往来,交换商品。宋朝和辽朝先后在边地州军设置榷场,在官员控制下进行商品交换,征收商税。私人之间的走私贸易也使大量商品输入辽朝。辽朝卖给宋朝的商品主要是羊、马、珍珠和镔铁刀。自宋朝输入的商品有茶叶、药材、丝麻织品、漆器、瓷器、铜钱、香料以及印本书籍。辽朝与西夏、吐蕃、高昌和中亚等国经由使臣往来和贡献赏赐,交换畜产和手工业品。私人商贩也有违禁的贸易。辽与高丽的贸易发达。辽圣宗之后,两国关系稳定,商品贡赐每年不断,并在边地设有榷场。日本的僧人和商客也来到辽朝交易货物。辽朝初期的商业交易仍用布或银作为交换手段,辽景宗、圣宗以后,辽朝自铸的铜钱与宋钱兼行,广泛流通。

交通 契丹在唐代受营州都督统辖,与河北的交通极为不便。辽朝建国后,并未大力修建交通设施。契丹居地至南京、西京主要是骑马或驾牛车。有榆关路、松亭路、古北口路和石门关路四条通道。榆关至居庸关可以行车,松亭及古北口两路,多是崎岖山道,只能骑马,西北各族往来和军需供应,则用马、驼。古北口路有驿馆,由民户供给,称“供亿户”。各地驿传,多随时征调营运,并无固定的制度。海路交通主要通过渤海地区。南京东面的蓟州地方,有萧后运粮河。

宗教与文化

契丹在建国前只有对自然界的原始崇拜和原始文化。辽朝建立后,佛教逐渐在契丹贵族中传播。汉人、渤海人居住地区,仍继承唐代的文化传统。辽圣宗以后,汉族的封建文明为契丹贵族所接受,在辽朝得到发展。

契丹族在原始时代,以白马与青牛作为互通婚姻的两个部落的象征。天地、白青、马牛、男女等概念形成对立统一的两极。辽朝建国后,皇帝称天皇帝,皇后称地皇

后。相信天地都有神只。出兵作战前用白马、青牛祭祀天地。用白羊骨炙卜。巫和太巫执行占卜和各种原始的宗教仪式。辽朝皇帝举行祭山仪、岁除仪、瑟瑟仪(射柳祈雨)仍由巫师赞祝行礼。契丹崇拜太阳,故以东向为尚。

辽太祖、太宗时,佛教从渤海和燕云两个地区传入辽国的中心。阿保机建国前,俘获汉人,据说已在潢河上游的龙化州建开教寺。天显元年(926)灭渤海国后,渤海僧人崇文等五十人到上京,建天雄寺传教。辽太宗得燕云后,河北汉人僧尼也陆续来到上京。辽圣宗以后,佛教更为发展。各地区建造佛寺甚多,并通过贵族信徒的施舍,占有大量的土地和民户。头下户被施给寺院后,将原来交纳给领主的赋税转交给寺院。同时仍向国家交租,称为寺院二税户(见二税户)。辽代佛教以华严宗为最盛。佛教圣地五台山在辽朝境内,由西京管辖,是华严宗的教学中心。上京开龙寺僧也专攻华严。辽道宗并曾亲撰《华严经随品赞》十卷。密宗也在辽朝传播。五台山和南京都有究习密宗的高僧,并翻译密典多部。密宗的经咒也在契丹社会中流行。

辽圣宗以后,对佛教典籍的刊校,作出两大业绩。一是石经的刊刻,一是雕印大藏。隋代僧人静琬在涿州(今河北涿县)大房山,开凿石室,用石板刊刻佛经收藏。唐代建云居寺,继续刊刻石经。后经战乱中断,云居寺被毁。辽圣宗时重修云居寺,发现石室。辽圣宗命僧人可玄继续刊刻经板。经辽兴宗、道宗两朝,刻完《大般若经》、《大宝积经》等经石六百块。合原存《涅盘经》、《华严经》石共有二千七百三十块,合称四大部经。石经的刊刻也是对佛经的一次校勘整理。兴宗时开始校印佛经的总集《大藏经》。佛经以木板雕印,全用汉文,并经僧人详为校勘。完成五百九十七帙。辽道宗时继续收罗刊印。在此以前,971年宋太宗曾在成都雕印大藏经,号称“宋藏”。辽代印本通称“丹藏”。(参见彩图插页第64页)

辽朝僧人的著述,主要有《续一切经音义》和《龙龛手镜》两书流传,都完成于辽圣宗时代。南京崇仁寺僧人希麟(汉人)依仿唐慧琳《一切经音义》体例,对唐开元以后的佛经,续作音注,成《续一切经音义》十卷。此书广泛参阅了有关训诂和音韵文字的古代著述,详征博引,是一部有价值的著作。僧人行均(汉人,俗姓于)在五台山金河寺著《龙龛手镜》,是一部通俗的汉字字书,依平、上、去、入四声分编四卷,共收二万六千四百多字,注释十六万三千多字。行均收录当时实际读音和通用字体,并多收民间通行的俗字,是一部有独创性的字书。此书曾传入宋朝,在浙西雕板,因避讳改名《龙龛手鉴》。

辽朝的佛教建筑,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现存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建于辽圣宗统和二年(984),是三层重叠的木构建筑,继承了唐代建筑的框架法。辽代的佛塔遍布于五京地区。现存北京天宁寺砖塔、宁城(辽中京)砖塔和山西应县的木塔,都是实体,八角层檐,为前代所未有。这种新形制为金代所继承,形成独特风格的辽金塔。内蒙古赤峰市林西(上京路)的白砖塔,八角七层,但内部中空可以直登,近似唐塔。(参见彩图插页第59页)

辽朝创造了契丹文字,但由于汉文化的传布,见于记载的辽代文学作品,仍多用汉文。最早的诗篇是辽太祖皇子耶律倍的五言诗:“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辽圣宗以后,契丹贵族多学作汉诗。辽圣宗时曾以契丹字译白居易讽谏集。流传的圣宗佚诗有“乐天诗集是吾师”句。传说圣宗喜吟诗,曾作曲百余首,但并未流传。北宋苏轼诗曾传到辽朝,在南京书肆刻印,很有影响。辽道宗和宣懿后,辽天祚帝的文妃(渤海人)都能作汉诗。道宗所作诗赋曾编为《清宁集》,已失传。辽朝贵族文人也有一些诗集,都未能传留后世,可能也都是汉诗。近年不断有契丹文物出土,但由于契丹语文尚不能通解,契丹语写成的文学作品,还有待于研究发掘。

辽太祖皇子耶律倍醉心于汉文明,不但能诗,也能作画。宋朝藏有耶律倍的绘画十五幅。有“猎骑图”一幅,到元代仍受到珍视。辽兴宗曾画鹿赠给宋仁宗赵祯。辽朝的庆陵和近年在吉林库伦旗发现的辽墓,都有大幅壁画,当是受到唐壁画墓的影响。(参见彩图插页第58页)

辽圣宗时,依仿汉人的修史传统,撰修辽朝的历史。室昉、邢抱朴等曾撰实录二十卷。辽兴宗时,又编录遥辇可汗以来的事迹共二十卷。辽道宗时,撰修太祖以下七帝实录。辽天祚帝时,耶律俨(汉人)修成《皇朝实录》七十卷,是元人所修《辽史》的主要依据。辽道宗时,汉人王鼎撰《焚椒录》一书,记述宣懿皇后被诬案始末,是辽朝仅存的一部私人的历史著述。

http://www.white-collar.net/02-lib/01-zg/03-guoxue/%E5%85%B6%E4%BB%96%E5%8E%86%E5%8F%B2%E4%B9%A6%E7%B1%8D/%E5%8E%86%E5%8F%B2%E5%B7%A5%E5%85%B7%E7%B1%BB/%E4%B8%AD%E5%9B%BD%E5%A4%A7%E7%99%BE%E7%A7%91%E5%85%A8%E4%B9%A6%E4%B8%AD%E5%9B%BD%E5%8E%86%E5%8F%B2/Resource/Book/Edu/JXCKS/TS011097/0098_ts011097.htm

上层是汉化的契丹人和汉人,下层是当地民族,回鹘、葛逻禄、乃蛮人、塔吉克人、钦察人。有些类似亚历山大大王的继承者建立的希腊化国家,上层为希腊化的马其顿人和希腊人,下层是当地的土著人。

辽国
(公元916年-公元1125年) 辽国是中国历史上以契丹族为主体建立的王朝,都城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其创建者为耶律阿保机(汉名亿)。 辽国共历九帝,前后二百一十年。其疆域东临北海、东海、黄海、渤海,西至金山(今阿尔泰山)、流沙(今新疆白龙堆沙漠),北至克鲁伦河、鄂尔昆河、色楞格河流域,东北迄外兴安岭南麓,南接山西北部、河北白沟河及今甘肃北界。

契丹族是中国古代北方地区的一个民族。历史文献上有关契丹族的确实记载,始于北魏登国四年(公元389年)。其主要活动地区是在潢河(今西拉木伦河)一带,生活方式是逐水草迁徙的游牧、狩猎。该族不断地发展壮大。唐朝初年,契丹八个部落组成部落联盟,有兵四万,接受唐朝统辖。唐朝衰落后,契丹族不断向外扩张,俘掠外族人口,实力大增。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击败了的剌葛、迭剌等人,在龙化州(今内蒙古昭乌达盟八仙筒附近)称天皇帝,建元神册,国号契丹。神册三年(公元918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潢河以北正式建都城,称为皇都(后改称上京)。随后,降服甘州回鹘,攻灭渤海国。会同元年(公元947年),辽太宗灭亡后晋,改国号大辽。统和元年(公元983年),辽圣宗耶律隆绪曾改国号契丹。以后辽道宗咸雍二年(公元1066年),又恢复大辽国号。

西辽的建立者耶律大石是辽代的贵族,曾经任节度使。由于同辽天祚帝君臣意见不和,在辽代被金灭亡前夕,耶律大石带领一些部队离开了营地并自立为王。1124年,耶律大石到达可敦城,在这里他召集了契丹十八个部落的首领集会,号召重建辽朝,受到各部的支持。他在这里创立了简单的政府,并建立根据地进行休养。1130年拔师西进,途中受到了回鹘王的接待和效忠。1132年到达叶密立(今新疆额敏县)称帝,并称“菊儿汗(古儿汗)”。西辽帝国正式成立。

直鲁古时期,西辽开始频繁同周边国家发生战争。与此同时花剌子模也开始逐步兴起,显露出摆脱西辽统治,在中亚地区称霸的倾向。同时西辽在各个属国的官员也日趋腐化。1206年,花剌子模苏丹摩诃末脱离西辽。不久西喀喇汗国也开始倒向花剌子模。与此同时,东部的高昌回鹘汗国不堪忍受西辽的剥削,倒向新兴的蒙古国家。

蒙古帝国的扩张使得乃蛮人被迫西迁入西辽境内。1211年乃蛮部首领屈出律趁直鲁古外出狩猎的时候将其擒获,攫取了政权。名义上直鲁古被尊为太上皇,但只不过是个幌子。1213年直鲁古去世。不久蒙古势力已经进入中亚,1217年成吉思汗派大将哲别率蒙古大军进入楚河,1218年击杀屈出律,西辽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