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达信成交量均线设置:玉楼春 (欧阳修)何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13 06:52:59
玉楼春 (欧阳修)
樽前拟把归期说
未语春容先惨咽
人生自是有情痴
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
一曲能教肠寸结
直须看尽洛阳花
始共春风容易别

玉楼春 (欧阳修)

樽前拟把归期说
未语春容先惨咽
人生自是有情痴
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
一曲能教肠寸结
直须看尽洛阳花
始共春风容易别

【注释】:
这首词开端的“樽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两句,是对眼前情事的直接叙写,同时在其遣辞造句的选择与结构之间,词中又显示出了一种独具的意境。“樽前”,原该是何等欢乐的场合,“春容”又该是何等美丽的人物,而在“樽前”所要述说的却是指向离别的“归期”,于是“樽前”的欢乐与“春容”的美丽,乃一变而为伤心的“惨咽”了。在这种转变与对比之中,隐然见出欧公对美好事物之爱赏与对人世无常之悲慨二种情绪以及两相对比之中所形成的一种张力。
在“ 归期说 ”之前,所用的乃是“拟把”两个字;而在“春容”、“惨咽”之前,所用的则是“欲语”两个字。此词表面虽似乎是重复,然而其间却实在含有两个不同的层次 ,“拟把”仍只是心中之想,而“欲语”则已是张口欲言之际。二句连言,反而更可见出对于指向离别的“归期”,有多少不忍念及和不忍道出的宛转的深情。
至于下面二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是对眼前情事的一种理念上的反省和思考,而如此也就把对于眼前一件情事的感受,推广到了对于整个人世的认知。所谓“人生自是有情痴”者,古人有云“ 太上忘情 ,其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所以况周颐在其《蕙风词话》中就曾说过“吾观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之外,别有动吾心者在”。这正是人生之自有情痴,原不关于风月,所以说“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此二句虽是理念上的思索和反省,但事实上却是透过了理念才更见出深情之难解。而此种情痴则又正与首二句所写的“樽前”“欲语”的使人悲惨呜咽之离情暗相呼应。所以下片开端乃曰“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再由理念中的情痴重新返回到上片的樽前话别的情事。“离歌”自当指樽前所演唱的离别的歌曲,所谓“翻新阕”者,殆如白居易《杨柳枝》所云“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与刘禹锡同题和白氏诗所云“ 请君莫奏前朝曲 ,听唱新翻杨柳枝 ” 。欧阳修《 采桑子》组词前之《西湖念语》,亦云“ 因翻旧阕之词 ,写以新声之调”。盖如《阳关》旧曲,已不堪听,离歌新阕,亦“一曲能教肠寸结”也。前句“且莫”二字的劝阻之辞写得如此叮咛恳切,正足以反衬后句“肠寸结”的哀痛伤心。
末二句却突然扬起 ,写出了“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的遣玩的豪兴。欧阳修这一首《玉楼春》词,明明蕴含有很深重的离别的哀伤与春归的惆怅 ,然而他却偏偏在结尾写出了如此豪宕的句子。
在这二句中 ,他不仅要把“洛城花”完全“看尽”,表现了一种遣玩的意兴,而且他所用的“ 直须 ”和“始共”等口吻也极为豪宕有力。然而“洛城花”却毕竟有“尽”,“春风”也毕竟要“别”,因此在豪宕之中又实在隐含了沉重的悲慨。所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及欧词此数句时,乃谓其“于豪放之中有沉着之致,所以尤高”。

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阙,一曲能教肠寸结。
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欧阳修在离开洛阳的时候,写了几首词,表示对洛阳惜别之情。这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首。
他写的是在送别筵席上触发的对于人的感情看法。在委婉的抒情中表达了一种人生的哲理。因而很受后人的注意。送行的人是一个同他很有感情的女子。她是个什么身份的人,我们当然不清楚;决不是他的妻妾,则是可以肯定的。为什么呢?因为全篇都不是对妻妾说话的口气。她也许只是个身份卑微的歌女之类,可是同他已经有了很亲切的感情,所以一听说分手就特别难过。
在送别的筵席上,他心里分明知道,这一回离开洛阳,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也许这一回便是最后分手了。可是为了安慰对方,仍然打算虚构一个回来的日期,以免她过分悲伤失望。不料自己这话还没说出口,对方早已猜透他的心事。她那凄惨得说不出话的表情,分明道这是最后一次见面,所以自己也不好再说假话了。
开头两句,假如容许插入几个字来加以补,那便是 :“(我在)尊前拟把归期说(与对方,不)未语(之先),(她已)春容先(自)惨咽。”两句写的就是两人各自的心事和表情。这是一次既是生、又如死别的饯行筵席。就因为这样,他已经没有别的话好说了,只好转而感慨深沉地叹道:人生自是有痴情,此恨不关风与月。”诗人认为,本身是个可以称之为“有情痴”的生命,情感是这样丰富,然而又这样脆弱,一提起离别,那愁惨就连天地都装不下了。这种丰富而又脆弱的感情,其实同风呀这些外在的东西都没有什么关系,它是作为“有情痴”的人本来就具有的。在这里,欧阳修朦胧地感到人生的缺陷才是痛苦的根源。他觉得,“有情痴”的人总是想追求美满的生活,只是由于在生活中发生了缺陷,才引起悲痛哀愁,而不是春风秋月这些外在的东西会引起人的感情变比。
在不合理的社会里,这确实是一个严肃的社会命题。人怎么会产生这许多悲哀痛苦?那是因为违拗了人的美好意愿,人为地制造了人生的种种不平和缺陷。
从送别而想到整个社会人生,这种跃进的幅度真够惊人。因为欧阳修并不只是—个词人,他既是文章能手,又是一位政治家,还是一位考古家。他学识丰富,眼界很高,所以即使是通常送别的主题,在他的手里,却可以翻出很不寻常的意思来。
“此恨不关风与月”,是说眼前的风月美景并非引起人们痛苦的因由。这是强调人本身的情感作用。“风月”在这里不应解作儿女爱恋的事,而是象《文心雕龙·明诗》所说的:“暨建安之初,五言腾跃,文帝、陈思,纵辔以骋节;王、徐.应、刘,望路而争驱。并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是风晨月夜或风月羡美景的意思。
下片的写法同上片一样,也是此叙眼前的情事,再由推论开去。“离歌且莫翻新阕,一由能教肠寸结”——他耳里听到的不是老一老套离别之歌,而是不知谁新谱出来的。但不管旧有的也好,新翻的也好,都没有能力慰解离别的人,反而增加了别离者的痛苦。那么,还是不要唱下去了。
于是他进一步提出了对于人的感情问题的见解。他认为既然人的感情是丰富的,又是那样地经受不起挫行和损害,怎么办呢?那就应该让感情充分地抒发,充分地加以满足,只有这样,人生才能觉得没有遗憾。正如把洛阳城里城外的牡丹看到酣足以后,人就容易同洛阳的春风分手了。
我不想在这里讨论哲学或社会学的问题。关于人的感情是否可以充分满足?充分满足会不会导致社会结构的破坏?这一类问题我没有探讨的资格。我只是想说,欧阳修在这首短短的词中,竟然提出这样重大的社会命题,却是词坛中十分罕见的。王国维《人间词话》说:“永叔(按,即欧阳修)‘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直须看尽洛城花,始与东风容易别’。于豪放之之中,有沉著之致,所以尤高。”王氏很欣赏此词的豪放与沉着;而我更认为,北宋词人中,尤其是在欧阳修以前,绝大多数写的是流连光景、儿女悲欢的内容,思想境界比较低狭;而能够从这些内容推阐开去,涉及社会人生大问题的,却非常之少,甚至几乎没有。欧阳修这首词,居然从儿女柔情中提出带有哲理的大问题,不能不说是大胆的尝试。法国近代革命活动家和文艺评论家拉法格有一句话说:“哲学是人的特点,是人的精神上的快乐。不发表哲学议论的作家只不过是一个工匠而已。”(《拉法格文论集》第157—158页,人民出版社版)这话说得很深刻。虽则作家未必都在作品中公开露面来申述自己的哲学观点,也不能要求作家在一个短章中发挥哲理;但在适当的场合、条件之下,作家应当发表自己的哲学见解,看来却不是过分的要求吧。 自然,这又不等于提倡“以议论为诗"

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阙,一曲能教肠寸结。
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欧阳修在离开洛阳的时候,写了几首词,表示对洛阳惜别之情。这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首。
他写的是在送别筵席上触发的对于人的感情看法。在委婉的抒情中表达了一种人生的哲理。因而很受后人的注意。送行的人是一个同他很有感情的女子。她是个什么身份的人,我们当然不清楚;决不是他的妻妾,则是可以肯定的。为什么呢?因为全篇都不是对妻妾说话的口气。她也许只是个身份卑微的歌女之类,可是同他已经有了很亲切的感情,所以一听说分手就特别难过。
在送别的筵席上,他心里分明知道,这一回离开洛阳,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也许这一回便是最后分手了。可是为了安慰对方,仍然打算虚构一个回来的日期,以免她过分悲伤失望。不料自己这话还没说出口,对方早已猜透他的心事。她那凄惨得说不出话的表情,分明道这是最后一次见面,所以自己也不好再说假话了。
开头两句,假如容许插入几个字来加以补,那便是 :“(我在)尊前拟把归期说(与对方,不)未语(之先),(她已)春容先(自)惨咽。”两句写的就是两人各自的心事和表情。这是一次既是生、又如死别的饯行筵席。就因为这样,他已经没有别的话好说了,只好转而感慨深沉地叹道:人生自是有痴情,此恨不关风与月。”诗人认为,本身是个可以称之为“有情痴”的生命,情感是这样丰富,然而又这样脆弱,一提起离别,那愁惨就连天地都装不下了。这种丰富而又脆弱的感情,其实同风呀这些外在的东西都没有什么关系,它是作为“有情痴”的人本来就具有的。在这里,欧阳修朦胧地感到人生的缺陷才是痛苦的根源。他觉得,“有情痴”的人总是想追求美满的生活,只是由于在生活中发生了缺陷,才引起悲痛哀愁,而不是春风秋月这些外在的东西会引起人的感情变比。
在不合理的社会里,这确实是一个严肃的社会命题。人怎么会产生这许多悲哀痛苦?那是因为违拗了人的美好意愿,人为地制造了人生的种种不平和缺陷。
从送别而想到整个社会人生,这种跃进的幅度真够惊人。因为欧阳修并不只是—个词人,他既是文章能手,又是一位政治家,还是一位考古家。他学识丰富,眼界很高,所以即使是通常送别的主题,在他的手里,却可以翻出很不寻常的意思来。
“此恨不关风与月”,是说眼前的风月美景并非引起人们痛苦的因由。这是强调人本身的情感作用。“风月”在这里不应解作儿女爱恋的事,而是象《文心雕龙·明诗》所说的:“暨建安之初,五言腾跃,文帝、陈思,纵辔以骋节;王、徐.应、刘,望路而争驱。并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是风晨月夜或风月羡美景的意思。
下片的写法同上片一样,也是此叙眼前的情事,再由推论开去。“离歌且莫翻新阕,一由能教肠寸结”——他耳里听到的不是老一老套离别之歌,而是不知谁新谱出来的。但不管旧有的也好,新翻的也好,都没有能力慰解离别的人,反而增加了别离者的痛苦。那么,还是不要唱下去了。
于是他进一步提出了对于人的感情问题的见解。他认为既然人的感情是丰富的,又是那样地经受不起挫行和损害,怎么办呢?那就应该让感情充分地抒发,充分地加以满足,只有这样,人生才能觉得没有遗憾。正如把洛阳城里城外的牡丹看到酣足以后,人就容易同洛阳的春风分手了。
我不想在这里讨论哲学或社会学的问题。关于人的感情是否可以充分满足?充分满足会不会导致社会结构的破坏?这一类问题我没有探讨的资格。我只是想说,欧阳修在这首短短的词中,竟然提出这样重大的社会命题,却是词坛中十分罕见的。王国维《人间词话》说:“永叔(按,即欧阳修)‘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直须看尽洛城花,始与东风容易别’。于豪放之之中,有沉著之致,所以尤高。”王氏很欣赏此词的豪放与沉着;而我更认为,北宋词人中,尤其是在欧阳修以前,绝大多数写的是流连光景、儿女悲欢的内容,思想境界比较低狭;而能够从这些内容推阐开去,涉及社会人生大问题的,却非常之少,甚至几乎没有。欧阳修这首词,居然从儿女柔情中提出带有哲理的大问题,不能不说是大胆的尝试。法国近代革命活动家和文艺评论家拉法格有一句话说:“哲学是人的特点,是人的精神上的快乐。不发表哲学议论的作家只不过是一个工匠而已。”(《拉法格文论集》第157—158页,人民出版社版)这话说得很深刻。虽则作家未必都在作品中公开露面来申述自己的哲学观点,也不能要求作家在一个短章中发挥哲理;但在适当的场合、条件之下,作家应当发表自己的哲学见解,看来却不是过分的要求吧。 自然,这又不等于提倡“以议论为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