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讲诚信的作文:什么是啃老族?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9 14:18:05
刚听说有啃老族这个词,到底什么意思啊?大家来解释解释,到底好不好啊?
原来如此,鄙视啃老族。
大家来谈谈看法啊。欢迎继续参加啊,大张旗鼓!

一、有一部分人,他们虽已经成年,可经济上仍然要依赖父母,社会上把这部分人叫做“啃老族”。
二、
【问题】啃老族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你怎么看?
【解析】“啃老族”指的是这样一些年轻人,他们已经成年且具备谋生能力,但却赋闲在家,仍然依靠父母供养。
1.客观来说,一部分“啃老族”并非主动“啃老”,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工作、去生活,但由于现实生活中就业难、社会竞争大、房价偏高等社会环境因素客观上促使年轻一代“傍老”与“啃老”;还有一部分“啃老族”则是由于缺乏面对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的勇气,承受不起挫折和压力,选择了逃避,整天无所事事,做“啃老族”。
2.“啃老族”现象的产生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应该进行公正客观的分析。
一方面,“啃老族”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具备相应的物质基础。这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国人的生活水平显着提升,家庭收入和财富也不断增加,部分家庭在保障基本生活的前提下,仍有余力对子女进行经济支援。
但另一方面,“啃老族”更多地反映出了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生活成本大、就业难等客观因素导致年轻人被迫“啃老”;而对于那些无所事事的“啃老族”的存在则说明当代一部分年轻人还没有具备自立自强的能力和精神,长此以往对于年轻人的健康成长、对于整个社会健康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对于家庭的和谐可以说都是不利的。

  透视“啃老族”

  --------------------------------------------------------------------------------

  2005年11月10日 09:45 来源:三明日报

  ·“为了公共利益”2005年度评选
  ·完美冬天-温暖心田的圣诞祈愿
  ●本报记者 刘玲玲 叶桦

  俗话说,养儿防老。可是,当父母辛辛苦苦供子女念完大学,好不容易盼到子女长大,满以为可以享享清福的时候,却发现原来一切都还没结束———有一部分人,他们虽已经成年,可经济上仍然要依赖父母,社会上把这部分人叫做“啃老族”。拒绝独立何时才能“长大”?

  梅列区吴某2000年在三明某中学高中毕业后,就四处去“体验生活”。家里开公司,钱对他来说不算什么。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后,他终于倦了,于是又拿着父母的钱,去上各种培训班,似乎过得挺充实。可是,当他“学成”回家后,却还是待在家里,上上网、聊聊天。吴某的父亲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小时候我们都太宠他了,现在只要他好好学点东西,不要添乱,其他就随他了。”

  家住工业北路的何某自去年当兵回来后,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他除了呆在家里上网、睡觉,就是与朋友一起抽烟、喝酒、泡迪吧。每月有六七百元钱的开销,还整天喊着没钱。家里人劝他出去找工作,可他有自己的理由:“那些工作要么是体力活,要么就是经常加班,累不说吧,工资又不高,有什么好干的?”

  “我们一说起找工作,他就跟我们吵架,我们能有什么办法呢?总不能不管他吧,也只有随他了……”何爸爸提到这事不由得摇头叹息。

  生理上成人,而心理上仍未“断乳”是吴某这类“啃老族”的共性。记者从他们的家人那了解到,因为年轻,他们有许多就业机遇,可或嫌压力太大,或认为收入低,陷入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境地。为了“理想”就能理直气壮?

  “啃老族”中还有这样一群人:频频跳槽、考研,始终认为自己将来会有更好的前途。

  朱某今年从厦门某大学毕业回三明仅4个月就已换了3份工作,每份工作都做不足一个月,而且没领工资就走人了。她不是认为工作的地点不好,就是嫌待遇不好,一心想在大公司找份外贸工作,可是专业的不对口,让她很难完成心愿。目前,为了找工作,她在厦门和同学一起租了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每月900元房租。家境贫寒的她一心只想出人头地……

  父母家住三元区的张某,毕业于集美大学理工学院,几次找工作失意后,他得出结论:本科生的工资太低了,要再深造才能有前途。于是,他在厦门大学附近租了一间房子,准备考研。每月房租加生活费大概在1200元左右,这些钱都是父母掏。张某不愿意出去工作或兼职,认为这样会影响自己考研。虽然父母不是很赞成他这样,但因为家里的经济条件还宽裕,便顺了他的意。

  张某告诉记者,等他研究生毕业后,可以找到比现在更好的工作,工资也会比现在高很多,到时候会加倍报答父母的。

  理想型的“啃老族”,基本知道父母的辛苦,也期望报答他们,但他们认为现在时机还不到,如果现在随随便便找个工作,也许连自己都养不起,更别说孝顺父母了。就业艰难靠父母理所当然?

  已成家,有儿女,可没有固定收入怎么办?时下,另有一群被形象地称为“3040”的“啃老族”,靠年迈父母微薄的退休工资维持生计。家住白沙的林某丈夫去世不久自己又下岗了,父母看她独自带着孩子生活非常困难,就叫她搬回娘家居住。她先后找了一些工作,但她年龄偏大且没有技术专长,无法找到很好的工作,只好带着孩子与父母生活。林某偶尔也打打零工,每个月有二三百元钱的收入。她的儿子今年已经上高中了,学费、生活费基本上都是她的父母资助。家住东新二路的陈某夫妇自1996年从某纺织企业下岗后,夫妻俩在梅列市场摆了个卖针头线脑的小摊,生意差时一天纯收入还不到10元,日子艰难,他们只好将已上中学的儿子寄养在母亲家里。母亲是某纺织企业退休工人,月收入仅500余元,就是这微薄的工资,要支撑老人自己、陈某的外婆、陈某的儿子三人生活。

  就业难、生活压力大,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可是,老人供养已成人的儿女,甚至是儿女的儿女,做儿女的情何以堪?面对压力是什么助长依赖?我市有多少“啃老族”?目前尚无统计数据。但我市老年人占社会总人数的12.6%%,我市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这是不争的事实。

  是什么助长“啃老族”的依赖?三明学院教育学卢进儒副教授从社会、教育、家庭和个人四个方面全面分析了“啃老族”产生的原因。

  卢副教授说,社会竞争激烈,给年轻一代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与此同时,学校素质教育却未到位,人才标准还未完全从应试教育脱离出来,忽略培养复合型实用型人才,以至于一边是单位找不到高级技工,一边是青年找不到对口的职业。

  家庭则是造成“啃老族”现象的又一重要原因。一方面,家长期望值过高,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寄托在、转嫁在子女身上,无疑增加了子女的压力;另一方面,父母过分地保护和娇宠又造成了子女缺乏走向社会、独立开辟生存天地的勇气和意识。

  从个人来看,存在于半独立和半依赖、半服从和半叛逆,既刚强又脆弱,崇尚自我又不善定位,追求享乐安逸时尚,又不愿吃苦拼搏的矛盾之中。日渐提高的物质生活,客观上为年轻人创造了不就业也能活下去的条件,因此,很多人都想,既然现在收入过低,不如在家养着。

  卢副教授认为,现代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能适应工作岗位和职业变换的需要,这样才能拓宽就业领域。每个人都应改变以一种职业为终身岗位的观念,社会需要从事基础研究、管理人才的岗位相对是少数,更多的是需要应用型人才,学校应发展学生的综合性、基础性的素质、技能。

  长期的失业,不仅不可能“从天上掉下个馅饼”,而且会使自我生存能力弱化。

  “啃老族”啃掉了什么

  ●程逸

  不知何时,社会上出现了一个新名词,一个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难以找见的词———“啃老族”。何谓“啃老族”?从《“透视”啃老族》一文不难理解:这是一群已长大成人、有劳动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却依旧在吃着父母收入的一群人,既然称其为“族”,为数当然不会太少。

  “啃老族”啃掉了什么?

  “啃老族”啃掉了父母的心。一边是白发苍苍、奔波劳碌的父母,一边是赖在父母怀里不“断乳”的子女。他们有自食其力的能力,却眼睁睁地听任父母为生计而奔波。“总不能不管吧,也只能随他了……”一声长叹,几多无奈?面对父母日渐斑白的两鬓、日益苍老、不堪重负的双肩,如何“啃”得心安理得?

  “啃老族”啃掉的是自己的生存能力。就业压力大,岗位不理想,不能成为“啃老族”理由。一个连自己都养活不了的人将来能干什么呢?而且,对社会就业群体的长期游离,其结果必然会使自己边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更加钝化自身的生存嗅觉,最终成为无根的浮萍。

  “啃老族”啃掉的是社会的期望。它是一种社会之痛,从社会责任感而言,就业是成年人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建立个人信用的基础。在精神上无法“断奶”、经济上不能独立的人,永远无从谈起其作为“人”的社会意义,更不可能承担起推进社会发展的应尽义务。人总是要长大的,无论他情愿与否。年轻人应该学会“自我断奶”、自我生存。路,在自己脚下,“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但愿不久的将来,“啃老族”一词不再出现在我们的文字中,而从我们的社会中永远消失!

  http://news.fjii.com/2005/11/10/349990.htm

有这样一些人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赋闲在家,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销往往不菲,知名快餐店、时尚卖场、环球嘉年华……成了他们的聚集地。我们给这样的一群人起了一个名字——“傍老族”,说的更狠一点,也叫“啃老族”。

除了1搂的观点外,也有另一种情况是:自己也有工作和收入,但是买房、婚嫁等等都还是父母掏钱。这种现象真的特别普遍,特别是在城市。不知道农村的情况怎么样?一定也差不多。

专吃父母,在家享福

软弱的家伙门

就是自己不找工作,花父母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