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ciap15f2k61s2程序:高丽与高句丽的区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3 21:01:25

区别很大,政权存续时间、民族、历史定位完全不同,你可以看下面的链接,对两者有详细的介绍

  http://wikipedia.cnblog.org/wiki/%E9%AB%98%E5%8F%A5%E4%B8%BD
  http://wikipedia.cnblog.org/wiki/%E9%AB%98%E9%BA%97
  高丽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高丽)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高丽(고려),简称丽,是亚洲中世纪时一个位于东亚朝鲜半岛的王国(西元918年-1392年),由王建所建立。中国元朝时期的行省之一,全称为“征东行中书省”。为免与高句丽混淆,在中国大陆又称之为王氏高丽。
  目录
  [隐藏]

  * 1 历史
  * 2 高丽历代国王
  * 3 高丽行政区划
  * 4 请参见

  [编辑]

  历史

  918年后高句丽国弓裔王的部将王建被部将拥立为王,推翻弓裔,定都于迁都至自己的家乡松岳,并改称为开京(即今朝鲜开城),改国号为高丽。935年灭新罗,936年灭后百济,建立高丽王朝。

  高丽王朝成立后,采用了中土国家的皇室制度,这与后来朝鲜王朝采用比中国低一级的名称的诸侯制度区别很大。例如:

  * 首都被称为“皇都”;
  * 首都的皇宫被称为“皇城”;
  * 国王的命令称为“诏”;
  * 国王的继任人被称为“太子”,而不是“王世子”或“元子”;
  * 国王的母亲被称为“太后”,而不是朝鲜王朝的“大妃”。
  * 官制与中原相同,尚书省、中书省、六部、枢密院等。
  * 1275年,元朝命令高丽更改官职爵号,尚书省和中书省改为佥议府,枢密院改为密直司,御史台改为检察司,吏部和礼部改为典理司,刑部改为典法司,侍中改为中赞,平章事改为赞成事,朕改为孤,奏改为呈等等。同时废止了高丽的庙号制度。

  993年,高丽被辽国击败,被迫断绝和北宋的关系,向辽国称臣。此后为防入侵,高丽在北方修筑了千里长城。1127年被迫臣服金国。1135年西京平壤发生“妙清之乱”,引发全国范围内的农民暴动。

  在抵御契丹和女真期间,军人势力大增,1170年和1173年,以武将郑仲夫为首,发生两次政变。政变军人废立国王,大杀贵族文官,最终建立了武将崔忠献挟持国王的“都房”政权。1231年蒙古军进攻高丽,国王和王室贵族迁都江华岛,高丽三别抄义军抵抗蒙古军至1273年。1258年崔氏政权跨台,国王投降蒙古。成为元朝属国,达鲁花赤驻开城监督国政。1359年红巾军侵入高丽。

  1368年明朝推翻元朝,1387年朱元璋要收复原东北元朝属地,高丽国王仍然依附蒙古残余势力北元,拒绝归还,派都统使李成桂进攻辽东。李成桂反对出兵,发动政变,1392年在开城废黜国王自立,改国号为朝鲜,高丽灭亡。
  [编辑]

  高丽历代国王
  本条目需要清理或重写,以符合更高的质量标准。
  参看如何编辑页面、格式指南和本条目的讨论页。

  * 太祖 神圣王 王建 877年~943年,在位期间918年∼943年
  * 惠宗 义恭王 王武 914年~945年,在位期间943年∼945年
  * 定宗 文明王 王尧 923年~949年,在位期间946年∼949年
  * 光宗 大成王 王昭 925年~975年,在位期间949年∼975年
  * 景宗 献和王 王伷 955年~981年,在位期间975年∼981年
  * 成宗 文懿王 王治 960年~997年,在位期间981年∼997年
  * 穆宗 宣让王 王诵 980年~1009年,在位期间997年∼1009年
  * 显宗 元文王 王询 991年~1031年,在位期间1010年∼1031年
  * 德宗 景康王 王钦 1016年~1034年,在位期间1031年∼1034年
  * 靖宗 容惠王 王亨 1018年~1046年,在位期间1035年∼1046年
  * 文宗 仁孝王 王徽 1019年~1083年,在位期间1046年~1083年
  * 顺宗 宣惠王 王勋 1047年~1083年,在位期间1083年
  * 宣宗 思孝王 王运 1049年~1094年,在位期间1083年~1094年
  * 献宗 恭殇王 王昱 1084年~1097年,在位期间1094年~1095年
  * 肃宗 明孝王 王熙 1054年~1105年,在位期间1095年~1105年
  * 睿宗 文孝王 王俣 1079年~1122年,在位期间1105年~1122年
  * 仁宗 恭孝王 王楷 1109年~1146年,在位期间1123年~1146年
  * 毅宗 庄孝王 王晛 1127年~1173年,在位期间1146年~1170年
  * 明宗 光孝王 王晧 1131年~1202年,在位期间1170年~1197年
  * 神宗 靖孝王 王晫 1144年~1204年,在位期间1197年~1204年
  * 熙宗 成孝王 王韺 1181年~1237年,在位期间1204年~1211年
  * 康宗 元孝王 王璹,又名贞 1152年~1213年,在位期间1211年~1213年
  * 高宗 安孝王 王暾 1192年~1259年,在位期间1213年~1259年
  * 元宗 顺孝王 王倎 1219年~1274年,在位期间1260年~1274年
  * 忠烈王 王椹 1236年~1308年,在位期间1274年~1308年
  * 忠宣王 王璋 1275年~1325年,在位期间1298年、1308年~1313年
  * 忠肃王 王焘 1294年~1339年,在位期间1313年~1330年、1332年~1339年
  * 忠惠王 王祯 1315年~1344年,在位期间1330年~1332年、1339年~1344年
  * 忠穆王 王昕 1337年~1348年,在位期间1344年~1348年
  * 忠定王 王蚳,蒙古名是“迷思监朵儿只” 1337年~1352年,在位期间1349年~1351年
  * 恭愍王 王祺 1330年~1374年,在位期间1351年~1374年
  * 禑王 辛禑 1365年~1389年,在位期间1374年~1388年
  * 昌王 辛昌 1380年~1389年,在位期间1388年~1389年
  * 恭让王 王瑶 1345~1394年,在位期间1389~1392年,为神宗六世孙,襄阳公五世孙,始安公四世孙。

  [编辑]

  高丽行政区划

  * 太祖二十三年:置二京、六府、九节度、一百二十郡

  * 成宗二年:置十二牧于杨、广、黄、海、尚、晋、忠、淸、公、全、罗、升等十二州,设一百二十八州、四百九十一县、七鎭:
  o 京都开城府 领赤县六、畿县七(一云一郡十二县)
  o 关内道 领杨广黄海等二十九州八十二县 (实六十四县)
  o 中原道 领忠淸等十三州四十二县 (实二十五县)
  o 河南道 领公运等十一州三十四县 (实四十六县)
  o 岭南道 领尚州等十二州四十八县 (实五十六县)
  o 岭东道 领庆金等九州三十五县(一云四十八县)(实四十一县)
  o 山南道 领晋陜等十州三十七县 (实三十一县)
  o 江南道 领全瀛淳马等九州四十三县
  o 海阳道 领光罗静升贝潭朗等十四州六十二县
  o 朔方道 领春交和登溟等七州六十二县
  o 浿西道 以西京所属郡县为道,领十四州四县七鎭

  * 显宗三年废十二节度,改置五都护。显宗九年(西元1010年)改置三京、四都护、八牧、五十六知州郡事、二十八鎭将、二十县令。四京、八牧、十五府、一百二十九郡、三百三十四县、二十九鎭,定为五道两界:杨广道、庆尚道、全罗道、交州道、西海道、东界、北界

  [编辑]

  请参见

  * 韩国历史

  朝鲜半岛朝代
  檀君朝鲜 | 箕子朝鲜 | 卫满朝鲜 | 高句丽 | 伽倻 | 新罗 | 百济 | 渤海国 | 后百济 | 后高句丽 | 高丽 | 李氏朝鲜

  编辑
  取自"http://wikipedia.cnblog.org/wiki/%E9%AB%98%E9%BA%97"

  页面分类: 维基百科清理 | 朝鲜历史 | 朝鲜半岛朝代

  高句丽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高句(gōu)丽(lí)(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又写作高句骊。是古代位于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北部的民族国家,其人民主要是居住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夫余人、古朝鲜人(秽貊以及汉人,女真人,鲜卑人 ,此外还有句骊人等)。由于高句丽的特殊地理位置,而且国土横跨今日的中国及朝鲜,双方都声称高句丽是属于他们本国的原始民族。
  目录
  [隐藏]

  * 1 历史
  * 2 争论
  * 3 世界文化遗产
  * 4 外部链接
  * 5 参见

  [编辑]

  历史

  公元前37年由夫余人朱蒙(又作邹牟王)所建,起初建都于纥升骨城(今中国辽宁省东部的桓仁满族自治县五女山城)。此地属于中国汉朝的玄菟郡高句丽县,具体是因为有此县名才形成国名与民族名,还是因为先有高句丽人的形成才确定该县名,目前尚有争论。但高句丽国家最早渊源于中国汉朝郡县范围之内,是确凿无疑的。

  朱蒙建国后,沸流国(在今富尔江流域)来降。公元前32年,又发兵征服长白山东南(约在今朝鲜慈江道一带)。公元前28年,再以武力攻灭北沃沮(今图们江流域)。

  琉璃王(朱蒙子,名类利)时,因先受夫余、鲜卑攻击,将王城由纥升骨城迁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又开始发兵侵梁貊(今太子河上游)。公元22年亲率兵攻夫余,杀其王带素,将来投的万余名夫余人安置国内。接着,公元26年又通过兼并盖马国(在今朝鲜狼林山脉地区),杀其国王,收其地为郡县。邻近的句茶国王同年举国来降。

  公元53年,宫继位(称太祖大王,或曰国祖王),隔两年攻取东沃沮(亦称南沃沮,在今朝鲜咸镜南、北道),后又攻取东涉(今朝鲜江原道)一部分地区,拓地至日本海,并迫使夫余称臣纳贡。为占有人烟稠密、物产富庶的辽东地区,宫及以后诸王对辽东地区扩张,先后受到东汉王朝、公孙氏、曹魏、慕容氏的多次打击,有几次几濒临灭亡。

  313年,高句丽吞并了原汉朝属地乐浪郡,但向南进一步的发展也受到强大阻力。369年发兵2万侵百济败还,百济于371年倾全国之力发兵北上,围平壤城,故国原王(名斯由,亦曰钊)出城拒战,中矢身亡。自宫以后至此约200年间,高句丽在发展中再度受挫。

  为了重振基业,丘夫(小兽林王)继位后,将其主要精力用于内政:倡导佛法,统一思想;再建学校。经过十余年的治理,经济有了发展,军事实力增强。384年伊连(故国壤王)为王,次年又开始向外发展。特别是谈德(一名安,称广开土王,又名好太王)即位后,对新罗、百济、夫余等邻近民族和地区进行掠夺和兼并。公元427年,第20代王长寿王高巨连将都城迁徙到今天朝鲜境内的平壤地区。

  隋朝建立后,由于高句丽对于隋朝的统一以及建立封贡关系的要求采取对抗态度,隋朝对高句丽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征伐,可是都失败了。隋朝自身反而由于国内起义而灭亡。高句丽对于继起的中原王朝唐朝仍然敌视,而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则以高句丽据有的“辽东”(当时的“辽东”的概念略同于汉朝四郡的范围,即中国东北辽河以东地区以及朝鲜半岛的北部)为“旧中国之有”,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决心将对高句丽的征伐作为中国统一战争的最后部分,但是,唐太宗的征讨虽然重创了高句丽的国力,仍然没有能够实现灭亡高句丽或迫使其臣服的目标。直到公元668年(中国唐高宗李治总章元年),高句丽在唐朝和新罗的夹击之下灭亡,第27代国王宝藏王高藏被唐国俘虏。高句丽人一部分成为唐朝的臣民(包括唐朝名将高仙芝的祖父),而其余融入渤海突厥,另有一部分南逃进新罗。

  唐朝在高句丽旧地设置了都督府,重新建立起中原王朝对辽东地区的直接统治,但是由于统治政策的失误,新罗利用高句丽遗民的复国运动,以及唐朝西方出现了强敌吐蕃而不得不将战略重点西移的原因,唐朝最终放弃了在朝鲜半岛北部大部分地区的统治,这一地区逐渐为新罗和后来的王氏高丽王朝所侵夺。但直到元朝,中国的中原政权或地方政权,如契丹(辽)、金朝、元等仍控制有鸭绿江以东的部分地区。明朝时,明朝下令鸭绿江以东的女真部落西迁,正式明确鸭绿江为中国与朝鲜国家间的界河。高句丽在鸭绿江以西的领土,自高句丽灭亡后,一直属于中国的历史疆域范围。
  [编辑]

  争论

  中国历代正史均将高句丽列为中原王朝四围的外夷进行介绍。但是,自《旧五代史》开始,历代正史却将高氏高句丽与朝鲜半岛上继承新罗而起的王氏高丽王朝混淆,认为两者有继承关系。而实际上,高氏高句丽与王氏高丽是民族主体和疆域范围均无继承性的两个政权,而且,王氏高丽实际上是新罗王朝(也即高句丽昔年的死敌)的继承者。关于中国史书将之混淆的原因,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3宋元丰五年(1082)二月己巳条可以看出:“史馆修撰曾巩言:‘窃考旧史,高句骊自朱蒙得纥升骨城居焉,号曰高句骊,因以高为氏,历汉至唐,高宗时其王高藏失国内徙。圣历中,藏子德武安东都督,其后稍自为国。元和之末尝献乐工,自此不复见于中国。五代同光、天成之际,高丽王高氏复来贡而失其名。长兴三年乃称权知国事王建遣使奉贡,因以建为王。建子武,武子昭,昭子[亻由〕,[亻由〕弟治,治弟诵,诵弟询,相继而立。盖自朱蒙至藏,可考者一姓九百年,传二十一君而失国。其后,复自为国,而名及世次兴废之本末,与夫王建之所始,皆不可考。” 高句丽21王的谱系清晰可考,但高句丽灭亡之后几百年,怎么会出现一个王建的高丽来,史馆坦承“皆不可考”。然而,王氏高丽向宋朝奉上了一个将王氏高丽和高句丽连接起来的“高丽世次”。在这种误导下,中国各政权从此不辨两个高丽。

  朝鲜历史上的史书自高丽王朝时期的《三国史记》开始,也将高句丽作为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进行记载。《三国史记》在高句丽宝藏王本纪后对高句丽历史做了总结:“……高句丽自秦汉之后,介在中国东北隅,其北邻皆天子有司,乱世则英雄特起,僭窃名位者也。可谓居多惧之地,而无谦恭之意,侵其封场以仇之,入其郡县以居之,是故兵连祸结,略无宁岁。及其东迁(此谓迁都平壤——马注),值隋唐之一统,而犹拒诏命以不顺,囚王人于土室,其顽然不畏如此。故屡致问罪之师,虽或有时设奇以陷大军,而终于王降国灭而后止。然观其始末,当其上下和、众庶睦,虽大国不能以取之,及其不义于国、不仁于民,以兴众怒,则崩溃而不自振。故孟子曰:‘天时地利,不如人和’,左氏曰:‘国之兴也以福,其亡也以祸。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有味哉斯言也。夫然则凡有国家者,纵暴吏之驱迫、强宗之聚敛,以失人心,虽欲理而不乱、存而不亡,又何异强酒而恶醉者乎?”《三国史记》作为高丽王朝史学的代表作,对于高句丽不服从中原王朝的封贡秩序、压迫邻国的扩张行为,持否定的态度,体现了以新罗为朝鲜民族国家发展的正朔的立场,这也从一个方面证明了王氏高丽并不将自己视为高句丽的继承体。

  对于高句丽的历史归属,中国、朝鲜和韩国的现代学者自20世纪后期以来存在较大争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建国之后的初期,受到苏联学术界的影响,将高句丽视为朝鲜历史,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渐扭转了这种观点,目前已经基本形成高句丽历史属于中国历史范畴,高句丽国家是中国历史上的地方政权,高句丽民族是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的主流观点,其依据主要是:高句丽民族和国家的形成在中国的历史疆域范围内(汉朝四郡)、其后虽然都城迁移到今天的朝鲜境内、但也没有脱离汉朝四郡的范畴,高句丽灭亡以后又首先成为中国的郡县,高句丽人大多数融入中国的汉族或东北少数民族,因此,高句丽的历史完整的属于中国历史。由于高句丽人的一部分流入新罗并构成现代朝鲜民族的一个来源,持此观点的中国学者通常不反对朝鲜和韩国将高句丽也视为朝鲜民族和国家的渊源之一。朝鲜与韩国在20世纪实现国家和民族独立之后,分别进行了高句丽史的研究,其共同的特点是认为高句丽是朝鲜历史上的国家,并且曾经英勇的抵抗过中国的侵略。朝鲜学者认为,传统朝鲜史学以新罗为主体的叙述是错误,高句丽——渤海才是朝鲜历史的正统,这种史学观点被认为与朝鲜希望确立半岛北方为 “正朔”有关。韩国在建立后的二十年内,主流史学界对高句丽问题均不重视。但是进入七十年代以后,随着经济腾飞,国力强盛,兴起了“高句丽热”。韩国军方出版的历史读物,声称要追忆起“我们民族在满洲原野驰骋的荣光”以及“民族独立和雄飞的历史”。

  对于高句丽历史归属问题的争议,目前仍停留在学术界和民间,中、朝、韩三国政府对此都保持了缄默和不对抗的态度。
  [编辑]

  世界文化遗产

  在2004年举行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朝鲜的高句丽墓葬群和中国东北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分别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两项独立的世界文化遗产。

  本遗产项目包括王城3座、王陵14处及贵族墓26座-- 王城:五女山城、国内城、丸都山城。王陵:麻线0626号墓、千秋墓、西大墓、麻线2100号墓、麻线2378号墓、七星山0211号墓、七星山0871号墓、太王陵及好太王碑、临江墓、禹山0992号墓、将军坟及1号陪葬墓。贵族墓:角抵墓、舞踊墓、马槽墓、王字墓、环纹墓、冉牟墓、散莲花墓、长川2号墓、长川4号墓、长川1号墓、禹山3319号墓、五盔坟1号墓、五盔坟2号墓、五盔坟3号墓、五盔坟4号墓、五盔坟5号墓、四神墓、禹山2112号墓、四盔坟1号墓、四盔坟2号墓、四盔坟3号墓、四盔坟4号墓、兄墓、弟墓、折天井墓、龟甲墓。
  [编辑]

  外部链接

  * (韩国)申滢植《高句丽史》结语 梨花女子大学出版部2003年9月版
  * 高句丽历史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国学者对于高句丽归属问题的观点)

  [编辑]

  参见

  * 百济
  * 新罗
  * 唐朝

  取自"http://wikipedia.cnblog.org/wiki/%E9%AB%98%E5%8F%A5%E4%B8%BD"

  页面分类: 中国古代民族与国家 | 中国历史 | 朝鲜历史

前者是朱蒙王于公元前1世纪所建,后活动于中国东北、朝鲜北部的国家,7世纪为唐朝所灭。后者是10世纪建立的主要活动于朝鲜的国家,有意效仿高句丽之名。朝韩学者多数认为后者是前者的继承人,中间以渤海国为媒介,日本部分学者也持这种观点。中国学者则强调两者的差异,并反对渤海国是高句丽余部北上建立的国家的说法,并明确将高句丽、渤海国划定为中国的两个少数民族政权,将高句丽史视作中国史的一部分,而与高丽相区别。

一楼八极大师所言甚是

多了一个句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