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美姿护肤品:前赤壁赋第一段的意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8 01:43:37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投影以下文字):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前赤壁赋》开篇展现的是一幅逍遥游乐图:清风明月,助人雅兴,举酒诵歌,冯虚御风,宛若仙人。这种情景让人觉得心境安闲、物我和谐。文章首尾照应,洋溢着的似是一首轻快的乐曲。这首乐曲在中间有过变奏,体现在主客问答之间。恰是这次变奏,使得文章跌宕生姿,让人回味无穷。

第一、二两段,作者在“清凤徐来,水波不兴”的秋江上,“举酒属客”。“月出干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问”、“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等展现的是空阔、瑰奇、壮美的景色。置身如此境界,作者任一叶扁舟在茫无边际的江面上飘荡,俗虑尽除,独占风月无边,身心与自然相融,于是“饮酒乐甚”,情不自禁地“扣舷而歌”。接下来几句是“饮酒乐甚”时即兴而作的歌词,模拟屈原《湘君》、《思美人》中诗句的骚体形式,抒发了诗入对天各一方的“美人”不绝如缕的情思。

第三段,欢歌有了变奏:“客”之洞萧倚和之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作者对此甚感诧异,因而有了一连串的反应:始则“揪然”,继则“正襟危坐”,最后诘问“何为其然也”。“客”举曹操之例,表述英雄人物不能与天地共存,并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深切感慨。这些感慨为下文苏子心志的表白作了铺垫。本文的第四段,作者借用江水、明月、清风这些自然意象,阐述事物皆具“变”与“不变”的二重性。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变者”观之还是自“不变者”观之。作者由此得出结论:水月是不值得人类羡慕的。他辩证地认识万物,找到了克服中个体生命短暂而引起的恐惧心理的灵丹妙药。由此,主客二人回归到欢快的情境,“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通观全文,自然美成了作者情绪的依托,成为他思考和认识人生的凭借。自然美有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作用,《前赤壁赋》就提供了一个杰出的范例。本文有多种解读方式,但是,从“感悟自然、感悟人生”的角度来分析这篇文章,能给人们提供更广阔的解读空间。

《前赤壁赋》中,作者以旷达的胸怀和人生态度,蓄天地之灵气、化万物之精魂,感悟大自然所包含的生命的真谛,也同时表现了作者高远的情志。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不仅仅停留在客观对象的简单再现上,而是结合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升华为具有独创性的审美意象。苏轼的《前赤壁赋》由此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标志着宋代散文赋的最高成就。

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