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气一点士气展示口号:多尔衮当时打下北京为什么不篡位。他完全有能力当皇帝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9 05:13:03

多尔衮的文治武功有清一代无人能及。努尔哈赤军事出色,皇太极政治出色,多尔衮两者都出色。他没做皇帝,是为了大局,为了刚刚入关多清朝的稳定,为了有效统治中原,为了团结打天下,为了满族的事业,他能做皇帝而没做,尽管他握有绝对兵权,尽管他聪明才智胜过所有人,但他为了自己的民族牺牲了自己的私利。孝庄根本不能阻止他做皇帝,她没这个势力也没这个智慧。多尔衮最可敬之处就是心胸宽广,为人善良,不为私利,男儿本色!比那些做了皇帝的要伟大很多,也令人佩服!

多尔衮要想做皇帝,没人拦的住。与你们这些不懂历史的人谈历史真别扭。多尔衮入北京就可以做皇帝,他不把顺治接到北京不就行了。自己令立山头,让人才往他这里来,告诉你们,当时投降多汉人都希望他做皇帝的,等他积攒力量,在占领一些地方,最后把沈阳的顺治孤立不就行了,甚至他可以回师打到沈阳,那些不同意他做皇帝的到时也会同意了。还有一点:按历史上发生的来看,顺治5年多尔衮就握有5旗办的兵力了,做皇帝易如反掌。你们懂历史吗?分析过历史吗?就在这里乱说,孝庄有能力阻止多尔衮做皇帝吗?你们有大脑吗?

有清一代,关于满清皇室的民间传闻特别多。纵观这些传闻的内容,如多尔衮以弟占嫂,雍正矫诏篡位等等,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跟伦理有关,给人感觉好像满清皇室业余爱好乱伦似的。这显然是深感屈辱的汉人愤懑不平又无可奈何之语,不足信。与此同时,满清深刻的文化自卑感,又使它特别热衷于为自己涂脂抹粉,甚至不惜大兴杀戮,企图扫除一切不利于己的文字记载。于是,民间泛滥成灾的野史传闻和干净得令人生疑的正史记载之间,就留下了大片空白地带,让后人莫辨真伪,遐想万千。
换个角度咱们来看看太后下嫁这件事情的逻辑起点,可能会清楚得多。太后下嫁的说法之成立,须有一个前提,即所谓的怕多尔衮篡位。多尔衮想不想做皇帝?自然是想的,这一点并无疑义。问题是他为什么不篡位?如果他篡位有没有成功的可能?
从篡位的时机来看,入关前显然不可能,不然多尔衮早就做了。因此机会只可能在入关以后直到死去的六七年摄政时期。
顺治入京之前,多尔衮先行入关,重兵在握。表面看,这时候他篡位是没什么问题的。多尔衮有多少兵马?史载大约五六万人。满清当时一旗为7500人,五六万人应该算是倾满清全国之力了。但是,在这些大清的精锐部队里,真正忠于他的,只有他和多铎的两旗,也就一万五千人左右(满清旗主和旗人是主奴关系,策反是很难的)。而他面对的,西面是虽然溃败但实力仍在的四十多万大顺军,南面是五十多万南明军队。东面是表面臣服其实无时无刻不想反清复明的朝鲜李朝,西北面是征服不久人心未归的蒙古察哈尔部。前面引路的是狡诈多变的吴三桂。在这种态势下,篡位自立虽有天时,却无地利人和,与自杀无异。而此时挟清兵入关之威势,横扫天下,荡平海内,反倒是立威扬名于后世的唯一正确选择。
顺治入京以后,官僚体系逐步建立,皇权专政日益巩固,这个时候要篡位,就更不容易了。表面看,多尔衮以皇父摄政王之尊,权倾天下,似乎帝位近在咫尺,其实未必。因为从法统上讲,从多尔衮迎顺治入京的那一刻起,顺治和多尔衮之间就确立了不可颠倒的君臣关系。
在天下甫定的新的政治角力场上,多尔衮的政治盟友其实并不多,除了死心塌地的多铎、摇摆不定的阿济格,大约就是以太后之尊幕后操纵政局的孝庄了。他对济尔哈朗势力的排挤,对豪格势力的打击,只是政敌之间的争斗而已,远构不成对皇权的实际威胁。而且,他的刻薄寡恩,阴险毒辣,只会使人慑其威,而不会使人臣服。这一点从他当初跟豪格争夺帝位时,处于中间势力的代善、济尔哈朗等人并没有支持他,就可以看出端倪。而孝庄表面的隐忍退让,并不等于缺乏力量。假设多尔衮此时想篡位,就是向至高无上的皇权挑战,就是谋反。孝庄以皇太后之尊,足以整合各方力量遏止他的野心。而多尔衮死后其党羽迅速被诛杀干净,也显示他实在政敌太多。因此,他篡位成功的希望极小。
由此可以做出基本判断,孝庄为保住顺治的皇位而屈身下嫁的可能性很小,因为没有必要。不过,两人关系有些暧昧倒不无可能,所谓无风不起浪。

他不敢呀,还可能为了爱情

太后孝庄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