鏖战襄阳2.4vip破解版:“清朝:太学生。庠生和顺天通州武生”。其中的“武生”是什么意思?请高手指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9 15:20:37

清朝统治者为巩固他们的军事统治和民族压迫政策,在所设的宗学、觉罗学和八旗官学等满族人的学校中,教育的内容是文武并重,既学文,又学武。"王、公、将军及闲散子弟18以下,入学分习清、汉书,兼骑射"。清康熙和乾隆都曾强调文武兼习的重要性。康熙28年(1689年)下旨说:"满洲以骑射为本,学习骑射原不妨碍读书,考试举人进士,亦令骑射,倘不堪中取,监察官及中式人一并以重治罪"。所以,满族人考文举时,"乡、会试马步箭,骑射合格,乃应制举。庶文事不妨武备,遂为家制"。满族人参加文举考试,都必须先考骑射,合格后才能考文举。

但是,乾隆以后,政治腐败,军备废驰,这种文武合一的教育制度逐渐松弛。嘉庆皇帝不得不下诏说:"我满洲根本,骑射为先。若八旗子弟专以读书应试(考举)为能,轻视弓马,怠荒武备,殊失国家设立驻防之意"。清朝没有专门的武学校,只有附属于儒学的武学生,据《清史稿·选举三》说:"武生附儒学,通称武生"。武生考学称为童试,三年一考。"考试分内、外场,先外场骑射,次内场策论"。入学后,学骑射,同时学武经义书、百将传和孝经、四书。武生每年都要考试,称为岁试。"岁试列一、二等,准作科举",就是说可以直接参加武举。

清代的武举,体力和军事技能并重,也要考策文,文武兼顾。武举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科。殿试和文科举一样,前三名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关于武举考试的内容和方法,《清史稿》记载说:"凡乡、会试俱分内外三场。首场马射,二场步射、技勇,为外场。三场策问二、论一篇,为内场"。"考试初制,首场马箭毡球,二场步箭射布侯,均发九矢。马射中二、步射中三为合试;再开弓、舞刀、掇石试技勇。顺治十七年,停试技勇,康熙十三年复之。更定马射树的三十五步,中三矢为合式,不合式不得试二场。步射距八十步,中二矢为合式。再试以八力、十力、十二力之弓;八十斤、百斤、百二十斤之刀;二百斤、二百五十斤、三百斤之石。弓开满,刀舞花,掇石去地尺。三项能一、二为合式,不合式,不得试三场。合式者印记于颊,嗣改印小臂,以杜顶胃。三十二年,步射改树的距五十步,中二矢为合式。乾隆间,复改三十步六矢二中为合式。马射增地球,而弓、刀、石三项技勇,必有一项系头号、二号者,方准合式。遂为家制"。内场的试题,有武经七书、论语、孟子、孙吴兵法等。以上可见,清代武举对骑射技能和体力的要求很高。以后,由于枪炮火器的普遍应用,清朝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废止武举。

姓武的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