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流区规划建设局官网:《呐喊》自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8 03:08:45
倒数第4段的“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中的“必无的证明”的含义是什么啊 谢谢哪位大侠帮小弟一忙~~~~~~~~~~~~

“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
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

这是鲁迅先生的原话,“必无的证明”指鲁迅本人对于中国的未来是否有希望并不确定。相信如果读过鲁迅的其它文章并且联系他的个人经历,你会发现,鲁迅对于中国的现实并不乐观,他认为中国社会的黑暗根深蒂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改变的。因此,鲁迅用一种看破世事的深邃眼光,认为改变中国社会的“希望”是很渺茫的。因此说,他自己认为希望是“必无”的。

但是同时,鲁迅并不是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者,就象他自己在《故乡》中所说,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在五四这样一个充满了高扬的启蒙精神的时代,在知识分子已经觉醒了的时代。改变现实的希望又是存在的。所以鲁迅在《呐喊》自序里又说:“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

归根结底,鲁迅的伟大和深刻之处,在于他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清醒认识和为改变这现实所作出的启蒙民众的努力,在启蒙的过程中,虽然他本人对社会现实不抱太大的希望,但他还是要给读者以希望。于是有了《呐喊》自序里的说法。

关于鲁迅本人对希望和绝望的认识,可以参考王晓明的《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或钱理群的《心灵的探寻》。

呐喊》自序

·鲁迅·

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
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己逝
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
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
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
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
药。回家之后,又须忙别的事了,因为开方的医生是最有名的,以此所用的药引也
奇特: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蟋蟀要原对的,结子的平地木,……多不是
容易办到的东西。然而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
面目;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①,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我的母亲没有法,办了八元的ㄗ剩?凳怯晌业淖员悖蝗欢?量蘖耍?庹?乔槔碇?
的事,因为那时读书应试是正路,所谓学洋务,社会上便以为是一种走投无路的人
,只得将灵魂卖给鬼子,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而况伊又看不见自己的儿子了
。然而我也顾不得这些事,终于到N去进了K学堂了,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世上
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生理学并不教,但我们却看到些
木版的《全体新论》和《化学卫生论》之类了。我还记得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和方药
,和现在所知道的比较起来,便渐渐的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②
,同时又很起了对于被骗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而且从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
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

因为这些幼稚的知识,后来便使我的学籍列在日本一个乡间的医学专门学校里
了。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
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我已不知道教授微生物学的方
法,现在又有了怎样的进步了,总之那时是用了电影,来显示微生物的形状的,因
此有时讲义的一段落已完,而时间还没有到,教师便映些风景或时事的画片给学生
看,以用去这多余的光阴。其时正当日俄战争的时候,关于战事的画片自然也就比
较的多了,我在这一个讲堂中,便须常常随喜我那同学们的拍手和喝采。有一回,
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
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
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
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
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
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
艺运动了。在东京的留学生很有学法政理化以至警察工业的,但没有人治文学和美
术;可是在冷淡的空气中,也幸而寻到几个同志了,此外又邀集了必须的几个人,
商量之后,第一步当然是出杂志,名目是取“新的生命”的意思,因为我们那时大
抵带些复古的倾向,所以只谓之《新生》。

《新生》的出版之期接近了,但最先就隐去了若干担当文字的人,接着又逃走
了资本,结果只剩下不名一钱的三个人。创始时候既己背时,失败时候当然无可告
语,而其后却连这三个人也都为各自的运命所驱策,不能在一处纵谈将来的好梦了
,这就是我们的并未产生的《新生》的结局。

我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是自此以后的事。我当初是不知其所以然的;后来想
,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
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
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

然而我虽然自有无端的悲哀,却也并不愤懑,因为这经验使我反省,看见自己
了:就是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驱除的,因为这于我太痛苦。我于是用了种种法,
来麻醉自己的灵魂,使我沉入于国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后来也亲历或旁观过几
样更寂寞更悲哀的事,都为我所不愿追怀,甘心使他们和我的脑一同消灭在泥土里
的,但我的麻醉法却也似乎已经奏了功,再没有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

S会馆③里有三间屋,相传是往昔曾在院子里的槐树上缢死过一个女人的,现
在槐树已经高不可攀了,而这屋还没有人住;许多年,我便寓在这屋里钞古碑④。
客中少有人来,古碑中也遇不到什么问题和主义,而我的生命却居然暗暗的消去了
,这也就是我惟一的愿望。夏夜,蚊子多了,便摇着蒲扇坐在槐树下,从密叶缝里
看那一点一点的青天,晚出的槐蚕又每每冰冷的落在头颈上。

那时偶或来谈的是一个老朋友金心异⑤,将手提的大皮夹放在破桌上,脱下长
衫,对面坐下了,因为怕狗,似乎心房还在怦怦的跳动。

“你钞了这些有什么用?”有一夜,他翻着我那古碑的钞本,发了研究的质问
了。

“没有什么用。”

“那么,你钞他是什么意思呢?”

“没有什么意思。”

“我想,你可以做点文章……”

我懂得他的意思了,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特没有人来赞同,
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许是感到寂寞了,但是说: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
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
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
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
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
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每写些
小说模样的文章,以敷衍朋友们的嘱托,积久了就有了十余篇。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
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
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
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
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
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却也并
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这样说来,我的小说和艺术的距离之远,也就可想而知了,然而到今日还能蒙
着小说的名,甚而至于且有成集的机会,无论如何总不能不说是一件侥幸的事,但
侥幸虽使我不安于心,而悬揣人间暂时还有读者,则究竟也仍然是高兴的。

所以我竟将我的短篇小说结集起来,而且付印了,又因为上面所说的缘由,便
称之为《呐喊》。

一九二二年十二月三日,鲁迅记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