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凡的改变中意他:面子文化是怎么形成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11 01:52:43
请对比日本,中国的历史,详细讲述

面子文化
  中国人重视面子,有时到了不可理喻的程度。所谓不可理喻,即面子有时甚至比生命更重要。外国人和中国皇帝打交道,首先碰到的是礼仪问题。中国人见皇帝要下跪,外国人也得下跪,如果不跪,则一切无从谈起。中国古成语中有一句“嗟来之食”,一个人饿得半死,有人招呼他吃饭,但说话不礼貌,于是这人坚决不吃,宁可饿死,不吃“嗟来之食”。现代人不明此理,说他态度不好,先吃了他的饭,再打他一顿行不行?这实在是不明中国传统文化的面子理论。面子即是礼制,没有面子,比没有命更可怕。
  这其实在孔夫子时代,已然有之。孔丘最讲究礼仪,他老人家礼的学问极大,礼的规矩也极多,举凡吃、穿、住、用,没有一样不讲“礼”的。单是吃饭,已经十分麻烦,别的不说,且税九大不食。
  食□而□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沽酒市脯,不食。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中国人重面子.所以多多少少有些害怕批评。一听批评就不高兴,而且想方设法要对批评者的态度、批评者的资格、批评者的动机、批评者的背景等方面大找原因。你说我屁股不干净,但态度不好,这不行;你说我屁股不干净,你的屁股也不干净,也不行;你批评得对,屁股也干净,但动机有问题,还不行。即使这一切问题均不存在,就因为你的背景不对,比如你的朋友是我的对头,或我的朋友是你的对头,又不行。
  中国人害怕批评,虽然有很多极有哲理的格言,如“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等。这些美好的信条,长官大人如能实行一半,既是下属的大幸;皇帝老爷如能实行1/3,则是天下人的万幸。但其实际,也不过说说而且。说的人兴高采烈,听的人心悦诚服。但腚还没有坐热,便一闻逆言,大发淫威,不给你来个五马分尸,已经是格外开恩矣。
  中国封建文化,因为以等级制作为最基础的文化体制,因此,人的独立人格很难存在。君有君格,臣有臣格,官有官格,民有民格,民格与官格相比,则不成一格,官格与君格相比,更不成一格。缺少独立人格的一大表现,即没有主见,不能也不敢自己为自己作主,对周围舆论最是重视不过,所谓“人言可畏”,在我们中国人身上表现得特别典型。我们——尤其我们的祖先,对外界的臧否总是特别的重视,而在收听别人的意见的时候,耳朵特长,眼睛特亮,心眼特小,报复心特重。因为一言不慎而成灭门之祸的事情,历朝历代,皆有发生。
  所以中国人有一个信条,认定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病从口入,不吃不行,两利相较取其大,该吃还吃;祸从口出,不说可以,两害相比取其轻,不该说的不说,该说的也不说。中国官僚中点头先生、划圈先生、叩头先生、没嘴先生、哼哼先生、是是先生甚多,这是一个基础性原因。
  事实上,面子再大,哪有科学更大,面子再重,哪有事实更重。不管你是谁,只要批评得对,就应该接受过来,并迅速改正。比如中国人古有随地吐痰的毛病,别人向你提出来,且不管这人是国人、是洋人,是学者、是无赖,是打过你亲爷的仇人、还是救过你亲娘的恩人,是抢走你女朋友的“坏人”、还是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义士,这个都不去管他,只问他说得对不对。如果有人请你生吃癞蛤模,即使这是孔夫子的建议,也该坚决顶住,或请他老人家吃个样子给你看。反之,如果有人当面提出癞蛤模生吃不得,指出者即使是秦桧,也应该立码照办。先把癞蛤模放归大自然,然后再去与这奸人理论卖国之事。http://mmm.5k5k.net/dispbbs.asp?BoardID=33&replyID=1113&id=6024&skin=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