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居家乐装修公司:八大山人指哪位画家?哪个时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8 19:37:12

明末朱耷,是皇室后裔,,又名朱道朗,号良月,八大山人是他晚年的号,明亡之后出家为僧。

素材简介: 八大山人(1626——1705),原名朱耷,又名朱道朗,号良月,八大山人是他晚年的文号。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宁王朱权的后裔。宁王改封南昌后,历代子孙世居南昌等地,共分八支,八大山人是弋阳王七世孙。其祖父朱多(P95)是一位诗人兼画家,山水画风多宗法二米,颇有名气。父亲朱谋觐,也擅长山水花鸟,名噪江右,可惜中年患暗疾去世,叔父朱谋(P95),也是一位画家,著有《画史会要》。八大山人生长在宗室家庭,从小受到父辈的艺术陶冶,加发聪明好学,八岁时便能作诗,十一岁能画青山绿水,小时候还能悬腕写米家小楷。少年时曾参加乡里考试,录为生员。
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满洲贵州贵族入关统治全国。八大山人那时十九岁,不久父亲去世,内心极度忧郁、悲愤,他便假装聋哑,隐姓埋名遁迹空门,潜居山野,以保存自己。八大山人的画幅上常常可以看到一种奇特的签押,仿佛象一鹤形符号,其实是以“三月十九”四字组成,借以寄托怀念故国的深情(甲申三月十九日是明朝灭亡的日子)。
顺治五年(1648年),他妻子亡故,八大山人便奉母带弟“出家”,至奉新县耕香寺,剃发为僧,自此改名雪个。二十四岁时,更号个山和个山驴。顺治十年(1653年),八大山人二十八岁时,又迎母至新建县洪崖寺,在耕庵老人处受戒称宗师,住山讲经,随从学法的一百多人。有人考证,八大山人从二十八岁到三十六,曾带着母亲和弟弟住在南昌市抚州门(进贤门)外绳金塔附近。当时此地茶室酒肆甚多,是劳动人民聚居之处。八大山人生活清贫,蓬头垢面,徜徉于此。常喜饮酒,但不满升,动辄酒醉。醉时,大笔挥毫,一挥十多幅,山僧、贫士、屠夫、沽儿,向其索画,有求必应,慷慨相赠。
八大山人三十六岁时,想“觅一个自在场头”,找到南昌城郊十五里的天宁观。就在这一年,他改建天宁观,并更名为“青云圃”。“青云”两字原是根据道家神话“昌纯阳驾青云来降”的意思。并有用“飞剑插地,植桂树规定旧基”的说法,这也是亥处现存唐桂的由来。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状元戴均元将“圃”改为“谱”,以示“青云”传谱,有牒可据,从此改称“青云谱”。
青云谱原是一处历史悠久的道院。相传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周灵王太子晋(字子乔)到此开基炼丹,创建道场,“炼丹成仙”。西汉时南昌县尉梅福弃官隐居于此,后建梅仙祠。晋朝许逊治水也在此开辟道场,始创“净明宗教”,易名为“太极观”,从此正式形成道统,属净明道派。唐太和五年(831年),刺史周逊又易名为“太乙观”。宋至和二年(1055年),又敕赐名为天宁观。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八大山人前来访求先贤遗迹,很赏识这里的山川风景,于是在原有道院基础上进行重建,并改名为“青云圃”。从此,八大山人便成了青云圃的开山祖师。后人还建立了“正开山祖道朗号良月文号八大山人朱真人”功德堂的牌位。
八大从山人三十六岁至三十八岁时,往返于南昌城与青云谱之间,青云谱的重建由其弟朱道明主持。八大山人正式定居青云谱,约在三十九岁以后至六十二岁。他苦心孤诣经营这所道院,历时二十多年。八大山人在度过了十三年的佛教徒生涯后,又成了一所道院的开山祖师。他的亦僧亦道的生活,主要不在于宗教信仰,而是为了逃避清朝满洲贵族对明朝宗室的政治迫害,借以隐蔽和保存自己。
八大山人六十岁时开始用“八大山人”署名题诗作画,他在署款时,常把“八大山人”四字连缀起来,仿佛象“哭之”、“笑之”字样,以寄托他哭笑皆非的痛苦心情。其弟朱道明,字秋月,也是一位画家,风格与乃兄相近,而且还要粗犷豪放。他的书画署名为牛石慧,把这三个字草书连写起来,很象“生不拜君”四字,表示了对满清王朝誓不屈服的心情。他们两兄弟署名的开头,把个朱字拆开,一个用“牛”字,一个用“八”字。这样隐姓埋名,可谓用心良苦。
八大山人晚年常住在南昌城内北竺寺、普贤寺等地。僧友澹雪为北竺寺方丈,与八大山人交谊很深。澹雪亦善书法,性格倔强,后来因触怒了新建县令方峨,说他“狂大无状”、被抓进监狱,死在狱中。澹雪死后,北竺寺不久被毁。这段时间,八大山人外出云游,访友作画,画作颇多,这是八大山人创作旺盛时期。最后在南昌城郊潮王洲上,搭盖了一所草房,题名为“歌草堂”。当时诗人叶舟曾作《八大山人》诗一首,描写他在这里的生活情况,诗文如下:
“一室()歌处,萧萧满席尘,蓬蒿丛户暗,诗画入禅真,遗世逃名志,残山剩水身,专门旧业在,零落种瓜人。”
八大山人就是在这所草屋中度过了他孤寂、贫困的晚年,直至去世。一说八大山人葬于南昌城郊窑湾了英家山,但解放后迁墓时,仅见一些朽木铁钉,未见骸骨,可能是他的衣冠()。牛石慧墓在青云谱南将军岭,墓中有骨灰一罐,解放后亦迁葬于青云谱内吐珠山。另据《新建县志》《西山志》载:八大山人墓在县西北三十里即今西山璜溪公社的猴岭一带。墓葬确在何处,已难查考了。
八大山人为清初“四大画僧”(朱耷、石涛、石()、渐江)之一,以大笔水黑写意画著称,尤以花鸟画见长。他的绘画能取法自然,又独创新意;师法古人,又不泥于古法;笔墨简练,以少胜多。他怀着国破家亡的痛苦心情,借花鸟、木竹、山水来抒发对满洲贵族统治者的不满和愤慨,表现他那倔强傲岸的性格。因此他画的是鼓腹的鸟、瞪眼的鱼;或是残山剩水、老树枯枝;或是昂首挺胸的兽类,振翅即飞的孤鸟;或是干枯的池塘、挺立的残荷,而其中又有活泼的游鱼、生动的花朵。借此比喻自己,象征人生,达到了笔简形具,形神兼备的境界,充分运用了中国绘画艺术的特有传统手法。名画家郑板桥在题八大山人的画时称赞说:“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
据说八大山人曾有题画诗数卷,秘藏箧中,不令人见。但从留传下来的题画诗来看,多半用隐晦的手法,蕴藏着对故国的怀念,对满洲贵族及其奴才的讥讽。如他的《孔雀图》题诗写道:
“孔雀明花雨竹屏,竹稍强半墨生成;
如何了得论三耳,恰是逢春坐二更。”
这幅画的上半部为石壁,石壁底部有低垂的几片竹叶和两朵将要凋零的牡丹花;下半部是一块上大下尖显得很不稳定的光滑大石,石上蹲着两只造型丑陋的孔雀,孔雀尾部拖着三根残破羽毛。这是以孔雀来讥讽那些降清的明朝文武官僚向清朝主子屈膝求荣的丑态,他们戴着有三眼花翎的乌纱帽,好比一班长着三只耳朵的奴才。他们二更就去等候皇帝五更上朝。但是这对孔雀却蹲在一块光滑而不稳的石头上,好比清朝政权有随时垮台的可能。八大山人用这些寓意深刻的画和隐晦的诗,配合默契,极尽讽刺之能事。他的花鸟画,实际就是政治讽刺画,画中有诗,画外有意,章法奇特,这也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和欣赏的地方。
八大山人的书法艺术和篆刻图章,也有他独特的风格。他努力吸收了历代书法家的优秀传统,创造了一种以秃笔书写的秀健挺拔、潇洒豪迈的艺术风格。他也是我国书法大师。他的篆刻图章,形体古朴,刻划劲拔,含意幽奥,别具一格。
八大山人的绘画艺术,对我国画坛影响很大,三百多年来,著名的大笔写意派画家,都或多或少受了他的影响,如清代乾隆年间的“扬州八怪”,清末的吴昌硕,近代的齐白石等。八大山人不愧为我国古代画家中的巨匠,是元明以来写意派画家中的大师。

八大原名朱耷,系明宗室,后自成进京,又清兵入关,明王朝"忽喇喇似大厦倾"。锦衣玉食的朱耷顿时成了丧家之犬。他先是入寺为僧,继而又转佛为道,然而都不顶用。"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国仇家恨时刻燃烧于心,岂一领袈裟或一袭道袍可以熄得!无奈又只得还俗,佯狂度日,了此残生。

可以参考:
经过文化革命的人大概都记得批"黑画"的事,被批的画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国画家黄永玉。"四人帮"说他画的猫头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含意是对文化大革命不满,对无产阶级专政不满。黄永玉画的猫头鹰是否有这样的含意,当然,只黄永玉清楚,别人不好评说。

不过,从中国绘画史来看,"黑画"是有的,"黑诗"也是有的。中国诗歌传统讲寄托,讲美刺,中国史学传统讲"微言大义",讲"春秋笔法",这都可以看作"黑画"、"黑诗"的源头。一部《诗经》,解释多多矣。位于《诗经》开篇的《关睢》,从字面上看,明明是一首情歌,汉儒却说是喻"后妃之德",变成了一首政治诗。对《关睢》的这种解释因为太荒唐,现代学者已无人相信。但至少在清代以前(清代已有人质疑,如严虞?)它是权威性的解释。汉儒对《关睢》的解释也许的确是很牵强,但你又不能不承认《诗经》中确有一些诗,其真实的含义在字面之外。这些我们就不去说他了。

"黑",主要是指隐,用"黑"当然是带有贬意的,"四人帮"仇视人民,又色厉内荏,疑神疑鬼,将那些可能隐含反对他们意思的诗与画称作"黑诗"、"黑画"是可以理解的。站在人民的立场,这诗这画当然不能称黑。准确地说,它应叫作"隐喻诗"、"隐喻画"。

隐喻诗自《诗经》以来,一直有人在写,且有不少佳作,如李商隐的《无题》,朱庆余的《近试上张籍水部》。隐喻画则见之甚少。到清初,隐喻画突然多起来了。最大的隐喻画家是八大山人。

八大原名朱耷,系明宗室,后自成进京,又清兵入关,明王朝"忽喇喇似大厦倾"。锦衣玉食的朱耷顿时成了丧家之犬。他先是入寺为僧,继而又转佛为道,然而都不顶用。"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国仇家恨时刻燃烧于心,岂一领袈裟或一袭道袍可以熄得!无奈又只得还俗,佯狂度日,了此残生。

八大的内心是极为痛苦、矛盾的。内心的熔岩直欲将它烧化,然而他又不能将之尽情宣泄于外,于是他将它压抑,将它扭曲,将它锻造,终以别一种形式公之于世了。这就是八大的那些"黑画"。你看,那些画,气氛是那样的冷漠,那样的怪异,那样的虚寂。然而你只要多看看,并联系八大的身世多想想,就可悟出:这冷漠犹如火山冷却后的熔岩,那正是炽热的产物;那怪异,其实并不怪,那是刻骨铭心的国仇家恨的曲折表现;那虚寂,也只是假象,其实内心深处何曾一日虚过,一日寂过?

八大亦善诗,他的诗多题在画上。诗甚难解。就是与八大同时的邵长蘅亦说:"山人有诗数卷藏箧中,秘不令人见,予见山人题画及他题跋皆古雅,间杂以幽涩语,不尽可解。"(邵长蘅:《八大山人传》)这些诗是货真价实的"黑诗"(隐喻诗),因为"黑诗"与画一配合,相得益彰,倒又能让人差略看出它的政治含意。

笔者最近读到一本不厚的书:《八大山人诗与画》(朱安群、徐奔选注,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将八大的一百首题画诗一一加注并作说明。这是很有价值的书,作者凭借丰富的历史文化修养和对朱耷生世的详尽了解,将这些"黑诗"、"黑画"的"黑味"一一品出来了。尽管不一定都很正确,但对我们深入了解八大无疑是有重大帮助的。

八大喜欢画西瓜。西瓜本不是中国绘画的传统题材,八大喜欢画它,别有深意。其中一幅,其右下角画有一孤瓜,左半部题有一诗。诗云:

写此青门贻,绵绵咏长发。

举之须二人,食之以七月。

为什么要点明这瓜是"青门"所贻呢?原来,这有一个典故。汉代的召平原是秦朝的东陵侯,秦朝灭亡后,他种瓜于长安东门。此瓜世称"青门瓜"或"东陵瓜"。说明瓜是"青门瓜",对前朝的怀念是清楚的了。此瓜如此之大,举之须二人,一来歌颂前朝之美好,二来喻复兴之艰难。"食之以七月",看来时机还不成熟,此瓜尚吃不得,字面外的意思是:要"潜伏爪牙忍受",等待复国的时机到来。 八大还有一幅《瓜月图》其题诗云:

昭光饼子一面,月圆西瓜上时。

个个指月饼子,驴年瓜熟为期。

八月十五是中秋,乃团圆之日,此时画瓜画月,含意自然不同一般。月是那样明亮,瓜是那样甜美,然月下瓜前之人(画家)内心又是那样残破、凄楚。这两相映衬,其情感意味不难体察。"个个指月饼子"用的是元末汉人以八月十五食月饼为起事信号的典故,借以表达复国热望。然而复国有希望没有?没有。"驴年瓜熟为期"--这"瓜"恐怕永远不能成熟了。绝望的悲哀笼罩全篇。

八大的画很怪,造型往往不同一般。他所画的鸟,大多是弓背缩颈,眼珠瞪圆,充满狐疑与警觉;有的鸟一足独立,似失去平衡;有的鸟栖息于枝,显得笨拙而又疲惫,似无奋飞之意。凡成对的鸟,总是各望不同的方向;有的画成:一只睡了,一只四处张望。

在形象组合上,八大也打破常规,他将鹿与鸟组成一画,鹿仰头视鸟,鸟低头视鹿;他将鱼与鹌鹑放在一起,这二者一是水中之物,一是陆上之物,合成一画,不可思议。八大画鹰,其眼珠不是望着蓝天或盯着兔子、小鸟这样的猎物却是莫名其妙地望着一只螃蟹。诸如此类的画是名副其实的"黑画"。这些画,有的确有所指,比如他的《题双孔雀图》,画面上拖着三支花翎的秃顶孔雀,有人认为是指江西巡抚宋荦。但大多数的隐喻画,我看主要是传达一种心绪。这种心绪隐喻画与确有所指的政治隐喻画有所区别,它是更富有美学意味的。

八大题画诗云:"墨点无多泪点多。"这可以看作他的隐喻画的美学概括。"墨点"即"泪点"。"心画心声"。八大将中国绘画美学中重写神、重写意、重文学趣味的传统发挥到了极致。也许在八大之前,中国画也有隐喻画,但至少是未出大家,只有到八大这里,隐喻画才成为一个新的画种。八大当之无愧堪称"黑画"的祖师爷。

"黑画"是特殊时代的产物,而从"黑画"我们又可认识那特殊的时代。"黑画"其实并不黑!

八大山人——朱耷简介

清代著名画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八大山人是他名号之一。他生于1626年,卒于1705年,为明朝皇族江宁献王朱权的后裔,是第九世孙。19岁时国破家亡,心情悲愤,便装哑扮傻,在门上贴个大哑字,不与人语。23岁在奉新山出家为僧,由于长期积忧抑郁,遂患颠狂之疾,颠态百出。

款 识 特 点

八大山人的字、号、别名特别多,他原名统,又名朱耷,号八大山人、雪个、个山、个山驴、人屋、良月、道朗等。后做道士,居“表云谱”。入清后隐其姓名,削发为僧时取法名传綮,字刃庵,用到康熙庚甲(1680年)55岁。号雪个始于41岁,用到55岁。号个山始见于46岁,直到59岁,他还有驴、驴屋、人屋等号,驴款最早见于56岁,最晚是58岁。

人屋、驴屋同时使用,60岁以前使用的字,号尚有法堀、掣颠、纯汉、綮雪衲、卧屋子、弘选等。朱耷为僧名,“耷”乃“驴”字的俗写,至于八大山人号,乃是他弃僧还俗后所取,始自59岁,直至80岁去世,以前的字均弃而不用。所书“八大山人”含意深刻,“八大”与“山人”紧联起来,即“类哭之、笑之”作为他那隐痛的寄意,他有诗“无聊笑哭漫流传”之句,以表达故国沦亡,哭笑不得的心情。

艺 术 特 色

八大山人善画山水和花鸟。他的画,笔情恣纵,不构成法,苍劲圆秀,逸气横生,章法不求完整而得完整。他的一花一鸟不是盘算多少、大小,而是着眼于布置上的地位与气势。及是否用得适时,用得出奇,用得巧妙。这就是他的三者取胜法,如在绘画布局上发现有不足之处,有时用款书云补其意。八大山人能诗,书法精妙,所以他的画即使画得不多,有了他的题诗,意境就充足了,他的画,使人感到小而不少,这就是艺术上的巧妙。

他的山水画多为水墨,宗法董其昌,兼取黄公望,倪瓒、他用董其昌的笔法来画山水,却绝无秀逸平和,明洁幽雅的格调,而是枯索冷寂,满目凄凉,于荒寂境界中透出雄健简朴之气,反映了他孤愤的心境和坚毅的个性。他的用墨不同于董其昌,董其昌淡毫而得滋润明洁,八大山人干擦而能滋润明洁。所以在画上同是“奔放”,八大山人与别人放得不一样,同是“滋润”,八大山人与别人润得不一样。

一个画家,在艺术上的表现,能够既不同于前人,又于时人所不及。他的花鸟画成就特别突出,也最有个性。其画大多缘物抒情,用象征手法表达寓意,将物象人格化,寄托自己的感情。如画鱼、鸟,曾作“白眼向人”之状,抒发愤世嫉俗之情。其花鸟画风,可分为三个时期,50岁以前为僧时属早期,署款“传綮”、“个山”、“驴”、“人屋”,多绘蔬果、花卉、松梅一类题材,以卷册为多。画面比较精细工致,劲挺有力。

50岁至65岁为中期,画风逐渐变化,喜绘鱼、鸟、草虫、动物,形象有所夸张,用笔挺劲刻削,动物和鸟的嘴、眼多呈方形,面作卵形,上大下小,岌岌可危,禽鸟多栖一足,悬一足。65岁以后为晚期、艺术日趋成熟。笔势变为朴茂雄伟,造型极为夸张,鱼、鸟之眼一圈一点,眼珠顶着眼圈,一幅“白眼向天”的神情。

他画的鸟有些显得很倔强,即使落墨不多,却表现出鸟儿振羽,使人有不可一触,触之即飞的感觉。有些禽鸟拳足缩颈,一副既受欺又不屈的情态,在构图、笔墨上也更加简略。这些形象塑造,无疑是画家自的写照,即“愤慨悲歌,忧愤于世,一一寄情于笔墨”。他在题黄公望山水诗中写道:“郭家皴法云头小,董老麻皮树上多。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与宋山河。表现出他的民族意识。

八大山人的画在当时影响并不大,传其法者仅牛石慧和万个等人,但对后世绘画影响是深远的,他的艺术成就主要一点,不落常套,自有创造。他的大写意,不同于徐渭,徐渭奔放而能放,八大山人严整而能放。清代中期的“杨州八怪”,晚期的“海派”以及现代的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李苦禅等巨匠,莫不受其熏陶。

朱耷,明末清初人,八大山人是他的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