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自己贤惠的搞笑说说:厦门的历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2 09:55:07
谁可以说一下有关厦门的历史的?
听说什么厦门有什么正宗厦门人的?什么意思?????

厦门有一个古老而美丽的传说:很早以前,这里寸草
  不生,荒无人烟,一群白鹭南归飞到这里,停在岸边歇息,
  领头的大白鹭,发现水里鱼虾成群,有充足的食物,而且
  既没有毒蛇猛兽的威胁,也不见猎人弓箭的骚扰,于是它
  鼓上了这个小岛,便率领这群白鹭定居下来。白鹭们也随
  之着手打扮自己的家园。一些白鹭用嘴啄利爪挖,费了九
  牛二虎之力开凿了许多泉眼,清澈的泉水哗哗地流淌下来;
  另一些白鹭,则从大陆上衔来各种花籽、草籽,播撒在岛
  上,岛上便百花齐放,绿草葱葱。山明水秀,花团锦簇引
  来许多鸟儿筑巢;蜜蜂、蝴蝶也来采集花粉,顿时小岛变
  得热闹非凡,五彩缤纷。
  此番景象使盘踞在东海底下的蛇王异常嫉妒,它想霸
  占这白鹭建设的美丽小岛,于是率领蛇妖兴风作浪,瞬间
  岛上飞砂走石,天昏地暗。
  白鹭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与蛇妖展开殊死搏斗。领
  头的大鹭重创了蛇王,赶走了蛇妖,但它自己也身受重伤,
  躺在血泊之中。后来,在大鹭洒过鲜血的那一片土地上,
  长出一棵挺拔的大树,那树的叶子,象大鹭一样张开;那
  树开的花,象大鹭的鲜血一样火红。这种树木,人们称为
  凤凰木;这种花,人们称为凤凰花。
  赶走蛇妖之后,白鹭们安心地嬉戏于树林、海水、沙
  滩之间,做这个美丽小岛的主人。厦门岛最早称为“鹭岛”
  是由这个传说而来的。这个源于民间的故事寄托了人们对
  厦门的热爱和对建设厦门,保卫厦门事迹的怀念。
  厦门古名鹭岛,它的真正由来其实是人们第一次登上
  小岛,看见白鹭长年成群地浮游在水面,于是冠之以“鹭
  岛”。白鹭属涉禽类鹭科,又名鹭鸶,嘴长脚长,颈也长,
  全身羽毛纯白,头后还垂着长长的白冠毛,毵长如丝;背
  部有白色疏松的鬓毛和尾翼,形态潇洒,逗人喜爱。本世
  纪20年代以前,厦门山野树林,到处有白鹭栖息,三五成
  群,飞翔于田间海上。后来因城市兴建,生态的变化,白
  鹭慢慢减少,濒于绝迹。这几年经过环境综合治理,白鹭
  又回到岛上。由于白鹭是厦门的象征,因此厦门的许多地
  名含有“鹭”字,许多招牌,店名都喜欢用“鹭”字命名,
  乃至于厦门的人名也常常取“鹭”字。今天,白鹭又成为
  厦门的市鸟。
  究竟什么时候,岛上有人类的存在呢?1931年,厦门
  大学林惠祥教授在厦门港蜂巢山发现一件长方形薄边石锛,
  第三年,他又在厦门港东边社发现第二件类似石锛。这两
  件石锛,是新石器时代人类采集食物和狩猎的工具。1952
  年,林惠祥又在厦大发现三件表面印有“V” 字纹和云纹
  的印纹陶片,其中一件的耳柄上,还可以看到指纹痕迹,
  这是手工制陶留下来的。1953~1955年,其他地方还发现
  多件石器、陶片。1980年11月,在湖里区象屿海滨,发现
  一件石制箭头,长6?2公分,磨得非常精致,经鉴定,是
  新石器时代后期的遗物,距今已有2000多年,当时的人们
  以此来狩猎。这些实物证明,大约二、三千年前,厦门岛
  及其周围是我国南方族群祖先——闽越族人活动比较早的
  地方。
  闽越族人的体质和风俗习惯,和汉族不同,他们身材
  较矮,面短,须发少,鼻形广,眼睛圆大,有双重眼睑,
  且“断发纹岙”。习惯于水上生活,善于在海上作战。闽
  越人用勤劳的双手,为开发厦门立下第一功。
  不过,有文献可查考的厦门历史,却是从唐朝开始,
  南普陀的一副对联反映了这一事实。

  经始溯唐朝,与开元而并古;
  普光被厦岛,对太武以增辉。

  这说明,南普陀寺和泉州元寺一样,都是在唐朝建立的。
  根据史料记载,唐朝有二姓名士率其家族来到厦门定
  居并大力开发建设。薛姓住在洪济山的西北,陈姓住在南
  面金榜山下,时有“南陈北薛”之称。北薛指薛令之,字
  珍君,原来住在福建长溪,也就是现在的福安。他在唐朝
  神龙二年(公元 706年)中进士,是第一位以诗文登第的福
  建人。开元年间,薛令之迁升为右补阙兼太子侍读,与贺
  知章一起教授东宫太子读书,当了太子李亨的师傅。薛令
  之抱怨待遇太低,一天信手挥笔在墙壁上写道:

  朝旭上团团,照见先生盘;
  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

  唐玄宗看到诗后,非常不高兴,也拿笔在壁上题诗:

  啄木嘴距长,凤凰羽毛短;
  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

  薛令之看到,知道自己得罪了皇帝,有言曰:伴君如伴虎,
  说不定哪天无事生非,怪罪下来,岂不一命呜呼。于是他
  就借口生病,辞去了官职,和侄子薛芳杜一起返回福建,
  并从长溪移居鹭岛(厦门岛),过着清闲自在的生活。他的
  后裔在此繁衍,人数众多,成为一大姓,薛家住的地方有
  座山,叫“薛岭”,岭的滨海一带就叫“薛浦”。薛令之
  死后,葬在岛上下张村。
  “南陈”的陈姓也差不多唐开元时在厦门岛定居繁衍,
  据史料记载,唐京兆万年县人陈邑,任太傅时得罪了当时
  的奸相李林甫,开元二十四年被贬谪到福建漳泉一带,他
  的后裔有的就迁到厦门岛来。厦门岛上保留的三座唐朝陈
  氏古墓就是明证。在乌石浦,有一座古墓,墓碑上刻“唐
  著作郎陈俦墓”。陈俦是陈邑的孙子。禾山镇的一棵大榕
  树下,竖着两块石碑,分别刻“大唐赐进士出身陈公封茔”
  、“唐上柱国陈公茔”,这座墓是陈俦曾孙陈喜的。西林
  观音山还有一座唐墓,碑上刻“唐场老陈先生茔”,它是
  陈黯的墓。陈黯是唐代会昌至成通年间居住在厦门岛的名
  士,字希儒,名昌晦,是陈喜的曾孙,10岁会写诗,13岁
  便带着诗作晋见清源(泉州)牧。清源牧见他满脸麻花,便
  打扫趣他“薄才而花貌”,并要他以此为题写一首诗,陈
  黯不愧才华出众,应声成诗道:

  玳瑁应难比,斑犀定不如;
  天嫌未端整,满脸为装花。

  陈黯虽然年少富有才名,在闽南一带颇有影响,但是屡次
  应试都落第,因此自称“场老”,意思是在考场上屡进屡
  出,已是老先生了。后来他隐居在金榜山,读书垂钓,置
  功名利禄于九霄云外。金榜山也就因他而别名“场老山”;
  他垂钓的地方叫“金榜钓矶”。陈黯著作有《裨政书》,
  宋代朱熹在同安任职期间,为其编次并写诗凭吊陈黯,有

  陈场老子读书处,金榜山前石室中;
  人去石存犹昨日,莺啼花落几春风

  之句。
  这些名士带领他们家族定居厦门岛,成为厦门的先期
  居民,他们披荆斩棘,勤劳开垦,边耕边读。
  根据历次地方志书记载,距今约1000年的宋朝太平兴
  国年间,禾山一带出产一种水稻良种,“一茎数穗”,人
  们感到非常惊奇,于是鹭岛又被称为“嘉禾屿”——五谷
  丰登的岛屿。但1974年泉州出土的《唐许氏故陈夫人墓志》,
  唐大中十一年 9公元 857年)厦门已称为“嘉禾里”,可
  见“嘉禾”之名非始于宋而是始于唐朝。到了宋代“嘉禾
  里”归同安县管辖,从宋代开始,厦门的发展速度加快,
  人口增多,南宋王象之曾在《舆地纪胜》中记载嘉禾屿的
  居民有千余家,按一家五口的普通概率计算,也有五六千
  人。人口的增加势必使村落数目增加,当时村落就有曾厝
  铵、塔头、东沃(顶活仔)、莲坂、毫灶(文灶)、吴仓
  (梧村)、乌石浦、埭头、吕厝、店前(殿前)、钟宅、
  竹坑(湖里)、高崎、上店(祥店)、坂上、寨上等;其余
  还有福山社、怀德社、附寨社、凤前后社。从宋朝开始,
  厦门岛交通也逐渐发达,五通、东渡、土地公祖附近(开
  元路)都建有码头。五通的古码头遗址,至今犹存。民间
  还流传着“圣迹”、“圣泉”、“金带水”等传说,记述
  南宋末年张世杰、陆秀夫带着南宋末帝赵 、赵〓逃难,
  经厦门的故事。厦门在宋代文化上也继承了唐以来的风气,
  仅考中进士的,就有林裴、陈敦仁、薛舜俞、薛舜庸、薛
  梦纯和杜盂肃等人。其中薛舜俞、薛舜庸是同胞兄弟,梦
  纯是舜庸的儿子,一门三进士,传为美谈。朱熹来到厦门,
  听到这个故事,在金榜山陈黯读书处,写下“应喜斯文今
  不泯”,以抒文风不衰之慨。

晋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县,属晋安郡,后并入南安县。唐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县西南部置大同场,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升为同安县,属泉州。宋属清源军、平海军、泉州。元属泉州路。明属泉州府。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筑厦门城,清顺治七年(1650年)郑成功驻兵厦门,十二年(1650年)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废;二十三年(1884年)设台厦兵备道,道尹驻台湾府治(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湾府改为台湾道),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设厅,雍正五年(1727年)兴泉道(后为兴泉永道)自泉州移驻厦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厦门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国民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县嘉禾里(厦门)及金门、大小嶝置思明县,9月升思明府,旋废,1915年分出金门、大小嶝设金门县,同年置南路道(1914年改名厦门道,1925年废)。
1933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设厦门特别市,旋废。1934年同安、思明县属第五行政督察区(驻同安),1935年4月以厦门及鼓浪屿等7个岛屿设厦门市,撤销思有县设禾山特种区,与同安县同属第四行政督察区(驻同安),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沦陷,10月恢复厦门市建制,设中心(后改思明)、开元、鼓浪屿、禾山4区。1949年9月、10月同安县、厦门市解放,同安县属第五专区(1950年改泉州专区、晋江专区),厦门为省辖市,1950年10月厦门市设开元、思明、鼓浪屿、厦港(后废)、禾山5区。1953年同安县集美镇归厦门市辖,1958年1月撤禾山区,改设郊区,8月同安县由晋江专区划属厦门市。1966年8月开元、思明区更名东风、向阳区(1979年10月复原名),1970年2月同安县划属晋江专区(地区),1973年6月再归厦门市。1978年9月设杏林区。1987年增设湖里区,郊区改名集美区。1997年同安撤县设区。

cnnj 2005-12-1 04:10

厦门历史文化

厦门市位于福建省南部沿海,东经118°04′04〃,北纬24°26′46〃,陆地面积1565.09多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00多平方公里。辖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和翔安6个区。通行闽南方言。
晋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县,属晋安郡,后并入南安县。唐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县西南部置大同场,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升为同安县,属泉州。宋属清源军、平海军、泉州。元属泉州路。明属泉州府。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筑厦门城,清顺治七年(1650年)郑成功驻兵厦门,十二年(1650 年)置 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废;二十三年(1884年)设台厦兵备道,道尹驻台湾府治(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湾府改为台湾道),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设厅,雍正五年(1727年)兴泉道(后为兴泉永道)自泉州移驻厦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厦门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民国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县嘉禾里(厦门)及金门、大小嶝置思明县,9月升思明府,旋废,1915年分出金门、大小嶝设金门县,同年置南路道(1914年改名厦门道,1925年废)。
1933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设厦门特别市,旋废。1934年同安、思明县属第五行政督察区(驻同安),1935年4月以厦门及鼓浪屿等7个岛屿设厦门市,撤销思有县设禾山特种区,与同安县同属第四行政督察区(驻同安),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沦陷,10月恢复厦门市建制,设中心(后改思明)、开元、鼓浪屿、禾山4区。1949年9月、10月同安县、厦门市解放,同安县属第五专区(1950年改泉州专区、晋江专区),厦门为省辖市,1950年10月厦门市设开元、思明、鼓浪屿、厦港(后废)、禾山5区。1953年同安县集美镇归厦门市辖,1958年1月撤禾山区,改设郊区,8月同安县由晋江专区划属厦门市。1966年8月开元、思明区更名东风、向阳区(1979年10月复原名),1970年2月同安县划属晋江专区(地区),1973年6月再归厦门市。1978年9月设杏林区。1987年增设湖里区,郊区改名集美区。1997年同安撤县设区。至此,厦门市辖鼓浪屿、思明、开元、杏林、湖里、集美、同安7区 。
200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厦门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思明区、鼓浪屿区和开元区合并为思明区,原三区的行政区域划归思明区管辖。二、将杏林区的杏林街道办事处和杏林镇划归集美区管辖。杏林区更名为海沧区。三、设立翔安区,将同安区所辖新店、新圩、马巷、内厝、大嶝5个镇划归翔安区管辖。行政区划调整后,厦门市辖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和翔安6个区。

cnnj 2005-12-1 04:11

厦门的别称

◎青门
晚唐罗隐曾为《颖州陈先生集》写后序,中有“甲午春(陈黯)告余(罗隐)以婚嫁之牵制,东归青门。”说出陈黯于唐宪宗九年(甲午,公元814年)曾一度往长安(今西安),而后东(西安为西,厦门为东)归“青门”。青门也就作为厦门的别称。
明池显方《登金榜山访唐陈希儒隐处》诗有“麦风濯雨寒青堡。”破译“青堡”为城堡的门户,即“青门”,可否作为陈黯西往长安“东归青门”,即厦门的注脚。
◎新城
清顺治十二年,郑成功因同安古城已于顺治五年被清兵用炮轰陷,无险可守,遂拆部分城垣及官署、民房,迁官民入丙洲岛另筑新城。人们就区分同安的古城与丙洲的新城。新城成为同安(含厦门)的代名词。
池显方《登鼓浪屿和中丞韵》诗有“虽小亦门户,如何不一登。新城盘曲折,古诗俯稜层。”描绘他攀登“虽小亦门户”的鼓浪屿,在古时日光岩上,俯瞰遥望虎溪岩的“稜层洞”,放开眼界,看到“新城盘曲折。”新城也就泛指厦门城。
◎嘉禾屿
宋称“嘉禾屿”,属泉州府同安县嘉禾里。
◎千户所、中左所
元立“千户所”,明为“中左所”,是行政机构,作为厦门的代名词。《艺文》记载“浯洲、嘉禾,泉南之捍门也”。“浯屿一片地,在中左所海中,中左门户也。”“中左者,同安之外户。”
◎思明
清顺治十二年,郑成功据厦设“思明州”,民国元年改设“思明县”,脱离同安县独立后,升为“思明府”,二年废府仍为县。州、县、府虽然也是行政机构,时至今日,“思明”仍为道路。
◎桃源
据民国《厦门市志》记载“厦岛如桃形”,名胜有“小桃源”,工部局时代的鼓浪屿有“世外桃源”之称。“桃源”的别称,在今日厦门已非《桃花源记》的虚幻,而是“海上花园”的现实。
◎“鹭屿”、“鹭门”、“鹭江”
“鹭屿”、“鹭门”、“鹭江”,则是从地形、江名、禽物等方面称呼。

cnnj 2005-12-1 04:11

"厦门"的来龙去脉

“门”是地名的通称。江河入海处有山崖的地方,古时船户、渔民形象化地叫客观存在为门。广东珠江口有“虎门”,行政特区有“澳门”,福建闽江口有“长门”、“五虎门”、漳州九龙江入海处有“海门”、“濠门”,此外还有“金门”、“下门”等。“下门”是“厦门”的最早俗称。
“下”与“虎”、“澳”、“长”、“海”、“金”、“濠”是地我的专称。其涵义也是形象化。
以福建漳夏来说:“海门”在九龙江进入厦门港海域这间;“濠门”在海门的东北(《明史》)。按照方位,该是现在屿仔尾一带。那地方有个村落叫“石后”,即现在厦门到屿仔尾客轮的终点站。“后”字闽南话叫“户”或“护”,《辞海》给“濠”字解释为“护城河”。这样“护”字的话音就还有“濠”字的痕迹以及“户”字的谐间。而“海门:往下到鼓浪屿和厦门岛,是海潮进出的通道,像护域河河水进出的门,也就是“濠门”。“濠门”以下的一个门叫“下门”。海门、濠门,这两个门不是明代才命名,而厦门也是明初命名,皆在明洪武二十七年建城之前。
清道允《厦门志·序文》说:“厦门处泉漳之交,扼台湾之要,为东南门户……”《厦门志·形势》说:“金厦尢为险要,门户之防也。”都说厦门是“门户”。
“厦”与“下”,在闽南话无论文读或白读,话音的声、韵、调都是一致。因此,厦门的“厦门”是由“下”演变的;由“下门”变为“厦门”,是文人雅化的。
人们习惯地把北部叫“上”,南部叫“下”;闽南人还习惯把北方人叫“北顶(上)人”;把南方人叫“下南人”。连接“门”为门户来说,可谓“厦门”是“福建南部的海上门户”,比之泛称“大厦之门”或“华夏之门”,更有具体、确切的释义。
总之,“下门”雅化为“厦门”,早在明初命名,而非洪武末年才有。周德兴建城,不过是沿用而已。

cnnj 2005-12-1 04:12

厦门四大建筑风格

厦门四大建筑风格

厦门的建筑风格独特而充满魅力,既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又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如果说红砖民居、“嘉庚风格”建筑蕴藏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那么鼓浪屿的欧陆建筑和厦门的骑楼,则体现着异域建筑风格的光彩。

一、 欧陆建筑
上了鼓浪屿轮渡码头,沿鹿礁顶——福建路——鹿礁路——复兴路,折向漳州路,这是首选的线路;第二条是从晃岩路——笔架山顶,转入安海路——鼓新路。这两条线路可以观赏到鼓浪屿有代表性的欧陆建筑。
建于1844年和1870年的英领馆已被拆除,新建的楼宇没有原版的韵味,经过它时,只能作历史的回顾。穿过仿英式建筑的日本领事馆和东洋式建筑日本警察署后,就到哥特式建筑天主堂,其尖形艺术是十分有个性的,值得一看。
走出天主堂,左转就是荣远堂,这是一幢罗马柱支撑,欧式风格为主的精品别墅,它的三楼又有中国建筑思维,与高雅的花园和谐相配,十分耐看,颇值得玩味。对面是“海天堂构”,五幢别墅各显其姿,中楼和两侧的别墅最为美观。中楼是传统歇山顶,但主体是欧式风格,中西结合得颇有特色,特别是中脊下的藻井更为好看;两侧的则属巴洛克和中国古典艺术相结合的装饰,也很精美。
林尔嘉住的八角楼,是具有巴洛克韵味的南欧建筑,故事颇多,必须仔细品味。升旗山麓的李清泉别墅,楼宇豪华而现代,花园宽敞而静谧,是家居理想之地,可不要被大门上“容谷”二字所迷糊,那是“榕谷”的笔误,因为别墅建在古榕的山谷里。
漫步至复兴路西端,绿树花丛里有二幢维多利亚风格的白色小别墅,那是福建活版印刷创始人白登弼的别墅,外貌虽已古老,但仍不失当年的气韵,且别墅里众多的人物和故事百听不厌。
看过白家别墅,折向漳州路,去看林语堂和廖翠凤的新娘房,廖家别墅是鼓浪屿颇有资格的老别墅,且有林语堂这位中国文学大家的诸多轶事,足以提高旅游的兴味。
当年号称“中国第一别墅”的黄家花园中楼,这幢英式带有东南亚风韵的豪华别墅,看它那个上下左右用楠木装修的大厅,以及厅后时值10万大洋的意大利大理石楼梯,就足令人叹为观止,别说那别致的后廊和特意打造的天台了。
出了黄家花园,沿途观赏以波折屋面见长的林屋,而后来到笔架山顶,顶上有当年曾作为“会审公堂”的二幢别墅,已成危房的林文庆别墅,满墙野藤间似有校长的身影!往北就是春草堂、观彩楼和许家别墅了。春草堂是中西合璧的家居小楼,异常温馨,许家别墅系折衷式风格,庄重典雅,那玫瑰红墙面后边仍可听到许家四杰的钢琴声。观彩楼最具个性,它有强烈的荷兰风格,主要看点在于绳状门柱、火枪手面庞的窗楣和背弧型的三楼,充分展示了它的建筑艺术美。
从观彩楼右侧的石级而下,就是亦足山庄了。这里有全鼓最漂亮、最高大的欧式门楼,有过渡道上的巴洛克照壁、花坛,使人过目不忘。而后顺着小径,来到安海路的番婆楼和西欧小筑。番婆楼的彩色装扮颇有洛可可的味道,“五脚气”长廊又是东南亚风格,但它的看点还是楼前番婆点唱看戏的戏台和那进门见福出门也见福的大门楼。千万别小觑西欧小筑,它的年龄颇高,是19世纪中叶的作品,当年建筑的形态、装饰材料以至墙面粉刷的颜色等等,还一如既往,保持本色,风貌依旧,是难得一见的维多利亚时代的家居别墅,凡经过它身旁的欧洲人,无不停下摄影留念,不忍离去,可以说它是鼓浪屿别墅中的宝中宝了。
顺着弯曲的小巷,一转弯就是杨家园,共有5幢别墅,都颇为高级,其中的“忠权楼”的欧洲窗最为美观,窗棂、窗套、窗楣均十分艺术化,短暂一瞥就能留下深刻记忆,它的供水系统也使人难忘。
最后观赏的是八卦楼,它是全鼓最大的的别墅,是厦门近代建筑的代表,造型独特,红色圆顶最吸引人,乃是仿世界上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堂石头房圆顶而建造的,傲立穹窿,成了鼓浪屿和巨轮进出港的标志。
二、骑楼建筑
骑楼,在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的城市里,随处可见,是这个地区和城市的一大特色。1920年,厦门市政会在规划建设厦门的新城区时,以骑楼作为街市的主要形式。
这些临街的商家,营业店面连着骑楼,楼上住人,家用、商用、公用合而为一。至1932年,新城区构筑起了四横(开元路、大同路、思明西路、中山路)一纵(思明南北路)为框架的格局,一直到1980年厦门为经济特区以后,这一框架才被突破。骑楼为厦门人民服务了六十年,在厦门人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如今,厦门市区虽扩大了好几倍,当年的新城区变成了“旧市区”,而新建成的城区再没有建造骑楼式街市,可人们依然想念向往骑楼,因为骑楼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太多的温馨和好处,难以割舍!
到骑楼下,找个熟人,就地架起小茶几,泡起茶,聊起天,说了许多鼓浪屿别墅里的人和事。此刻,人与人零距离,温馨自然,表现了厦门的地域人文优势,这在北方的街市上是看不到的也不可能看到。三巡乌龙茶下肚,疲劳顿消,精神焕发,步履轻盈地回到住地。
走在骑楼的商店都向你敞开胸怀,任意挑选,合意就成交,不合合意转身就离去,形成了一种随意的默契,没有任何人对你说三道四,反映了人与人的那种互信。
风雨季节,骑楼为行人挡着风和雨;炎阳九夏,又是骑楼为行人挡着阳光和暑气。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蒋军飞机天天来光顾,不时打串枪下个“蛋”,扬长而去。聪明的厦门人,把骑楼的廊柱连接起来,筑成胸墙,“五脚气”变成了“宽战壕”,商家照样做生意,行人照样购物论价,骑楼成了安全港功莫大焉!
如今的骑楼,依旧商意浓浓,温情脉脉。有时还是待茶接风的场所,朋友端着茶,吃着饼,旁若无人,还望着匆匆而过的行人,直至万家灯火,站起身道一声谢谢,去疲劳,装着惬意,摇手而去。骑楼,成了新时代交际应酬的场所。
正因为如此,众多商家认识到骑楼下的商机,把众多商品搬到骑楼边,招手、吆喝、鼓掌、试用,千姿百态,热闹非凡,“五脚气”里的商业氛围十分浓烈,久而不衰,表现当今厦门的一道风景,也构成了时代的一种特性! 保护骑楼,不就是保护了厦门人的一份心情,一种文化吗?

cnnj 2005-12-1 04:13

厦门四大建筑风格

三、红砖民居
红砖民居是中国最漂亮的民居,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贝。
建筑,能解读一个城市的历史沿革。我们来到海沧管委会,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整齐漂亮的小高层建筑,使我们读出了海沧发展的脚步,读出了海沧人凝聚的智慧和力量。因为几年前,这里还是“石塘大队”的乡村,阡陌纵横,山坡水塘散布着红砖民居和花岗岩石屋,可如今已是笔直的大马路,繁华的商业街了。
我们的视线随着海沧的发展脚步,去寻访它的足迹。
我们站在莲花洲陈氏家族创建的“莲塘别墅”天井里,被眼前的建筑所惊服,别墅的规模和艺术遗存,绝对是福建之冠。别墅原是陈家办的中学,天井里有三个戏台,农忙放假后,戏台上演出农村社戏,祝福丰收。戏台四周的墙裙上,镶嵌着福建最精美、面积最巨大的砖雕群,那“百花园”、“百兽园”以及泼墨山水的雕刻拼接,堪称一绝。

从八卦门、过廊、护厝折向后花园,莲花蕊中的八角亭虽已不存,站在蕊中,却能完整地看到中国农村村落家族聚居区的标准规制:家居、教育和祭祀三要素。乡村村落大凡有良好的居住环境、开展教育的场所和祭祀祖先的宗庙,莲花洲上这三要素按各自的方位,和谐相配。居住在东,教育向南,宗庙面西,围着一个莲花蕊,真是理想的福地(莲花地穴、四向均佳)。家居为三落双曲燕尾和马鞍护厝的红砖屋,在蓝天白云下,碧水芳草间,显得分外自在;莲塘中学环境优静,是读书的好地方;家庙宛在堂为二落红砖屋,是陈氏家族祭祖的地方,三者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各有朝向,构思奇巧,令观者美不胜收。
带着莲花洲的美好印象,我们来到新垵。
新垵,曾名新江。宋元时,中原氏民为避战乱迁徙而来,择马銮湾水边,依蔡尖尾山的风水宝地而居,勤劳创业,繁衍子孙,有的出洋谋生,历千年而人才辈出,至解放,形成了约200户500多幢红砖屋的大村落,村落里家居、教育、宗庙一应俱全,还有村落自家的商业街,保卫村民安全的少林五祖拳,更有中原氏族与闽南地域相结合的信俗、婚俗、节俗、食俗,形成了文化深厚的民俗和口味颇佳的美食。不论你到村落的东、南、西、北哪一片,都会被保存完好的、高高扬起的燕尾,稳重厚实的马鞍屋脊所吸引,被这里勤劳勇敢的先民所创造的红砖屋所折服。
新垵可看的红砖大厝太多了,但只要看过旅居缅甸的盐商邱新样建造的三合院、规模宏大的大六规、惠佐邱瑞明家的三落大厝、星洲奇人邱菽园的双护厝的四落大厝,以及始建于明代的宗庙贻谷堂,那新垵的红砖民居的概念就会深深的印在脑壳里,挥之不去,而且一有机会还想去观赏。
新垵的红砖民居群落的规模,在省内是独一无二的,所蕴含的建筑艺术、文化美术十分深厚。走在小巷里,可以看到城市里绝对看不到的众多燕尾脊汇于蓝天下的美景,可以观赏匠人创造的各种形式的砖砌工艺和出砖入石的巧妙组合,可以看到三合院、四合院、“目形院”与护厝间的日月井、龙虎井,尤其那百花齐放、吉祥延年、纳福避邪、千姿百态的悬鱼饰,以及精美绝伦、闪光耀眼的镏金、贴金、饰金的各类木雕、挂落、神龛、斗拱、雀替、梁枋、月板、罩,还有说不完的用手工细镌的石雕工艺,台荃、墙裙的柜台脚,托起了整座红砖民居。
可以说,走一趟海沧、新垵,绝对是一次高级的艺术享受。如果你还嫌不足,那就进一步探求这些红砖屋里主人的故事,从他们创业的艰辛中去领略人生哲理,借以抚平心灵的缺损,促进思维的健全。
四、“嘉庚风格”建筑
“嘉庚风格”建筑主要聚集在集美和厦门大学。
陈嘉庚先生在南洋22年,亲身经历了帝国主义殖民者的欺凌压迫,尝尽了洋人趾高气扬的滋味,心灵深处受到极大的创伤。当他有了反抗殖民者的本钱以后,自然会在他的行为上反映出来。1920年起,他发明创造了把闽南的燕尾脊、马鞍脊和中国传统的歇山顶,压在西洋建筑上,以表现中国人的自尊,他长久以来被压抑的心情得到了宣泄,从而获得了扬眉吐气的快感。这就是“穿西装,戴斗笠”的“嘉庚风格”建筑的心理特征。这在厦门独树一帜,至今无人跨越。
“嘉庚风格”建筑,近看美,远看更美,越看越美。你不妨歇脚于龙舟池南岸,选择视觉宽广的角度,悠然坐在木麻黄下,遥看对岸的道南楼、南薰楼,宛如美女群里盛装的最美佳丽,在蓝天下熠熠生辉,池中倒影似入水芙蓉,随着白鹭点波漾起的涟漪,楼影若接若离,好像无数彩练在水中飞舞,美得无法形容,胜似瑶池仙境!
向南望,先生竟将歇山顶装点解放纪念碑,傲立海天,庄严巍峨,这恐怕是华夏大地惟此形制的纪念碑了。
走近道南楼,与它零距离接触,那角、那柱、那情,处处表现了陈先生的独特思维。他利用厦门彩色花岗岩的优势,把古老的出砖入石工艺发挥到了极致。你看,墙角有墙角的搭配,柱面有柱面的拼接,墙面有墙面的花式,表现了花岗岩的无比美观,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有谁能超越?当你不禁用手抚摸这些工艺时,心中骤然腾起对先生的敬意,骤然感到“嘉庚风格”建筑的无穷魅力,不忍离去。
顺着七星池往西走,来到华侨补校(原水利商科),只见绿琉璃、红瓦顶连成了一片,绿琉璃深沉稳重,大红瓦(嘉庚瓦)艳丽欢畅,相互辉映,在厦门大桥的衬托下,似乎触摸到了它的历史年轮,思绪也随着大桥上南来北往的车辆飞驰而去!
特别是绿琉璃屋顶上那六个伸向蓝天的燕尾脊,不正说明陈先生敢为天下先的创造精神吗?纵观厦门、闽南、台湾的红砖厝,只有二个或四个燕尾,惟陈先生建造的楼宇有六个燕尾,双向腾飞,灵动美丽。从这点来说,陈先生的开拓精神是颇得后人认真思索和学习的!
走过集美学村的每幢楼,每一条街,时时刻刻处处都能感触到陈嘉庚先生的存在,它留给我们的这笔宝贵财富,不论是精神上的还是建筑上的,都十分厚重,我们以及子孙后代都享用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