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后的感悟简短句:对对联(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7 20:33:53
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

对下联.

屋后流泉幽咽洽香草
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

楼主你出的是下联,仄起平收啊。。。

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屋后流泉幽咽洽香草.

这是古人所作的一副对联。然而,这绝对不是一副普通的迎春联。其妙在上、下联都是九个字,其中的每个字都是由九划组成,这是对联中一种非常特殊的形式。古人称“消寒迎春联”。因从冬至(一九)到九九正好是八十一天,上、下联句笔划正好是八十一划。这样从冬至开始,每天写上下联各一笔,到九九的第九天,全联全部写完,至此,严冬已去,春到人间。故此,称此联为“消寒迎春联”。
这种联构思精巧,须费尽心思,选择适当的字、词组句,又不能以辞害义,写起来有一定难度。古来以其难方显得此对珍奇。此联趣味性强,既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向往,又可作为一份别致的日历。所以历来为人们称为联中上品,颇受一些人的喜爱。有人说它:“是对联写作的—个奇迹”,此话不虚。

冬至,为二十四个节气之一,在古代又是一个传统节日,称之为:冬节、长至节、亚岁。因为从这一天开始,臼昼便一天天的长了,“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唐•杜甫《后至》);它是仅次于元旦(古时的元旦即农历正月初一)的一个重要节日,故名“亚岁”,民间则说“冬至大于年”。
冬至为节的习俗,可追溯到周代。汉代则正式成为一个节日,皇帝要举行郊祭,百官放假,次日吉服朝贺。魏晋以冬至贺仪“亚以岁朝”,并有臣子向皇上献鞋袜礼仪,表示迎福践长。以后各代,都对冬至节高度重视。隋炀帝有一首叫《冬至日乾阳殿受朝》的诗,自称“端拱朝万国,守文继百王”。民间过冬至节,则更显出一番热闹。
从冬至这天开始,要过九九八十一天才寒尽春来。清入顾铁卿在《清嘉录》卷十一里,有一首《数九歌》十分形象地描写了苏州人过冬的情景:“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街头穷汉舞(注:因衣衫单薄;以跺脚扬臂取暖)……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这八十一天的过程,古人称为“复阳”的过程,即阳气逐渐回复,慢慢变暖。但对于穷苦人来说,则是饥寒交迫,度日如年,清人释函可在《至日》诗中写道:“去年今日身栖雪,今年依然雪裹身。岁岁尽传阳已复,何曾一线及流民?”
古人为了消除这一段漫长日子的寂寞和寒冷,从明代开始,出现了一种“九九消寒图”,以便一天一天数过这八十一天,表达一种迎春的殷殷心意。
“九九消寒图”有三种,一种是文字的,一种是圆圈的,一种是梅花图式。
文字的消寒图,是在一张印好的九个双钩字上描红,这九个字通常是“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每字九划,九字共八十一划,每日用红笔描一划,等九个字描完,春天就来了。
画圆圈的消寒图,即一张纸上印了“九格八十一圈。自冬至起,日作一圈,上阴下阳,左风右雨,雪当中”(《燕京岁时记》)。如果是阴天,涂黑上半个圈,晴天涂黑下半个圈,以此类推。
文人雅士则画一折枝梅花,上有八十一个勾好的不着色的梅瓣,用墨笔“日涂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傍一联曰:试看图中梅黑黑,自然门外草青青”(《帝京景物略》)。也有用红色涂染梅瓣的,更给人一种暖气渐生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