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粘pvc地板安装方法:海涅生平,经典作品及作品中的代表人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9 06:21:33

亨利希·海涅 (Heinrich Heine, 1797-1856),德国革命民主主义诗人。1797年12月13日出生于杜塞尔多夫一个犹太商人家庭。中学毕业后,父母要他经商。1816年去汉堡叔父所罗门·海涅处,爱上了堂妹阿玛丽,开始写抒情诗。1819年秋入波恩大学学习法律,听奥·威·施莱格尔的德国语言史课,并经常与之来往,因而受浪漫派的影响。接下来他又到哥廷根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在柏林时他听过黑格尔的哲学课程,结识了浪漫派作家沙米索、富凯等,并积极参加争取犹太人解放的工作。1825年获法学博士学位。

  在1821至1830年期间,海涅曾到德国各地和波兰、英国、意大利旅行。1822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次年又出版“悲剧—抒情插曲”。1827年他把早期抒情诗汇集在一起出版,题名“歌集”,引起轰动,奠定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这期间,他还创作了“哈尔茨山游记”等散文作品,也引起巨大反响。海涅这个时期的抒情诗和游记,大多抒写他个人的经历、感受、憧憬,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具有明显的浪漫 主义色彩。

  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海涅深受鼓舞,决定前往巴黎。在这儿他结识了大仲马、贝朗瑞、乔治·桑、巴尔扎克、雨果等作家和李斯特、肖邦等音乐家,并与空想主义者圣西门的信徒交往,也受到这方面的影响。这时期他写了“论德国宗教和的历史”(1835)和“论浪漫派”(1836)两本著作。为了和激进派诗人内容空洞的“倾向诗”进行斗争,他写了长诗“阿塔·特罗尔,一个仲夏夜的梦”(1843)。1843年底,海涅和马克思在巴黎结识。这个时期,他的诗歌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他发表了“新诗集”(1844),其中包括一部分以“时代的诗”命名的政治诗,和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1844)。这些诗歌在思想内容和艺术两方面都取得很高的成就,成为1848年革命前夕时代的最强音。

  海涅在1848年革命失败后,忍受瘫痪的痛苦,在“床褥墓穴”用口授方式创作了许多优秀诗篇,其中包括“罗曼采罗”(1851)、“1853至1854年诗集”和一些遗诗。这些中虽有悲愤忧郁之作,但大多数仍充满战斗的豪情、对祖国和人类的未来具有坚定的信心。1856年2月17日,海涅在巴黎逝世,葬于蒙马特公墓。
  最初的文学上的成功

  纽约的罗蕾莱喷泉(海涅纪念碑)海涅1821年就已经在柏林出版了第一批诗歌。接着,在1823年出版了一些悲剧,包括一部抒情插曲。1824年出版了39首诗歌的合集,其中有海涅在德国最脍炙人口的作品《罗蕾莱》。同年,在哈尔茨山旅行期间,他到魏玛拜访了他极为敬仰的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两年前,他就把第一部诗集题词寄给过这位枢密顾问。但这次访问令海涅相当失望,因为他自己——与他的禀性相反——表现得既拘谨又笨拙,而歌德只是礼貌、带有距离地接待了他。

  1826年海涅出版了他的哈茨山旅行见闻。同年他开始了和汉堡的霍夫曼和坎普出版社的生意关系。尤利乌斯·坎普应该一直是海涅的出版商,直到海涅去世。1827年10月,他出版了诗集《歌集》,这部作品奠定了海涅的声誉,它直到现在仍受到喜爱。这些和以后的一些诗歌——它们被多次配上曲调,如在舒曼的歌曲集《诗人之爱》中——的浪漫的、常带有民歌风情的风格,不仅仅打动了当时读者的心。那些诗歌,如《美丽的五月》,《一个少年爱一个少女》,拨动着海涅同时代人和二十一世纪读者的心弦。

  但是海涅很快超越了浪漫主义风格。他用讽刺性的手段破坏它,也将浪漫主义诗歌的艺术特征运用于有政治内容的诗歌。他把自己称为一个“逃跑的浪漫主义者”。

  1827年,1828年,海涅到英国和意大利旅行时才第一次见到大海。他在后来的发表于1826到1831年间的游记中描述了他的印象。这一时期的作品有:《北海集》、《卢卡浴场》和《思想·勒格朗集》,后一本书表达了对拿破仑和法国大革命的成就的拥护。在此期间,人们逐渐认识到海涅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天才。从19世纪30年代起,海涅的名声开始在德国和欧洲传开。

  巴黎岁月

  海涅因为他的政治观点而越来越多地受到攻击,尤其是在普鲁士,而他对德意志的书报检查制度也感到厌恶,所以,海因利希·海涅1831年在法国七月革命爆发之后去了巴黎。他在这里开始了生活与创作的第二个阶段。终其一生,海涅都思念着德意志。但他只能再见祖国两次了。最后,巴黎成了海涅的流亡地,因为他的作品——还有他以后所有的作品——1833年在普鲁士被禁;1835年,根据法兰克福联邦议会的决议,在所有德意志联邦的成员国被禁。那些“青年德国”组织的诗人的命运也是如此。联邦议会的决议中写道,这个组织的成员的目的在于“用各个阶层都能接受的文学形式肆无忌惮地攻击基督教,贬低目前的社会状况,破坏所有的纪律与道德。”

  但是,1832年,海涅就通过为歌德和席勒的出版商约翰·腓特烈·科塔的奥斯堡汇报写巴黎通讯找到了新的收入来源。海涅这段时间的报刊专栏文章于1833年以《法国的状况》的书名出版。

  这一年,疾病的初步症状——麻痹、头疼、视力减退——显现了出来,这种病让他在生命的最后八年被禁锢在了床榻上。

  但他首先享受着巴黎的生活。他遇见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和法国、德意志文化生活中的大人物,如:赫克托·柏辽兹,路得维希·波纳,弗雷德里克·肖邦,乔治·桑,大仲马和亚历山大·冯·洪堡。

  这个世界级的大都市在随后的几年里给了海涅以灵感。他写出了大量的杂文、政论文章、论战文章、专题文章、诗歌和散文。在《法国的状况》一类的作品中,他努力把法国的情况介绍给德国人,把德国的情况介绍给法国人。

  海涅比多数人更早地意识到了德意志民族主义的破坏性特征,它与法国的民族主义不同,没有跟民主和人民主权意识结合在一起。

  他在那些年里的重要作品有《论浪漫派》(1836),《论路德维希·多纳》(1840)以及小说片断《巴哈拉赫的拉比》(1840)。1841年,他和他1834年认识的鞋类售货员欧仁妮·克莱仙蒂亚·米拉结了婚。他爱玛蒂尔德——他对她的昵称——的原因之一很特殊:她不懂德语,甚至在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清楚她的丈夫是一个多么伟大的诗人。

  1843年,海涅写下了《夜思》一诗,它开头的句子经常被人引用:

  当我在夜里想到德国,
  我便不能安睡。

  在诗中,让海涅不能安睡的,是德国的政治状况,更是他对他独居德国的老母的担忧。为了再次见到母亲并把妻子介绍给她,海涅于1843年和1844年最后两次来到德国。那时他结识了卡尔·马克思和斐迪南·拉萨勒。后来海涅参与了马克思的《前进报》和《德法年鉴》的工作。

  40年代中期,海涅写下了伟大的叙事诗《阿塔·特罗尔》和由他的第二次德国之行激发产生的《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海涅与马克思主义

  19世纪40年代中期,海涅的思想明显变得激进了。他属于第一批认识到正在开始的工业革命的结果和在作品中思考刚诞生的工人阶级的困苦的作家。他1844年6月的诗《西里西亚织工》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它脱胎于那个月在西里西亚的彼德斯瓦尔道和朗恩比劳两镇发生的织工起义。

  这首也以《织工之歌》的名字而闻名的诗7月在由卡尔·马克思出版的《前进报》上发表,又被印刷5万份在起义地区作为传单分发。普鲁士内政部长阿宁姆在给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国王的报告中将这首作品描述成:“针对臣民中穷人的,充斥着煽动性语言和罪恶的表达的讲话”。普鲁士王国的最高法院颁布了对这首诗的禁令。1846年,在普鲁士,一个胆敢在公共场合朗诵它的人会被判入狱。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他是在1844年八月在巴黎认识海涅的——把“织工之歌”翻译成了英语,并于同年12月在《新道德世界报》上发表。

  尽管海涅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关系友好,但他却始终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他认识到,正在形成的工人阶级的要求是完全合理的,也支持这些要求;但他同时意识到,共产主义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和激进将会摧毁他所热爱和赞赏的欧洲文化中的很多东西。

  失败的革命

  作为坚定的民主主义者,海涅欢迎1848年发生在整个欧洲的革命,尤其是德国的四月革命。但很快,随着革命的发展,他就失望地不再关心它。因为支持共和制—民主制国家形式的人一开始就是少数。在法兰克福国家议会对建立一个王权世袭的民族君主国家的尝试中,他只看到企图复兴1806年崩溃的神圣罗马帝国的无用的、浪漫的政治幻梦。

  在革命的第二股浪潮,即1849年春夏的有力的民主革命被镇压之后,海涅心灰意冷地写下了《在1849年十月》一诗。

  床褥坟墓

  1848年2月,巴黎爆发革命的同一个月,海涅的身体垮了。他的从1845年明显加剧的神经痛将他永远地固定在了病床上。海涅本人相信,他得的是梅毒,但他被详细记录下的病程说明他得的是多发性硬化症。在几乎瘫痪的情况下,他在自己命名的“床褥坟墓”中度过了八年,直到去世。

  在此之前,海涅对宗教已经有了一种更温和的评价,在1815年的遗嘱中赞成对人格化神的信仰,但他却没有再接近一个教堂或犹太教。

  海涅精神上的创造力在他痛苦的卧床岁月中并没有减弱。由于他已经无法自己书写,他就向秘书口授诗歌和文章。这样,在1851年10月,他出版了诗集《罗曼采罗》,1854年出版了他的政治遗言《卢苔齐娅》。

  尽管病痛缠身,海涅却没有失去幽默与激情。在他生命的最后几个月,来自布拉格的女崇拜者艾尔瑟·克里尼兹——他温柔地将她称为“美容斑”——的多次拜访减轻了他的痛苦。他叫她他的“被爱慕的荷花”,但这种爱慕由于他的衰弱的身体只发生在精神层面。

  巴黎蒙马特墓地的海涅半身像1856年2月17日,海涅离开了世界。三天后,他被葬在蒙马特的墓地。27年后,根据诗人的愿望,玛蒂尔德也在这里找到了永久的居所。在1901年树立的海涅的墓碑上装饰着丹麦雕塑家路易斯·哈瑟里斯制作的大理石海涅半身像和这位诗人的诗《哪里?》

  年表
  1797 12月13日生于杜塞尔多夫
  1807-1814 杜塞尔多夫中学,未毕业;此后在商科学校学习
  1815 美因河畔法兰克福,银行学徒
  1816 在叔叔所罗门·海涅的位于汉堡的银行实习
  1817 首次发表作品
  1819-1825 在波恩、哥廷根、柏林学习法律
  1821 柏林,首部诗集
  1822 犹太人文化与经济协会成员;波兹南(波兰中西部城市)旅行
  1824 哈尔茨山旅行;拜访歌德
  1825 在海里根城接受新教-路德教洗礼,改名为海因里希·海涅;在哥廷根获得刑法、民法博士学位
  1826 《 游记》的第一部分出版
  1827 《歌集》出版;英国 旅行;迁居慕尼黑
  1828 意大利旅行;父亲去世
  1831 移居巴黎
  1832 为奥格斯堡汇报撰写巴黎通讯;开始神经痛
  1833 海涅的作品在普鲁士被禁
  1834 遇见欧仁妮·克莱仙蒂亚·米拉(被称为玛蒂尔德)
  1835 海涅和青年德国组织的作品在德意志联邦被禁
  1837 瘫痪症状愈加严重
  1843 汉堡旅行;结识卡尔·马克思,参与《前进报》的工作
  1844 又一次汉堡旅行;《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1845 叔叔所罗门·海涅去世;资助停止;病情加剧
  1848 卧床不起(床褥墓穴)
  1851 《浮士德博士》在普鲁士和奥地利被禁
  1854 在世时出版的最后一部作品:三卷本多文体文集,包括《卢苔齐娅》的两部分
  1856 2月17日卒于巴黎

  作品
  根据以书籍形式出版的年份

  1821 《诗集》
  1823 《悲剧—抒情插曲》(包括:William Ratcliff,Almansor,抒情插曲)
  1824 《39首诗集》
  1826 《游记,第一卷》(包括:哈尔茨山游记,还乡集,北海集第一部分和诗歌)
  1827 《歌集》,《游记,第二卷》(包括:北海集第二、三部分,思想·勒格朗集,柏林来信)
  1830 《游记,第三卷》(包括:慕尼黑到热那亚旅行记,卢卡浴场)
  1831 《Einleitung zu Kahldorf über den Adel》,《游记,第四卷》(包括:卢卡城,英国片断)
  1832 《法国的状况》
  1834 《沙龙,第一卷》(包括:论法国的画家,Aus den Memioren des Herrn von Schnabelewopski,诗歌)
  1835 《沙龙,第二卷》(包括:论德意志的宗教和哲学的历史,新春诗集)
  1836 《论浪漫派》
  1837 《论告密者》,《介绍〈堂·吉诃德〉》,《沙龙,第三卷》(包括:Florentinische Nächte,Elementargeister)
  1838 《Der Schwabenspiegel》
  1839 《莎士比亚笔下的少女与女人》,《Schriftstellernöten》
  1840 《论路德维希·多纳,一篇专题文章》,《沙龙,第四卷》(包括:巴哈拉赫的拉比,论法国的舞台,诗歌)
  1844 《新诗集》(包括: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1847 《阿塔·特罗尔——一个仲夏夜的梦》
  1851 《罗曼采罗》,《浮士德博士》
  1854 《多文体文集》,三卷本(包括:自白,流亡中的神,迪安娜女神,路德维希·马库斯,1853和1854年的诗,卢苔齐娅第一、二部分)
  1869(遗作) 《最后的诗》,《思想集》
  以上翻译自德语维基百科

  中文译本
  《海涅全集》十二卷,(德)海因里希·海涅/著,胡其鼎/译,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ISBN 7-5434-4984-6

  文献
  《海因里希·海涅传》,(德)福里茨·约·拉达茨/著,胡其鼎/译,东方出版社,2001,ISBN 7-5060-1355-X

  海涅出生在莱茵河畔杜塞尔多夫一个破落的犹太商人家庭。1795年,拿破仑的军队曾开进莱茵河流域,对德国的封建制度进行了一些民主改革。正如恩格斯所指出,拿破仑“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残人”。法军的这些改革,使备受歧视的犹太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改善,因此海涅从童年起就接受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

  1819至1823年,海涅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和哲学,他听过浪漫主义作家奥古斯特·威廉和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的讲课。海涅早在20岁时就开始了文学创作,他的早期诗作:《青春的苦恼》、《抒情插曲》、《还乡集》、《北海集》等组诗,多以个人遭遇和爱情苦恼为主题,反映了封建专制下个性所受到的压抑以及找不到出路的苦恼。

  “我跟一些人一样,在德国感到同样的痛苦,说出那些最坏的苦痛,也就说出我的痛苦。”(《每逢我在清晨》)这些诗句中所抒发的个人感受,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这些诗作于1827年收集出版时,题名为《诗歌集》。它们表现了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感情淳朴真挚,民歌色彩浓郁,受到广大读者欢迎,其中不少诗歌被作曲家谱上乐曲,在德国广为流传,是德国抒情诗中的上乘之作。

  从1824年到1828年间,海涅游历了祖国的许多地方,并到英国、意大利等国旅行。由于他广泛接触社会,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理解,写了四部散文旅行札记。

  在第一部 《哈尔茨山游记》里, 海涅以幽默活泼的笔调描绘了20年代令人窒息的德国现状,讽刺嘲笑了封建的反动统治者、陈腐的大学、庸俗的市侩、反动的民族主义者、消极的浪漫主义者;以浓郁的抒情笔调描绘了祖国壮丽的自然景色,同时又以深厚的同情,描绘了山区矿工的劳动生活。

  在第二部《观念——勒·格朗特文集》里,海涅描绘了法国军队进入故乡的情景,刻画了拿破仑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法国革命的向往和对德国封建统治的憎恶。

  在第三部《从慕尼黑到热那亚的旅行》等意大利游记里,描绘了意大利的风光和社会生活,揭露了贵族天主教的反动性,同时对贵族作家脱离现实的倾向进行了批判。

  在第四部《英国片段》里,作家描绘了富豪的贵族和资产阶级与劳动人民的尖锐对立,揭露了大资产阶级的贪婪和掠夺。

  这四部札记的主要倾向是抨击德国的封建反动统治,期望德国能爆发一场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这四部旅行札记的创作表明,海涅在思想上已成长为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在艺术上,海涅已从青年时代对个人遭遇与感情的描写,转向对社会现实的探讨,走向现实主义道路。

  海涅晚年思想上的矛盾与怀疑突出的表现在他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与理解上,他思想上的矛盾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正如列宁在纪念赫尔岑时所说,“是资产阶级民主派的革命性已在消亡,而社会主义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尚未成熟这样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代的产物和反映”。同时,也反映了海涅本身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局限。1856年2月27日,海涅逝世。

海涅主要作品及介绍

海涅出生在莱茵河畔杜塞尔多夫一个破落的犹太商人家庭。1795年,拿破仑的军队曾开进莱茵河流域,对德国的封建制度进行了一些民主改革。正如恩格斯所指出,拿破仑“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残人”。法军的这些改革,使备受歧视的犹太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改善,因此海涅从童年起就接受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

1819至1823年,海涅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和哲学,他听过浪漫主义作家奥古斯特·威廉和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的讲课。海涅早在20岁时就开始了文学创作,他的早期诗作:《青春的苦恼》、《抒情插曲》、《还乡集》、《北海集》等组诗,多以个人遭遇和爱情苦恼为主题,反映了封建专制下个性所受到的压抑以及找不到出路的苦恼。

“我跟一些人一样,在德国感到同样的痛苦,说出那些最坏的苦痛,也就说出我的痛苦。”(《每逢我在清晨》)这些诗句中所抒发的个人感受,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这些诗作于1827年收集出版时,题名为《诗歌集》。它们表现了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感情淳朴真挚,民歌色彩浓郁,受到广大读者欢迎,其中不少诗歌被作曲家谱上乐曲,在德国广为流传,是德国抒情诗中的上乘之作。

从1824年到1828年间,海涅游历了祖国的许多地方,并到英国、意大利等国旅行。由于他广泛接触社会,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理解,写了四部散文旅行札记。

在第一部 《哈尔茨山游记》里, 海涅以幽默活泼的笔调描绘了20年代令人窒息的德国现状,讽刺嘲笑了封建的反动统治者、陈腐的大学、庸俗的市侩、反动的民族主义者、消极的浪漫主义者;以浓郁的抒情笔调描绘了祖国壮丽的自然景色,同时又以深厚的同情,描绘了山区矿工的劳动生活。

在第二部《观念——勒·格朗特文集》里,海涅描绘了法国军队进入故乡的情景,刻画了拿破仑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法国革命的向往和对德国封建统治的憎恶。

在第三部《从慕尼黑到热那亚的旅行》等意大利游记里,描绘了意大利的风光和社会生活,揭露了贵族天主教的反动性,同时对贵族作家脱离现实的倾向进行了批判。

在第四部《英国片段》里,作家描绘了富豪的贵族和资产阶级与劳动人民的尖锐对立,揭露了大资产阶级的贪婪和掠夺。

这四部札记的主要倾向是抨击德国的封建反动统治,期望德国能爆发一场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这四部旅行札记的创作表明,海涅在思想上已成长为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在艺术上,海涅已从青年时代对个人遭遇与感情的描写,转向对社会现实的探讨,走向现实主义道路。

海涅晚年思想上的矛盾与怀疑突出的表现在他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与理解上,他思想上的矛盾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正如列宁在纪念赫尔岑时所说,“是资产阶级民主派的革命性已在消亡,而社会主义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尚未成熟这样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代的产物和反映”。同时,也反映了海涅本身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局限。1856年2月27日,海涅逝世。

海涅主要作品及介绍

海涅出生在莱茵河畔杜塞尔多夫一个破落的犹太商人家庭。1795年,拿破仑的军队曾开进莱茵河流域,对德国的封建制度进行了一些民主改革。正如恩格斯所指出,拿破仑“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残人”。法军的这些改革,使备受歧视的犹太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改善,因此海涅从童年起就接受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

1819至1823年,海涅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和哲学,他听过浪漫主义作家奥古斯特·威廉和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的讲课。海涅早在20岁时就开始了文学创作,他的早期诗作:《青春的苦恼》、《抒情插曲》、《还乡集》、《北海集》等组诗,多以个人遭遇和爱情苦恼为主题,反映了封建专制下个性所受到的压抑以及找不到出路的苦恼。

“我跟一些人一样,在德国感到同样的痛苦,说出那些最坏的苦痛,也就说出我的痛苦。”(《每逢我在清晨》)这些诗句中所抒发的个人感受,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这些诗作于1827年收集出版时,题名为《诗歌集》。它们表现了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感情淳朴真挚,民歌色彩浓郁,受到广大读者欢迎,其中不少诗歌被作曲家谱上乐曲,在德国广为流传,是德国抒情诗中的上乘之作。

从1824年到1828年间,海涅游历了祖国的许多地方,并到英国、意大利等国旅行。由于他广泛接触社会,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理解,写了四部散文旅行札记。

在第一部 《哈尔茨山游记》里, 海涅以幽默活泼的笔调描绘了20年代令人窒息的德国现状,讽刺嘲笑了封建的反动统治者、陈腐的大学、庸俗的市侩、反动的民族主义者、消极的浪漫主义者;以浓郁的抒情笔调描绘了祖国壮丽的自然景色,同时又以深厚的同情,描绘了山区矿工的劳动生活。

在第二部《观念——勒·格朗特文集》里,海涅描绘了法国军队进入故乡的情景,刻画了拿破仑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法国革命的向往和对德国封建统治的憎恶。

在第三部《从慕尼黑到热那亚的旅行》等意大利游记里,描绘了意大利的风光和社会生活,揭露了贵族天主教的反动性,同时对贵族作家脱离现实的倾向进行了批判。

在第四部《英国片段》里,作家描绘了富豪的贵族和资产阶级与劳动人民的尖锐对立,揭露了大资产阶级的贪婪和掠夺。

这四部札记的主要倾向是抨击德国的封建反动统治,期望德国能爆发一场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这四部旅行札记的创作表明,海涅在思想上已成长为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在艺术上,海涅已从青年时代对个人遭遇与感情的描写,转向对社会现实的探讨,走向现实主义道路。

海涅晚年思想上的矛盾与怀疑突出的表现在他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与理解上,他思想上的矛盾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正如列宁在纪念赫尔岑时所说,“是资产阶级民主派的革命性已在消亡,而社会主义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尚未成熟这样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代的产物和反映”。同时,也反映了海涅本身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局限。1856年2月27日,海涅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