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德妻免费播放:李姓的迁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5 12:49:43
我是姓李的,在家谱中知道我的祖先们在700年前从韶关的南雄珠玑巷逃难,我的老师以前曾经说过,南雄珠玑巷的人的祖先原先都是在秦朝时代迁移到南雄的,有谁知道这段历史吗?还有谁的祖先也是在700年前从韶关的南雄珠玑巷逃难的呢?

李姓迁徙考

  陇西以地名为郡望

  大唐宗室之所以以 " 陇西 " 为郡望, 最主要的原因, 当然由于唐的开国皇帝李渊是当时的陇西成纪人, 当时的成纪, 是一个县, 置在今甘肃省秦安县的东方。来自陇西的李氏家庭, 其后主理下 290 年, 子孙枝叶茂盛, 又享有崇高的声誉和地位, 他们为了纪念自己家庭发迹的地方, 同时标榜自己家族的无上荣誉, 和独一无二, 很自然地, 就把 " 陇西 " 二字作为整个家庭的标帜。当然, 可以大胆揣测, 唐朝皇帝之所以废置具有古老历史的陇西郡, 也很可能是为了避免 " 后有来者 " 的缘故。

  唐朝开国皇帝是当时的陇西成纪人, 不过, 根据历史的记载, 他却是南北朝东晋时西凉王李暠的后裔。李暠也是成纪人, 曾经在南北朝的乱世中据有敦煌、酒泉等地, 自立为凉公, 历史上则称其王朝为 " 西凉 " 。因此传自大唐皇室的陇西李氏, 曾经被许多人误会为并非汉族之后, 实际上, 这种看法大谬不然, 有《新唐书》的 《唐宗室世系表》为证。

  根据《新唐书》的详尽考证, 陇西李氏和赵郡李氏, 完全是一父所出的摘亲兄弟之脉, 赵郡李氏的始祖李玑, 生父为战国末期的秦国司空李昙, 陇西李氏的始祖, 名叫李崇, 则是李玑之兄, 李昙的长子, 换言之, 在李昙的后裔中, 李崇传下了陇西房, 李玑则传了赵郡房, 陇西李氏与赵郡李氏, 在血缘上纯粹是亲兄弟, 当然, 陇西李氏虽然在名义上是所谓的 " 西凉王 " 之后, 实际上是道道地地的黄帝子孙。

  陇西李氏跟陇西这个地方的关系, 打一开始就密切无比, 他们的传宗之祖李崇, 生前就是陇西的守将, 并曾被封为南郑公。有了这种深厚的关系, 其后李崇的子孙在陇西地方繁荣滋长, 并且日益兴盛庞大, 自是可以想见的事。

  关于陇西李氏自李崇以下至唐代, 三四百年间传代和分支情形, 《新唐书》的《唐宗室世系表》有十分详尽的记载, 其主要内容是这样的——

  ……崇字伯佑, 陇西守, 南郑公, 生二子, 长曰平燕, 次曰瑶, 字内德, 南郡守, 狄道侯; 生信, 字有成, 大将军陇西侯;生超, 一名伉, 字仁高, 汉大将军渔阳太守; 生二字, 长曰元旷, 侍中, 次曰仲翔, 河东太守征西将军, 讨叛羌于素昌, 战殁, 赠太尉, 葬陇西狄道东川, 因家焉; 生伯考, 陇西、河东二郡太守; 生尚, 成纪令, 因居成纪, 弟向, 范阳房始祖也。

  尚生广, 前将军, 二子, 长曰当户, 生陵, 字少卿, 骑都尉, 次日敢, 字幼卿, 郎中令关内侯; 生禹, 字子道, 弟忠, 顿丘房始祖也。

  禹生丞公, 河南太守, 先生, 字敬宗, 蜀郡北平太守; 生长宗, 字伯礼, 渔阳丞; 生君况, 字叔干, 一字子期, 博士议郎太中大夫; 生本, 字上明, 郎中, 侍御史;生次公, 字仲居, 巴郡太守, 西夷校尉; 弟恬, 渤海房始祖也。

  次公生轨, 字子逸, 魏临淮太守, 司农乡; 弟潜, 申公房始祖也。 轨生隆, 字彦绪, 长安令, 积弩将军;生艾, 字世绩, 晋骁骑将军, 魏郡太守; 生雍, 字隽熙, 济北、东莞二郡太守; 生二子, 长曰伦, 丹阳房始祖也。次曰柔, 字德远, 北地太守, 雍孙盖, 安邑房始祖也。

  子孙腾达荣宗耀祖

  柔生弇, 字季子, 前凉张骏天水太守, 武卫将军, 安西亭侯; 生昶, 字仲坚, 凉太子侍讲; 生暠, 字玄盛, 西凉武昭王兴圣皇帝, 十子、谭、歆、认、饲、翻、豫、宏、眺、亮。愔, 镇远将军房始祖也; 其曾孙系, 平凉房始祖也; 翻孙三人, 曰蒸, 姑臧房始祖也 ; 日茂, 敦煌房始祖也; 曰冲, 仆射房始祖也 ; 曾孙曰成礼, 绛郡房始祖也, 豫, 玄孙武陵房始祖也。

  散字士业, 西凉后主, 八子, 勋、绍、重耳、弘元、崇明、崇产、崇庸、崇佑。重耳字景顺, 以国亡奔宋, 为汝南太守, 后魏克豫州, 以地归之, 拜恒农太守, 复为宋将薛安都所陷, 后魏安南将军豫州刺史, 生献祖宣皇帝熙, 字孟良, 后魏金门镇将, 生路祖光皇帝, 讳天, 字德真, 三子, 长曰起头, 长安侯,生达摩, 后周羽林监太子洗马, 长安县伯, 其后无间; 次日太祖, 次乞豆, 定州刺史房。

  太祖景皇帝虎, 字文彬, 后周柱国大将军, 唐国襄公, 八子, 长曰延阳伯, 生于山东, 后太祖入关, 延伯仕北齐为散骑常待, 武德四年, 追封南阳伯附属籍, 贞观初罢之, 与姑臧、绛郡、武阳公三房, 号四公子房, 至开元二十三年复附属籍。尚有谯王房 (谯王真字长宣), 蔡王房 ( 蔡王冈同 ), 毕王房 ( 毕王漳 ), 雍王房 ( 雍王绘 ),郇王 ( 郇王祎 ), 大郑王房 ( 郑孝王亮 ) 。

  代祖元皇帝讳昺, 周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 唐国仁公, 四子, 长日高祖, 次日梁王澄, 次曰蜀王湛, 次曰汉王洪。蜀房后为渤海王房。

  高祖讳尧大圣大光皇帝,22 子, 分 15 房, 曰楚王智云, 曰荆王元景, 曰徐王元礼, 曰韩王元嘉, 曰彭王元则, 曰郑王元壹, 曰霍王元轨, 日王凤, 曰道王元庆, 曰邓王元裕, 曰舒王元名, 曰鲁王灵夔,曰江王元祥, 曰密王元晓, 曰滕王元婴。智云、元景皆无后……

  由上面的记述可以知道, 陇西李氏真是族大人众, 在 " 陇西 " 这共有的大郡望之下, 还随着整个新族的壮大, 分支成为武阳、范阳顿丘、渤海、申公、丹阳、安邑、镇远将军, 早淳、姑臧、敦煌、仆射、绛郡、武陵、定州刺史, 南阳公、谯王、毕王、雍王、郇王、大郑王等几十个大房。当然, 天下陇西郡的李姓中国人, 只要拥有可靠的民苦, 就可以按照自己所属的房别, 找到本身血缘上的详细来龙去脉。

  陇西李氏所分支出去的支派, 繁多有如上述, 不过, 自唐朝以降的一千多年以来, 却以武阳、姑臧、丹阳、敦煌四派最为兴盛。这就是一般所谓陇西李氏的 " 定著四房 ", 有绝大多数属于陇西李氏的中国人, 都是属于这四个支派的子弟。

  本文一开始曾提到过, 李氏家族是一个组织比较复杂的家族, 除了以汉裔的赵郡李氏与陇西李氏为主流外, 尚有外姓及外族的加入。外姓的加入, 由于有关的文献欠缺, 有待考证。至于外族的参加李氏家族, 则有下列的资料可资参考 :

  柳城李氏, 就是唐肃宗时平定安、史之乱, 与郭子仪同被史家称为唐室中兴名将的李光粥所属的一支李氏。据过去的姓氏学者的考证。这一支李氏的祖先, 是契丹族的一位酋长, 后来迁徙到唐朝京城长安附近的万年定居, 逐渐汉化, 才改姓为李。契丹族原属东胡种, 因此, 柳城李氏应该也是古时候东胡人的后裔。

  这一支源出东胡的李氏, 在有唐一代, 也是络缨满门, 显达知名。李光粥的曾祖父李令节, 曾经是唐朝的大将军及幽州经略军副使;他的祖父李重, 是鸿胪卿兼檀州刺史 ; 其父李楷落, 则也个个高官厚禄。至于他们的后代, 也出将入相, 在高宗朝、武后朝、玄宗朝、武宗朝和宪宗朝, 都曾出过官拜宰相的杰出子弟。因此, 柳城李氏尽管不是大汉的嫡裔, 他们在各方面的表现, 可以说丝毫都不逊色。

  武威李氏, 出自安氏, 则是汉代安息国的后裔。不过, 根据史家的考证, 这一支李氏尽管是安息国的后裔, 但安息国的宗室, 却出自姬姓, 是黄帝之子昌意的次子安所传。因此, 一般人认为武威李氏系来自外族, 是完全不正确的, 他们在血缘上应该是毫无疑问的黄帝子孙。

  古代安息国的位置, 是在中国的西方, 其宗室子孙之东来与中国结缘, 则是后汉末年的事, 当时, 安息国的国王派遣其子世高入朝, 就此在洛阳定居。稍后, 於魏、晋间, 世高的后人徙居到安定, 南北朝之乱, 又徙辽左以避乱, 最后, 才在武威定居下来, 并且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响亮声名的家族。不过, 此时他们仍然姓安, 尚未以李为姓。

  武功彪炳发扬家声

  至于他们以李为姓, 则是由于唐朝初年出了一位杰出子弟李忠敬。这位李忠敬, 号抱玉, 曾任松、部、会三州都督, 武功彪炳, 后来官至司徒平章事, 被封为凉国昭武公, 并且被大唐皇室赐以国姓 , 就此参加了庞大李氏家族的行列。

  鸡田李氏, 本原是河曲部落阿跌族的子孙, 唐朝时, 由于数代世袭鸡田刺史之职, 当时世袭该职之良臣又生了两位发扬家声的好儿子, 即官至总武节度使的光进, 与官拜河东节度使的光颜。光进与光颜, 皆对唐室著有勋绩, 乃由大唐皇帝赐姓为氏, 使得李氏家族又增新血轮。

  这一支李氏所来自的鸡田, 是唐玄宗开元初年所设置的一个州, 位置大致是在现在宁夏省灵武县一带, 据说, 该地原来是属于突厥, 后来归唐, 才依旧名改置为鸡田州 。

  代北李氏, 就是五代后唐开国之主李存勖所属的一支李氏, 紧跟着陇西李氏, 曾经创立过十多年的帝业。

  顾名思义, 这支李氏是来自当时的代北, 原本属于沙陀部落, 姓朱邪氏, 到了唐朝末年传到一位朱邪国昌, 由于曾传代北行营招抚使及蔚州刺史, 很有功绩, 才被赐姓为李, 至于大家所熟悉的李克用, 是李国昌之子 ; 后唐开国皇帝李存勖, 则是李克用之子。

  所谓沙陀部, 本来是西突厥的别部处月种, 于唐朝贞观年间, 在今新疆省塔尔巴哈台西南的哲克得里克境内, 开始日益壮大, 其后经过两三百年的时间, 终于由李存勖创立了后唐的皇业。

  很显然, 代北李氏的加入, 又使整个李氏家族益增光辉

  李姓的迁徙与分布

  由于战乱、自然灾害、官职迁调、贬谪、游学、经商、避仇辱多种原因,李姓人曾频繁地迁徙,从中原向四面八方流动,先从陇西迁往陕西、河北、山东、山西、河南等地;唐朝末期,大部分李氏渡江南迁到福建,再由福建宁化石壁迁徙到广东、浙江、江西等地,其中相当数量的迁到海外,几乎遍布全世界。李氏南迁的始祖就是宋朝的李火德,现在福建、广东、浙江及香港、台湾等地的李氏家族,多是火德公后裔,甚至远在美国、泰国、日本、加拿大、印度尼西亚、印度、菲律宾、马来西亚、缅甸、新加坡及欧洲各国的华侨李氏,寻根溯源,也都归于李火德门下。据1990年7月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李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全世界累计超过了一个亿,为中国第一大姓。

姓氏:李
祖宗:利真
分类:以官为氏

姓氏起源: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郡望:
1、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
2、赵 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3、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字李齐。
4、广汉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迁徙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东周的二百年间一直居住在豫东。西汉时,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大约自东汉开始,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壮、彝、满、回、土家、纳西等民族中。魏晋南北朝时,李氏已是全国的大姓,中原的崔、卢、李、郑并称四大名门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李氏作为国姓,最为显贵。
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
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

来源有三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二、迁徙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东周的二百年间一直居住在豫东。西汉时,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大约自东汉开始,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壮、彝、满、回、土家、纳西等民族中。魏晋南北朝时,李氏已是全国的大姓,中原的崔、卢、李、郑并称四大名门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李氏作为国姓,最为显贵。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

三、郡望堂号

所谓郡望,即郡中之望族,也即郡中的显贵姓氏。姓氏郡望,不仅是该姓发祥地的标记,也是氏族人口、经济实力、政治地位与文化影响力等综合族力强盛与否的反映。 据《广韵》记载,李氏共有十二个郡望。

1、郡望陇西郡:战国时置郡。相当于今天甘肃省东乡以东至临洮县一带陇西地区。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堂号"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2. 赵郡:邯郸一带,汉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3.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晋武帝置。在今天河南省浚县一带。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1世孙李忠。

4. 渤海郡,西汉置。在今天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海湾沿岸一带。

5.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相当于今天河北省北部正定县一带。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字李齐。

6. 广汉郡:汉时置郡。汉高祖六年分巴郡之地置。相当于今天四川省广汉县一带。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7. 襄城,战国时魏邑,秦置县。历代因之,清属河南许州。

8. 江夏郡,汉高帝置。相当于今天湖北省武汉一带。

9. 梓潼,古县名,汉代置。为广州郡治,蜀汉置梓潼郡,在今天四川省梓潼县。

10. 范阳郡,三国魏改涿郡为范阳郡,在今天河北省涿县及北京市昌平、房山一带。

11. 梁国,汉高帝将原来秦代的砀郡改为梁国,相当于今天河南省商丘至安徽省砀山一带。

12. 南阳郡,战国时秦置。相当于今天河南省南阳市一带。

四、家乘谱牒 全国:陇西郡李氏族谱总谱不分卷、李氏近房宗谱不分卷、李氏族谱。河北:泺县李氏族谱五卷、泺邑李氏族谱四卷、李氏族谱不分卷、李氏支谱不分卷、李氏家谱不分卷、李氏张恕堂本支谱十卷。上海:李氏家乘一册、陇西李氏宗谱不分卷、竹冈李氏族谱十卷首一卷。江苏:夫椒李氏家乘八卷、江宁李氏宗谱不分卷、李氏族谱二卷宗图一卷、李氏三房支谱四卷。浙江:西塘李氏支谱十二卷、嘉兴梅会李氏族谱二十二卷、梅会李氏族谱十二卷 。山西:陇西家乘,静乐岑城李氏族谱四册。河南:汝州李氏祖谱一册(汝州李氏应该属于郡望中的“南阳郡”)

五、历史名人 李耳: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的创始人。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出"一阴一阳为之道"的辩证法和"天人合一"的系统论。

李冰:战国时期蜀太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驰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为国家农业生产、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奉为川神。

李世民:唐太宗,初始以"玄武门事变"取得政权,后制定了一些对社会发展较为有利的措施,创造了"从谏如流,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贞观盛世。

李白: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作有《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等。人称"诗仙"。

李广:西汉时人,曾历仕文、景、武帝三朝。多次参加反击匈奴的战争,作战70余次,以勇敢善战著称。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匈奴数年不敢攻扰,称之为"飞将军"。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李陵:让历史无奈的半世英雄李陵,字少卿,汉朝陇西成纪人。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是在孤军深入,打了胜仗,在矢尽援绝的情况下暂降匈奴的。但他毕竟是背汉降敌,作了乃祖的不肖子孙和民族的罪人,功不足以掩过。以后又百计劝降苏武,就更不能使人原谅了。

i am lee

大部分在河南,四川和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