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到白城物流:你对中国缺水有什么体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1 11:57:58
感受也可以!!!

由于水利观念失误,中国的水都在汛期流向大海,中国农村绿水
环绕、芦苇满塘的秀丽景色不见了,呈现在眼前的到处是干涸见底、
坑洼不平的死坑僵塘,活像一块块永远不能愈合的伤口。

我们居住的整个地球是一个巨大的有生命的物体,海洋是她的供
血心脏,江河沟渠以及地表层的土壤毛细管则是遍布其身的大小血管,
海洋通过蒸发降雨向整个地球输送“血液”——水,水再通过遍布其
身的江河沟渠这些大小“血管”流入海洋,整个地球始终维持着一种
相对平衡的水循环状态。地球水循环的动态平衡规律要求人类在兴修
水利的活动中,必须遵守这种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中国应注重储水
由于水利观念上的误区,我们已经付出或正在付出沉重的代价——
不仅洪涝灾害未能从根本上解除,而且造成旱情加剧、荒漠化严重的
可怕后果。

我们不妨反思自问一下:

为什么水利治理搞了那么多年,洪涝灾害依然不能解除?为什么
黄河断流、淮河断流、嘉陵江瘦弱得像一条小溪?为什么华北地区地
下水位近年来正以每年0.5米的惊人速度下降?为什么整个中原地区
近年来一到秋冬季节,就出现坑塘枯竭,沟渠干涸的现象?为什么水
土流失越来越重,荒漠化的速度越来越快?为什么风沙会在大半个中
国和我们的首都疯狂肆虐?

当然原因很多,但水利工作出现大量失误,也不能不说是造成上
述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

水利观念的误区,具体说就是把水利工作仅理解为:水利工程的
建设、防止水的灾害和利用水资源。蓄水和有序排水虽未被人们忘记,
但比起前三项却被淡化得多了,而维持地球水循环的相对动态平衡却
几乎没有被人们所认识,更谈不上提到水利决策者的议事日程上。

过去做水利我们经常是有水一齐放,有险下游担,蓄水靠水库,
干旱怨老天。

关键是领导不珍视乡土
笔者通过这几年对华东、华中、华北一些地区直接或间接的大量
调查和研究分析,发现水利工作的失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误区之一:排水无全局计划。每年汛期来时,由于某些地方领导
片面强调抗洪排涝,忽视小河流和毛细支流的有序排水,结果由于上
游支干河流、沟渠和毛细排水渠道竞相排水(无论该不该都排),无
数支流蜂拥而至,使大、中河流不堪重负,给下游主要河流的防洪排
涝增加了沉重负担,这正是水利工程年年搞、年年加固,而洪涝灾害
却没有显著控制的一个根本原因。

误区之二:只求排水通畅,缺少适当的限水、截水设施。通畅对
于主要河流的疏洪排涝是绝对必要的,可对于上游或远离洪泛区的支
干河流、沟渠、小排水沟,就不能只求其通畅了。如果过于通畅,缺
少必要的限水、截水设施,一来上游水不分轻重缓急,涌来过急,给
下游增加了深重的负担;二来上游水该蓄的未能及时蓄住,势必造成
地下水位下降、缺水、干旱、水土流失等一系列问题。

误区之三:有些决策者似乎有一个共识:防洪排涝是人力可为的
事,搞不好要受到上级的批评;而干旱是情有可原的,没有水浇总不
能怪当领导的。基于这种思想,水利工作变成了夏季防汛排涝,冬季
开沟挖河。有些决策者压根就没想过要根据实际降雨量去决定排水的
多少,反正排干为原则,只要不发生涝灾就行。于是乎,倾刻间天上
的一点雨水马上东流而去。倘若在洪泛区,此举亦不失为明智,而一
些上游地区或远离洪泛区的地方,历史上并没有发生多大的洪灾,如
此举动,就未免显得有失慎重了。

误区之四:简单地把水利工程建设看成是排水和灌溉工程的建设,
很少或根本看不到建立某某蓄水工程,采取某某蓄水措施。我们从某
省97年春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意见及1997年度水利兴修任务和效
益计划增长指标分配表中也能看出这一点:事无巨细的分配表中,未
提蓄水一字。94、95年笔者在某镇下派挂职锻炼时,参加了两年的冬
修水利工作,也看了该镇的水利规划图,然而却没有看到任何蓄水的
计划或措施。

误区之五:所有这些问题的关键是一些领导没有家园观念,不珍
视乡土。他们善于做表面文章,上级看到的地方就多修、特修,看不
到的地方就少修、不修,结果造成了涝灾依然存在,旱情有增无减,
土地无端浪费。只要稍微留意,你就会看到,不少农村都存在这种现
象,水利工作搞了这么多年,低洼地的涝灾依然连年发生,而旱情也
逐年加剧。比如,某村办淀粉厂污水排放量并不大,且只有在冬季生
产时才排放,原来一米多宽的排水沟就已足够了,据当地群众反映,
该排水沟并未发生过外溢现象,但由于其所处位置显眼,镇领导把其
纳入冬修水利规划。为了所谓的美观大方,对其进行取直,并加宽到
4.5米,不仅造成了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浪费了不少本不应该
浪费的土地。

只要每平方公里多蓄水40方
一百年前的绿色中国就能重现
在长江险情依然存在,灾区人民仍处在洪水围困之中的情况下,
据笔者对淮北地区一些中小河流的实地考察发现,许多中小河流的水
已几乎排干殆尽,有的水深已不足1米。像这种只顾自己,不顾全局,
只想眼前,不考虑未来的狭隘自私的地方保护主义做法,怎能不加重
大型河流下游的洪涝灾害。

缺水是中国的第一大患,它是中国森林和草原消亡的根本原因之
一。据美国经济学家莱斯特·布朗在一篇新的研究报告中说,中国华
北近5年来,地下水位平均每年下降0.5米。更为直接的证据是笔者曾
利用出差、探亲等机会,实地考察过安徽的临泉、濉溪、淮北、萧县、
砀山等地,并走访了部分群众,发现近20年来,农村的地下水位已下
降到惊人的地步,过去打口井只需四、五米深就够了,而现在却需要
十四五米以上;过去打压水井一根毛竹打通就能作地下吸水器,现在
却需要十几米以上的管子。一二十年间,地下水位下降近10米。这些
数字不可谓不让人害怕。还有,许多城市因不堪重负而逐年下沉。

不知大家算过没有,如果我们采取分散蓄水措施,每平方公里多
蓄水40-50立方米(很容易做到),地下水位下降的趋势就能基本控
制,水荒问题也就基本解决。

水利误区破坏了小气候、影响了大气候。无论坑塘沟渠,还是江
河湖泊,由于它们自身的构造特性,在自己的范围内就形成了自身的
特殊气候结构——或中气候或小气候。它们不仅影响地表的气温和空
气湿度,而且有时会因受到外界小股冷空气的影响而形成局部的弱小
降雨,这主要是由于坑塘河流湖泊的水分蒸发,增加了其上空的空气
相对湿度,从而影响了云、雾和日照,对降水有着一定的影响。水能
溶解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地表水以及它们蒸发到空气中的水汽的多少,
还会影响到地球的温室效应。同时,因为空气湿度越大,其阻力越大,
冷暖空气的南北推进也会因此受到缓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气候,
相应地减轻了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现在由于地表水减少,空气湿度
降低,冷暖空气推进程度加快,无形中就加大了自然灾害的程度和频
度。

水利失误还造成环境丑化。环境的恶化其实也包括环境的丑化。
由于河流坑塘的枯竭,北方许多农村绿水环绕、芦苇满塘的秀丽景色
不见了,呈现在眼前的到处是干涸见底、坑洼不平的死坑僵塘,活像
一块块永远不能愈合的伤口刻划在农村这片广阔的田野上,其状之凄,
其景之凉,不能不让人感到寒心,感到伤感。记得小时候,我们家乡,
哪个村庄不是坑塘河平:夏天芦苇青青,菱角满塘,上面是水鸟蜻蜓,
下面是游鱼戏水;到了寒冬,沟河坑塘,冰结如玉,像一块块巨大的
玻璃嵌在农村的周围——农村的自然风光,美不胜收。可如今呢,这
一切都成了往日旧梦。天还是那个天,地还是那个地,是什么原因造
成如此巨大的变化呢?答案只有一个:缺水。常言道:有山无水不算

我生活在北方中部偏西 ,不缺水所以对缺水认识不大.但是从小受到节约用水的教育,节约已经深入到脑海了!

要说真是没水的时候最大的感受就是渴!有次远足走了一整天没水喝,差点死在路上!

主要是水源污染 也是环境污染造成的 要从自身做起 保护好环境

首先是不方便,进而产生恐惧感.

中国太穷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