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竹子赞美人的诗句:急救:什么叫做电视媒介的全息化特征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9 09:01:02

本文认为,在当代社会历史条件下,技术进步促使电视新闻传播发生了诸多令人瞩目的崭新变化。其中,传播的感性化、即时化、互动化、过程化和多媒体化等特征,已经在电视新闻传播活动中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可以说,深入认识这一特性,对推动当代我国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将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

在人类媒介发展历史上,技术进步对新闻传播的推动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当代社会中,媒介技术已经从机械时代,历经光电子时代,进入到数字化时代,技术的进步对人的延伸并不仅仅具有一种物理层面上的意义,更关键的是对整个人的心理结构和社会的复合体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在《理解媒介》一书中,麦克卢汉从“媒介是人的延伸”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详尽地论述了媒介技术发展的机械时代与光电子时代(他称之为“电力技术/时代”)的差异,而他对“地球村”的预言今天已基本上成为现实。①过去,我们总以声画一体来概括电视媒介的传播规律,从今天的情况看,这种论断显然已不足以充分说明当代电视新闻传播的个性特征。我们认为,在数字化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技术进步已经或即将在以下几个方面给电视新闻传播带来崭新的变化,即传播的感性化、即时化、互动化、过程化和多媒体化。
所谓感性化,指电视新闻传播是一种直接诉诸人类感觉器官并借此通达于人类心理情感的传播方式和结构形态。电视媒介的语言以声画同步的影像符号为其基本元素,语言符号对信息的承载和容纳,是实存的和原生态的,同时也是整体化的和全息性的。这种影像符号直接与人类器官的视听双通道相对应,并通过对人类视觉和听觉的反复冲击,产生一种综合性的感觉联动和统一的感知效果,因而它是生动、鲜活、多姿多彩的。如果说印刷媒介给读者带来的是视觉的抽象,并引发他们对事物(对象)进行理性的沉思和权衡,那么,电视媒介给观众造成的则是感官的直陈,进而引发他们对事物(对象)投以情绪的感染。以“9·11”事件为例,印刷媒介无论怎样用文字、图片的形式,大篇幅、大版面详尽、深入地报道整个事件,也不及电视新闻通过直接展示飞机撞击大楼的即时画面、噪杂喧哗的现场声响,给观众在生理、心理上造成的情感冲击和震动。
当然,作为感性化的传播形态,并不意味着电视新闻传播的肤浅、无深度。电视借助于自身独特的变形和置换机制,使这种感性化的传播穿越了其表象的层面,进入到人类的内心深处,引起观众心理情感的激发和共鸣。现在的问题是,在当前大量的日常传播实践中,电视新闻并不能真正成为感性化的形态,而是冷冰冰的、呆板僵化的形式。这其中既有我们思维方式的原因,也有对媒介的理解和运用上的困难。因此,如何充分发挥电视传播的感性化特征,将是我们更新电视新闻观念、改进电视新闻业务的重要任务。
所谓即时化,指电视新闻传播在电子媒介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了即时、同步(零时差)地采录和传递信息内容,最终消除人与人之间的物理时空差距,使信息源与所有的信息终端成为了零距离的存在,其典型的传播形态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现场直播。过去,新闻传播对信息的采录和传递,一般都是处于差时或延时的状态之中,我们一般称之为录播。电视新闻传播即时化,既是新闻时效性对媒介传播活动的要求,也是媒介技术进步对人类把握世界(对象)的潜能的开掘。录播与直播的不同,在表层的意义上反映了两种具体运作模式的区别,在深层的意义上则表征了两种新闻传播观念上的差异。
一方面,传播的即时化带来新闻时效上的变化,改变了传统新闻理论关于新闻的定义,即时传播已经成为当代电视新闻传播的最高境界。过去,我们认为“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在新闻传播方式上体现为“TNT”模式——Today News Today(今日新闻今日报);由于即时化传播时代的到来,新闻就是对正在发生事实的报道,在传播方式上体现为“NNN”模式——Now News Now(现场新闻现在报)。在另一方面,传播即时化带来信息损耗的最小化,使电视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大大增强。在传统的剪辑录像的过程中,从事件发生到观众看到相关报道的时差里,有了剪辑和筛选,选择与放弃,必然导致对事实信息的强调、放大、忽略、删除。在即时传播中,除了镜头的切换,没有什么屏幕之外的行为,提高了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公信力、权威性。②换言之,即时传播不仅仅具有新闻时效性上的意义,而且将对新闻传播活动产生一种整体性的影响。当前,时效性是新闻传播竞争的主要指标,也是新闻媒介机构树立其权威性的重要方式。近年来,中央电视台在参与国际新闻传播竞争的过程中,也加大了对新闻“第一时间、第一落点”的争夺。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CCTV—4报道的时间只比美国CNN晚了不到1分钟,比香港凤凰卫视快1分钟,首次实现了在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上与世界同步。
所谓互动化,指电视新闻传播已经从单向的线性模式转变为多向的非线性模式,这种转变是在传播者与受众的相互交流中产生的。在传统的单向线性模式中,新闻传播是一种静止的、封闭性的过程;在多向的非线性模式中,由于互动性元素的加入,新闻传播成为了一种运动的、开放性的过程。可以说,传、受双方的互动已经成为现代大众媒介传播的基本结构和组织方式,但是,只有电子媒介才能够真正达到传、受双方的即时互动,使观众在即时互动中卷入到传播过程中去,正是电视新闻传播的魅力所在。
首先,非线性模式的开放性,扩大了电视新闻传播过程的不确定性,使传播过程呈现出多种发展方向。其次,传、受双方的即时互动性,增强了受众参与、卷入传播活动的可能性,从而实现媒介对受众注意力的攫取和占有,提高电视新闻传播活动的效果。再次,对互动性的强调为新闻传播活动引入了一种对话机制,提高了新闻传播活动的人文品格和精神内涵。以电视谈话节目为例,它之所以具有其他媒介传播无法比拟的魅力,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传播过程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虽然谈话的主题是确定的,但怎么样谈、谈的结果如何则是不确定的。与此同时,媒介技术的进步已经使传、受双方的即时互动(如主持人与嘉宾、与现场和场外观众之间等等)具有现实可操作性,观众对电视新闻的接受不再是一个消极、被动的过程,相反,他们可以把自己的情感、态度和意见进行适时的反馈,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传播活动中来。
所谓过程化,指电视新闻传播是对事件运动、发展过程的全方位展示,而不是单纯对事件发展结果的传达。众所周知,电视首先是借助活动的影像和音响来组织、结构整个传播活动的,这是它与印刷媒介运用静态的符号来表现的根本不同之处。用麦克卢汉的话说,即“电视适合过程,而不适合包装整洁的产品——(它)能显示各种形式发展过程的相互作用,”并试图使人的感官深度地介(卷)入到一种传播情境之中。③通过对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的直陈和展示,电视新闻传播呈现出一种具象性的结构形态,大大增强了新闻节目的可视性和吸引力。因此,有专家指出,电视的优势正在于对事件过程的展示,节目的魅力就来源于把悬念过程化。④同时,对过程化的强调有助于详细地展示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细节,提高电视媒介描述和反映新闻事件、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
在实践中,传播过程化已产生出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为当前的电视新闻传播打开了一个极为广阔的未来之窗。电视新闻传播的过程化至少包括两个层面的涵义:1、新闻事件本身运动、发展的过程是电视新闻传播结构的外在脉络,离开了对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的展示,电视新闻将成为空洞无物的形式外壳。2、由于互动性元素的加入,使电视展示的事件过程存在着诸多变化、发展的不确定性。这样,电视媒介对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的展示,是一种立体的、全方位描述和反映的过程。以CCTV—4《关注伊拉克战争》特别报道为例,这两类传播过程(结构线索)的交织发展是非常清晰的:大量的动态新闻详尽而细致地展示了战争(事件)发生、发展的具体过程,构成了整个电视新闻报道的主体。与此同时,主持人与嘉宾、与场外观众的互动,对战争(事件)的发生、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疑问,并围绕这些疑问进行连续的系扣和解扣、答疑与印证,使观众对事件的认知不再局限于事实的表象,而是在把握事实表象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事件发生、发展的内在联系和本质核心。
所谓多媒体化,指在数字化平台上,文字、语音、图像都有可以转换为数字信号,使各种媒体功能可以相互兼容,单一的媒介将逐渐为多媒体取代。从技术发展历程来看,媒介形态的演变是依次递进、独立发展的,相互之间的通约性极小。在未来的信息系统中,电视媒介将从信息接受的终端转化成为信息传输网络的中枢,成为多媒体的一个呈现方式,电视的界面将既是计算机的界面,又是报纸、广播的界面,而且还可能是人机对话的界面,通过它人们可能接收各种视频、音频或是文本形式的新闻、娱乐内容,查阅图书、资料,还可以和任何其他地方联系,享受电子商务、数据下载以及视频点播、电话、传真等多样化的服务。就目前而言,跨媒体运作,如以电视为基础传播平台,综合利用报纸、广播、互联网的独特优势对新闻事件展开综合立体式的报道,已经在媒介传播实践中广泛运用。同时,新的传播方式和媒介形态,如数字电视、移动电视、宽频电视、互动电视、手机电视、卫星电视和分众电视等,已经出现并逐步投入到传播实践中去。
可以说,技术进步对当代电视新闻传播的推动作用,已经成为学界和业界普遍关注的中心议题之一。它不但对改进我们的新闻传播方法和技能、提高日常传播实践的业务水平产生积极影响。也许更重要的是,它对整个社会大众媒介传播的体制改革将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在未来的社会中,新闻传播活动将不再是一种专门职业和角色,人类将更加自由、高效地接近和使用媒介,有效地获取其所需要的信息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