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党恩跟党走心得体会: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什么论述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10 09:35:32

唯物史观是指马克思主义者所揭示的历史观.具体包括;1.社会发展动力论,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有反作用;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论,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3.领袖和群众的关系论,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辩证的唯物论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世界观和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和条件。

(二)唯物的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

2.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含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3.量变质变规律
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量、度。掌握适度原则的重要意义。
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基本形式。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

4.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辩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否定之否定。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1.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

实践的含义和基本形式。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基本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以及认识的目的。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认识的辩证运动

认识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及其辩证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辩证运动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路线的重要哲学基础。

3.辩证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的实质和意义。
辩证思维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4.认识的真理性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真理是具体的。真理和价值的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检验与逻辑证明的关系。

5.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一致性。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思想路线是实际工作中的认识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四)历史唯物论

1.社会的本质、结构和社会形态

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钥匙。
自然环境和人口是人类历史的自然前提,使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人口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社会物质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意识结构构成的复杂的有机整体。
社会经济结构即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的要素和构成。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
所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生产关系与阶级关系。
社会政治结构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结合方式。
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国体和政体及其相互关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和基本职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实质及其两重性。
社会意识结构是是由各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有机系统。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形态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形态范畴的方法论意义。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3.社会发展的动力与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标准及其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代新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阶级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
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4.人与社会发展

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历史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同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社会历史观上的唯意志论和宿命论。
人民群众是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重要表现。
人的价值及其实现。衡量人的价值的尺度。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群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集体主义观点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

http://www.cycnet.com/encyclopedia/education/kaoyan/000419024.htm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中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是当时社会的经济与政治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哲学自身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在批判继承人类哲学成果基础上创立的。德国古典哲学(即德国资产阶级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主要表现在:
1.发现和创立了唯物史观,从经济发展的关系中解释政治及其历史,结束了唯心主义哲学在社会历史领域独据的统治地位。恩格斯说,唯物史观“这种历史观结束了历史领域内的哲学”,唯物史观的发现和创立,唯心主义不仅从自然观而且从历史观中被驱逐出去了。
2.以实践为基础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消极的被动的形而上学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以往的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仅仅从客体方面去理解对象,仅仅把物质世界看作是直观的对象,而是把物质世界看作是人类实践活动改造的对象,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对象,它充分肯定人的主体性、能动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两个统一,即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辨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辨证的历史观的统一,从而创立了彻底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
3.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革命性相统一的哲学,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在哲学史上使被剥削阶级、被压迫群众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列宁说:“这一理论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结合起来……把二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所引起的哲学革命变革的重要表现就在于确定了哲学的研究对象,区分了哲学和非哲学的任务。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一般地说,整个世界是由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这三大领域构成的,外部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大部分,因此,换言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运动和发展的最一般、最普遍的规律、本质、问题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规定了自己的研究对象,宣告了作为“科学之科学”的旧哲学的终结。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具体科学,具体科学以世界的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具体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具有个别性、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贯穿于自然、社会、思维三大领域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具有一般性、普遍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又离不开具体科学,它以具体科学知识为基础,进行哲学概括和总结,又要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具体科学也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哲学,具体科学研究必须自觉地接受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它们之间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
在理论内容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变革表现在实现了“两个统一”,即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形成了完备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列宁指出:“在这个由整块钢铸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决不可去掉任何一个基本前提、任何一个重要部分,不然就会离开客观真理,就会落入资产阶级反动谬论的怀抱。”
在旧哲学中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朴素辩证法有过自发的结合,但缺乏科学根据和严密的论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的产生使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从根本上相对立。唯物主义离开了辩证法,就不能彻底,辩证法离开了唯物主义,就没有现实基础,只能被抽象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揭示了整个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辨证运动的一般本质和规律,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结合,成为辨证的唯物主义,辩证法以唯物主义为基础,成为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旧哲学中存在着两个脱离:一个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脱离,另一个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脱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占据统治地位,虽然有某些哲学家表达过个别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但在总体上,包括旧唯物主义在内的一切旧哲学都是历史唯心主义。恩格斯曾指出,费尔巴哈“下半截是唯物主义者,上半截是唯心主义者”,即费尔巴哈自然观是唯物主义的,而社会历史观则是唯心主义的。列宁说,以往的历史理论有两个主要缺点:“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的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关系的根源;第二,以往的历史理论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去研究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全部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这个基本事实,以生产劳动、社会实践为基础去正确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特别是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就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把唯心主义从它最后的避难所(恩格斯语)即社会历史领域驱逐出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在哲学理论内容上,克服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割裂的缺陷,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克服了以往一切哲学都是历史唯心主义的缺陷,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创立了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
(三)唯物史观的发现及其伟大意义
1.唯物史观的发现
(1)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一生中有两大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列宁指出,马克思恩格斯是通过“两个归结”发现和创立唯物史观的,他说“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
(2)发现和创立唯物史观的社会历史条件
唯物史观是时代的产物,在过去的时代就是最天才的头脑也不能把它硬想出来,只有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即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才能发现和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社会关系的急剧变化,人们才能清楚的看到,任何社会制度都在变化发展,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是生产方式的变革;才能发现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进程;才能锻造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即无产阶级,历史唯物主义正是适应了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需要而产生的。
(3)发现和创立唯物史观的理论前提
任何理论的发现和创立,都需要以前人的思想、理论为前提。恩格斯说:“每一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对于唯物史观的发现和创立来说,也是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特别是18世纪以来的一些思想家研究社会历史曾经提出不少有价值的思想。例如,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狄德罗等人提出“人是环境的产物”;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看到了阶级斗争对历史发展的作用,他认为法国大革命不仅是资产阶级同封建阶级的斗争,而且也是无产阶级同封建贵族、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对此,恩格斯评价说:“这在1802年是极为天才的发现”;法国复辟时代的历史学家基佐等人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重视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试图探究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发现了财产关系是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的基础;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运用辩证法的基本原则去说明社会历史,他认为社会历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并且这个发展过程是服从于一定的规律的。上述思想家关于社会历史的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发现和创立唯物史观的思想理论前提,普列汉诺夫指出:唯物史观“事实上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观念的发展的合法产物。马克思的理论包括了一切有实际价值的历史观念,并且给予这些观念一个非常坚固的基础。”
2.发现和创立唯物史观的伟大意义
(1)使唯物主义哲学发展成完备的哲学,宣告唯心主义的破产。列宁指出:马克思加深和发展了哲学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恩格斯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使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的避难所即历史观中被驱逐出去了”,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包括唯物主义自然观、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彻底的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
(2)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恩格斯指出:“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都应当归功于马克思。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
(3)使社会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指导。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给人类特别是给工人阶级的伟大的认识工具,可以使“人们过去对于历史和政治所持的极其混乱的武断的见解,为一种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列宁语)。
(四)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
1.实践性、阶级性
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就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1)实践性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点,不是一般地指实践是哲学理论的基础,而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其他哲学,它特别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即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不限于科学地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能动地改造世界。以往的哲学的一个重大缺陷,就在于不懂得革命实践的意义和作用,不能正确理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不能成为人民群众变革现实世界的理论武器,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2)阶级性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点,也不是一般地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具有阶级性,而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公然申明它是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在哲学史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公开表明自己的阶级属性,而其他哲学往往以代表全人类、超党派性、超阶级性的面貌出现,掩盖其阶级属性。马克思明确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2.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无所畏惧,彻底的批判精神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马克思说:“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所谓无情,意义有二,即这种批判不怕自己所作的结论,临到触犯当权者时也不退缩”,又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列宁说:“马克思认为他的理论的全部价值在于这个理论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列宁特别请读者注意:“马克思在这里说的是唯物主义的批判,他认为只有这种批判才是科学的批判,这种批判就是把政治、法律、社会和习俗等等方面的事实拿来同经济、生产关系体系,以及在一切对抗性社会关系基础上必然形成的各个阶级的利益加以对照”。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革命的批判的哲学,又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哲学,批判、变革旧世界,是为了建立、创造新世界。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对实践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使命。
3.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前提和基础而概括、总结出来的哲学理论,并且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发展自己,因而具备科学依据;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揭示了世界发展的一般本质和规律,不仅在理论内容上是客观真理,而且在逻辑形式上也是严密、完整的科学体系,因而成为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表明,它严格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它来自实践,付诸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它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是开放的体系,不可能一成不变,必定随着时代、科学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它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革命性、阶级性是内在统一的。无产阶级是人类历史上最彻底的革命阶级,它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其根本利益同社会发展的根本趋势是一致的。所以,只有坚持无产阶级的革命立场,才能把握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只有科学地揭示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才能真正符合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恩格斯说:“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革命性、阶级性完全对立起来,以科学性否认其革命性、阶级性,或以革命性、阶级性、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性而否认其科学性,都是不符合实际的错误看法。列宁说:“这一理论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仅仅是因为学说的创始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而偶然地结合起来,而是把二者内在地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
实践性、阶级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内在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色,革命性和科学性是由它的实践性所决定的,也是它的阶级性所要求的,又是它的实践性、阶级性的具体体现。
(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一个党的思想路线问题,其实质是一个党用什么样的世界观、方法论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贯坚持以辩证唯物主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立党的哲学根据。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形成了科学的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事实求是、与时俱进。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列宁明确指出了“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两个认识路线的对立。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长期实践中,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与运用,反对主观主义即实际工作中的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科学地总结经验教训,提出和形成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首要的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从主观的愿望、感想出发;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坚持理论和实际的统一、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和根本点。
在改革开放实践的过程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针对“两个凡是”的教条主义、个人崇拜的思想障碍,邓小平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重新恢复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肯定实事求是的重要地位,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连在一起,强调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一致性,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目的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江泽民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强调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正是把握和运用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必须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要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并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

※ 来源:考研论坛 bbs.kaoy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