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怎么用日舒安:少林寺发展于何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9 23:53:55

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是北魏孝文帝元宏为安顿印度僧人跋陀落迹传教而建造的。因寺座落于少室山阴的丛林之中,故名。正如清景日眕《说嵩》云:"少林者,少室之林也"。

  跋陀到少林寺后,长住于此传授小乘佛教。不乘是以自解脱为目的的早期印度佛教。当时前来少林寺求法的达数百人,高足弟子有慧光、僧稠等人。跋陀传法之后,传灯转移,并不继续发展。

  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释迦牟尼第二十八代佛徒菩提达摩漂洋过海到中国,途经广州、南京,然后北渡长江来到少林寺,在跋陀开创的基础上,广集信徒,传授禅宗,寺院逐渐扩大,僧日益增多,少林寺名重一时,成为禅宗祖庭。禅宗是佛教的一派,禅是梵语"禅那"的略称,即安定、止息杂虑的意思,其宗旨是"明心见性,一切皆空"。禅宗修道的禅法称为"壁观",就是面对墙壁静坐修行。达摩曾在少林寺后五乳峰上的石洞里终日面壁了九年,由于年深日久,身影投于石上,留下千古传颂的"面壁石",现在少林寺内还有达摩的面壁影石。达摩在少林寺修行多年,并于北魏天平三年传法于慧可,从此禅学在少林寺落迹流传。

  南北朝时,佛教盛行,佛寺遍天下,北周武帝时采纳元嵩"定教先后"的建议,于建德三年(公元574年)下令禁止佛、道二教传流,当时少林寺也不能幸免,僧众流亡严重。北周大象年间,静帝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复行佛、道二教,并重整少林,同时将少林寺改名为陟岵寺。

  到了隋代,当隋文帝即位后,颇重佛教,于是在开皇初年复改陟岵寺为少林寺,并赐少林寺田地一百顷为寺院庄园,少林寺从此成为一个拥有百顷良田的大庄园。隋末唐初,少林十三和尚因助唐有功,受到唐太宗的优厚封赏,赐田地千顷,水碾一具,参战僧人也各有封赐。从此,少林寺名扬天下,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也成了李唐最高统治者经常驾临游幸之所,如高宗、武则天不断到少林寺游幸,每次都有封赐,并对少林寺大加增建。到了唐宋年间,少林寺拥有土地14000多亩,寺基540亩,楼台殿阁5000余间,僧徒达2000多人,甚为兴盛。

  元明时期少林寺仍很昌盛。元初,世祖命福袷和尚主持少林,并统领嵩岳一带所有寺院。福裕主持少林时,创建钟楼、鼓楼,增修廊庑库厨,金碧辉煌,殿宇一新,僧徒云集演武礼佛,"众常两千"。后福裕被元帝追封为晋国公。

  明王朝建立后,少林寺的殿宇楼阁屡经修葺,并有所增建。嘉靖时因寺僧抗倭有功,明朝皇帝又大规模地修整了寺院,寺院并享有明朝官府所赐予的免除粮差等特权。

  清朝初期,少林寺也颇为兴盛,康熙亲自为山门及大雄宝殿书写匾额;雍正时创建山门;乾隆皇帝还亲临少林,夜宿丈室,写下众多的诗词、匾额。清末以后,少林寺屡遭兵燹战火,特别是1928年军阀石友三火烧少林寺,大火延续四十余天,寺内建筑文物毁环严重。

  少林寺从山门到千佛殿,从塔林到达摩洞,从初祖庵到二祖庵,寺内的楼台建筑、佛像雕塑、殿宇壁画、钟磬铸造、栏柱雕绘、台阶石砌、碑刻诗画、古塔石坊等皆为文物古迹之精品,少林寺因而成为中外游客广为游览的海内名寺。正如唐代裴凗在《皇唐嵩岳少林寺碑》中所说的:"海内灵岳,莫如嵩山,山中道场,兹为胜殿。"

  建国后,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国家拔巨款对少林寺大加整修,恢复和修缮了少林寺的大部分建筑和文物,并美化了环境,增添了设施,从而使千年古又呈现出金碧辉煌的局面。

少林寺发展于唐代。“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现还在流传。少林寺山门内右侧有李世民题写的一个碑。

公元495年

freemori33说的太好了,很专业的。

盘古开天之后,你出生以前

以下网址是少林寺自己创办的,主要是为了发扬少林寺精神,保存少林寺商标,不的不适应时代创立的,网站公布了少林的很多不传之秘,看完后相信你会对少林有个全新的了解.下面的文字是网站里的一个页面.
跋陀开创
由洛阳市南行,攀过险要的“辕辕关”(俗称“十八盘”),沿山俗向西行约一公里,就到了少林寺。它坐北朝南,背倚五乳峰,面对少室山。一条小溪--少室溪自西向东横过寺前,是颍水的源头之一。时人评论这里是:松风飘管弦之韵,清泉弄潺★之声;浮云绕青峰之顶,山月照嫩桂之容,真一幽栖佳处也。
《魏书·释老志》在叙述徐州白塔寺道登法师卒于太和二十年之后,引用太和二十一年五月的诏书之前,夹叙一段文字,云:又有西域沙门名跋陀,有道业,深为高祖所敬信。诏于少室山阴立少林寺而居之,公给衣供。”同书《孝文帝本纪》云:太和二十年八月,帝幸嵩高山。上述两项记载都暗示:少林寺始建于太和二十年(496年)。
到过少林寺的人,一定记得寺门外那东西并列的两座明代徽王府捐造的石牌坊。西牌坊造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秋,外侧刻的对联是:“心传古洞,严冬雪拥神光膝;面接高峰,静夜风闻子晋笙。”横额是“大乘胜地”。内侧所刻对联是:“双双玉井,碧澄冷浸千秋月;六六玄峰,翠峰光连万壑云。”横额为“嵩少禅林”。东牌坊造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五月,外侧刻:“地在天中,四海名山为第一;心传言外,十方法教是初元。”横额为“祖源谛本”:内侧则只有横额“跋陀开创”四字,而未刻对联,恐怕是跋陀历史若明若暗,无从下笔所致。
这“西域沙门跋陀”,就是道宣在《续高僧传》卷16中所记的“佛陀禅师”。而著名的佛教史专家汤用彤先生(1893~1964)在《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又推论说:少林寺寺主佛陀禅师就是与勒拿摩提共译《十地经论》的佛陀扇多,是道宣“误认一人为二也!”目前学界大多赞同此说;惟有徐庆束先生在《〈魏书·释老志〉所记僧人略考》中对此提出了怀疑:
其实,“佛陀”(即跋陀)与“佛陀扇多”是两个人有关佛陀的史料,除《魏书·释老志》和《续高僧传》外。还散见于慧立、彦惊《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完成于688年)、裴★皇唐嵩岳少林寺碑》(728年立)、靖彰《大唐中岳永泰寺碑并序》〔二年立)及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完成于847年)等等:
跋陀,或音译为佛陀、僧伽佛陀.印度人据说他出家后,“学务静摄,志在观方”,即一面学习禅观之法,一面漫游各地二与他共同修炼的五位道友先后都已证果,只有跋陀无所收获,尽管他勤苦励节,还是无济于事。为此,他甚至想自杀,了却此生。他的得道朋友劝导他说:“修道要藉机缘,时来便★。你与震旦(中国)有特别的缘分,为什么不往彼修炼却白白去死呢?”
于是,跋陀开始跟从他的朋友们游历诸国。他们一行先是西行,甚至到过“拂林国”。拂林国就是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它的一部分领土在地中海东岸。接着,他们又沿着丝绸之路东行,经过西域诸国,直奔佛法兴隆的北魏国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他们到达平城的时间,大约是孝文帝元宏(467~499)”亲政”的太和十四年(490年)前后:跋陀在那里受到优厚的待遇:孝文帝对他“敬隆诚至”,为他“别设禅林,凿石为龛”,“国家资供,倍加余部”。
“石龛”又称“石室”、“石窟”,是和尚们尘禅及观像的场所。跋陀的石龛可能也在大同市西郊16公里的云冈石窟中。 490年前后的云冈石窟,“沙门统”昙曜主持开凿的五大窟已告完成;继任的“沙门统”僧显也许还在主持全国佛教事务。云冈石窟的“东区”和“中区”业已毕工,跋陀石龛只能到“西区”去寻觅。
据说平城城内有一位“资财百万”而“崇重佛法”的康姓人家,特为跋陀造了一所小寺院,跋陀常常在这小寺院内坐禅。有一次,孩子们从门隙内看见室内似乎起了火,“炎火赫然”,惊慌地报告了康家主人。但当康家大小赶到时,却什么也没看见,只有跋陀依然在室内潜心坐禅。评论者都认为,跋陀的禅法妙通微玄,他已“得道”了。这康家可能就是移居平城的“康国”人氏。康国是中亚的昭武九姓国之一,其国都在今撒马尔罕一带。“昭武九姓”原居今甘肃省祁连山北的“昭武城”(今临泽县),后为匈奴所玻,乃西迁至葱岭以西。
雄才大略的孝文帝,为了进一步推行“汉化政策”并与南朝争霸神州,不顾保守势力的反对,于太和十七年(493年)九月定迁都之计,至太和十九年(495年)九月,六宫及文武百官尽迁洛阳。跋陀也随帝南迁,来到九朝故都洛阳;
虽然孝文帝在洛阳为跋陀设立了“静院”,以供禅修,但跋陀“性爱幽凄,林谷是托。屡往嵩岳,高谢人世”。因此,孝文帝又为跋陀立少林寺。各地息心修禅,慕跋陀之名而聚集于少林寺者,常常有数百人之多-跋陀一面教弟子们坐禅,一面又辑出一些经义,供弟子们学习。少林寺蔚然成为禅学一大中心:
跋陀还曾对弟子们说:“此少林精舍,有特别的神灵护卫着它;立寺之后,永不消灭厂他年迈以后,不再参与僧伽活动,一切委诸学徒,自修成业-他本人则移至寺外一间小屋养老。他觉得有一善神,常常伴随他.守护他—所以临终以前,他在屋门上亲手画了善神之像,据记载,直到九世纪。这屋门上的神像还保存着。跋陀是位灵感极多的画家.他听画的“拂林国人物图”、“器物样”及“外国兽图”,一直流传至唐末。
于是,我们或许可以替明朝人补上那副未完的对联:“生在天竺,漫游西域奔平城;禅传震旦,随帝南迁寓少林。”
http://www.baidu.com/s?wd=%C9%D9%C1%D6%CB%C2&cl=3
http://www.shaolin.org.cn/html/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