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古典家具手绘:蝙蝠是好的还是坏的?它的介绍呢?谢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5 08:57:39

哺乳动物。翼手目或称蝙蝠,是较古老的、数量最多的哺乳动物之一。全球任何一个国家的蝙蝠数量可占到该国哺乳动物多样性的20%~30%,仅南亚就有130种,相当于该地区哺乳动物多样性的25%。至少有70名蝙蝠专家在南亚工作,这些专家隶属CBSG,这是一家名为南亚翼手目动物保护与信息的网络组织(CCINSA),且是SSC/IUCN翼手目专家组驻南亚的代表机构。
CCINSA,CBSG和Madurai Kamaraj(MKU)大学生物研究学院动物行为与心理系联合组织了首届马杜赖南亚蝙蝠CAMP会议。会议由国际著名的翼手目动物专家,MKU的G.Marimuthu博士和南亚翼手目动物专家组主席共同主持,40多名蝙蝠专家参加了2002年3月21-25日召开的会议,并分享他们在保护区工作期间所积累的蝙蝠信息资料。
CAMP是专为南亚翼手目动物研究设立的保护区评估与管理工作组,已筹备了近3年。1997年,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工程的赞助下,工作组对印度所有哺乳动物状况行了调查。在这次调查中,6位蝙蝠专家共评估了102种印度蝙蝠。由于数据不完善,专家们只对其中的50%多做了评估。少量种类因无法判断其准确性而不在评估之列。很显然,此项研究急需更多的信息和专家。
1997年,翼手目工作组建议成立蝙蝠研究网络。Outreach动物园组织和CBSG南亚工作组及一位专家共同创立并担任主办。1999年以来,北英格兰动物协会/Chester动物园一直慷慨赞助该网站。2001年,Chester还赞助了一个培训工作组,参加培训的人员被推荐到CAMP工作。
过去两年内,该网站的工作人员发展到70名,他们要完成很多任务,首先要弄清目前已经研究了多少种类,并继续这项工作。此外还要出版一本蝙蝠信息“手册”或工作记录,方便研究人员在保存信息和编写通讯时作为手头之需。分类学和生物学博士Paul Bates负责培训,他在该领域享有很高声誉。许多蝙蝠学专家聚集到此,为CAMP的工作铺平了道路。工作组的决心激发了为保护食果蝙蝠而修订立法的需求,并取得了成功。
CAMP工作组得到了Chester动物园、国际蝙蝠保护组织、哥伦比亚动物园、Metro Toronto动物园以及北美动物园和水族馆协会(AZA)的蝙蝠专家组的赞助,由来自美国、英国、孟加拉、尼泊尔、斯里兰卡和印度等6国的专家组成。工作组得到了IUCN/SSC、IUCN/SSC 翼手目专家组、IUCN 亚洲地区生物多样性工程的David Brackett、CAMP翼手目专家组副主席Tony Huston以及Harrison 动物博物馆和《印度次大陆蝙蝠》一书的作者Paul Bates博士的认可。与会代表决定对南亚现有的130个种类进行评估。摘要如下,完整的表格会在分类数据表最后制作完成后公布在“草案”中。

蝙蝠的倒挂是生活习性,所谓生活习性是指为了生存而产生的生活特性。你知道的,蝙蝠的腿是不能够用于行走的,它只能够借助于翅膀的力量爬。所以,蝙蝠不能够想其他能够飞行的生物那样借助于腿部力量起飞。一般小型的鸟类起飞是先跳起来,离开地面,再扇翅飞行;体型大的鸟类,如天鹅,得先助跑达到一定的速度后才能够飞离地面;昆虫也是先跳起来再飞。蝙蝠则采用更省力的办法,如你所知,倒挂在空中,一松手(算是手吧),伸开翅膀就可以滑翔了。省力气吧?这就是为什么蝙蝠平时回到挂杂空中的原因。(有许多时候他也不是在到挂着,如求偶时)

人们常用“飞禽走兽”一词来形容鸟类和兽类,但这种说法有时却并不一定正确,因为有一些鸟类并不会飞,如鸵鸟、鸸鹋、几维和企鹅等;同样也有一些兽类并不会走,如生活在海洋中的鲸类等,而蝙蝠类不但不会像一般陆栖兽类那样在地上行走,却能像鸟类一样在空中飞翔。

蝙蝠类是唯一真正能够飞翔的兽类,它们虽然没有鸟类那样的羽毛和翅膀,飞行本领也比鸟类差得多,但其前肢十分发达,上臂、前臂、掌骨、指骨都特别长,并由它们支撑起一层薄而多毛的,从指骨末端至肱骨、体侧、后肢及尾巴之间的柔软而坚韧的皮膜,形成蝙蝠独特的飞行器官—翼手。

蝙蝠的胸肌十分发达,胸骨具有龙骨突起,锁骨也很发达,这些均与其特殊的运动方式有关。它非常善于飞行,但起飞时需要依靠滑翔,一旦跌落地面后就难以再飞起来。飞行时把后腿向后伸,起着平衡的作用。

蝙蝠一般都有冬眠的习性,冬眠时新陈代谢的能力降低,呼吸和心跳每分钟仅有几次,血流减慢,体温降低到与环境温度相一致,但冬眠不深,在冬眠期有时还会排泄和进食,惊醒后能立即恢复正常。它们的繁殖力不高,而且有“延迟受精”的现象,即冬眠前交配时并不发生受精,精子在雌兽生殖道里过冬,至翌年春天醒眠之后,经交配的雌兽才开始排卵和受精,然后怀孕、产仔。

蝙蝠是哺乳类中古老而十分特化的一支,因前肢特化为翼而得名,分布于除南北两极和某些海洋岛屿之外的全球各地,以热带、亚热带的种类和数量最多。它们由于奇貌不扬和夜行的习性,总是使人感到可怕,外文中名字的原意就是轻佻的老鼠的意思,不过在我国,由于“蝠”字与“福”字同音,所以在民间尚能得到人们的喜爱,将它的形象画在年画上。

蝙蝠类动物全世界共有900多种,我国约有81种,是哺乳类中仅次于啮齿目的第二大类群。它们可以大体上分成大蝙蝠和小蝙蝠两大类,大蝙蝠类分布于东半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体形较大,身体结构也较原始,包括狐蝠科1科。小蝙蝠类分布于东、西半球的热带、温带地区,体型较小,身体结构更为特化,包括菊头蝠科、蹄蝠科、叶口蝠科、吸血蝠科、蝙蝠科等十余科。

蝙蝠类动物的食性相当广泛,有些种类喜爱花蜜、果实,有的喜欢吃鱼、青蛙、昆虫,吸食动物血液,甚至吃其他蝙蝠。一般来说,大蝙蝠类一般以果实或花蜜为食,而大多数小蝙蝠类则以捕食昆虫为主。

以昆虫为食的蝙蝠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回声定位系统,因此有“活雷达”之称。借助这一系统,它们能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飞行和捕捉食物,在大量干扰下运用回声定位,发出超声波信号而不影响正常的呼吸。它们头部的口鼻部上长着被称作“鼻状叶”的结构,在周围还有很复杂的特殊皮肤皱褶,这是一种奇特的超声波装置,具有发射超声波的功能,能连续不断地发出高频率超声波。如果碰到障碍物或飞舞的昆虫时,这些超声波就能反射回来,然后由它们超凡的大耳廓所接收,使反馈的讯息在它们微细的大脑中进行分析。这种超声波探测灵敏度和分辩力极高,使它们根据回声不仅能判别方向,为自身飞行路线定位,还能辩别不同的昆虫或障碍物,进行有效的回避或追捕。蝙蝠就是靠着准确的回声定位和无比柔软的皮膜,在空中盘旋自如,甚至还能运用灵巧的曲线飞行,不断变化发出超声波的方向,以防止昆虫干扰它的信息系统,乘机逃脱的企图。

同其他动物一样,许多蝙蝠也在自然界越来越少,趋于灭绝。用于消灭昆虫的毒剂和木材保护药剂等把它们在冬眠的时候药死,许多错误的观念也使人类大批地捕杀它们。一些种类栖居的空心树木被伐掉了,废墟被拆除或者被重修得严丝无缝,使其无法生存。蝙蝠在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各种食虫类蝙蝠能消灭大量蚊子、夜蛾、金龟子、尼姑虫等害虫,一夜可捕食3000只以上,对人类有益。蝙蝠所聚集的粪便还是很好的肥料,对农业生产有用。经过加工的蝙蝠粪被称为“夜明砂”,是中药的一种。蝙蝠还是研究动物定向、定位及休眠的重要对象,对它们辐射技术的秘密还没有完全搞清楚,人类仅仅只是知道了蝙蝠能够做些什么了,但仍然不知道它们是怎样做的,所以拯救那些濒临灭绝的种类势在必行。

大多数蝙蝠都是好的,吃害虫,小部分有害,如吸血蝙蝠,还有蝙蝠可能传播狂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