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天 歌词:哲学史上哲学经历了哪些哲学形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9 06:45:57

我只知道后现代结构,的确有意思的!

一、哲学基本形态的历史发展
(一)唯物主义发展中的三种基本形态
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作为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产生的。哲学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即进入奴隶制社会以后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唯物主义哲学是随着人类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以及它在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它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或基本形态。
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一个历史形态或基本阶段,是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种或某几种“原初物质”,世界万物是由它变化发展而来的,万物由它产生,最后又还原复归于它。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五行)构成。古希腊有的哲学家认为水是万物的始原,万物离不开水,并由水演化而来;有的哲学家认为一切来源于火,又归于火。古代印度哲学则把地、水、火、风看作是世界的本原。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极小的不可分的原子构成的,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原子,按不同秩序和位置的运动组合,构成不同的事物。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世界物质性的正确立场,但缺乏科学的论证。
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二个历史形态和基本阶段,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欧洲经过漫长的“冬眠”之后,14~16世纪进入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从16世纪到17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在英法等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科学文化事业也进一步繁荣起来。在这一时期,唯物主义哲学冲破了唯心主义宗教神学的禁锢,发动了一次反对迷信、尊重科学的哲学革命。唯物主义成为当时的哲学主流。出现了一批以培根、霍布斯、洛克为代表的英国唯物主义哲学,而以拉美特里、狄德罗、霍尔巴赫、爱尔维修等为代表的法国唯物主义哲学,是“战斗的唯物主义”,它的传播成为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先导,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方面达到了资产阶级所能达到的最高度。资产阶级作为剥削阶级其革命性是不可能彻底的,它的哲学也具有不彻底性。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历史上有其不可磨灭的功绩,但也有严重的缺陷。这些缺陷是:
第一,机械性。它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企图用机械力学的原则解释一切自然和社会现象,如拉美特里把人看成机器。这是因为当时的自然科学只有刚体力学达到了比较完善的地步,受当时的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使唯物主义带有浓厚的机械性。
第二,形而上学性。它用孤立静止的观点观察世界,不把世界看成是 一个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过程。在研究方法上尚处于“收集材料”阶段的自然科学,对一个或一类对象进行孤立、静止的研究方法,它被培根、洛克等人引入哲学领域,使这个时期占支配地位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浓厚的形而上学性质。
第三,直观性。它们没有科学的实践观,不把哲学当作改造世界的思想,因而对事物和现象只作直观的理解,不是从实践的感性的方面去理解。因而它是直观的反映论。
第四,不彻底性 。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是资产阶级害怕根本变革剥削制度 、企图使资本主义永存的阶级利益和愿望在世界观方面的反映,剥削阶级的局限性和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使这一时期的唯物主义只局限在自然观方面,而不能贯彻于历史领域,就是说,它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 ,在社会历史观上则是唯心主义的,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三个历史形态和基本阶段,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唯一科学的、完备的唯物主义形态。
(二)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中,唯心主义也在不断地变换自己的形式。哲学史上产生了许多的唯心主义哲学流派,但归结起来不外两种基本形式: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从字面上看,把“客观”和“唯心主义”结合在一起有点奇怪。因为唯心主义是不承认世界本原的客观物质性的。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一样,都把意识看作是世界的本原,他们是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把唯心主义冠以“客观”和“主观”,是为了区别这两种不同形式,以便进行分析。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人类的精神当做世界的本原,把某种“客观精神”或精神原则确定为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整个物质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这个“客观精神”的表现和产物。他们把这种虚构出来的、独立于人类之外的精神,叫做“道”、“理”、“理念”、“绝对观念”等等。客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有中国宋朝的朱熹,他认为“理在事先”。他解释说,在宇宙形成之前,有个独立的“理”,这个“理”后来产生出物质的“气”,而后“气”又演化出形形色色的事物和现象来。古希腊的柏拉图则认为,存在一个超经验的、永恒的“理念世界”,感觉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摹本或“
影子”。近代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的黑格尔,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绝对精神”的自我辩证发展到一定阶段外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朱熹的“ 理 ”、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都是不可捉摸的东西。客观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把人类的意识和精神绝对化、客观化、神秘化,把它看成是先于人类和先于物质世界的东西。客观唯心主义与宗教紧密相联。宗教认为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理”、“绝对观念”等等,不过是上帝的别名而已。所以说,客观唯心主义是用哲学语言装扮起来的宗教创世说。
主观唯心主义则把主观精神、主观意志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做世界的本原,当做第一性的、决定一切的东西。他们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我”的感觉、观念、意志、情感等等产物,没有“我”就没有世界。中国宋代的陆九渊认为,“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明代的王守仁认为,“心者,天地万物之主”,“心即是天”,“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在西方,18世纪英国的贝克莱认为,“对象和感觉是同一个东西”,“存在就是被感知”,他举例说,苹果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而是人们看到一定的形状和颜色,闻到某种香气,尝到某种滋味,把这些感觉组合在一起,而后给这感觉的组合起个名字,叫苹果。奥地利的马赫说:“物是感觉的复合”。主观唯心主义因为夸大了个人意识的作用,把客观世界看成是主观意识的产物,必然走上唯我主义的道路。
二、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形态
辩证法发展的第一个历史形态或基本阶段,是古代朴素辩证法。古代辩证法认为,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一般说来,古代朴素唯物主义都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成分,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自发结合。古代许多唯心主义往往具有形而上学倾向。同时,在古代唯心主义哲学中,也包含有辩证法思想,在某些唯物主义哲学中也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形而上学观点。可见,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辩证法发展的第二个历史形态或基本阶段,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在哲学史上,他是第一个全面地、自觉地论述辩证法的人。恩格斯指出:“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们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然而,黑格尔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由于这个体系的需要,他把自己的哲学看作是“绝对观念”发展的顶点,于是合理的辩证法思想被唯心主义体系所窒息。
辩证法发展的第三个历史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它是科学的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