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哈和说唱:求高中政治复习大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8 05:45:36
situweilan_951@citiz.net
先谢谢了!

字太多了,写不下,只提供一部分,想要全部QQ联系,420375798,或者在问题补充里给我一个邮箱,下列为唯物论原理总结、经济常识第二课第一节和政治常识第一课第一节,字体和格式网页上都无法显示

原理一:世界物质性原理
内容:1. 自然界是客观的:
(1) 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2) 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3)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本前提
2. 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1) 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2) 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3) 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结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叫做物质,指明: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原理二:意识能动性原理
内容: 1. 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1) 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意识的本质来看,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从意识的产生来看,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2) 意识形式的差异性:
a. 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正确的思想意识就是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错误的思想意识就是歪曲地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目,二者的区别不在于是否对客观事物做出反映,而在于对客观事物做出了不同性质的反映
b. 人的具体感觉与人的抽象思维, 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具体形象的反映, 抽象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与规律的反映
c. 人们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 人们对过去的思考与总结, 人们对未来的预测, 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 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1) 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 由于历史条件限制,每一时期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又总是在扩展,在加深;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3)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4) 出现正误差别的原因:
A. 主观原因:
a. 立场不同: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是我们获得正确认识的根本前提,是我们应当永远坚持的立足点
b. 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
c. 知识构成不同
B. 客观原因:最根本的是指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特别是社会实践达到的广度与深度的制约
3.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原理三: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应;同时意识又具有反作用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使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原理四: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根本分歧原理
内容:1. 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应。与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观点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而形成的,这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方法论:1. 坚持无神论, 反对有神论
2. 要把想问题, 办事情的根本立足点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之上
3. 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办事情应当有认真精神
4. 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

原理五:规律客观性原理
内容: 1. 规律就是事物运行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 规律是客观的, 指的是客观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 规律是客观的, 还指规律既不能被创造, 也不能被消灭
4. 规律是客观的, 集中表现在它的不可抗拒性
5. 规律是客观的, 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就无能为力
方法论: 按客观规律办事,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原理六:主观能动性原理
内容:主观能动性的三个方面:
1.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的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地表现为我们通常说的“想”: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这种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人类积极地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首先表现在,人在实践基础上不仅能了解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通过抽象思维活动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类的积极地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还表现在,在实践基础上所形成的认识具有预见性和创造性,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因而能指导人们的活动
2.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做”
3.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我们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方法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1.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原因:
(1) 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隐藏于现象之中——需要“想”
(2) 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需要“做”
(3) 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和挫折,甚至暂时的失败——需要坚强的意志和十足的干劲,需要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
2.发挥主观能动性,应注意:
(1) 主观能动性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深度和广度,一方面与人们掌握的规律有关,一方面又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是以规律为指导,以条件为基础,认识和改造客观对象的过程。一定的客观条件也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2)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受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不断地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积累起来的主观因素越正确,越有广度和深度,就越有利于进一步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其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利益出发点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
原因: 1.与资本主义不同:(1)社会生产目的: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2)人与人的关系:平等劳动关系,走向共同富裕(3)分配方式
2.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和由此产生的社会成员之间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生产关系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国有经济:1.外沿: 国有自然资源,国有企业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
2.地位: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经济基础和国民经济领导力量
3.主导作用体现在控制力上:(1)对国民经济命脉占支配地位→保证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2)国有经济要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
4.主导作用的意义: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经济命脉,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
5.国有经济比重下降,但只要坚持公有制主体,国家控制经济命脉,就不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性质
6.主导作用实现方式: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
集体经济:1.地位:公有制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2.优越性: (1)把分散的生产资料组织起来,有助于克服个体经济力量单薄,无力地与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弱点(2)集体经济组织是独立的经济单位,有充分的自主权,经营方式比较灵活,对市场有较强的适应性,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
3.作用: (1)共同富裕原则得以实现(2)吸收社会分散资金(3)缓解就业压力(4)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收入
4.农村集体经济: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1) 集体和农户两个经营层次
(2) 实行双层经营体制的理由:铜我国总体水平低相适应,避免过去大规模经营造成的弊端;适应农业生产特点
(3) 内容:a.一方面,在坚持基本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农户与集体签订合同,承包一定的土地或生产任务,并根据劳动成果取得劳动收入b.另一方面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结合起来,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统分结合
(4) 优越性:发挥了集体的优越性和个人的积极性,既能适应分散的小规模经营,又能适应相对集中的规模经营
(5) 作用: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
(6) 家庭承包是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双层经营体制是家庭承包的保障
混合所有制经济:1.含义:由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和经营的所有制形式2.股份制企业的性质取决于与它相适应得的社会制度和控股权在谁手里
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1.原因:社会化大生产程度有不同层次,生产水平多层次决定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性2.作用: (1)有利于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2)有力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以公有制为主体:1.表现: (1)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既有量的优势,又有质的提高(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作用:保证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 个体经济: (1)性质:小商品经济
(2)特点:a.本质特点:以劳动者自己劳动为基础,一般不剥削他人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和支配b具体特点: (与私营经济比较)规模小,投资少,设备简单,经营灵活(3)作用: a利用分散的资源b发展小商品生产c保存和发展传统技艺d活跃市场e方便人民生活f增加劳动就业
2. 私营经济:(1)性质:资本主义性质
(2)特点: a本质特点:雇佣劳动,剥削他人,以利润为目的b具体特点:(与个体经济比较)规模大,设备先进,生产率高
(3)作用:a集中和利用一部分私人资金b为发展生产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服务c吸引劳动者就业d增加劳动者收入和国家财政收入e提高国家综合经济实力
3. 外资经济: (1)资本主义性质(2)外延: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的境外资本部分以及外商独资企业(3)地位:一种重要的非公经济(4)作用:a节省我国资金b学习国外先进经验c有利于培养人才d加快现代化进程
4. 非公经济作用: (1)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2)加快生产力的发展(3)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4)增加就业(5)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5. 非公经济地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6. 对非公经济政策:鼓励 保护 引导 监督 管理
基本经济制度的必要性:
1. 根本原因: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
2. 具体原因: (1)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a是以社会化大生产的公有制必然在所有制结构中居于主体地位b有社会主义本质决定: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逐步消灭剥削,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 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生产力整体水平低,不平衡,多层次;人口多,底子薄,人民生活水平不高
3. 有“三个有利于”决定∶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为社会主义服务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三个有利于”的内容: (1)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2)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3)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基本经济制度的作用: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促进我国经济建设(3)促进社会进步

三、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1.范围:社会主义公有制
2.分配客体: 个人消费品(不是生产资料)
3.必然性: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前提(2)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3)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4. 优越性(作用): (1)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2)推动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3)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5. 地位: 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1)所有制基础:个体私有制(2)分配主体:个体经营者(3)分配客体: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4)同个体经济相适应
2.按生产要素分配: 资金 技术 土地 劳动力
3.福利性分配
基本分配制度的必然性:1.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2.由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决定
3.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着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而这些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各自发挥着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有者凭生产要素的贡献获得自己相应的收入,才能激励人们更有效的使用生产要素,提高其利用效率
→综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就必须按劳分配,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第一节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一、国家的性质和职能:
1.国家的含义:
(1) 国家的三个属性:在对外交往中,强调主权性;在处理国家与阶级的关系中,强调阶级性;在处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时,强调社会性。其中,阶级性是根本属性。
(2) 国家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不随社会产生而产生,不永远存在
(3) 国家的定义: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机构
这个定义体现了经济政治的关系
2.国家的性质:
(1) 国体的定义:国体,即国家性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2) 国体的决定因素:统治阶级的阶级性质(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决定统治阶级的性质)
(3) 国体的历史类型:奴封资社(奴隶社会时才出现国家)
(4) 判断国家性质的根本标志: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实行为哪个阶级服务的政策
(5)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表面变化:a. 股份资本经营方式b. 福利政策c. 安抚手段,使阶级矛盾缓和
本质不变的:a. 经济基础b. 统治阶级c.无产阶级地位
结论: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然是资产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3.民主与专政:
(1) 民主的定义: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
一个范围(统治阶级) 两个原则(平等、少数服从多数)
↓ ↓
国体 政体

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阶级性是民主的根本属性
(2) 专政的定义:主要依靠暴力实行的统治
(3) 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含义不同
区别
范围不同
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前提
联系
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4.国家职能:
(1) 定义:国家在阶级统治与社会管理中的职责和功能
(2) 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活动的基本方向、根本任务和主要作用
(3) 国家职能与国家性质的关系:
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性质、职能、履行方式)
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阶级统治的稳定程度)
(4) 国家职能的任务和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维护本阶级、本集团的经济利益
(5) 国家职能的分类及内容:
政治统治职能:维护阶级统治和政治稳定:a. 镇压被统治阶级,
打击不法分子b. 统治阶级内部民主,协调内部利益关系c. 意
对内职能 识形态控制d. 缓和阶级矛盾,缓解社会冲突
社会管理职能:a. 管理公共事业b. 维护社会公共秩序c. 兴建社
国家职能 会公共设施d. 保护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保卫职能:a.独立安全b.主权和领土完整c.防止侵犯和颠覆
对外职能 交往职能:a.对外交流与合作b.调整国家利益关系c.创造有
利的国际环境

二、人民民主专政:
1. 人民民主专政的首要标志:工人阶级领导
工人阶级的四个特点(先进性):
(1) 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
(2) 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
(3) 革命的坚定性、彻底性
(4) 坚定的立场和艰苦创业的精神
2. 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工农联盟
农民阶级的地位(与工人阶级、社会主义的关系):工人阶级的天然同盟军,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
3. 人民民主专政建立的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区别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
4. 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和优点:
本质新: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新型民主 广泛性:主体广泛(工农知)权力广泛(政经文)
特点新
真实性:制度(人代会制、基层民主制)、法律、物质保障
总体来说: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

专政必要性 剥削阶级思想影响长期存在
国内 当前社会主义制度不够完善
新型专政 具体来说 统一大业尚未完成
国外——国际敌对势力
特点:大多数人对极少数人的专政
5. 人民民主专政体现了民主与专政的统一:
(1) 在理论上:确切表明了我国的阶级状况和政权的广泛社会基础
(2) 在实践上:使人们正确理解我国政权的性质和职能,防止片面性,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和对敌人的专政
6. 民主政治建设:
(1) 民主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
(2) 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任务: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3) 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特点: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4) 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原则:a. 从国情出发b. 中共领导下有序进行
(5) 民主性质与民主程度的关系:
区别:a. 质和量的规定性b. 性质不变,程度变c. 程度滞后于性质
联系:a. 性质制约程度b. 程度的发展维护性质
7. 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1)必要性:
A. 我国立国之本,四项基本原则之一
B.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保证:
a. 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b. 要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打击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2)改革开放条件下人民民主专政的时代新内容:
a. 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b. 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
c. 实行民主法制化,决策民主化
d. 重视法制建设,依靠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
(3)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途径、措施:国防建设、国家机关建设

三、我国的国家职能:
1. 对内职能:
(1)政治职能:
定义:维护政治统治和政治稳定
内容:a. 打击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保护国家、集体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犯,保卫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b. 民主政治建设,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维护人民的民主权利
(2)经济职能:
含义:组织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
重要性: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内容: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3)文化职能:
含义: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重要性:a. 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姓社)
b. 为经济建设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不姓社)
内容:a. 宣传马克思主义(姓社)
b. 组织和发展各项文化事业(不姓社)
(4) 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含义: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重要性:a. 保证人和社会,人和自然协调发展
b. 可持续发展
内容:a. 社会安定团结,社会治安,保护公共财物
b. 社会保障制度
c. 公共工程,公共设施
d. 公共环境,生态平衡
2.对外职能:
(1)防范侵略和颠覆,主权和领土完整:(属于保卫职能)
必要性:国际敌对势力,国际范围内阶级斗争
(2)发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属于交往职能)
必然性:a.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b.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目的:更好地利用外来资金、资源和技术,吸取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加速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3)维护世界和平(保卫),促进共同发展(交往),积极发挥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