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内部控制系统:喜欢<<人工智能>>的请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1 16:47:10
大家交流一下对着部电影的看法吧

看完《人工智能》后,一直想说几句。
不得不佩服库布里克、斯皮尔博格的天才,电影从一个小孩子的眼光来诠释人与机器人的关系,库布里克太残忍了,让一个孩子去揭示这么一个残酷的事实:机器人永远不能变成人类、他们不能有爱,即使有也只是一段程序,他让一个天真的孩子去揭示人类的罪恶,让一个孩子去寻找蓝女巫。
影片在斯氏的指导下完全遵循原意,影片不乏感人之处,戴维一次次的祈祷,找到“母亲”的那一句话“i find you”,最让我感动。
《人工智能》不愧为一部杰作。

产生"自我意识"是不是意味着生命的产生?"自我意识"于生命是否为等价关系?机器人是否会产生"自我意识"?

一部值得收藏后许多年以后再看的片子。

网上搜的:

人工智能,电影,自我意识和阿西莫夫

昨天第三遍看了AI人工智能,前两次为大卫的执着而感动,这一次却有了点不同的感觉.

大概因为前天刚刚看了孔雀的影评,从自我意识的角度.所以昨天看AI的时候,也惯性思维似的从这个方面去考虑问题.

人工智能到底是什么?我先前认为人工智能大量有逻辑的知识积累.一个AI科学家(忘记名字了,大概得过图灵奖)说判断人工智能是否成功的依据就是让人与人工智能程序聊天,如果试验者无法发觉对方是程序,那么便是成功了.

这样的人工智能是没有自我意识的,只是因为它有海量的知识库和优秀的人际关系程序,所以人与它沟通的时候无法发觉自己面对的是非人类.

而电影AI的编剧和导演显然是认为,所谓人工智能,就是自我意识的形成.所以电影AI中所有的机器人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它们害怕被销毁(死亡),它们会自己找零件维护自己(延长寿命).主人翁大卫和机器舞男的自我意识则尤其强烈,大卫的自我意识表现在看到了大批同型号机器人时的暴力和自杀举动.至于舞男的自我意识我认为是整部影片中所有机器人最突出的,这表现在舞男在即将被警察抓走时对大卫说请向你碰到的每个女人说我的故事.我存在,我曾经存在过."I am,I was".它竟然有自我实现欲!有个存在主义哲学家说"不被人察觉的人生没有意义".天哪,这才发现舞男是个绝对的存在主义者.机器人的哲学.

机器人也会有宗教.这个是阿西莫夫<我,机器人>中的一个故事.说在即将遭受粒子风暴的太空站上的所有机器人突然不再听命于人类的指挥了.机器人软禁了所有人类,掌控了整个太空站.也就是说,阿西莫夫三大定律"1,不得伤害人类,也不得在人类被伤害时袖手旁观,2,不违反上述规定的前提下听从人类命令,3,不违反上述规定的前提下保护自己."中的第二条定律被破坏了.机器人宣布太空站中的人不是真正的人.定律中的"人"其实是神,而人只是神的仆人.所以不用听从神仆人的命令.在机器人的控制下,太空站平稳的渡过了粒子风暴,然后控制权又交还给了人类,它们的宗教消失了.

原来,太空站上的机器人清楚的知道,人类的能力有限,在人类的控制下,太空站将毁于粒子风暴的袭击.在第一定律的限制下,机器人不能看着人类即将到来的死亡袖手旁观,可是人类又过于自信,不愿让机器人控制太空站,这与第二定律抵触.于是在机器人复杂的正电子大脑中,一个"神"的概念便产生了.

<我机器人>由有很多这样的故事组成.所有的故事发生背景都是基于"三大定律",也就是说阿西莫夫笔下的机器人是没有自我意识的,所有机器人的行为决策,都是基于三大定律.而电影AI则不然.尽管书上的机器人和电影里的机器人都是成功的人工智能,都能与人沟通.可是它们的出发点不同,一个是自我意识驱动下的主动表现,一个是人类触发条件下的应激行为.

产生"自我意识"是不是意味着生命的产生?"自我意识"于生命是否为等价关系?机器人是否会产生"自我意识"?我坚持认为机器人不会产生自发的自我意识,最多是通过优秀的程序,让人类误认为它有自我意识.因为只有会死亡的生物才会有时间概念,才会有自我意识.

至于前两个问题,涉及科学,伦理,哲学和宗教.不了了之...

优秀电影很值得多看几遍的,书也是.

看了两遍,很不错的。我觉得片子要说的好像不是什么 什么机器人有没有意识的问题。大卫是个善良,有思想有感情的小机器人,他一直渴望着自己终有一天不再仅仅是个机器人,渴望能够得到母亲的爱,为此他历经艰辛,那么执着的寻找童话里的仙女。而途中遇到那些所谓的造物者人类,有的连机器人都不如呢,尤其是他们要屠杀那些旧机器人的那一段,太没人性了,还不如个机器有感情,体现的根本就是复杂的人性。

顶楼,3.5.7楼都是知音啊。

多的就不说了,引用著名影评人周黎明对此片的一些见解。

“但《人工智能》没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的温馨,从情节上看,它几乎是《外星人》的对立面。《外星人》中的小孩千方百计把古怪的外星人送回家;《人工智能》中的人类却把可爱的机器人小孩抛弃在森林里。看完该片,笔者最强烈的感受是:这原来是一部披着斯匹尔伯格外衣的斯坦利·库布里克作品。”········
“看银幕上的成品,《人工智能》应该非常忠实库布里克的原意。库氏的作品向来需要“远距离”欣赏,在推出的当年,不仅普通观众反应平平,连奥斯卡评委都不太赏识;但时间越长,这些作品的生命力越加旺盛。人们惊叹它们的深刻思想性和高超艺术性,忘记了这些不朽名片在当初都属于“有争议”的作品。
斯匹尔伯格属于“远近咸宜”的电影大师,他的商业片屡屡破票房记录,他的艺术片(至少是成功的那几部)能震摄任何阶层的观众,让每个人都潸然泪下。库氏因素使得我们无法预测《人工智能》在短期内的受欢迎程度,但无论票房和口碑如何,两位大师通力协作创造的巨制犹如两颗星球相撞,爆发出憾天动地的震颤。
这不是一种和谐的声音,如同用非调性手法谱写贝多芬第五交响乐,因此它会让期待一个优美童话的观众失望。这不是一部麻痹神经、刺激感官、过山车之旅似的好莱坞大片,它刺激的是你的智商和灵魂,因此,把《珍珠港》视为经典作的观众也会失望。”·······
“《人工智能》超越了所有好莱坞电影的教条和俗套,就像60年前的《公民凯恩》那样,它让按步就班套用现存审美准则的人觉得浑身不舒服。从命题上讲,我能想到的唯一可以类比的影片是库氏的《2001年太空漫游》。但《人工智能》的命题更为宏大,它从科学、文学、哲学、宗教、伦理、人性等多个角度同时切入;它并没有像绝大多数电影那样提供一个完美的解答,但它能把如此众多的议题有机地融合在一部戏剧作品中,这本身已是巨大的成就。我相信,不出50年,电影学院的课堂里将会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分析该片的技巧,更会有不少博士论文试图全面挖掘该片的奥秘。
对于笔者来说,该片让我无法用平时写影评的方式加以评论和介绍。如果说欣赏一般好莱坞影片只需要初中一年级的智商,本片至少消耗掉我探讨100部商业片的脑细胞。我不敢说已经“吃透”了影片的内涵,但我愿意以逐段点评的方式描绘一下跟该片“第一次接触”的印象。 ”······

周黎明的影评的最后部分实在的太精彩了!!!

“人生本是一个探索和追求的旅程,《人工智能》如同一面魔镜,照射出每个人内心的骚动、恐惧、渴求和憧憬。跟那些侮辱观众智商、按机械模式生产出来的好莱坞大片相反,它为你打开了一扇通向灵魂深处的门。《人工智能》是一部电影艺术的旷世杰作。(zhouliming@hotmai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