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格证培训机构总结:象棋是怎么来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9 04:45:40
请问象棋是怎么来的?

象棋的来历

  帝舜之后母生弟象,象从小娇生惯养,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可是当舜禅联帝位以后,后娘便想叫舜王给象一官半职。舜见弟不才、又很浪荡,以国事为重,婉言拒绝了后母之要求。
  有一次象上山去,遇见山洞里两位老人聚精会神的在弈棋,你来我往,紧张异常。象在旁边站了好长时间,老人也未曾觉察。象观看半天也莫名其妙,只见棋子上,画着将呀兵呀,还有车马炮等形象,他想这是打仗的战棋,象颇感兴趣,就天天看弈棋。看了好多天,原来这两位老人,都是退隐下来的武将,他们把兵法融化在棋艺之中,有攻有守,有进有退。有个老人看见他,野里野气,认为象是个浪荡之子,就对象说:“小后生,你还年轻,应当学点为人做事的本事呀!你愿种田,还是愿意学手艺?象说:我什么也不懂,单想学玩的本领,老伯伯:你们这种游戏叫什么名堂,可否指点指点?老人回答,这种游戏叫弈棋,如果你愿意下功夫,可以天天来,边看边学。从此象刻苦学习,很快就弄隆了弈棋的门道。他回到家里整天蹲在棋盘旁一人做为交战双方,来往攻守,弄得不安寝食,睡了觉还在“将呀”、“将呀”的说梦话。象母见他如此着迷,就问他玩这游戏有啥用?象就把练兵法的事告诉母亲。象母高兴地回答说:“你哥坐了江山,我母子俩说不定迟早会死在他手里。你把兵法学好了,将来一定要把你哥的王位夺回来”。象听此言,眉飞色舞,顿时起了野心。因此象又上山去,请教老人,并吐露了真情。老人听后,厉声喝道:“我以为你是个好人,才教你习兵法,如今只学了一些兵法的皮毛,就想造反,阴谋篡夺王位,你要知道,用兵之道不但要得军心,还要得民心。当今舜王,是贤明的君王,黎民百姓都拥戴他,你赶快死了这条心吧,免遭杀身之祸。象听了老人的警告,顿觉无言答对,良心为之出现,回想舜哥从小对他不错,如今当了天子,毫不计较往日之事,还养活他母子俩,顿时羞惭满面。老人察颜观色,看到象有惭悔之心,便教育他,你应把学到的兵法,献给舜王,帮他治国安邦。如果你浪子回头,定能得到你兄弟舜的重用,也算钻研技艺没白费。象接受老人教诲,便跪在老人面前,连声说感谢师父指点,我一定改邪归正,继续学习棋艺,照师父的话去做。连续三年,象在山上一面学棋,一面习武,二者均精通娴熟。回来后,象把棋艺中用兵之道,讲给帝舜。舜听后如获奇宝,高兴之至,闲暇时就与象弟弈棋,可是总胜不了他。舜看到象弟掌握了用兵之道。就封他做统率全国军权的大官。后来这种棋艺流传到民间。一代一代的传到现在,并逐步加以改进。由于最初是象推广开来的,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这种棋称为“象棋”。

中国象棋的由来

中国象棋在我国家喻户晓,爱好者数以亿计,它和其它棋类活动一样,不仅能丰富人们文化生活,陶冶情操,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启迪思维,锻炼辩证分析能力,培养顽强意志。在第6届全运会上,象棋将和围棋、国际象棋一样,列为一个项目,进行团体比赛,届时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解放军和产业体协的优秀象棋手将组成代表队,登场献技,各显身手,争夺团体桂冠和优秀名次。

源远流长

我国象棋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但究其源头,众说纷坛,尚难断论。战国时期宋玉所著《楚辞》招魂篇里有"蓖蔽象棋,有六博些"说法,提到了象棋。从那时到现在已有两千多年了。但当时的"象棋"指的是象牙做的六博棋,不是现代形制的象棋。

六博棋由两人对弈,每方六子,有枭、卢、雉、犊、塞五种棋子,前四种棋子双方各一枚,最后一种棋子"塞"各两枚。枭为首,即主帅。《说苑》载有"雍门子周以琴见孟尝君说:足下燕居则斗象棋而舞郑女"。可见那时在达官权贵和士大夫中已流行下象棋,甚至影响到门客了。北周武帝(公元561-578年)曾制《象经》,并集合百官在朝廷进行讲解。文学家庾信曾作《象棋经赋》及《进象棋经赋》。那时期,"象戏"在宫廷和文人中很盛行,但也不是现代形制的象棋。

唐代以前,象棋只有将、车、马、卒四个乒种,唐代以后,火器开始用于军事。据《唐书》记载,以机发石为攻城,号将军炮。所以那时的炮字还是"石"为偏旁的。军事上火器的发展给模仿战斗场面的象棋带来了新的发展,使象棋逐渐改革成为拥有将、车、马、炮、士、象、卒七个兵种,这就和现代象棋的兵种基本相似了。唐《续藏经》载:"昔神农以日月星辰为象,唐相牛僧儒用车、马、将、士、卒加炮,代之为机矣。"由此可见,唐牛僧儒的时代以前,象棋没有炮,加炮以后,才成现代象棋的雏型。但牛僧儒《玄怪录》中岑顺梦幻所见和挖掘古墓所发现的象棋,只有王、上将(象)、军师(士)、辎车、天马、六甲(步卒)等六个兵种,还没有炮。其时为唐代宗宝应元年,故后人称之为"宝应象棋"。

宋晁无咎(公元1053-1110年)的"广象棋",棋子32个,与现制象棋的棋子总数相同,棋盘纵横各11路,比现制象棋盘大一点。广象棋把两炮放在车的外侧,棋子名称和着法与现制象棋相同,但没有说明棋盘中间有无河界。有河界的象棋盘见于北宋末。北宋末女词家李清照的《打马图经序》中刊有打马戏和象棋两用的局戏图,它所表示的象棋盘图形与现在的完全一样。另外宋颢关于象棋诗词中有"河外尖斜步卒轻"的描述。由此可见,北宋前的象棋盘没有河界,棋盘有河界的象棋是在北宋末定型的。

象棋子现在是平面字形的,但早先曾是立体象形的。《玄怪录》中所述的出土古墓,前有金床戏局,列马满枰,皆金铜成形,说明唐朝"宝应象棋"的棋子是铜质象形立体子。后来,北宋古墓出土的象棋文物中,见有圆形铜质的平面棋子,直径大小不等。正面有车、马、炮、将、士、象、卒字样;反面则是各种不同形状的图文。将是坐着的将军,腰悬长剑;士是女将,上着戎装,下穿裙子;象是一只大象;车是带有飞轮的辎车;马是飞跃的马;炮是飞石;卒是手执长矛的士兵。以后,图枰的棋子逐步为字形棋子代替。宋徽宗赵佶的《宫词》有"白檀象戏小棋枰,牙子金书字更明",说的就是白色的檀木棋盘和象牙制的金书字形棋子。

第一个以比较完整的篇章来描述象棋着法的是南宋诗人刘克庄。他的长达240字的五言古诗《象弈》中,有"小艺虽难精,上智有未解。君看桔中戏,妙不出局外。屹然两国立,限以大河界。三十二子者,--俱变态。……远炮勿虚发,冗卒要精汰。……昆阳以象奔,陈涛以车败。匹马郭令来,一士汲黯在。……"等句,形象地描写了象棋的棋盘、棋子和着法。和刘克庄同时代但稍晚些的著名学者陈元靓,在他晚年所编的日用百科全书《事林广记》中,辑集了一些棋势和两个全局着法,这是见于记载的最古棋局。

北宋司马光的《七国象棋图》、南宋洪迈的《棋经论》是现代象棋最早的理论著作。其后问世的象棋书谱,有明代的《梦人神机》、《适情雅趣》、《桔中秘》,清代的《梅花谱》、《韬略元机》、《心武残编》、《竹香斋象戏谱》、《百局象棋谱》等等。而最有名气、最有代表性的则是桔、梅两谱,它们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揭示了象棋的基本规律,探讨了各种开局的战略战术。

“ 中国象棋 ” 简介

中国象棋具有悠久的历史。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关于象棋的正式记载 ,如:《楚辞 · 招魂》中有 " 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 " 。《说苑》载:雍门子周以琴见 孟尝 君,说: " 足下千乘之君也, …… 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 " 由此可见,远在战国时代,象棋已在贵族阶层中流行开来了。据上述情况及 象棋的形制推断,象棋当在周代建朝(公元前 11 世纪)前后产生于中国南部的氏族地区。早期的象棋,棋制由棋、箸、局等三种器具组成。两方行棋,每方六子,分别为:枭、卢、雉、犊、塞(二枚)。棋子用象牙雕刻而成。箸,相当于骰子,在棋之前先要投箸。局,是一种方形的棋盘。比赛时 ," 投六箸,行六棋 " ,斗巧斗智,相互进攻逼迫,而制对方于死地。春秋战国时的兵制,以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共六人,当时作为军事训练的足球游戏,也是每方六人。由此可见,早期的象棋,是象征当时战斗的一种游戏。在这种棋制的基础上,后来又出现一种叫 " 塞 " 的棋戏,只行棋不投箸,摆脱了早期象棋中侥幸取胜的成分。

秦汉时期,塞戏颇为盛行,当时又称塞戏为 " 格五 " 。从湖北云梦西汉墓出土的塞戏棋盘和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彩绘木俑塞戏 ,可以映证汉代边韶《塞赋》中对塞戏形制的描写。三国时期,象棋的形制不断地变化,并已和印度有了传播关系。至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朝代,武帝(公元 561 ~ 578 年在位)制《象经》,王褒写《象戏 · 序 》,庚信写《象戏经赋》,标志着象棋形制第二次大改革的完成。隋唐时期,象棋活动稳步开展,史籍上屡见记载,其中最重要的是《士礼居丛书》载《梁公九谏》中对武则天梦中下象棋频国天女的记叙和牛僧孺《玄怪录》中关于宝应元年(公元 762 年)岑顺梦见象棋的一段故事。结合现在能见到的北宋初期饰有 " 琴棋书画 " 四样图案,而以八格乘八格的明暗相间的棋盘来表示棋的苏州织锦,和河南开封出土的背面绘有图形的铜质棋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唐代的象棋形制,和早期的国际象棋颇多相似之处。当时象棋的流行情况,从诗文传奇中诸多记载中,都可略见一斑。而象棋谱《樗薄象戏格》三卷则可能是唐代的著作。 宋代是象棋广泛流行,形制大变革的时代。北宋时期,先后有司马光的《七国象戏》,尹洙的《象戏格》、《棋势》,晁补之的《广象戏图》等著术问世,民间还流行 " 大象戏 " 。

经过近百年的实践,象棋于北宋末定型成近代模式: 32 枚棋子, 有河界的棋盘,将在九宫之中等等。南宋时期,象棋 " 家澈户晓 " , 成为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李清照、刘克庄等文学家,洪遵、文天祥等政治家,都嗜好下象棋。宫廷设的 " 棋待诏 " 中,象棋手占一半以上。民间有称为 " 棋师 " 的专业者和专制象棋子和象棋盘的手工业者。南宋还出现了洪迈的《棋经论》、叶茂卿的《象棋神机集》、 陈元靓的《事林广记》等多种象棋著述。 元明清时期,象棋继续在民间流行,技术水平不断得以提高,出现了多部总结性的理论专著,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梦入神机》、《 金鹏十八变》、《桔中秘》、《适情雅趣》、《梅花谱》、《竹香斋 象棋谱》等。杨慎、唐寅、郎英、罗颀、袁枚等文人学者都爱好下棋 ,大批著名棋手的涌现,显示了象棋受到社会各阶层民众喜爱的状况。 新中国建立之后,象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1956 年,象棋成为国家体育项目。以后,几乎每年都举行全国性的比赛。 1962 年成立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下属组织 —— 中国象棋协会,各地相应建立了下属协会机构。 40 多年来,由于群众性棋类活动和比赛的推动, 象棋棋艺水平提高得很快,优秀棋手不断涌现,其中以杨官璘、胡荣华、柳大华、赵国荣、李来群、吕钦、许银川等最为著名。
参考资料:http://www.ourgame.com/game/game-intro-new/h2g.html?gameid=10002$1

象棋的来历

帝舜之后母生弟象,象从小娇生惯养,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可是当舜禅联帝位以后,后娘便想叫舜王给象一官半职。舜见弟不才、又很浪荡,以国事为重,婉言拒绝了后母之要求。
有一次象上山去,遇见山洞里两位老人聚精会神的在弈棋,你来我往,紧张异常。象在旁边站了好长时间,老人也未曾觉察。象观看半天也莫名其妙,只见棋子上,画着将呀兵呀,还有车马炮等形象,他想这是打仗的战棋,象颇感兴趣,就天天看弈棋。看了好多天,原来这两位老人,都是退隐下来的武将,他们把兵法融化在棋艺之中,有攻有守,有进有退。有个老人看见他,野里野气,认为象是个浪荡之子,就对象说:“小后生,你还年轻,应当学点为人做事的本事呀!你愿种田,还是愿意学手艺?象说:我什么也不懂,单想学玩的本领,老伯伯:你们这种游戏叫什么名堂,可否指点指点?老人回答,这种游戏叫弈棋,如果你愿意下功夫,可以天天来,边看边学。从此象刻苦学习,很快就弄隆了弈棋的门道。他回到家里整天蹲在棋盘旁一人做为交战双方,来往攻守,弄得不安寝食,睡了觉还在“将呀”、“将呀”的说梦话。象母见他如此着迷,就问他玩这游戏有啥用?象就把练兵法的事告诉母亲。象母高兴地回答说:“你哥坐了江山,我母子俩说不定迟早会死在他手里。你把兵法学好了,将来一定要把你哥的王位夺回来”。象听此言,眉飞色舞,顿时起了野心。因此象又上山去,请教老人,并吐露了真情。老人听后,厉声喝道:“我以为你是个好人,才教你习兵法,如今只学了一些兵法的皮毛,就想造反,阴谋篡夺王位,你要知道,用兵之道不但要得军心,还要得民心。当今舜王,是贤明的君王,黎民百姓都拥戴他,你赶快死了这条心吧,免遭杀身之祸。象听了老人的警告,顿觉无言答对,良心为之出现,回想舜哥从小对他不错,如今当了天子,毫不计较往日之事,还养活他母子俩,顿时羞惭满面。老人察颜观色,看到象有惭悔之心,便教育他,你应把学到的兵法,献给舜王,帮他治国安邦。如果你浪子回头,定能得到你兄弟舜的重用,也算钻研技艺没白费。象接受老人教诲,便跪在老人面前,连声说感谢师父指点,我一定改邪归正,继续学习棋艺,照师父的话去做。连续三年,象在山上一面学棋,一面习武,二者均精通娴熟。回来后,象把棋艺中用兵之道,讲给帝舜。舜听后如获奇宝,高兴之至,闲暇时就与象弟弈棋,可是总胜不了他。舜看到象弟掌握了用兵之道。就封他做统率全国军权的大官。后来这种棋艺流传到民间。一代一代的传到现在,并逐步加以改进。由于最初是象推广开来的,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这种棋称为“象棋”。

中国象棋的由来

中国象棋在我国家喻户晓,爱好者数以亿计,它和其它棋类活动一样,不仅能丰富人们文化生活,陶冶情操,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启迪思维,锻炼辩证分析能力,培养顽强意志。在第6届全运会上,象棋将和围棋、国际象棋一样,列为一个项目,进行团体比赛,届时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解放军和产业体协的优秀象棋手将组成代表队,登场献技,各显身手,争夺团体桂冠和优秀名次。

源远流长

我国象棋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但究其源头,众说纷坛,尚难断论。战国时期宋玉所著《楚辞》招魂篇里有"蓖蔽象棋,有六博些"说法,提到了象棋。从那时到现在已有两千多年了。但当时的"象棋"指的是象牙做的六博棋,不是现代形制的象棋。

六博棋由两人对弈,每方六子,有枭、卢、雉、犊、塞五种棋子,前四种棋子双方各一枚,最后一种棋子"塞"各两枚。枭为首,即主帅。《说苑》载有"雍门子周以琴见孟尝君说:足下燕居则斗象棋而舞郑女"。可见那时在达官权贵和士大夫中已流行下象棋,甚至影响到门客了。北周武帝(公元561-578年)曾制《象经》,并集合百官在朝廷进行讲解。文学家庾信曾作《象棋经赋》及《进象棋经赋》。那时期,"象戏"在宫廷和文人中很盛行,但也不是现代形制的象棋。

唐代以前,象棋只有将、车、马、卒四个乒种,唐代以后,火器开始用于军事。据《唐书》记载,以机发石为攻城,号将军炮。所以那时的炮字还是"石"为偏旁的。军事上火器的发展给模仿战斗场面的象棋带来了新的发展,使象棋逐渐改革成为拥有将、车、马、炮、士、象、卒七个兵种,这就和现代象棋的兵种基本相似了。唐《续藏经》载:"昔神农以日月星辰为象,唐相牛僧儒用车、马、将、士、卒加炮,代之为机矣。"由此可见,唐牛僧儒的时代以前,象棋没有炮,加炮以后,才成现代象棋的雏型。但牛僧儒《玄怪录》中岑顺梦幻所见和挖掘古墓所发现的象棋,只有王、上将(象)、军师(士)、辎车、天马、六甲(步卒)等六个兵种,还没有炮。其时为唐代宗宝应元年,故后人称之为"宝应象棋"。

宋晁无咎(公元1053-1110年)的"广象棋",棋子32个,与现制象棋的棋子总数相同,棋盘纵横各11路,比现制象棋盘大一点。广象棋把两炮放在车的外侧,棋子名称和着法与现制象棋相同,但没有说明棋盘中间有无河界。有河界的象棋盘见于北宋末。北宋末女词家李清照的《打马图经序》中刊有打马戏和象棋两用的局戏图,它所表示的象棋盘图形与现在的完全一样。另外宋颢关于象棋诗词中有"河外尖斜步卒轻"的描述。由此可见,北宋前的象棋盘没有河界,棋盘有河界的象棋是在北宋末定型的。

象棋子现在是平面字形的,但早先曾是立体象形的。《玄怪录》中所述的出土古墓,前有金床戏局,列马满枰,皆金铜成形,说明唐朝"宝应象棋"的棋子是铜质象形立体子。后来,北宋古墓出土的象棋文物中,见有圆形铜质的平面棋子,直径大小不等。正面有车、马、炮、将、士、象、卒字样;反面则是各种不同形状的图文。将是坐着的将军,腰悬长剑;士是女将,上着戎装,下穿裙子;象是一只大象;车是带有飞轮的辎车;马是飞跃的马;炮是飞石;卒是手执长矛的士兵。以后,图枰的棋子逐步为字形棋子代替。宋徽宗赵佶的《宫词》有"白檀象戏小棋枰,牙子金书字更明",说的就是白色的檀木棋盘和象牙制的金书字形棋子。

第一个以比较完整的篇章来描述象棋着法的是南宋诗人刘克庄。他的长达240字的五言古诗《象弈》中,有"小艺虽难精,上智有未解。君看桔中戏,妙不出局外。屹然两国立,限以大河界。三十二子者,--俱变态。……远炮勿虚发,冗卒要精汰。……昆阳以象奔,陈涛以车败。匹马郭令来,一士汲黯在。……"等句,形象地描写了象棋的棋盘、棋子和着法。和刘克庄同时代但稍晚些的著名学者陈元靓,在他晚年所编的日用百科全书《事林广记》中,辑集了一些棋势和两个全局着法,这是见于记载的最古棋局。

北宋司马光的《七国象棋图》、南宋洪迈的《棋经论》是现代象棋最早的理论著作。其后问世的象棋书谱,有明代的《梦人神机》、《适情雅趣》、《桔中秘》,清代的《梅花谱》、《韬略元机》、《心武残编》、《竹香斋象戏谱》、《百局象棋谱》等等。而最有名气、最有代表性的则是桔、梅两谱,它们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揭示了象棋的基本规律,探讨了各种开局的战略战术。

韩信替刘邦打败了项羽,创立了汉室江山。但大功告成之后,竟被刘邦的老婆吕后设计抓进大牢。韩信下狱后,狱吏邓孔十分尊重他,也知道他受了冤屈,因此对他生活关心备至。
一天中午,邓孔送饭菜给韩信时,忍不住流下眼泪,韩信问道:“你为何落泪?”邓孔说:“听说将军刑期不远,又想将军雄才大略,为皇上创立基业,却落得如此下场,岂不叫人悲伤?”韩信听后,坦率地说:“邓伯放心,皇上曾经下过旨意,不斩韩信,因此我不会死。再说,前不久我已奏明皇上,还要写一部兵书,上献朝廷,下传后代哩!”
谁知,韩信话毕,连饭还未用上,就见黄门官到监狱传刘邦旨意,说:“韩信乃是在监犯人,不得擅著兵书。”韩信一听,知道吕后从中作梗,看来自己命已不长啦!
邓孔见此情景,心中也十分难过,就哭着跪在韩信跟前。韩信问道:“为何如此?”邓孔说:“昏君听信吕后胡言乱语,不让你写兵书,请将军授我兵法,以传后代,为将军扬名。”韩信听后,不时摇头说:“我韩信满腹韬略,尚死于毒妇之手。如我将兵法教你,你顶多也像我韩信一样,恐怕也得不到好下场。现在你是我的好朋友,我岂能连累于你。”邓孔说:“将军,我不害怕连累,请您相信我。”
韩信思考再三,说:“好吧,你既爱好此法,三日后再谈吧!”
三天后,邓孔来见韩信,韩信与邓孔面对面席地而坐,只见地上画了个大方杠,分敌我两方,中间一条界河,内写“汉界”,“楚河”。一边布着十六方小红纸片,分别写上帅、士、相、车、马、炮、兵等字样;另一边布着十六方小蓝纸片,也分别写上将、士、象、车、马、炮、卒等字样。
邓孔见后,面露惊异之色,说:“这是兵法?”韩信说:“你莫小看这小小的方格,在这里能容纳千军万马的大战场哩。当然这十六方小纸片,各代表一方。用兵时只要文武结合,上下一致,通盘筹划,配合有方,就会千变万化,百战百胜。你精通此法后,用于兵事,可无敌于天下。”
邓孔听后,大喜道:“着实新奇。”韩信接着说:“好,若有人问你,你就说是‘玩奇’吧。”邓孔听后,双膝跪地,就拜韩信为师,终日陪伴韩信,在狱中学习兵法。
韩信死后,邓孔辞去狱吏,在家专心致志研究。为图方便,他把图格画在纸上,并削木为子代替小纸片,但可惜的是他只研究“玩奇”,没有与实际结合起来,传不了兵法。
事后,因为这东西是木头做的,后人就把“玩奇”的“奇”字改为“棋”,又因为用棋子布阵,既像打仗,却不是实战,所以就称它为“象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