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戏机支持什么格式:农村劳动力转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9 12:04:50
有哪些方式,所起到的作用是?

哪里下载的?也要自己删减点,概括一下几句就可以了,出书吗?

一.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式

加入WTO初期,结构性失业和下岗职工问题交织在一起,增加城市就业压力,给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带来巨大困难。面对中国这样的农业大国,寻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是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

1.大力调整农业产品结构,优化就业结构

目前,我国以粮棉生产为主的传统农业有两大弊端:一是与现阶段城乡居民的消费、营养结构不相适应,与市场脱节,不利于农民增加对劳动的投入。特别是我国进入小康阶段后,食物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逐步下降,2001年恩格尔系数下降到46%,相当一部分人们开始追求生活质量,对高质量的农副产品需求量越来越大,而目前农副产品质量较低,销售困难,降低了农民对农业投入的积极性。二是与人多地少的国情不适应,不利于农业吸纳劳动力。粮棉等传统农产品的生产属土地密集型农业,其发展与土地和劳动力资源都会产生矛盾,同时也难以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竞争。为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农业的挑战,我国应该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大力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发展多样化的高质量农业,既增强农副产品的竞争力,又改善就业结构。

2.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步伐,增加就业岗位

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不仅是解决农民个体小生产与变化莫测的大市场对接困难的有效手段,而且可以拉长产业链,增加就业岗位。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程度较低,农产品深加工水平和层次都不高,这样,农村消化劳动力能力有限。要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创办龙头企业,推动种养大户办经济合作组织,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带领农民致富,是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有效途径。

3.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减少政策性限制,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城市化进程与增加就业成正比,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从业人员就增长6%以上。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难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应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减少政策性限制,为农民进城、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降低成本提供方便。工业化是推进城市化的主要力量,但目前我国乡村企业分散,不利于城镇规模的扩大,不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壮大,不利于吸纳大批剩余劳动力。因此,要注意引导乡村企业向城镇集中发展。

4.大力组织劳务输出,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层次和水平

劳务输出是过去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主要手段,是今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补充。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体力型劳务输出越来越困难,迫切要求劳务输出提高层次,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从目前劳务输出情况来看,85%以上是自发转移,盲目无序流动情况严重,增加了转移成本。所以,要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大组织力度,加快城乡劳动力市场建设步伐,加强地区之间的劳动力合作与交流,建立劳务中介组织,提高劳务输出有序化程度,加强劳务输出的管理和待转移劳动力的培训。

二. 劳动力的转移对农村发展的影响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发展的积极作用十分明显:

1.缓解了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

农村劳动力流出地多是经济落后地区以及人口与就业压力比较大的地区,有限的耕地资源与无限大量增长的劳动力构成我国农村发展中最大的矛盾,也是农村现代化的限制因素。乡镇企业由于资金、技术、人才的缺乏,以及资金替代劳力效应的作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力也很有限。大规模外流使农村劳动力由闲置资源变为财富,有效地减轻了流出地人口对耕地的压力。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也为农业规模经营提供了条件,加快土地向种田能手和经营大户的流转与集中,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改变劳多地少、务农收入过低的状况。

2.增加了农村收入,为农村发展注入了资金,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外流劳动力增加的收入,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消费水平,增加了农村社会购买力,而且把部分收入用于发展农村经济。另外,外流劳动力返回资金也有一定数量用于发展农村地区的二、三产业,促进了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变化,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3.劳动力外流转移的稳定性,促进了农村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农村劳动力外流以及就业转移的稳定性,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创造了比较宽松的环境。目前我国农村一方面受到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冲击,消费需求变为质量和数量并重,促进农村农业朝着高产、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激化,要求必须加决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使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城镇化同步进行。而农村劳动力转移既为“两高一优”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土地和资金条件,又为非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和信息条件,促进了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体化经济实体的发展,推动农村经济产业化。

4.产生广泛的回归效应,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农村劳动力转移,一般都流向城市和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不仅增加了收入,更重要的是开阔了视野,转变了观念,学到了技术,增长了才干,积累了资金和丰富的经验。他们回到故乡参加经济建设,创办乡村企业或发展成种养大户,既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又可带动其他农民致富,在农村发展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他们的思想解放、观念较新,生活方式也与农村不同,对周围农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推动农村社会文明和进步。

5.有利于农村发展市场经济,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沟通城乡关系

一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以使有限的分散的农业生产要素重新组合,促进农业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可以形成先进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良性局面,建立城乡经济联系,沟通城乡关系的作用;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与此同时,也不要忽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发展的消极作用。农业生产目前主要是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方式,优质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农业生产劳动力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矛盾加剧,致使农业经营粗放、抛荒等现象时有发生,农业技术难以推广。

总之,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大力发展劳务中介组织,加强劳务市场管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流动,促进“三农”问题圆满解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