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庆区政法委书记:什么是咯血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9 11:53:45

咯血是指通过咳嗽咯出少量血液的症状。血量少,不咯不会出来,一般是由呼吸道出血引起。如果是上消化道出血则会大量咳血,呕血,呈喷射状。

病名即某种疾病或病证的名称.任何一个病名的认识都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咯血这个病名是当今的统一认识.临床表现特点是血由肺来,经气道咳嗽而出,或一咯即出,血色鲜红,常间夹泡沫或痰血相间.根据这一规定凡经气道而出的血都应属于咯血范畴,但是祖国医学在远古的时候,由于解剖学的局限,描写从口里出来的血有很多名称,如:咳血、唾血、溢血、吐血、嗽血、咯血等,不胜枚举.中医的每个病名都不是凭空编造出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古代医家在长期反复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它是医疗实践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些病名确实有它的实用性和群众性,但也有它的症状性和笼统性的不足[1],在区分疾病时容易造成混乱,有必要对咯血的病名沿革进行探讨.……
咯血属祖国医学血证中的一种,诱发咯血的因素纵然复杂,究其基本病机系气火逆乱而使血不循经,络伤外溢,自肺而出。因肺为娇脏,位于上焦,主一身之气,主宣发肃降。肺感受风热燥邪,肺气失于宣降,壅滞郁闭,郁而化火,或木火刑金,或心火过亢,或痰火伤络,皆可灼伤肺络而咯血。正如《景岳全书*血证》所云:“凡治血证,须知其要。而血动之由,惟火惟气耳。故察火者,但察其有火无火;察气者,但察其气虚气实,知此四者,而得其所以,则治血之法无余义矣。”《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吐血》亦强调:“宜降气不易降火,气有余即是火,气降即火降,火降则气不上升,血随气行,无溢出上窍之患矣。”其不但阐明了气与火是咯血病机关键,而且道出了治血的根本法则。根据这一原则,拟降气泻火汤。方中代赭石降逆气;生石膏、知母、生大黄清热泻火通腑;杏仁宣通肺气,调其宣降;蚤休、白及、仙鹤草凉血止血;牛膝引血下行;太子参养阴益气;甘草以防克伐太过。全方共奏降气泻火,凉血止血之功效。药证合拍,标本兼顾,故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血止之后,宜针对病证,求因论治,以绝后患。

治疗方法

降气泻火汤由代赭石、太子参各30g,生石膏12g,知母、杏仁、牛膝各10g,生大黄(后下)3g,蚤休15g,白及粉(冲服)6g,仙鹤草20g,甘草5g等药物组成。若胸闷,痰多色黄,呼吸粗大,或发热,或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腻,脉滑或滑数,属痰热壅肺,加制胆南星、瓜蒌皮、鱼腥草;若烦躁易怒,口苦胁痛,失眠,脉弦,属木火刑金,加黛蛤散、桑白皮、丹皮等;若心烦,午后颧红,潮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属阴虚火旺,加地骨皮、鳖甲、百部等;若口鼻干燥,喉痒,舌红少津,为燥热伤肺,加沙参、梨皮等;若兼气虚,易太子参为西洋参;若出血势急量多,需西医药急救对症处理。

建议做胸部的X片检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