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婆媳 宝宝树:春联的由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12 16:14:33
春联的由来,规格等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漳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有一年除夕,他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原来主人是个杀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
联。朱元漳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漳对春联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提倡,推动了春联的普遍盛行。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春联欣赏

春风送福 喜气临门
春回大地 日暖人间
门门喜气 户户春风
大地春光好 长天晓日红
岁岁皆如意 年年尽平安
江山千古秀 社稷万年春
腊尽千门暖 春归万物苏
一年春作首 百事国为先
江山万里如画 神州四时皆春
冬去山明水秀 春来鸟语花香
户户金花报喜 家家紫燕迎春
华夏年年腾骏业 新春岁岁展宏图
春入春天春不老 福临福地福无疆
春风送春处处春色美 喜鹊报喜家家喜事多
华夏龙兴 阳春燕舞
人有鲲鹏志 国呈龙虎姿
凤来春正好 龙起日初长
国远国兴凭国策 龙飞龙跃靠龙人
喜庆花红送玉兔 吉祥爆竹接金龙
十亿神州春日起 千秋华夏巨龙飞
美酒千樽欢送玉兔归山 赞歌万首喜迎金龙出海
南疆雨北国风风调雨顺 东海龙西山凤凤舞龙飞
玉兔归时深慕人间春色美 金龙起处喜看华夏蓝图新
龙年龙裔看龙腾龙飞天上 春年春风送春到春满人间
一元复始 万象更新
三阳开泰 四喜临门
一门五福 三多九如
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
风调雨顺 人寿年丰
祖国山河好 人民岁月新
东风吹柳绿 春雨润花红
同心兴大业 携手振中华
人勤春来早 家和喜事多
万家腾笑语 四海庆新春
祖国山明水秀 中华人杰地灵
春风春雨春色 新年新岁新景
田园风光绝好 农家岁月更新
一夜连双岁岁岁如意 五更分二年年年称心
日丽风和绣出河山似锦 年丰物阜迎来大地皆春
人增寿算 天转阳和
好时代好风光处处有好人好事 新社会新气象天天谱新曲新歌
上上下下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添一岁 家家户户说说笑笑欢欢喜喜同过新年
处处红花红处处 重重绿树绿重重
风送花香红满地 地满红香花送风
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中国出人才人出国中
庚日多晴游子乐 辰星常曜太平年
春回大地百花争艳 日暖神州万物生辉
雷鸣龙起蛰 泥暖燕含春
顺雨调风龙气象 锦山绣水凤文章
龙腾碧海赞海阔 舞蓝天领天高

天增岁月人增寿(右)
春满乾坤福满堂(左)

生意兴隆通四海(右)
财源茂盛达三江(左)

爆竹声中辞旧岁(右)
梅花香里报新春(左)

天赐平安福禄寿(右)
地生金玉富贵春(左)

源运昌隆增百福(右)
富业振兴获千祥(左)

春联的由来

对联也叫“门对”,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帖、春联,贴春联,换门神,是我国民间过春节的一个重要习俗。春帖较多用大红纸书写,当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千门万户,到处是鲜红的春帖,确实能显示出一派盎然春色。过去一到过年,街上就看到现场挥毫卖春联的临时摊拉了。

春联来历的传说是这样的,传说东海里有座风景秀丽的度朔山,山上有一棵蟠曲三千里的大桃树,树顶上有一只金鸡,日出报晓,这棵桃树的东北一端,有一枝拱形的枝干,树梢一直弯下来,碰到地面,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门。朔山住着各种妖魔鬼怪,要出门就得经过这扇鬼门。天帝怕鬼怪下山到人间作祟,派了两个神将去把守,他们发现如果鬼怪为非作歹,便用草绳捆起来送去喂老虎。从此,从这个故事中引申出了鬼怪桃木之说。于是那时候,人们每逢过年,便用两块桃木刻上这两个神的画像或写上他们俩的名字,挂在门的两边,叫做桃符,以示驱灾压邪。(这里提一下,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如果要出门到哪里去,大人会采根桃枝或用桃核做个什么形状挂在身上,目的也就是为了驱邪)唐朝以后,开始换用唐朝两个开国大将--秦叔宝、尉迟恭的画像,贴在门上,慢慢地,他们俩人被奉为门神。

由桃符演变成春联,据说是在五代时候,当时后蜀国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命令自己的大臣在桃符上写上两句吉语献岁,但他对大臣写就的吉语不满意,就自己提笔写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从此,题桃符便演变成写春联了。后来,由于纸张大量生产,人们逐渐用纸代替桃木板。这便是贴春联的开始。
春联普及盛行于明朝。据《簪云楼杂说》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微行出观,以为笑乐。”而且,他还为王公大臣们御书春联。赐给中山王徐达的对联是:“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赐给陶安的对联是:“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由于皇帝身体力行,再加上文人墨客的喜爱,广大群众的传播,春节贴春联便作为风俗习惯流传下来。

春联的正确贴法
通常春联有两幅直联,每幅的最后一个字有平、上、去、入等声韵,正确的贴法是:
平声(国字注音第一、二声)在左边,
上声、去声(国字注音第三、四声)及入声字在右边。
其中入声字的判别方法是用台语发音,音短促而重者即是。所以如果两幅的最后一字都是第一、二声,就必须用台语念看看是否为入声字哦!
下面举几个例子:

天增岁月人增寿(右)
春满乾坤福满堂(左)

生意兴隆通四海(右)
财源茂盛达三江(左)

爆竹声中辞旧岁(右)
梅花香里报新春(左)

天赐平安福禄寿(右)
地生金玉富贵春(左)

源运昌隆增百福(右)
富业振兴获千祥(左)

对联乃汉语言文艺的特色品种。源自何时,至今众议不一,最早期称“题桃符”或“题句”,元代称“寿贴”,而到了普及推广的时代,才称为“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春联至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之后,又出现了其他形式的各种楹联,如喜联、寿联、挽联,以及名胜古迹、宫殿、厅堂常年贴挂的楹联。如今,楹联成为对联的通称。

楹联发展到现在,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因此也产生了许多趣闻轶事。

古书《蜀杌》载:“蜀未之前一年,岁除夕,蜀主孟昶令学士幸寅逊题符于寝门。因其词非工,昶自命笔题之:新年纳余庆,佳节贺长春。”这就是现在大多数研究者共同认为的我国最早的春联。国内现存最长的楹联则有394个字,而最短的对联仅有两个字。据说是“九·一八”事变后,哀悼死难同胞的:“死!生(‘生’字倒着写)?”意即宁愿站着死也不倒着生。

最奇巧的楹联是山海关孟姜女庙前檐柱上的“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此联历来为各方骚人墨客所凝神揣摩。

最昂贵的对联是明代邱南镇由亚卿降为藩参时为了重新升官,他自拟一副对联:“日月并明,万国仰大明天子;丘山为岳,四方颂太岳相公。”并用黄金制成,送给当朝宰相张居正。价值几何,无从考。去年是马年,无锡红豆集团出资10万元人民币征集赤兔马联,夺魁者的联文是:“民欢赤兔马到成功,国喜金蛇龙腾入世”!此联不但对仗工整,大气磅礴,而且迎时合势,马岁首创,精品高价,值!

在民间,还流传一副黄酒豆腐联趣话。谈的是几个做豆腐和黄酒酱醋的农民合租一间房子做生意,开业时在门口贴一副楹联:“米酒醇,米醋醇,缺少胆固醇;豆腐白,豆浆白,含多高蛋白。”这副对联不但宣传了自己的产品,又提醒人们过上富裕生活后要讲究饮食的科学调剂,正确为身体补充营养。特别是一些年纪大的人,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看了对联心领神会,成为常客。联语贴近生活实际,为小店带来了顾客盈门、店兴财来的发达景象。(夏学海)

春联是由桃符渐渐简化,以方形红纸画个桃形,再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代替。到唐朝以后,又在这红纸写些吉祥话,再修饰对仗,慢慢就形成今天的春联。

从早期的避邪求平安,到文人述志展文才,春联一直是社会的缩影与人文现象的表徵,是创作者与所有人的心理投射与职业生活的显象。因此,浏览一地的春联,就是了解民情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