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论的提出者是谁:请大家评论一下李鸿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5 03:33:08

功过参半。
他兴办洋务运动,对近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做出了贡献。创建了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创办了一些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但是他签订了很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虽然这些不平等条约不能完全归罪于他,他只是按照清政府的意愿办事, 而且有资料记载他也在签订不平等条约时也曾尽量维护中国的利益,但是他始终还是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最终还是他身上无可淡化的污点。

李鸿章是晚请时期开明地主阶级的代表,也是洋务运动在地方的代表.在他的支持下,洋务运动无论是在军事工业还是在民用工业上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成绩.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开平矿务局、天津机器局、上海机器织布等等都是直接或是间接的由他创办的。这些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增强了清王朝的基础。创建了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虽然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但也是中国近代具有先进军事装备的海军。
任何人的活动都是体现了自己的立场和自己的阶级地位是相符的。李鸿章组织淮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代表请政府和列强去斡旋然后签定不平等的条约,从他个人的立场来说是无可厚非的。

李鸿章(1823~1901),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进士。以伙同外国雇佣军镇压太平军起家,历任巡抚、总督、北洋大臣,从事军事活动40年。19世纪中叶,中国经过两次鸦片战争,东南沿海门户洞开,西方列强势力侵入,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他认识到,此“实为(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二十四)。为了挽救清王朝的灭亡,他强调“自强”,注重学习和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变易兵制,增强国家的军事实力。其军事思想鲜明地表现出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振兴中国近代军事的特点。
国防建设主张
李鸿章认为,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外实力悬殊,“彼之军械强于我,技艺精于我,即暂胜必终败”。为了加强国防实力,他提出外须和戎、内须变法两条原则。所谓“和戎”,即坚守“和约”,不轻言战争。所谓“变法”,即学习和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师其所能,夺其所恃,徐图自强。到了70年代更提出“必先富而后能强”。认为“中国积弱由于患贫。西洋方千里数百里之国,岁入财赋动以数万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同前,《朋僚函稿》卷一十六)。中国五金矿藏虽富,“然数千年未尝大开,此何异家有宝库封锢不启而坐愁饥寒”(同前,《奏稿》卷二十四)。
治军观点
李鸿章认为,学习和采用西方先进技术,不能不改革旧的军事制度。鉴于清军“靖内患或有余,御外侮则不足”,建议清廷“及时变易绿营旧制”,指出:“兵制关立国之根基,驭夷之枢纽,今昔情势不同,岂可狃于祖宗之成法。”(同前,《朋僚函稿》卷五)必须尽裁疲弱,厚给粮饷,废弃弓箭,专精火器,化散为整,选用能将,勤操苦练,并仿立外国船厂,购求西人机器,制造火器、兵船。他奉命筹办海防,组建北洋海军后,购置了“定远”、“镇远”等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巡洋舰,同时参照西方海军有关规章,制定了《北洋海军章程》,使北洋海军最早迈向近代化。李鸿章对军事教育非常关注,认为当时文武两途仍由章句弓马进身的制度,“于洋务隔膜太甚”,所用非所学,难以造就精通西法的军事人才。为此,向清廷提出建议:改革考试制度,“另开洋务进取一格,以资造就”;“设立洋学局”,选收有志于西学之人入局,所学如有成效,“照军务保举章程奏奖升阶”,“与正途出身无异”(同前,《奏稿》卷二十四)。
海防观点
李鸿章认为,两次鸦片战争中敌人皆从海道内犯,“自须亟练水师”,但列强船炮精练已久,非中国所能骤及,“中土陆多于水,仍以陆军为立国根基。若陆军训练得力,敌兵登岸后尚可鏖战;炮台布置得法,敌舰进口时尚可拒守”(同前)。同时又认为,若仅有陆军而无水师,“敌船可以到处窥伺,我挫则彼乘势直前,彼败则我望洋而叹”,故“水师所以不能不设者,以其化呆著为活著也”(同前,《奏稿》卷三十九)。因此主张沿海设防必须水、陆相依,以新式枪炮安定陆地,用铁甲舰、水炮台保护水面,只有兼顾陆、海两方面防务 ,才是强兵之要务 ,立国之根基。

尽管李鸿章对中国近代科技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但一个有着巨人的身体,却有着一副奴才嘴脸的思维方式,怎么强也是外强中干。说来说去是对自己不自信,以为东洋西洋都不是好惹的,自己只有认栽,如此下来,尽然是不战自败。

清末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