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罗伊集锦:瞎子阿炳感受!!帮个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4 22:07:54

一、阿炳生平简介 瞎子(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

  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一和山房”。父亲华清和(号雪梅)为无锡洞虚宫雷尊殿当家道士,母亲秦氏出身农家,曾嫁与秦家,婚后不久便守寡,与华清和的结合遭到族人痛骂,在阿炳出生一年后便悒郁而死。阿炳一生下来就被父亲送至无锡县东亭镇小泗房巷老家托族人抚养,8岁后带回道观,取学名华彦钧,小名阿炳,并被送入私塾读书。 华雪梅精通各种乐器和道家音乐。而阿炳幼时便表现了罕见的音乐天赋,在他10岁那年,父亲便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练习各种节奏(后成为当地有名的司鼓手)。12岁那年,阿炳开始学吹笛子,父亲经常要他迎着风口吹,且在笛尾上挂铁圈以增强腕力,后来索性将铁圈换成了秤砣;阿炳在学二胡的时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茧,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壮得多,这与他常年练习分不开的。17岁时,阿炳正式参加道教音乐吹奏,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

  1914年,华雪梅去世,阿炳成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与堂兄华伯阳轮流主管雷尊殿的香火收入。后由于经营不善,阿炳又染上恶习,生活逐渐潦倒,在他34那年,双目相继失明,因生活所迫,流浪街头,卖艺为生。1939年,阿炳与江阴农村寡妇董彩娣结为夫妇。

  人们称阿炳是三不穷:人穷志不穷(不怕权势);人穷嘴不穷(不吃白食);人穷名不穷(正直)。在无锡城里,有个地主强奸家中的一个13岁丫头,阿炳知道后,马上把此事编词演唱,揭露地主的罪恶之举,激起民愤,吓得那个地主外逃好几个月都不敢回家。有一次,国民党军阀汤恩伯要阿炳给他的十三姨太唱生日堂会,阿炳断然拒绝,遭到一顿毒打,可阿炳毫不屈服,并编了唱词,拉起二胡痛骂他们。抗战时期,日寇占领无锡,一个叫章士钧的人当了汉奸,阿炳知道后,就编词骂他,又遭到一顿毒打。后来,这个汉奸被日本人杀了,阿炳拍手称快,并编了一首《汉奸的下场》沿街演唱,无锡人士无不叫好。
  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此时阿炳已完全荒弃音乐达三年之久,经过三天的练习,分两次录音,共留下《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后《二泉映月》、《大浪淘沙》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1950年9月,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拟聘阿炳为教师,但当时他已身患重病,无力应聘,12月4日与世长辞,葬于无锡西郊山脚下“一和山房”墓地,1951年3月27日其妻董彩娣病故。

  阿炳在音乐上的成就,远远超越了家传师承的藩篱,博采众长,广纳群技,把对痛苦生活的感受,全部通过音乐反映出来。他的音乐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满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乐曲鉴赏

  1、大浪淘沙:琵琶独奏,阿炳作曲,乐曲表现了作者对不平人世的无限感慨及对命运的态度。此曲经杨荫柳、曹安和二位先生录音并记谱才得以保存下来。据阿炳生前所言,这曲原是道家的《梵音》合奏曲牌,是他在琵琶上弹奏而成。但据杨荫浏查证,道家中并无此曲。乐曲第一段旋律与广东音乐《三潭印月》曲首的旋律相近似,很有可能此曲是华彦钧根据他所熟悉的音调创作的。 乐曲共三段。开始的慢板段落是全曲的主体部分,篇幅较长。在短小的引子之后,主题呈现,旋律深沉苍劲,柔中带刚并富于感叹。时起时伏的音浪,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平和激愤。这个长达十一小节的主题,用段末扩充、换头、搭尾和通过出现清角音(fa)等变换旋律创作技法,变奏了五次,从多侧面揭示主题的音乐内涵。

  第二段篇幅短小,是个过渡段落,主要用“摭分”指法演奏,并作重复和模进,音乐滔滔不绝,情调轻快,富有动力。

  第三段速度更快,旋律富有棱角,节奏坚定,音乐铿锵有力,表现了一种坚强不屈的气质,乐曲在充满自信和乐观的气氛中结束。

  此曲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

  2、龙船:琵琶曲,原是民间所流行的一个琵琶曲调。乐曲描写人们在端午节龙船竞渡时的欢乐情景。阿炳为表现欢乐纷繁的节日场面,选用了民间吹打音乐中常用的循环体结构,“打”一段,“吹”一段,吹打相间进行。 乐曲共有八段。一开始用琵琶模仿“三通鼓”,在每通鼓之后垫以锣鼓点。“三通鼓”用于古代战争中以击鼓催征。《龙船》选用了“三通鼓”显然是为了表现一个“竞”字。阿炳还把《流水》等群众熟悉的锣鼓点移植到琵琶上组成为段落,以渲染节日气氛。 第二段引用了无锡民歌《下盘棋》的曲调,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

  第一段出现的锣鼓声在第三、五、七段中循环再现。

  第四段同第二段近似,但加用了新的民歌素材,在音调上也有所变化。

  第六段用扫弦奏法烘托出欢腾跳跃的曲调,使乐队曲情绪更为热烈,把节日气氛推向高潮。

  第八段是全曲的尾声,速度由慢渐快,主要用扫弦技法来渲染气氛,全曲在热烈欢腾中结束。

  乐曲中出现的四次曲调,前三次取材于民歌,最后一次是器乐曲《锣鼓四合》中之《玉娥郎》片段。为表现乐曲内容需要,对歌调不是发扬其优美抒情的特点与热烈的锣鼓声相对比,而是采用“弹”与“分”的技法演奏均匀的八分音符,后半拍为双音,以加强旋律进行的动力,犹如划船的人们同心协力,动作一致,破浪前进。琵琶还用长轮技法模拟唢呐循环换气以增强旋律的气势。
  3、昭君出塞:这是阿炳父亲华雪梅亲传的琵琶曲,与《昭君怨》及《塞上曲》没有相似之处。

  乐曲共分三段:第一段旋律端庄深刻,刻画了昭君出塞时的激昂悲愤之情和离别故土的悲痛哀怨之情。

  第二段节奏沉稳单一,旋律富有内在动力,表现了一个纷杂的场面。

  第三段结构短小,音乐轻快明朗,层次分明,表达了对昭君出塞的无限感慨。

  4、二泉映月:阿炳的代表作。阿炳经常在无锡二泉边拉琴,创作此曲时已双目失明,据阿炳的亲友和邻居们回忆,阿炳卖艺一天仍不得温饱,深夜回归小巷之际,常拉此曲,凄切哀怨,尤为动人。

  阿炳的朋友陆墟曾这样描写过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时的情景:“大雪象鹅毛似的飘下来,对门的公园,被碎石乱玉,堆得面目全非。凄凉哀怨的二胡声,从街头传来......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媪用一根小竹竿牵着一个瞎子在公园路上从东向西而来,在惨淡的灯光下,我依稀认得就是阿炳夫妇俩。阿炳用右胁夹着小竹竿,背上背着一把琵琶,二胡挂在左肩,咿咿呜呜地拉着,在淅淅疯疯的飞雪中,发出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 而杨国兰:《关于录〈二泉映月〉的回忆》一文写道:“我是杨荫浏的长女,名叫杨国兰,在太原理工大学任教授,已退休。录音那年,我是无锡辅仁中学高中的学生,18岁。 1950年暑假期间,父亲返锡度假,带回一台又大又重的钢丝录音 机,说准备收集民间音乐等。给我 的任务是负责录音机的运送、保管与操作,为此,父亲还对我进行了培训。一天,父亲和我提上录音机去 阿炳(华彦钧)家(记得阿炳家在无 锡图书馆东侧图书馆路的一间平房 中)。那天录音时,房内有阿炳夫 妇、曹安和、父亲和我共五人。在录完一首二胡曲子后,因录音顺利,大 家都很高兴,我也觉得好听,只是阿 炳自己并不太满意。这时,父亲问阿 炳:“这首二胡曲叫什么名字?”当时,没听到阿炳说什么,只听到阿炳、曹安和、父亲三人在讨论该曲的曲名,后来,好象是阿炳说出《二泉 映月》这一名字来,很快他们就一致 同意了。这次共录了阿炳演奏的《二 泉映月》等三首二胡曲(第二次录音 我因发高烧未能前往。父亲录完音 后回家对我说,这次录音是在盛巷曹 安和家楼上,录音时阿炳、曹安和、 父亲三人在场,录了三首琵琶曲。几天后,父亲和我们一起聊天 时,提及对《二泉映月》这一曲子的 分析,大意为:《二泉映月》是以无锡惠山二泉亭附近的风景为题材的。 那里有一著名的泉水,称为“天下第二泉”,此处周围风景秀丽,是阿炳在双目失明之前常去游玩的地方,在他双目失明之后,只可用音乐形 象来回忆、描绘他昔日目睹的一《二泉》的美丽风景,结合他当时的实际 感受却是周围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所以在婉转优美的曲调中时时流露出苍凉伤感的情调。“ 这首曲子开始并无标题,阿炳常在行街穿巷途中信手拉奏,卖艺时并未演奏此曲,阿炳曾把它称做“自来腔”,他的邻居们都叫它《依心曲》,后来在杨荫浏、曹安和录音时联想到无锡著名景点“二泉”而命名为《二泉映月》(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这时方定下曲谱。贺绿汀曾说:“《二泉映月》这个风雅的名字,其实与他的音乐是矛盾的。与其说音乐描写了二泉映月的风景,不如说是深刻地抒发了瞎子阿炳自已的痛苦身世。”

  1950年深秋,在无锡举行的一次音乐会上,阿炳首次也是最后一次演奏此曲,博得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1951年,天津人民广播电台首次播放此曲;1959年10周年国庆时,中国对外文化协会又将此曲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之一送给国际友人。从此,此曲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并获得很高评价。1985年,此曲在美国被灌成唱片,并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国乐曲中名列榜首。 后来,彭修文将此曲改编成民族器乐合奏曲;吴祖强改编成弦乐合奏曲;丁芷诺、何占豪改编为小提琴独奏曲;丁善德改编成弦乐四重奏等等。中国唱片社曾将阿炳于1950年夏演奏此曲的钢丝录音制成唱片,畅销海内外。

  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5、听松:二胡曲。又名《听宋》。据阿炳说:“宋朝时候,金兀术给岳飞打得走投无路,狼狈逃至无锡惠泉山下。躺在听松石上,心惊肉跳地倾听宋朝兵马的声音。这曲便是描写这个故事,所以又名《听宋》。”据说阿炳在抗日战争时期每逢演奏此曲之前必讲一番南宋时期入侵者金兀术败逃的故事,以金兀术的败逃喻日寇的失败,以岳飞的奋斗精神预言中华民族的必然胜利。

  作者通过松涛借物咏怀,在赞颂民族英雄岳飞军威的同时,倾注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和坚定自信的意志。乐曲气魄豪迈,跌宕起伏,刚劲有力。

  引子气魄宏大,犹如呼啸的松涛震荡山谷,气势宏伟,苍劲有力,使人感受到一种坚毅不拔的意志和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第一段以微弱的颤音和断奏引出强有力的号角音调,具有强烈的时代战斗气息。第二段则是乐曲的主体,始终贯穿第一段出现的号角音调,慢起渐快,力度从弱到强,在旋律进行中大跳音程很多,节奏复杂多变,并连续使用切分音,因而音乐气势如奇峰兀立,苍劲挺拔。表现了一种不可阻挡的气概。第三段开始是间歇沉着的音型,然后是明朗雄健的乐句;尾声快而有力,在类似锣鼓“急急风”的节奏中结束全曲。

  全曲短小精悍,气势浩大,层次分明,构思新颖,旋律流畅,一气呵成,速度和力度倏忽多变,具有戏剧性效果。在演奏上大多采用一字一弓,就是在极快速度的十六分音符时也字字清楚有力,因而乐曲气势豪放。阿炳在二胡上用的是老弦和中弦,声音特别浓厚有力。在音乐格调上与《二泉映月》的细腻委婉截然不同。

  6、寒春风曲:二胡曲。阿炳自己说是道家失传了的《梵音》曲调,而杨荫柳先生研究的结果是阿炳自己的作品,

  此曲是《二泉映月》的姊妹篇,旋律刚劲明朗、色彩多变,全曲为单一的变奏曲式,由三个基本乐句组成,为四四拍子共一百小节四百拍,其中约有一百拍的旋律与《二泉映月》基本相同。

  第一乐句力度强大激昂,表现了对美好前景的强烈追求;第二乐句旋律急速下降,表达了阿炳内心的不平静;第三乐句利用滑音奏法模拟初春季节刮起的阵阵刺骨寒风,表露了在追求美好生活中所遇到的坎坷困苦。

  从曲名看是描写春天所吹的寒风,而乐曲本身让人感受到的是被压迫的沉重唉叹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此曲有阿炳于1950年夏演奏的钢丝录音。

  乐曲欣赏:http://www.stsky.com/music/NClass/446.htm

听到有人说“瞎子阿炳”有感

世人常说“瞎子阿炳”,凡这样说的人他自己才是瞎子和聋子,那是耳明眼亮(即使肉体的眼瞎了,心灵的眼也灼灼逼透世人),心与天地交流的伟人华彦钧,他决不逊于贝多芬,就象曹雪芹不逊于托尔斯泰、巴尔扎克一样!
使小泽下跪的《二泉映月》是在短短七分钟演释了人类在地老天荒中的诞生、发展、拼搏苦斗胜利的过程。那是一部绵长久远的人类史的音乐凝铸,每个音符每个音响都透出人类前行的脚步,人类在荆棘苦难的行程;那是每一个真正的人的生命私语,世界上哪个真正的人没有苦难的磨励?没有苦难的生命就没有价值的生命!那更是浸在苦水、盐水、辣水、酸水中遍尝生命苦难的华彦钧的生命体验,并把这超人的体验用从宇宙中抓捕音符完美表现出来,这个顽强的表现意图又是他对苦难的藐视与抗争。起码在中国,迄今未有在音乐上超过他的佳作。用文学、美术表现人生达到千听不厌、万听成迷的作品大约还没有吧!所以,我很烦感人们轻飘飘地说“瞎子阿炳”,这是对人类天才的轻蔑,只是表示他的愚顽瞎聋无知而已,小泽跪着听他,虔诚拜他,国人对自己天才那能太轻慢?每次我听到有人说“瞎子阿炳”,我总是很严肃庄重地纠正:旷世天才华彦钧!

《二泉映月》以一声长叹开头,这是人类之叹,象初生婴儿的哭声,懂了事,通了人情的人不能不叹,你要发展要完美就遇到坎坷,你不能不叹!这一声长叹是超人之叹,亦是常人之叹。为什么叹?下面的第一主题就演释一股泉水在幽暗、曲折、深邃、崎岖的山谷中呜咽地奔突,这就是我们的人生!每个人的人生都一股在山谷奔突的泉水,曲折而艰难。如华彦钧这样的人生是奔突在秃山寒石荒漠中的流沙,连水的滋润都没有,每步都是苦难,都是挣扎,都是突围,都是把生命抻得很细很长欲断的程度,有时又压得很扁很小,挤压炸了没了的程度。但是,生命就是生命,他苦难而不屈服,历经磨难而更加坚韧,失败后更激起昂扬斗志,这才是生命的价值和华彩。而如贾宝玉似的生命,他也有烦闷、有苦烦,他的生命泉水如在苏州园林假山石中奔突的泉水,虽曲折变幻而凛冽润泽,有韵有声!《二泉映月》第一个主题是生命叹息后对生命的形象描绘:这样路途险阻的山路,这样奔流不息的水流,这样游刃有余坚韧耐磨的生命,正是在忽明忽暗忽高忽低忽平忽险忽坚忽柔的山谷中历练呀!华彦钧抓住了生命的真谛,先用音符形象地描绘他在苦难中的炼狱过程,这是对真生命的如实描摹,用音符描摹得如此逼真透彻每个人的心灵、骨髓、魂魄,确实前无古人。第二乐章是对生命的颂歌。这个颂歌用稍有变化的音符重复6次,反复咏叹歌吟,其意是生命如此艰辛、生命如此可爱、生命如此多变、生命因艰辛多变耐磨、而可爱可亲,生命于人只有一次,无论怎么艰辛苦难也让他发光焕彩,在咏叹歌吟的音节中时时跳跃着显示清风明月、流水飘花的美艳篇章,展示着大自然的华美,美丽的大自然既能抚慰受苦的心灵,又能激励人向上……。世间的音符在华彦钧手指下变幻出如此迷人的音色,《二泉映月》的音色是美丽动人至深的,她的微妙旋律能震撼、敲击每个人的心灵牵扯的每一丝神经拨弄出每个人的情之所钟,身之所感,心之所盼,神之所叹!那种娓婉、那种缠绵、那种沉郁、那种不弃不舍的追求、那种如泣如诉的哀怨、那种含着泪水的昂扬和笑脸,表现了华彦钧虽历经苦难折磨而对生活依然热恋的情感、叹息、倾诉、描绘苦难、惋叹生活、品味苦难、超跃苦难、热恋生活、希望生活、战胜生活、哀而不悲、怨而不怒,如在阴晴互变的天气中行在山阴道上,风光旖旎中有一种昂扬柔韧的高雅情调――这是我无数次欣赏《二泉映月》的感悟,短短七分钟,胜似观赏前人的《江山万里图》和《清明上河图》,那有形的图画感人至深,使我产生追忆古代的市井繁华的幽思,而这无形有韵的《二泉映月》竟无微不至地融入我的生活的每一个空间,使我对现实、历史、未来产生深爱的激情,对生活萌生哲理的思索和诗意的联想,音乐的力量不可抗拒。真是大音希声,短短七分钟超迈人类千古音坛名曲,如灵魂的惊雷、如心灵的闪电,以一种闻所未闻的至高、至圣、至纯、至美的天籁之音击中了小泽征尔那饱览世界名曲的对天籁有极强敏感的天才的心灵,使他不得不跪下去,这是五体投地的崇拜,这是心悦诚敬仰,这一切都是自然发生的,天才作品本不要炒作,她的一丝一缕、一字一行、一线一色都是击打人的灵魂的!我相信,贝多芬可以藐视身为高官的大诗人歌德的卑俗的人格,但不敢轻藐身着百纳衣瑟抖在无锡街头靠弹琴谋生的大天才华彦钧,华彦钧通过《二泉映月》已使自己高洁深邃,华美的灵魂飞跃天庭,与那些超跃时空的圣者为伍而俯视人间、悲悯人间,又倾情倾爱人间!

灵魂已飞跃天庭的华彦钧却无奈地痛苦地徘徊无锡街头,他身着打满补丁的脏旧长袍,戴着产于清朝的小黑眼镜,而且歪戴着,背上背着陈旧的琵琶,手中拿着二胡,在他那善良温柔美丽的妻子(能够识别天才、深爱天才、与天才为伍的女人就是美丽幸福的)的搀扶下,以自己天籁之音,游荡在无锡的大街小巷,他们足迹大约遍布了无锡城的每一寸土地。那二十多年,美丽的无锡是幸运的:每天有天籁之音在市井飘荡,世界级大师在这里演奏,不过由于大师被命运强迫“化装”为乞丐而蒙敝了一个个肉眼凡胎,这又是无锡人的不幸,他们不识天才真面貌,而淡漠无情地侮辱他、嘲弄他,有时还打骂他,叫他“瞎子阿炳”,把他当做乞丐,但毕彦钧不是乞丐,他从不乞讨要饭,他只演奏音乐,天籁之音的音乐,听得懂得,赏他几文钱,听不懂的骂他几句,这有什么呢?天才都是“超人”,他一笑置之,只要有一饭活命,就熔铸他的天籁之声!大约在华彦钧44岁,双目失明9年以后,他在世俗轻侮又加上亡国之痛的1937年,此时,青年的王洛宾在六盘山的一间客栈中认识了善唱“花儿”的女老板“五朵梅”,这个沙多夫斯基伯爵夫人(声乐教授,沙皇公主)的高徒,音乐系的大学生拜倒在布衣短衫的农村老妇面前,从此,一生没有离开大西北,成了中国歌王亦成了享誉世界的“歌王”,这是大西北之幸,“五朵梅”之幸,亦是王洛宾之幸,假如杨荫浏、曹安和早认识华彦钧10年,中国得有多少名曲走向世界?但是,天才就得受命运折磨,天才就得受苦难洗礼,曹雪芹处在“举家无食常赊粥”的困境中创造了与人类同辉的《红楼梦》,华彦钧也只能在市井流浪中创造《二泉映月》。有一个细节非常感人:当杨、曹两位找到患病在身的华彦钧想给他录音时,华彦钧已两个月没有弹琴,说没有琴,杨荫浏从乐器行给他借了一把低档二胡,曹安和把自己的琵琶借给华彦钧,华彦钧为了恢复一下手指,于是他又硬撑病弱之身,身背琵琶,手拉二胡,在妻子搀扶下,在无锡街头弹弄两天,这是多么可悲的情景:生于苦难长于苦难,成才于苦难的大师已与苦难融为一体,没有苦难的伴随竟不能恢复艺术灵感了,这是苦难创造的痛苦,天才的可悲宿命。于是1950年9月20日,他用那把低档二胡为杨、曹二位弹奏了《二泉映月》,他说自己脑子中有700多首曲子,等病好了再录。很快《二泉映月》震动了北京、全国,23天后,无锡人才知道华彦钧的不平凡,请他在大剧院舞台上第一次正式演出,还穿着他的破衣衫,从照片看他演奏得很吃力,很认真,这是独特的大师演奏,这也是他生命的最后绝唱,于同年12月24日,一代天才病死无锡!二十多天后,他美丽的妻子亦死去。这是很可叹的。杨教授尽管使华彦钧的名曲留下来了,但当地政府是否救助了华彦钧?一代琴师为什么晚年连二胡都没有?这些细节人们只能凭杜撰推想,对地创造了《二泉映月》的伟大心灵的经历我们就很少知道,假如有中国的罗曼·罗兰,能追寻华彦钧的生理路程和心理路程,再加上哲理浸润,诗意发挥,一定能创造一部不下于《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杰作,但是“一穷二白”的中国没有这个幸运,多亏杨荫浏、曹安和二位有德有功之人,为中国的一个天才留下了天籁之音。我想在茫茫中国大地上,从古迄今,象华彦钧这样的天才一定埋没了不少,所以,我很佩服那句外国谚语:“千万不要轻慢底层的陌生人,那可能是化装的天使!”而华彦钧就是一个化了装的圣人,听了他的音乐,回顾他的人生,我痛哭流涕,还不如不知道作者的身世好!

自古天才与苦难比邻而居。甭说孔子、孟子、耶酥都是少年丧父家庭孤苦的苦难身世,随便一翻世界文学史,那苦难铸造的天才就频频闪烁:美国的爱默生幼年丧父,英国的毛姆八岁丧母、十岁丧父,日本的川端康成一岁丧父、二岁丧母,中国的鲁迅、胡适、瞿秋白都少年丧父,没有父亲的家庭如风雨中飘泊的破船,一定倍感人世辛酸苦难,这辛酸苦难就使他们幼小心灵多了许多细腻、敏感、坚韧、顽强,更使大脑中多了许多智慧,伟大的高尔基亦是童年父母双亡,也考察过少年孤独的天才心路。他说过一句残酷而真实的话:一个人要想成才,少年丧父母是个有利条件。华彦钧的身世更浸满苦水,他父亲华清和(雪梅)是无锡雷尊寺的当家道士,他本不应要妻,但还是为情所困取个寡妇,生下华彦钧,他本是私生子,生下不久其母死亡,和做道士的父亲过清寂贫寒的寺庙生活,其艰辛痛苦是自然的。家庭的苦难、社会的苦难淹泡一个个幼小的天才心灵,如圣水一般培育着天才之花酿制天才之果,当曹雪芹在孤寂的西山忍饥挨寒含苦茹辛滴血描绘贾、黛情缘时,其心灵痛苦何如?当华彦钧千万次修改《二泉映月》时,其心境亦可依不同人做不同想了!后世的凡夫俗子在席梦思软床上享受天才创作的精神琼浆时,可知每一部辉煌的作品后都隐藏着无数辛酸?这个世界凡成就都是汗水酿造,凡辉煌都是苦难铸成。

作为天才作曲家的华彦钧不是只能谱哀惋缠绵悱恻的“文曲”,他的《听松》是描绘、颂扬气壮山河的岳飞的,其曲悲壮昂扬,是颇富阳刚之气的“武曲”,亦名《听宋》,《大浪淘沙》的琵琶曲则演释了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情,是真正的豪放曲。华彦钧一生创创作近千首曲子,可惜只传下不足十首,这是封建专制扼杀天才给人类造成的难以弥补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