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我的命运148全集:我国古代主要出现过哪些选拔官吏的制度或规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8 05:21:22
有什么利弊?

一、主要制度或规定:
1、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除奴隶主贵族世袭爵禄的特权,按军功授权。
2、东汉末年,曹操发布“唯才是举”令,不论门第高低,凡有“治国用兵之术”者皆可以做官。
3、魏晋南北朝的士族制度,按门第高低分享政治权利,高门士族世代任高官。
4、隋唐科举制,要考试办法选拔官吏。
5、北宋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使品学优秀者不经科举考试直接任官。
6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
二、利弊:
1、奖励耕战,唯才是举,隋唐用科举选拔人才,王安石直接任用品学优秀者为官,有利于打破门第等级制度,选拔真正能为现实服务的人才。隋唐科举制还打击了士族势力,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2、士族制度,以门第高低授官,使政治腐败,政权更替频繁,统治黑暗。
3、明朝八股取士,束缚个人见解,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只能培养顺从皇帝的奴仆。清朝沿用八股取士,进一步加强了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

隋唐以后的科举考试制度

贤良文学:
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简称“贤良”或“文学”。

察举:
汉代选拔官吏的制度。察举,原为选拔之意。由丞相、御史、列侯、刺史、守相等推举,经过考核,任以官职。起于汉初,至武帝时成为定制,有孝廉、贤良文学、秀才等科。是两汉重要出仕途径之一。后世有食之。

孝弟力田:
亦作“孝悌力田”。1、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始于惠帝时。凡中选者经常受到赏赐。并免除一切徭役。至吕后朝元年,置“孝弟力田”职,秩二千石。2、唐代科举选士的科目之一。

孝廉:
1、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孝,指孝悌;廉,指清廉。始于董仲舒贤良对策时的奏请,由各郡国在所属吏民中荐举孝、廉各一人。后合称为“孝廉”。举荐每年进行,以封建德行为人才标准。东汉时尤为进取者必由之路。然常为世家大族所操纵

贤良方正:
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汉文帝二年为询访政治得失,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中选者授予官职,是为举贤良方正之始。唐、宋时作为制科的一种。《

征聘:
东汉时,任命中央高级官员不从其他官职中选调,而由地方举荐,皇帝直接下诏礼请知名人士,称“征聘”。

辟除:
亦称“辟”、“辟召”。汉代高级官员任用属官的高度。中央最高行政长官如三公,地方官如州牧、郡守,都可自行聘任僚属,然后向朝廷推荐。与后代大小官吏都由吏部铨选的制度不同。

九品中正:
魏晋南北朝时维护世族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

还有用门荫。

科举考试啊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秦(三公郡县制)
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管制和行政机构。
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管理军事。以下设诸卿,分掌政务。
在地方,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组织。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和诸卿以及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

汉(察举制)
1察举制 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这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
汉武帝继位后,令郡国岁举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岁举人才,对象有吏有民。实际上包括才能之士和品德优秀之人。
东汉时期,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察举主要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随着地方豪强实力的发展,封建国家的行政组织日趋瘫痪。声望影响逐渐被官僚家族所支配,门第望族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
2皇帝征召 即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皇帝亲点人做官。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隋唐(科举制)
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就无法继续下去。
隋文帝继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
贞观时(唐太宗李世民),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经义)两科为主。
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开元年间(唐玄宗李隆基),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北宋(科举制的发展)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主要的科目。考试方法上实行了糊名法。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

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明清
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为了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文体为“八股文”。
清朝继续沿袭这种制度,实行了严酷的文字狱,主要是八股取士。

仅供参考,有问题请咨询我,嘿嘿
以上全部属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