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殿造型:谁告诉我春节和圣诞节习俗的相同处和不同处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30 01:06:55

一个东方
一个西方

共同就是都很热闹啦

中西节日对比
春节vs圣诞
春节: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中,最受人们重视的节日。象征着团结、兴旺,寄托着新的一年的希望。
优势:传统的中国节日,深入人心。
劣势:过节形式太过死板,吸引不了年轻人的眼球。

圣诞节:基督教世界最大的节日。在欧美许多国家里,人们非常重视这个节日,把它和新年连在一起,而庆祝活动之热闹与隆重大大超过了新年,成为一个全民的节日。
优势:全球化趋势,迎合年轻人求新的心理,符合商家赚钱的心态。
劣势:只有形式而已,西方的文化氛围求之不来。

胜负:圣诞节在中国的商业色彩太浓厚,只是满足年轻人求新心理,传统的春节毕竟在中国已经根深蒂固,不容取代。春节胜出。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但是,中国历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汉武帝刘彻感到历纪太乱,就命令大臣公孙卿和司马迁造“太阳历”,规定以农历正月为一岁之首,以正月初一为一年的第一天,就是元旦。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未年,长达2080年。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布中国改用世界通用公历,也叫阳历、新历。并决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为民国元年1月1日。一月一日叫新年,但不称元旦。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为了区分阳历和阴历两个“年”,又因一年24节气的“立春”恰在农历年的前后,故把阳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改称“春节”。
地球绕太阳一周,历法上叫一年,循环往复,永无止境。但是,人们根据春、夏、秋、冬四季节气的不同,就以夏历正月初一为一年的岁首。每年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半夜子时(十二点)过后,春节就算正式来到了。

临近春节,人们采办年货,除夕时,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贴年画、春联;迎接新的一年来临。

耶稣,又称为基督,是“基督教”的创始人和中心人物。每年12月25日的圣诞节是基督徒纪念耶稣降生的节日。我们至今仍然沿用的公历,是古代罗马人为了纪念耶稣降生,按他岀生前后而划定的。耶稣降生前称为公元前(B.C.);耶稣降生后称为公元后(A.D.).

圣诞节(Christmas)字面上的意义是庆祝基督。“基督”(Christ)是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受膏者”, 是神为了一种特别的目的而分别出来为他所使用的人。“基督”一词相当于希伯来文的弥赛亚(Messiah)。根据于古代先知的话所说的,第一世记的犹太人就期待着神所应许的弥赛亚来到。他们相信弥赛亚是一位伟大的解放者。

任何国家,大概都有宗教、政治、民俗、娱乐这样四种节日。在我国比较重要的民俗节日有春节、中秋节、元宵节、端午节等。西方人的民俗节日有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等,但更准确地说西方这些节日有更多的信仰内涵,应该归属于宗教节日。
节日:尤其是民俗的节日,是一个民族生活的最重要的文化创造。它强烈地表现一个民族的精神、愿望、特征,还是民族凝聚力之所在。因此说,节日也是一个民族一年一度地传承着它独有的气质与文明的神圣方式。我国的民俗节日体现了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民以食为天”;饺子、月饼、元宵、粽子就体现在节日的一个重要活动“吃”。二是欢庆娱乐;放爆竹、踩高跷、闹花灯、赛龙舟等就表现在一个“乐”。三是亲情团圆共享天伦;每到节日,机场、车站、码头归心似箭的人流让我们看到一份“情”。四是生活理想;贺卡、电话、短信、拜年、春联的祝福词都在述说一个生活的“梦”。同样在西方民俗节日中也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宗教情怀,祈祷、朝圣、献仪等。二是文化情怀,像新年音乐会等。三是感恩情怀,如母亲节、妇女节、儿童节等。四是体育锻炼,爬山、滑雪、旅游等活动。而在民俗和宗教节日当中,最能体现东西方节日特点的就是春节和圣诞了。
圣诞节与春节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产物,一个是基督宗教的礼仪传统,一个则是几千年的民间传统。虽然大家都在这寒冬的季节里创造了一种温馨气氛,在辞旧迎新中寄托着感恩与希望,但是春节和圣诞还是迥然不同的。
从时间上看:西方人的年节,大致是由圣诞到新年,前后一周;中国的旧历年(现称春节)则是早早从吃一口那又黏又稠又香又热的腊八粥时,就微薄地听到了年的脚步。这年的行程真是太长太长,直到转年正月十五闹元宵,在狂热中才画上句号。算一算,四十天。
从象征物看:西方人的年节圣诞树象征伊甸园的“乐园树”,也就是生命之树,永恒之树,树上挂的小甜饼象征赎罪,点亮的蜡烛象征基督,整个的寓意具有感恩与希望,对新年的丰收和平安充满期盼。中国年节的瓶子、苹果表示平安,金鱼表示富裕,瓜蔓表示儿孙的绵延,桃子表示长寿,马蜂与猴表示封侯加官,鸡与菊花都表示吉利吉祥,年糕可以用来表示高高兴兴,其全部意义表现了对喜庆、吉祥、平安、团圆、发财、兴隆、加官、进禄、有余、长寿的追求。
从表现形式看:中国人的年节无论衣食住行,言语行为,生活的一切,无不充溢着年的内容、年的意味和年的精神。且不说鞭炮、春联、福字、年画、吊钱、年糕、糖瓜、元宵、空竹、灯谜、花会、祭祖、拜年、压岁钱、聚宝盆等等这些年的专有的物事,单说饺子,原本是日常食品,到了年节,却非比寻常。从包饺子“捏小人嘴”到吃“团圆饺子”, 都深深浸染了年的理想与年的心理。这样,一切好吃好穿好玩以及好的想法,都要放在过年上。平日竭力勤俭,年时极尽消费,原因是使生活靠向理想的水平。过年是人间生活的顶峰,也是每个人特别是孩子一年一度憧憬的梦。
西方人的年节,特别是对基督徒来说,它代表了耶稣的诞生。他要求人们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在采购礼物及寄送圣诞卡片的一阵忙乱中,很多西方人仍会拨出时间去帮助别人。圣诞节提供了很多传扬“平安与世,善意与人”的机会。如一些教会的慈善机构大多数为圣诞节购物的人们而言,是一个熟悉的景象。他们通常会站在购物中心和商店外面,为有需要的人募捐。收集玩具和衣服,作为穷苦家庭的圣诞礼物。“报佳音”是另外一种能够将欢乐带给左邻右舍的传统方式,尤其是针对那些老人和无法常出门的人,圣诞节的精神鼓励人们在许多大大小小的事情上互相帮助。 仁爱之家(Habitat for Humanity)则帮助穷苦的人们建盖属于他们自己的房子。成千上万的西方人除了以金钱支持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之外,他们也献出自己的时间在医院、流浪者之家和学校做义工服务。
从敬拜上来看:中国人敬拜的诸神,民间词语中的“上贡”、“烧香”等,无不灌输给人们这样一种文化:过节就是要敬比自己能力强大的人或神。换一种说法,就是中国人崇拜的是生活本身。“过日子”往往被视为生存过程。在人们给天地间的诸神叩头烧香时,并非信仰,亦非尊崇,乃是企望诸神降福人间,能过上美好而又富裕的生活。这无非是想借助神的威力,实现各自的向往,至高无上的仍是生活本身。
谈到西方人的敬拜,让我们首先想到《圣经》中三王朝拜圣婴所带的黄金、乳香、没药这三样礼物,黄金是金属之王代表尊贵,寓意耶稣是“君王”;乳香代表献祭,寓意耶稣是“祭司”;没药是贵重的香料,代表奉献、牺牲、最高的尊敬,寓意耶稣基督是众人的“救主”。也就是说西方人敬拜的是天主的儿子耶稣、基督、默西亚。一位通过马槽、十字架、祭台,为了人类生命获得救赎,获享永恒,与主同福的神子。这种敬拜是一种基于心灵的精神的信仰的理想,而生活的本身只是实现这一理想的过程。
一个民族的节日就是它一种文化的生日,这种文化的传承,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在此生活被理想化和理想生活化的过程中,我们每个基督徒在享受着中国年文化中团圆、亲情、祥和、喜乐、幸福的节日时,请不要忘记我们心灵的节日,以及圣诞节的真正意义。

○o双飞ɑ□ 10:57:09

冷雨 11:01:24
古时历法不象今天这样精确和统一,但寒暑更替,冬去春来,不同地区的人,大抵都会在一年之际的春天到来之时,花上十天半月的时间,热热闹闹地欢送头一年的过去和迎接新一年的到来。这样的日子一般会选在相当于今天中国农历的冬至日至春分日之间。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属於最寒冷的日子,此后气候否极泰来渐渐回春。而春分日则昼和夜等长告示春天真正到来。中国古时定时日采用的是月历,加上由北斗星斗柄所指方位制定的四季月序和由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制定的二十四节气,这个历又叫阴阳历,或农历,相传此历自夏代即有,延用至今,所以也叫夏历。先秦著作《鹃冠子》有云:“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文中所言斗柄即指北斗星斗柄。中国阴阳五行文化中的春夏秋冬四季分别和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相对应的观点大概就由此而出,所以代表春天的神又叫东君,如南宋名妓严蕊在受人构陷入狱时写的一首卜算子中就有“花开花落自有时,总赖东君主”之句。东君同时也指太阳神。屈原中第七歌,就是楚地人祭太阳神的,歌中首句唱道“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又中国人不仅祭太阳神和春神,而且也信恶鬼,中国传统春节习俗的燃放爆竹就是用来驱恶鬼的。宗懔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就是一个例证。

但是虽然中国人在冬春之季有祭神祭祖的传统,先秦各国却并没有统一的年节,直到秦汉以后国家才有实力逐渐在一年之始的元旦前后形成统一的节日。春节在汉代一般指立春这一天,而一年之始的元旦和正月是随着不同朝代的再立“正朔”而有所不同的。相传周代建子故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为元旦,商代建丑故以农历十二月初一为元旦(这里子丑为月份干支)。但秦以后各代除少数例外主要以夏历元旦为元旦。夏历建寅是以农历初一为元旦。

农历元旦大致在立春前后,中华民国后中国历法改农历为西历与农历并行,并以西历新年为元旦,以农历元旦为春节。但西历元旦离中国农历的冬至不远,跟周朝人的元旦也接近,按中国传统的五行八卦学说是属於否极泰来的一阳所生之时,所以新历这一规定也算是很恰当的。古代苏美尔和巴比伦人每年都在西历的大约这个时候举行他们的迎新春庆新年庆典。古希腊人也有类似的节日,在这样的节日里他们不仅祭拜太阳主神的再度强大---据说是为了帮助太阳神重新取得战胜其他诸对手神的优势而让春天重回大地。而且也用各种松柏之类的长青植物作装饰以示生命永恒以及万物的复苏。

早期古西伯来人的最重要节日是定在农历春分后的第一个望月日,最初也是春节。但这个节日后来被改用作纪念希伯来民族的先知摩西带领希伯来人出埃及的纪念日,叫逾越节。因为基督教相信耶稣就是在逾越节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又于三天后复活的,所以他们又把复活节这一基督教重要的节日定在农历春分过后又十四天后的第一个星期天。不过现代英文“Easter""的词义却和复活节和逾越节无关,它的词根既可能代表盎格鲁萨克逊的春天女神的“Eostre”,也可能源自巴比伦太阳神的爱妻“Ishtar”。它更象是要提示人们复活节原来实际还是春节,而这里春天之神的阴性特质,也正是为了表征春天里生命的繁衍。

古罗马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叫""Saturnalia"",它是用来庆祝农业之神“Saturn""的,拉丁文星期六“dies saturni""就是因他命名的,这一节日的庆祝活动一般从12月17日一直延续到25日,许多今天圣诞节的传统如代表永恒生命的圣诞树和代表康慨施予的圣诞老人都可以在这个庆典中找到蛛丝马迹。由於受苏美尔巴比伦和古希腊的多神教体系传统的影响,崇拜太阳神Mithras的宗教在罗马也受到特别青睐,以至於公元274年曾经靠军事力量重新统一罗马皇帝Aurelian决定以“不可征服的太阳神”崇拜来统一各种多神教信仰,他把这个“不可征服的太阳神”的生日就指定为12月25日。对於当时正处在生存夹缝中挣扎的罗马基督教徒和教廷来说这是一种两难的考验,因为他们一方面要避免受当权者的不合作指控,另一方面又不能违背教义参与异神教的偶像崇拜。最终结果是他们将12月25日改为基督教自己纪念耶稣诞生的节日,称为圣诞节。到公元325年,已经奉基督教为国教的康斯坦丁正式颁文规定把12月25日定为全罗马帝国的不得更改的国定节日。从此以后这个以信奉太阳神为主题的罗马帝国新
年春节庆典就逐渐被一个以基督教信仰耶稣为主题的圣诞节所取代。

今天对於不远万里抛亲别友到海外学习工作的千千万万华人来说,或许我们偶尔也会遇到这样的困境,面对一年一度的新年圣诞佳节,或者是置身在一片圣诞灯火中而浑无感觉,或者沉浸在一片节日的喜庆气氛中而茫然不解---究竟自己快乐的节日心境和基督教中那个自称人子的人的生日有多少关联。或许此时我们不妨追本溯源地再把圣诞节看作是西方人辞旧迎新的春节然后带上我们中国人自己对时光流逝和生命的感悟来过,那也许会有另一番滋味和意趣吧。

一年滴尽莲花漏 碧井屠苏沈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 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 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 只与东君偏故旧

春节要吃饺子,圣诞节要挂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