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案六组4沈耀东第几集:在<红楼梦>中您对林黛玉的认识怎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9 16:34:42
有多少说多少..越多越好..

http://www.honglm.net/bbs/showthread.php?threadid=8109
  在一个比较单纯的官僚家庭环境里长大起来的林黛玉,投身到荣国府以后,命运又仿佛给了她这样的安排:必须去学会如何适应那周围复杂错综的人事关系。

  在这里,隐忍曲承、安分随时、装愚守拙等等,是最受称赞的美德。而缜密的机心、巧妙的欺诈,在这里更是可以换取到欢心与奖赏。这就是周围的一切向林黛玉所提出来的做人标准。而寄人篱下的处境,似乎更是要求她必须如此的立身行事,才能在这个“本也难站”的地方站稳脚步。这样做的人,在某些“聪明”的人看来,也许并不算是难事吧?因为这既照顾了别人的需要,同时又为了自己。

  但是,这种“聪明”的做人之道,完全没有牵动过林黛玉的心。她甚至连考虑都没有考虑到。我们看到她爱说就说、爱恼就恼、爱哭就哭。任性,的确也是任性的。她不怕得罪任何人,薛宝钗被她不止一次地讥刺过、史湘云被她恼怒过、绘画才能平常的惜春被她打趣过、忙于夜赌的老婆子被她揭穿过、絮聒得令人厌烦的李妈妈被她斥骂过……。至于谁该得罪,谁不该得罪,她好像根本就不知道世间还存在这样的问题。一切都根据她生性的好恶、凭着她感情的流转,毫无顾忌地任意而行。既不经过任何的修饰,也没有半点掩藏。她心里所想的,也就是口中所说的。而口中所说的,又常常是为别人所不肯说的生活中的真相。譬如袭人与贾宝玉的暖昧关系,大家都是心里领会而不在口上言传的;但是碰到了林黛玉(也只有碰到林黛玉),才会这样当面对袭人说:“你说你是丫头,我只拿你当嫂子待。”这样,她的灵心慧舌,虽然有时能够生出许多引人发笑的“俏语”和“雅谑”,但在大观园里却造成了“尖酸刻薄”的普遍印象。

  正因为林黛玉的一言一动,都是这样毫无算计地、直接来自她的没有经过世俗理智雕琢过的纯真感情,所以她虽然轻易地与人生隙,但并不与人结嫌,而是很快地就能与人消除隔阂。当她发现贾宝玉写的偈语,便立刻拿去与史湘云同看,而在这之前刚刚和史湘云所发生的一场气恼,好像根本就没有这回事似的。她很早就觉得薛宝钗的“有心藏奸”,也曾经不止一次地和她发生过冲突。看来,她对薛宝钗似乎在心里存在着很深的芥蒂。但是,这种芥蒂,又是多么容易就消失得干干净净。只是因为薛宝钗在她面前说了那一番女孩儿家应懂的规矩和送了她几两燕窝之后,她便向薛宝钗袒露出一颗赤诚的心,并且恳切地把一切过错都归于自己。而且以后又把薛宝钗当作亲姐姐来称呼、来看待。

  看来,她仿佛被薛宝钗的封建主义和几两燕窝所征服、所收买了。其实,薛宝钗所以能够打动她的心,主要还是因为当她正处于孤单、凄寂的时候,那样的训导和赠送,在她的感受上被当成了一种爱护和体贴。所以她对薛宝钗这样说:“东西是小,难得你多情如此。”又说:“我母亲去世的时候,又无姊妹兄弟,……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是的,这个丰于感情因而也特别看重感情的少女,并非只是一味自尊得不能采纳人言。当她感到友情的温暖时,不仅会发出衷心的感激,而且也能够接受别人的责备。所以,在大观园里,独有真心关怀着她的命运的紫鹃,虽然是一个丫头,却敢于当面指责她“太浮躁了些”,又说她“小性儿”、“常耍歪派”。还这样对她说:“宝玉只有三分不是,姑娘倒有七分不是”……

  这个聪明的少女,不仅懂得感情,也是善于体察人情的。她看得出凤姐的“花胡哨”,也看得出荣国府人们之间的“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她更是没有一刻忘记过自己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她似乎一切都看得很明白,但独独看不到自己的锋芒毕露将会带来甚么样的后果;更没有想到自己是多么需要乖觉一点,就可以利用贾母的“怜爱”和自己的许多有利条件,在这里为自己铺下一块福地。

  然而,也正是在这里,我们又发现了林黛玉为人的非常微妙的魅力。

  原来,这是一个最容易想起自己,而又是最不会为自己打算的人。这是一个只知道信从自己的感情,而不知道顺应世上人情的人。同时,这又是一个永远不安心于把自己的尊严建立在别人的力量上的人。

  由于她在许多表现的背后,都是贯串着这样的性格,因此,这个少女的敏感、“小性儿”、“尖酸刻薄”等等,不是把我们和她拉远,而是反而靠近了。我们看到她有一颗像玻璃一样纯清、透明、不能屈折、但容易碎裂的心。

  是的,这是一颗容易碎裂的心!我们总是常常感到在这里面还缺少一点甚么东西一种经受得起生活锻炼的韧性。林黛玉毕竟是一个出身侯门金闺的少女,她仅是失去那个官僚家庭,并没有失去那一阶级的教养和地位。她虽然感伤地说过:“我原是贫民家的丫头”,但我们不能同意有人据此来断定她的“身份下降”,她依然是一个又娇又贵的小姐。在大观园里,如果有谁不待她以千金小姐的礼遇,这同样也会立刻严重地损伤她的自尊。由于这样,林黛玉就常常不能分别地把某些贵族小姐的尊严与自己的人格尊严,当作同一的东西来感受,来坚持。薛宝钗对此似乎看得很清楚,所以当林黛玉说“错”了酒令后,她走来进行“训导”时,便是拿这样的话起头的:“好个千金小姐,好个不出闺门的女孩儿,满嘴里说的是甚么?”果然,林黛玉也以把《西厢记》、《牡丹亭》上的话说了两句,是失了千金小姐的身份,便“羞的满脸飞红”起来。……

  是的,阶级的影响,在这个少女的身上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优裕的剥削生活所培养出来那许多贵族小姐的清高、娇贵、脆弱、生活情调等等,也像她的性格上其它许多闪射着光彩的东西一样,自然地、纠缠在一起地从她的天性中流露出来。

  生活在十八世纪封建长夜里的林黛玉,没有能够从阶级偏见、阶级教养中更多地解放出来,与其说这是她的罪过,毋宁说这是她的不幸。那一时代,几乎没有给她一点思想上的营养,《牡丹亭》、《西厢记》已经算是她所能读到的“地下书刊”了。

  幸亏,她的明净而单纯的心,没有被阶级的尘屑所淹没。她的人生遭遇这个现实生活的严酷学校教育了她,使她没有沿着这一方向得到太多的发展。同时,生活中更有一个世界,吸引住这个少女的纯真和智慧,更能从最深处打动这个少女天性中的全部弦索。

  这就是那个任凭灵智飞翔、任凭感情燃烧的诗的国土。而对于林黛玉说来,在这个国土上的最高皇座便是爱情。是的,爱情!

  也许说到这里,我们才真正开始进入这个少女的灵魂吧?是的,林黛玉给我们印象更深的,还是一个诗人气质的少女;或者说,是一个女性气质的诗人。

  当刘姥姥初次走进她的闺房,只见“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放着满满的书”。刘姥姥所看到的是一所“上等的书房”,我们所看到的不就是这个少女的情怀?

  当贾宝玉走进“风尾森森,龙吟细细”的潇湘馆,只见“湘帘垂地,悄无人声”,有“一缕幽香,从碧纱窗中暗暗透出”。在这里,我们不是也仿佛嗅到了这个少女的岑寂的灵魂?

  当苦心学诗的香菱,十分迷醉陆放翁的两句伤于纤巧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林黛玉对她说道:“断不可看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于是她介绍香菱读王维,读杜甫、李白,读陶渊明等人的诗。当香菱读完王维的五律,在她面前深深欣赏“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两句诗时,她又对香菱说道:

  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来。我给你一句瞧,更比这个淡而现成。

  说着,便把陶渊明的“嗳嗳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了出来,递与香菱。……

  原来,林黛玉在她的诗中所表现的那种哀怨纤秾、清妍雅丽的风格,并不妨碍她欣赏陶诗的自然朴素。

  的确,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神传统,特别是优秀的中国古典诗歌,把风神灵秀的林黛玉塑造得更加美丽了。这就使得她的一言一动、多愁多感之中,发散着一种“美人香草”的韵味和清气逼人的风格。当她沉溺在那种诗情荡漾的生活中时,我们就会看到,好像有谁把她从生活中的灰暗、琐屑、烦扰里拯救出来,而变得襟怀洒落、鲜活流动起来。在大观园里结社吟诗,人家常把她写的诗列为第二。这个高度自尊的少女,并没有对此露出过“小性儿”,倒是常常在这种场合,是她笑得最多、笑得最开怀的时候。有一次,那是一个秋天的深夜,她与史湘云在凹晶馆里联诗。我们只感到月色生寒,夜气沁人。有一种说不出的凄凉感觉,暗袭着我们的心头。但是,在这个玉宇无尘、远避了贾母等“人声嘈杂,有何诗兴”的地方,我们看到她的心境是多么地平和而舒展:就像那池中激起的涟漪,银光闪闪地向四周徐徐散开。那一夜,她的兴致高极了,竟至忘记了病体的疲弱,与史湘云玩了一个通宵。每当史湘云说出两句诗,她总是不断地“起身叫妙”,或者是“又叫好,又跺足”,或者感叹:“我竟要搁笔了”……这个以高傲的眼光凌视着一切的少女,在这里何尝显得有一点偏狭?她是多么容易掏出真诚的赞美,又是多么容易折倒在别人的才华面前。

  是的,只有智慧才能懂得智慧;也只有天才,才能激发天才。

  这个少女永远只向生活中的灵智和感情膜拜顶礼,她珍爱别人的智慧,也如同珍爱自己的智慧一样。世俗的理智,永远不能移动这个少女的心。甚至当她被薛宝钗的封建教义说得“心下暗服”、连声称“是”的时候,我们也没有怀疑过她会背叛自己。果然在这之后不久,当薛宝琴用《西厢记》、《牡丹亭》的故事写了两首怀古诗而受到薛宝钗的非议时,她立刻挺身阻拦,并且“尖刻”地指出薛宝钗的“胶柱鼓瑟,矫揉造作”。

  这样的一个少女,本来是应当享受青春和生命的啊!可是,生命对于她却是一个沉重而又沉重的负担。她所具有的那种属于艺术天才型所特有的敏感和细致,主要不是用来感受生活中的美和诗意,而是最多地用来感受那一时代的阴冷和潮湿。于是,才禀在这个少女的身上,就变成了一种可怕的灾难,使她比一般人遭受到更为繁多、更为深细的社会折磨。是的,在那一时代,一个人的精神越是丰富,就越是痛苦。或者像契诃夫所说的:“越是高尚,就越不幸福。”

  过去的历史,又不断地向我们表明,天才总是受到时代的冷淡和遗弃。几乎没有一个天才,不是带着深重的忧伤和痛苦走过他们的人生。伟大的诗人杜甫,就曾经发出过这样的沉吟:“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在林黛玉的多愁善感中,我们也感到带有如上所说到的时代特色。是的,那一社会,根本就不懂得“人类天性中,有一些细腻而柔和的弦,必须爱惜地加以处理”(别林斯基)。这个少女也有着“智慧底痛苦”。她的灵智和感情,只能幽禁在生活铁栅的一角,寂寞地燃烧。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识秋心?”从这个还正处于生命中稚嫩时期的少女的心底,流出了多么苍凉的人生咏叹啊!

  但是,有人在倾听着她的灵魂,有人在不断地轻叩着她的心扉。……

  于是,她向一个封建阶级的逆子,呈上了一个少女最珍贵的献礼爱情。

  她用爱情来呼吸、观看、思想、感觉一切。同时,爱情也把林黛玉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动人了

矜持清高不容易接近,不过一旦融化了她的心就会对你死心塌地的那种cool gi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