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长空手游:毗卢遮那佛是哪们佛啊,代表什么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5 08:28:02

毗卢遮那(梵Vairocana,藏Rnam-par-snan%-mdsad)
佛的报身或法身。音译又作毗卢舍那、毗楼遮那、吷■者那;意译为大日如来、遍照、光明遍照或净满、三业满、广博严净等。

关于毗卢遮那佛,《华严经》、《梵网经》、《观普贤经》、《大日经》等经所载,不尽相同。据旧译《华严经》卷二〈卢舍那佛品〉所述,卢舍那佛于无量劫海修功德成正觉,住莲华藏庄严世界海,放大光明照十方,由身上诸毛孔出化身云,演出无边契经海。据《梵网经》记载,此卢舍那佛于百千阿僧只劫,修行心地,成正觉,住莲华台藏世界,化现千叶百亿大小释迦,说菩萨心地法门。而《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则云毗卢遮那身遍一切处,住于常乐我净四波罗蜜所摄成的常寂光土。

此‘毗卢遮那’一语,最早出现于《杂阿含经》卷二十二的‘破坏诸暗冥,光明照虚空,今毗卢遮那,清净光明显’,此中所指的‘毗卢遮那’一词,系‘太阳’之意。其次《华严经》等有‘卢舍那佛’之说;又《佛本行集经》、《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大乘四法经》等经典卷前皆有‘归命大智海毗卢遮那佛’之语;《大乘同性经》卷下又云(大正16·650b)∶‘所有声闻法,辟支佛法,菩萨法,诸佛法,如是一切诸法,皆悉流入毗卢遮那智藏大海。’其后《大日经》则以摩诃毗卢遮那(大日如来)为全法界的体性。

至于‘毗卢遮那’的语义,据《华严经探玄记》卷三所述,其意为光明遍照;《大日经疏》卷一与卷十六则以毗卢遮那为‘日’的别名;《金刚顶经义诀》卷上以毗卢遮那为‘最高显广眼藏如来’,‘毗’即为‘最高显’,‘卢舍那’为‘广眼藏’。梵语vairocana,是由‘光辉’、‘照耀’之意的ruc转化为rocana,再加上前置词vai(vi的变化)而成。意指‘附属于太阳的’或‘太阳之子’。意译遍照或光明遍照,或系依此义而来。又virocana,是在rocana之前,加上vi,有光耀之意,意指太阳或太阳神。《大日经疏》以毗卢遮那为‘日’之别名,当系依此义。总而言之,此‘毗卢遮那’一语与‘太阳’确有关联。

在大乘佛教之中,‘毗卢遮那’原是释尊的理想化,旧译《华严经》卷四〈如来名号品〉云(大正9·419a)∶‘此四天下佛号不同,或称悉达,或称满月,或称师子吼,或称释迦牟尼,或称神仙,或称卢舍那,或称瞿昙。’即将释迦牟尼比喻为太阳(卢舍那)。

中国各家在论述佛之三身时,系以毗卢遮那或卢舍那为三身之一,然于二者之所属则颇有异说。智顗《法华经文句》卷九(下)以毗卢遮那为法身如来,卢舍那佛为报身如来。此乃依据《观普贤经》叙述毗卢遮那身遍一切处,故以之为法身;《梵网经》叙述卢舍那为千叶台上之主,故以其为报身。吉藏在《三论略章真应义》中举地论师所说,而将卢舍那配为报身佛。《法华玄论》卷九以为《梵网经》的卢舍那佛是迹身。而华严家则以《华严》的卢舍那具足十身,此义大异于前说。十身是众生身、国土身、业报身、声闻身、辟支佛身、菩萨身、如来身、智身、法身、虚空身。谓毗卢舍那具有此等十身,而此十身又称为融三世间之十身,或称解境十佛。十身中的如来身,有正觉佛、愿佛、业报佛、住持佛、化佛、法界佛、心佛、三昧佛、性佛、如意佛等十身,名之为行境十佛,又称十身具足之舍那。

密教称毗卢遮那佛为摩诃毗卢遮那佛。此佛住广大金刚法界宫,为自内眷属说三密平等之法门,以理智二法身为其体。智法身住于实相之理,为自受用现三十七尊身,表金刚界之教主。理法身住于如如寂照之智,为自他受用现三重曼荼罗身,表胎藏界的教主。毗卢遮那即是此理智不二之体。但《理趣释》卷上云,毗卢遮那如来名为遍照,是报身佛,在色界顶第四禅色究竟天成等正觉,为诸菩萨说四种自证自觉的圣智。《金刚顶瑜伽三十七尊出生义》又云(大正18·298a)∶‘于是印成法界体性智自受用身,即塔之正中毗卢舍那如来也。’二者主要是将智法身当作报身、受用身。

此外,密教除以毗卢遮那为大日如来,单独将其刻画于金胎两部曼荼罗外,又另外别立卢舍那或毗卢舍那佛。如《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卷十五有‘毗卢遮那佛变’一语。《河洛上都龙门之阳大卢舍那像龛记》及《佛祖统纪》卷三十九等,尝记载唐高宗咸亨三年善导等人,在龙门石壁镌刻高八十五尺的卢舍那佛像。《庐山记》卷一记述庐山乾明寺供有张僧繇所绘的卢舍那佛像。《广清凉传》卷中记载,五台山瑞相殿北十三重大佛殿中安奉卢舍那佛像,其四周并雕有一万尊菩萨像。

◎附∶《佛菩萨圣德大观》〈卢舍那佛〉条
依照智者大师的《法华经文句》所说,毗卢遮那是法身如来,卢舍那是报身如来,释迦牟尼是应身如来。这里的报身如来就是通常所说的报身佛。在佛陀的三身中,报身是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所起的无边功德,也是由因位之本愿与行持所修得之享受佛果境界的佛身。又称为受用身,或受法乐身。

据《梵网经》所载,卢舍那佛已修行过百阿僧只劫,成佛以后住在莲花台藏世界。莲花台周围有一千叶。每一叶是一个世界,千叶总共为一千世界。每一叶世界,又有百亿须弥山、百亿日月、百亿四天下、百亿南阎浮提。而有千百亿无量数释迦正在说法。这无量数释迦化身的本源,就是卢舍那佛。

六十卷《华严经》里,也曾以这样的偈颂赞叹卢舍那佛∶‘无量劫海修功德,供养十方一切佛。教化无边众生海,卢舍那佛成正觉。(中略)卢舍那佛大智海,光明普照无有量。’依《华严经》所说,佛陀报身的净土是莲华藏世界,而卢舍那佛则是莲华藏世界的教主。这与密教所供奉的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其梵语虽然同字,但所指却并不相同。因此,除了密教的大日如来像之外,显教也常单独供奉卢舍那佛。在佛教造像史上,我国龙门石壁及日本东大寺所造的卢舍那大佛像,都是脍炙人口的杰作。

〔参考资料〕 新译《华严经》卷六〈如来现相品〉;《大日经》卷一;《法苑义林章》卷六(本)、卷七(末);《法华文句》卷八(下);《法华玄义》卷六(上);《像法决疑经》;《胜鬘宝窟》卷上(本);《华严五教章》卷二;《金刚顶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九十一;《广清凉传》卷上;《参天台五台山记》卷五;望月信亨《净土教の起原及发达》。

【大日如来(梵Maha^vairocana,藏Rnam-par-snan%-mdsad-chen-po)】

汉译又有毗卢遮那、卢舍那、遍一切处、光明遍照等名。该词在佛教各宗之间的用法并不一致。华严宗以‘毗卢遮那’为莲华藏世界的教主,也是包含十方诸佛,显示超越形相之佛法本身的法身佛。法相宗以之为释迦牟尼佛的自性身。天台宗以之为释迦牟尼佛的法身。密教则奉为真言密乘的教主,而译之为‘大日如来’,或称‘摩诃毗卢遮那’,而以之为金刚界与胎藏界曼荼罗的中心本尊。总之,在不同宗派的诠释下,此词的译名及意义,曾有若干程度的差异。(参见‘毗卢遮那’条)
由于密宗奉此佛为教主,所以该宗又名大日宗,或毗卢遮那宗。该宗有五方佛之说,即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阿■佛、宝生佛、阿弥陀佛、不空成就佛。此五佛以大日如来为中心,分别象征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所以,这五佛又称为五智如来。
大日如来是密教最根本的崇拜对象,也是密教哲理的核心象征。由于如来智慧之光遍照一切处,能使三千大千世界普放光明,能开发众生之善根,成办世出世间之事业,因此以‘大日’作为名号。这一名号,可溯源自‘摩诃毗卢遮那’的意译。而最早创用‘大日’二字的,则是唐代的善无畏及一行。

依《大日经》所说,大日如来又化现成执金刚、普贤、莲华手三位菩萨,普于十方宣说真言妙法。执金刚掌降伏,普贤掌息灾,莲华手掌增益。三位化身菩萨的力用,象征大日如来之不可思议的无量功德。
大日如来

在形象方面,一般所见的大日如来像,系以璎珞、臂钏、腕钏、宝冠等装饰物庄严其身。印相方面,金刚界大日如来像以右手掌覆左手之食指,结智拳印;胎藏界大日如来像则左右手掌相叠,结法界定印。近几年来,印度、西藏也发现胎藏、金刚界两种大日如来像。

日本所藏的大日如来像之优美作品为数不少,其中较著名的有和歌山金刚峰寺、和歌山安养院、奈良圆成寺所收藏的金刚界大日如来像,以及京都广隆寺、福井圆照寺所藏胎藏大日如来像。这些都是平安时期的作品。画像则有金刚峰寺所藏,镰仓时期作品的绢本着色图。

◎附一∶〈大日如来〉(摘译自《密教大辞典》等)

密教最上最根本之佛。梵名音译摩诃毗卢遮那、毗卢遮那。《金刚顶义诀》云(大正39·815a)∶‘毗卢遮那,此翻最高显广眼藏如来。毗者,最高显也;卢遮那者,广眼也。先有翻为遍照王如来也,又有翻为大日如来,此并略而名义阙也。(中略)常住满虚空法界量微尘等,诸佛身相,一一身相,皆无中边,又无增减,故名毗卢遮那。’
大日如来之名有三义,依《大日经疏》卷一载∶

(1)除暗遍明义∶谓世间日有方分,唯在昼光不烛夜;如来智慧日光则不如是,遍一切处作大照明,无昼夜内外之别。

(2)众务成办义∶谓日行阎浮提,一切卉木各得增长,世间众务因之得成;如来日光遍照法界,亦能开发众生善根,乃至世间出世间事业由之成办。

(3)光无生灭义∶谓重阴昏蔽、日轮隐没、亦非坏灭,猛风吹云、日光显照、亦非始生;佛心之日亦复如是,虽为无明重云之所覆障而无所减,究竟实相圆明无际而无所增。因有此三义,故世间之日不可为喻,但取其少分相似故,加以大名,曰摩诃毗卢遮那。

关于大日如来之别名,《理趣经》称‘无量无边究竟如来’,《金刚顶义诀》称‘佛菩萨眼如来’、‘诸佛菩萨最上广博清净藏’,《大日经疏》卷十八名‘一切法自在牟尼’,《施诸饿鬼法》名‘广博身如来’。
大日如来系密教将宇宙实相佛格化之根本佛,也是一切诸佛菩萨的本地及普门示现的根本总德。《金刚顶经瑜伽修习毗卢遮那三摩地法》云(大正18·327a)∶‘身口意业遍虚空,演说如来三密门,金刚一乘甚深教。’《大日经疏》卷一谓,大日如来有本地法身与加持受用身两种,前者指如来的自证极位,后者指说法的教主。又谓(大正39·583a)∶‘以平等身口意秘密加持,为所入门,谓以身平等之密印,语平等之真言,心平等之妙观为方便故,逮见加持受用身。如是加持受用身即是毗卢遮那遍一切身。’故知本地法身与加持受用身毕竟无二无别。

又金刚界、胎藏界两部曼荼罗皆以大日如来为主尊,金刚界表智,以中尊大日表智法身;胎藏界表理,以中台大日表理法身。理智虽然二分,但理智二法身毕竟不离,即以理智不二为大日如来之体。金胎两部之大日如来,形像不同。金刚界大日为金刚界九会中,除理趣会以外的中尊,位于五佛中央,现菩萨形,身呈白色,结智拳印,顶戴五佛宝冠,结跏趺坐于七狮子座(或坐于宝莲华座),密号遍照金刚,种子为‘鍐’(vam!),三昧耶形为率都婆。胎藏界大日位于中台八叶院中央,亦现菩萨形,身呈黄金色,着白缯,住法界定印,头亦戴五佛宝冠,坐于中央的宝莲华座,密号与金刚界大日相同,种子为‘阿’(a)或‘恶’(ah!),三昧耶形为率都婆或如来顶印。

◎附二∶神林隆净着·欧阳瀚存译《密宗要旨》第十七章(摘录)

弘法大师于《付法传》所记述真言祖师,计有七人。其七祖为大日如来、金刚萨埵、龙猛菩萨、龙智菩萨、金刚智三藏、不空三藏、惠果和上七人。此七祖之中,所谓教祖,而为信仰之中心者,厥为大日如来,自不待言。

(一)密教两部大经与龙猛菩萨大日如来,为历史上之佛身欤,抑为真言行菩萨之瑜伽妙行中所观照之佛身欤,当为一问题。至著者则信教主大日如来,乃观照于瑜伽妙行中之加持门身(adhis!t!hitamukha-ka^ya)。复次其真言行菩萨,无论为谁何,惟其人不可不为确实生存于现实世界之人,经此现实之真言行菩萨,不二平等一实之真谛,乃持出于此现实世界,当属不谬。至大日如来之加持门身者,在吟味其为如何之前,先当确定其真言行菩萨,究为何人?但七祖中目为历史上现实之人者,厥为龙猛菩萨。关于龙猛菩萨者,意以为历史上更有可考究之点。盖同名之龙猛菩萨,虽有二人以上,兹姑别为问题。至弘法大师固信《大智度论》之作者为龙猛菩萨,当属无疑之事实。大师于《付法传》曾明记此菩萨为初地菩萨。初地以上之菩萨,通佛教虽皆以为具有可以直接接受报身佛说法之资格。若由密教思想判之,初地即佛果之极位。初地之萨埵(sattva),即完全具有得由法身直接听受法门之资格,故龙猛菩萨有得受法身加持教敕之资格。自此观之,持出两部大经于现实世界者,大师认为龙猛菩萨,毫无足怪之余地。在南天铁塔中,龙猛菩萨曾亲自谒见金刚萨埵,授与两部大经云云,乃弘法大师《付法传》之说。就历史之考证上,虽有多少之弱点,但其为流布两部大经,于现实世界之第一人,若不能确举反证,则当信为无疑耳。

(二)加持身
加持身者,加持感应于真言行者之佛身之义。其加持身之本质为何?在四种法身中,他受用法身、变化法身、等流法身等,咸可于一方面视为加持身。然加持身者,密教独特之用语。加持身究属为何?不可不确定之。关于加持身,《大日经疏》第一有‘缘谢则灭,机兴则生’之说,故机缘成熟,则任何场所,皆当现示,机缘退谢,加持身即行灭却其身相,殆可以为实属一种不可解之存在。盖真言行者修三密妙行之际,三密一致相应,入于忘我之妙境时,加持身来现于瑜伽观中,而为宣说种种妙法者是耳。

理法身大日如来,无论存在于客观界,或存在于主观界,此法身之悲、智、定三德,感应熏发于真言行者之三密妙行,行者之净心(s/uddha-citta),与本法身之德,发现于感应道交时之灵妙身,即为加持身。在真言行菩萨之一方,视为自心净菩提心之发动。在本法身之一方,则为法身妙智力之发现。虽以之为大日如来之分身散影,亦称为加持身。故加持身不得为其自体存在之物,乃由本法身所现,而又复归还原于本法身者也。因有此特别意义,他受用法身等,亦以为稍有殊异之佛身,惟此仅于出现之当时短期间之差异。即他受用法身以下之三身,若以之为起于瑜伽行中短时间之事实,亦仍当视为加持身。与此相反,以三密瑜伽之意义,转用于广义之时,他受用以下之佛身,亦无不可勉强视为一种加持身之理。一般称为加持身者,多视为真言行者于瑜伽观行中,观照本法身之分身散影,然若执持加持身广义之时,真言行菩萨见闻觉知,都成为加持身。既已言之,心清净时,国土悉清净,故行者之心清净时,行者之环境,即变成密严国土(ghanavyu^ha-buddhaks!etra)。见闻觉知之一切事事物物,悉可视为化成净妙法身之加持身云。

(三)大日经之教主
关于《大日经》之教主,分为本地身说与加持身说二派。古义真言宗,主张本地身说法之义;新义真言宗,则采用加持身说义。

北条氏之初期,高野山大传法院第八代之‘学长’,中性院赖瑜僧正(1226~1304)始主张加持身说法之新说,与金刚峰寺之学说不相容,遂移大小传法院于根来山,以此地为新义派之根本道场,加持身说法之幢旗遂揭扬于此地。对此新义加持说法之义,爰称高野山以前之教主说本地身说法之说为古义。新义之学说,于足利时代,依于大传法院第十五世之‘学长’中性院圣宪学匠(1307~1392)而大成。高野山金刚峰寺本地身说法之学说,则依于宝性院宥快上人(1345~1416)而确立者也。

本地身说法之学说,区分大日如来说法之会场,为自证极位与加持世界(adhis!t!hita-loka)两种。以加持世界为对于迷位之真言行者说法之会场;若自证极位,则唯佛与佛自内证说法之会场。此两种说法会场中,《大日经》则为本地法身于自证极位之所说云。

复次据加持法身说法之说,于如来自证之境界,认为有极位与加持门位(adhis!t!hita-mukha-sth-a^na)之别。自证极位,为无相平等绝对位,于此不应有慈悲门之说法,住于说法三昧时,纵令无于其现场而受教益之迷人,然说法原于凡圣差别之见解上,所起之事实入于无相平等三昧之位者,终不得起。然则所谓于加持世界说法者,亦讵可厚非,经曾明记因为将来之众生,故开说《大日经》之会场,其无迷人甚明,即非于加持世界所行之说法亦明也。夫然,若既非加持世界,又非自证极位,则于两者之间,不可不有说法之会场,但听闻之众,以有普贤菩萨、慈氏菩萨、文殊菩萨等之诸大菩萨,仍当视为于自证位而说《大日经》,但自证极位者,言语罄尽,心行亦寂,原无说法,故谓于自证位中,不可不有住于加持三昧之加持门位,此新义派之学者所主张也。惟东密一家,原认为所化之机类,有地前真言行者与地上真言行菩萨之异。对于真言行菩萨之能化佛身,以为乃系于加持世界之加持身。初地以上之真言行菩萨,则以既进于证悟之境致,认为于自证极位,得由本地法身,直接听闻因于自受法乐之说法。但新义派于自证位(svaprakas/a-sthana)立有极位与加持门位之别,以极位之本地法身,为住于平等一实之理之法身,此种法身,再一转而住于说法谈义之三昧位,称为加持门位,其法身称为加持门身云。

关于此者,在经疏文之解释上,致兴论难,乃从来所行新旧两派教义上之诤点也。

是故加持身者,乃加持感应之佛身,与得受教化之真言行者(地前人)及真言行菩萨(地上人)有密切之关系。征诸映现于两者清净心中之佛身,无论行者与菩萨,俱以瑜伽妙观为必要条件,其义自明。然真言行菩萨于初地入心之位,既已断尽三妄执,故得由本地法身之加持三昧身,即加持门身,直接听闻说法。地前位之真言行者,以尚带有三妄执,莫能亲与法尔之妙体加持门身相接,不过观照此为加持门身影像之加持身于瑜伽妙行中耳。惟龙猛菩萨为初地以上之大士,《楞伽经》已有明记,大士具有由本地法身或加持门身,直接受教之资格,毫无足异。复次又认为于自证位,本地法身安住于平等一实之理之时(极位),与愍念未来众生,住于说法三昧之时(加持门位)有异。视前者为自证极位,后者为自证之加持门位,乃新义派之说。惟古义派则仅谓自证境界,为自证之极位,而不承认加持门位之存在。自证之极位者,六大、四曼、三密,宛然具足,其处不应无说法云云。至同派之主张,虽亦容有是理,然说法乃起于有差别之一方,住于平等一实之理时,谓无说法,宁非近于事实之说。新旧两派之诤点,自局外观之,古义派于显密对辩上,以显教一乘家所明之法身,谓无形无声,亦无说法者,对此而主张密教之法身,形声具备,且为说法。但古义派于自证位不承认说与不说之别,盖恐法身有说法义,因之薄弱也。对此新义派,似以法身内证之事实,为正直之宣告。质言之,古义派为对他的立场,故其立场要在鲜明密教之主张,爰特避去细论,新义派则从事于详晰之论述。综合两说,真言教主大日如来之意义,始可认为确实完成,惟密教之教主,无论于本地身或加持门身,以此两法身仅三昧之异,本体则一,任以其一,定为教主,均无大异。(中略)盖所谓一法身之两方面观法有异,非其学说之差违有若水火不相容。反之,综合二说,密教教主之全体,方始显明也。

〔参考资料〕 《大日经》卷一〈住心品〉、卷七〈增益守护清净行品〉;《金刚顶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理趣释》卷上;《尊胜佛顶修瑜伽法轨仪》卷上〈五智品〉;《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二;《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五。

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梵语毗卢遮那,华言遍一切处。谓烦恼体净,众德悉备,身土相称,遍一切处。能为色相所作依止,具无边际真实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谓理性之体,本来觉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