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调黄莺儿赠燕注释:谁知道博牙跟子期的具体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8 13:24:04
当时是谁去世了,还是为了谁断琴了?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叫俞伯牙,这人琴弹得特别好。有一天他在深山老林里弹琴的时候,来了一个打柴人叫钟子期。俞伯牙一弹琴,钟子期就说了:“峨峨兮若泰山。”俞伯牙心里很惊讶,因为他心里正想表现高山呢,就被听出来了。俞伯牙心想:我换一个主题,我表现流水,看你还能不能听出来。谁知,钟子期一听,又说:“洋洋兮若江河。”不管俞伯牙弹什么,钟子期都能听出音乐表现的内容。于是乎两个人就成了好朋友,成了知音。但是,没多久钟子期去世了,俞伯牙痛失知音,伤心到极点的时候,就把自己的琴给摔了,发誓永远不再弹琴。

伯牙与子期的故事,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篇中,他们所在的年代,大约和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差不多同时期。那时,楚国政治腐败,不少人士都跑到其他诸侯国去谋求出路,这就是“楚才尽用”成语的由来。俞伯牙便是其中之一。他去了晋国,当上了晋国的上大夫。钟子期由于不愿意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于是隐遁避世。

一日,奉命使楚的俞伯牙乘船顺汉水而下,路过汉阳,夜晚遇上狂风暴雨,伯牙即命船泊龟山脚下避雨。不久,雨过天晴,伯牙走出船舱,只觉得空气格外清新,抬头望天,只见皓月当空,只觉月亮格外圆润,屈指一算,正是中秋之夜。面对此情此景,伯牙兴不能己,他拿出随身携带的瑶琴,坐在船上,对着明月,弹奏起来,悠悠琴声在江面回荡。突然琴弦断了一根,伯牙很是惊奇。俗话说,弦断必有人听。俞伯牙断定附近一定有一个很精通音律的人在听他弹琴,既和随从到岸上寻找。在龟山的一棵大树下,他们看到了一个衣服破旧的樵夫。经询问,樵夫名叫钟子期,他是被琴声所吸引,寻声至此。俞伯牙听后十分高兴,与钟子期攀谈起来。原来钟子期是一个爱好操琴,深谙音律的隐逸之士。为了测试一下子期的音乐素养,伯牙重整琴弦,请他听琴,就奏了二支乐曲,让子期猜度其中含义。俞伯牙奏的第一支曲子叫“高山操”,其意在高山。奏罢,子期赞道:“巍巍乎,若高山”;伯牙奏的第二支曲子叫“流水操”,其意在流水。奏罢,子期又赞道:“荡荡乎,若江河。”伯牙大为叹服,他十分高兴在此地遇到了知音。

由于俞伯牙要回晋国,二人依依不舍,相约次年的中秋佳节再在此地重聚。第二年中秋,俞伯牙按越前来,可钟子期已经病故了。子期的父亲告诉伯牙。子期在弥留之际,念念不忘与伯牙的约会,并要将其安葬在与伯牙相会的地方,以待伯牙的到来。伯牙闻之,十分悲伤。他来到子期的墓前,挥泪重弹“高山”,“流水”之曲,寄托哀思。他一边弹奏,一边吟哦: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向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诗的意思是说,要结交一个一般的朋友很容易,但要找一个肝胆相照的知己实在是太难了。这则传述珍贵友情和感叹知音难觅感人故事,在中国传诵了二千多年。毕竟,“相知满天下,知音能几人”?这是我们在人生旅途上共同的感怀。相信大家也有同感。伯牙弹琴完毕,扯断琴弦,摔碎瑶琴,发誓终生不在鼓琴,以酬谢他的“知音”。

这里有一座照壁,上嵌一块石碑,碑上刻有“印心石屋”四个大字。“印心石屋是由道光皇帝 宁亲笔题写,并赠给两江总督陶 的。陶 是湖南安化人,他从政时善用人才,体恤民情,兴办水利。使江南人民得益不少,据说他隐退后曾在琴台建一石屋寄居。道光皇帝书赐“印心石屋”四字相赠,意思是和他心心相印,是作为一个笼络人的赠品。

大家或许会问,这儿怎会有这么多老人?告诉大家,这是汉阳琴台退休工人俱乐部,是退休工人活动的场所。老人们三五成群,或下棋,或打牌,或饮茶聊天,或看地方戏。不过这里的戏剧舞台是人人都可以上台一显身手的。他们就在知音的发源地,用音乐来进行彼此间的沟通、交流。若我们中间哪位先生或小姐原上台去试试,唱段京剧或楚剧什么的,这些戏迷们一定会为找到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知音”而欣喜万分的!

好,我们现在参观被誉为诗、书双绝的宋湘题壁诗。诗是这样写的:

噫嘻乎,伯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不传此曲愁人心!噫嘻乎,子期知音,何以知在高山之高,知在流水之深?古无文字直至今。是耶?非耶?相逢在此,万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题诗,吾去矣!

这首诗是岭南宋湘用竹叶做的笔书写的。宋湘是广东梅县人,曾任湖北督粮道台,他在七十八岁那年因眷恋琴台,前来一游。游后,他感慨万千,兴之所至,欲挥毫吟诗。因当时随员未备大笔,即束竹叶代之。他饱蘸浓墨,在壁上洋洋洒洒,如走龙蛇,写下了这首流传至今的题壁诗。后人摹刻在石上,保存下来,成为书法珍品。从诗歌看,宋湘对琴台故事,是采取“姑妄言之姑听之”的态度的。不过这首诗,还是将琴台故事事件都表达出来了。

各位朋友,这座用汉白玉砌成的石台,就是伯牙台,相传是伯牙鼓琴的地方。石台四周,围有石栏,栏板上刻有“伯牙摔琴谢知音”故事的浮雕。台中间立有一方碑,四面分别刻有“琴台”二字、俞伯牙像和重修琴台记。

斜对面那幢富丽堂皇的高大建筑,额坊上面写有“高山流水”四字就是“高山流水”馆,它是古琴台的主体建筑。这里是照相留影的最佳处。不过先别忙着照相,等我讲解完后,我会安排时间给大家照相的,好吗?我们先到那座“伯牙会子期”雕像那儿参观。现在请大家猜猜,雕像中哪一位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哪一位是楚国的樵夫钟子期?好,大家猜对了。看来你们也是他们的知音。这里也是照相的好地方。好,景点的讲解就到此结束。

古人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我衷心希望大家都有自己的知己。也愿各位朋友在畅游琴台后,更加珍重朋友和友谊。在此,我有一个建议,到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古琴台咱们来个集体合影,好吗?相信这张合影会给各位留下永久的记忆。

伯牙和钟子期

[size=4][b]《吕氏春秋·本味》[/b][/size]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顷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知音者了。高山流水有知音的故事,流传千古,脍炙人口。俞伯牙与钟子期这一对知音,千百年来成为古人生死不渝的友谊楷模。
[b]
俞伯牙摔琴祭知音 [/b]

俞瑞,字伯牙,战国时的音乐家,曾担任晋国的外交官。

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

有一年,俞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俞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 “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俞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俞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俞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博牙是一位音律高手,擅长弹琴,而且是一位身居官位的儒家学子。

博牙在一次远游时,看见美丽的大好河山,雅兴大发,于是就取出随身携带的七弦琴悠然地抚起琴来,并渐入佳境。此时,一位砍柴的樵夫正好路过此地,便聚精会神地听起琴来,忽然感叹道:“多么壮美的高山啊!”过了一会,樵夫又赞叹地说:“多么动听的流水声啊!”博牙惊异地说:“真是知音啊、知音啊!”于是就问起樵夫的姓名,樵夫告诉博牙自己名字叫作子期。博牙认为子期就是他千载难遇的知音朋友,坚决要与子期结为兄弟,并相约第二年他们还在此地相见。

等互第二年,博牙如期来到他们相遇的地方约见子期的时候,子期却不幸病逝了。博牙伤心欲绝,抚琴放声痛哭。突然,琴弦断了。博牙认为是子期没了,他的琴也就不再有知音了,于是就把琴摔在了地上,并发誓从此不再弹琴了。

这是一个讲述“知音”的动人传说。从那以后,人们便把“高山流水”比喻是“知心朋友”,也叫做“知音”。

俞伯牙摔琴祭知音
【发表评论】 【查看留言】 【查看本频道留言】 【有错你来纠】 【论坛】

俞瑞,字伯牙,战国时的音乐家,曾担任晋国的外交官。

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

有一年,俞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俞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俞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俞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俞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