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档案201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意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30 06:54:12
85858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瀚海阑千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初中学的了)
北风席卷大地,白草被刮得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温暖,织锦做成的被子也觉得单薄。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弓,都觉得铁衣太寒冷,难以穿上。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在军中主帅所居的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回去的客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走过的蹄印。
—————————————————————————

帮你搜索出的:
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黄兰波

意境豪壮,是这首诗的一个特点。它写雪景,不写边塞苦寒、风雪凄紧,却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渲染雪景的瑰丽;写送别,不写黯然销魂、别易会难,却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山空留马行处”把别怀写得轻松自然:这是作者立意超卓的表现。杜甫对岑参、高适(与岑参同时并与岑参齐名的一位诗人)的诗有这样的两句评语“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高使君岑长史》)意思是说,岑、高两人的作品,立意惬当,令人感动;篇末结尾舒畅自然。拿这两句来说明这首《白雪歌》的艺术特点,我想是切当的。

从结构上分析:全首十八句,可分做前后两段和中间一个过段。前后段各八句,过段两句。全诗段落匀称,结构整齐。前段八句写下雪情景;后段八句写送别情景;中间的第九、十两句,虽然是写雪景,其实它是连接前后段用的——它写瀚海冰封、万里云凝,隐示冰雪载途、客路遥远,作为转入后段送客东归的准备。不过,上面那样划分仅是从它外表的结构说,而全诗的脉络仍是前后紧密联系的,作者并不想把咏雪和送别截然分为两事来写,而是用错综的手法,使两者互相勾联成为一个整体。前段里的“将军”“都护”,显然是送别中的主客人物;“珠帘”“罗幕”,就是饯别地方的铺设,作者即目所见把它写出;后段八句里兼写雪景的就有四句,专写送别的只有四句,这样错综写来,使雪景、送别两个内容打成一片。从这里又可看出作者是送别结合在雪景里来写,重点放在写雪景上面。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题,是切合作品的内容的。

层次方面:前段是从远写到近,后段则从近写到远。前段八句:从北风飞雪、胡地早寒写起,接上写雪落在树上的奇观,写雪花飞入屋内的情况,从远而近,一直写到人身感得寒冷。这八句之下,用两句承转,就折入送别:先写中军设饯,然后是送客到轮台东门;最后,客已远去,看不见了。这样写法,象电影里的某些镜头一样,逐步移近,又逐步移远,观者的视线跟着在转动,觉得有深刻的实体感。

这首诗,运用语言很朴素,不用典故,也没有生僻的词,所以明白易读。除了“将军角弓”“都护铁衣”外,没有对偶的句子。韵脚平实,不押险韵;平韵仄韵更番换押,读来声调铿锵。用词则精炼确切,如“散入珠帘湿罗幕”句里的“散”“湿”两字,便很准确地表达出两种情况:雪花刚飞入珠帘的时候,是一朵朵的乘风飞散进来,所以是“散”;粘在罗幕上就溶化了,并把罗幕湿透,所以是“湿”。这是作者有敏锐的观察力,所以能用简单的词来表达复杂的意思。又如“风掣红旗冻不翻”的“掣”字,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受风、旗幅冰冻了不能翻卷的情状。只这一个“掣”字,把旗的重量与风的力量一并表现出来,有质感,有量感,真是描绘得象浮雕似的。这种用得确切的词,看来只是单词只字,好像是细微末节;但要是拈不出这样确切的字,那就会减损表现的力量。

全诗造句平易,读来象散文;只有“胡琴琵琶与羌笛”是一个比较特别的句子:它连举了三种乐器的名称,不说这些乐器怎样;可是读者自能从上句“中军置酒饮归客”领会到是在饯别的筵宴上奏这几种乐器以助兴饮酒。这种句子叫“词组代句”(参看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上册第139页)。这种句子在古典诗词里比较常见,它必须与上句或下句联得很紧,使读者一看就能领会出意思来。能够这样,它不但可以代句用,还可以使句子显得简练。

前面说过,这首诗把送别结合在雪景里来写,重点放在写雪景上面。我们看写饮宴时候的情景,幕里面是置酒饯别,奏的都是胡乐;外面呢,辕门暮雪,红旗都冻了。这就使读者具体地感受到边地雪天里饯别的气氛。这样的表现手法是很高明的。

以上是分析这篇作品的写作技巧。

还有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可从篇里所描写的事物看出当时军官们的豪奢生活。篇里不是写着“珠帘”“罗幕”“狐裘”“锦衾”等豪华的事物吗?前人写雪景,常用衾薄、衣单来正面烘托严寒,作者却相反地用那些使人易生温暖之感的豪华事物来描写,这虽然可以解释为连狐裘、锦衾都敌不住寒冷是作者跃进一步的写法;但从珠帘、罗幕一连串写下来,则无论如何不能说它不是真实生活的反映。安西离中原数千里,罗幕、锦衾这类丝织物不是“胡地”所产,因而它在那边更加稀贵,作者这样写,正反映出驻在边塞的将军都护们的豪奢生活。史书载:李靖、侯君集(唐太宗时的大将)等征服西域诸部,辄掠夺牲口几十万头,逼令诸部岁贡貂皮;……“参天可汗道”分置六十八驿,各驿经常备置马匹酒肉以供奉过使。那些节度、将军们对驻在地人民更尽情压榨掠夺。由于这样,军官们就过着穷奢极侈的生活,所以当时人民有“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慨叹。这首诗从描写的事物透露了那些将军都护们生活豪侈的情况,是有它的现实意义的。文艺不论古今,永远是反映社会现实的,读古典作品,须能从作品中看出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它的深刻意义。岑参这篇《白雪歌》,我们在讲授或阅读的时候,对它的思想内容是应该很好地体会的。

北风席卷大地,白草被刮得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   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   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温暖,织锦做成的被子也觉得单薄。   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弓,都觉得盔甲太寒冷,难以穿上。   广阔的湖面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   在军中主帅所居的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回去的客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   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   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   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走过的蹄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