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企业强大的词语:“介石”是“蒋中正”的字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7 23:48:21

【蒋介石】(1887-1975),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军事家、教育家、思想家、书法家、诗人。1906年,在中学读书时即向家里提出要求到日本学习军事。赴日后,因非公费派遣,不能入军校,只能就读于东京清华学校。1907年考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学习炮兵。1908年春被保送日本东京振武学校,不久加入中国同盟会参与反清革命活动。1910年入日本陆军第13师野炮兵第19团为士官候补生。辛亥革命时归国,自“二次革命”后追随孙中山。1924年国民政府成立黄埔军校,蒋介石出任校长。黄埔军校是近代培养中国军事人才的摇篮。蒋介石两次指挥东征,避免中国走向分裂,凝聚中华,初步完成中国统一。抗日战争前期,蒋介石主持制定了对日军持久消耗的战略方针,在军事委员会下划分若干战区,中国陆海空军大元帅,并一度兼任第一、第三、第五、第八战区司令长官,指挥国民党军在正面及敌后战场抗击日军进攻,先后进行了平津、淞沪、太原、徐州以及保卫武汉等战役,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妄图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1943年1月被同盟军推举为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全面负责主持指挥东方战场的军力,牵制抵御抗击日本法西斯。

蒋介石学留日本时就对日本国民性有认识,认为中日必战。一次日本教官在上生物课,指着桌上的一块泥说里面有3万万寄生虫就象中国人一样多,当时激怒了正年轻气盛的老蒋,蒋随即走上讲台将那块泥分成若干,并只着最小一块说,这里面的寄生虫就象日本人一多…… 留学日本22岁时所做一首诗表达了他当时的雄心壮志: “腾腾杀气满全球,力不如人肯且休?光我神州完我责,东来志岂在封侯?”蒋介石曾在日记中表示他不喜欢政治,他写道:“政治使人过狗一般的生活……道德何在?友谊何在?”,但他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他不得不参与政治,并成为高手。1927年秋,蒋介石赴日时曾回答记者说,他最佩服的历史人物是岳飞、文天祥,最崇拜的伟大人物是孙中山。蒋介石上台就已经着手准备对日战争。西方评价蒋介石是远东地区骨头最硬的领导人。

1932年在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1932年1月29日在南京召开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后蒋介石向报界发表谈话说“余决心迁移政府。与日本长期作战,将来结果不良,必归罪于一人。然而两害相权,当取其轻,政府倘不迁移,随时受威胁,将来必做城下之盟。此害之大,远非一人获罪之比。余早有志牺牲个人,以救国家,他复向所惜哉! ”随后蒋介石通电全国 “同胞惨遭蹂躏,国亡即在目前,凡有血气,宁能再忍? 我十九路军将士即起为忠勇之自卫,我全军革命将士处此国亡种灭,患迫燃眉之时,皆应为国家争人格,为民族求生存,为革命尽责任,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之决心,以与此破坏和平,蔑弃信心之暴日相周旋 !中正与诸同志久共患难,今日虽在野,犹愿与诸将士誓同生死,尽我天职。”在蒋公的感召下第十九军、第五军(第五军是后来蒋介石暗中派遣的,参战也是打的十九路军旗号)将士与上海民众同仇敌忾、奋勇抵抗、浴血奋战迫使日军在30多天的攻势中屡战屡败,迫使东京四易其帅,数次增兵,死伤逾万,受到沉重打击。1932年3月3日在国联的紧急要求下,中日双方同意停战。“一·二八”抗战,是中国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第一次与世界强国打成了平手,震动了日本。此后,国内外对国民政府领导的抵抗都一致肯定。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反对孤注一掷的作战方法,强调对日作战是一场长时期持久的战斗,必须“以时间为基础, 与敌相持,在久而不在一时”。他反对“一线配备”与“一次决战”,认为那样做,一败之后,将永无复兴之望。他说:“我们现在对于日本,只有一个法子,就是作长期不断的抵抗,他把我们第一线部队打败之后,我们再有第二、第三等线的部队去补充,把我们第一线阵地突破以后,我们还有第二、第三各线阵地来抵抗”,“越能持久,越是有利”。1936年6月,蒋介石对英国人李滋罗斯说:“对日抗战是不能避免的。由于中国的力量尚不足击退日本的进攻,我将尽量使之拖延。”他还说:“当战争来临时,我将在沿海地区做可能的最强烈的抵抗,然后逐步向内陆撤退,继续抵抗。最后,我们将在西部某省,可能是四川,维持一个自由中国,以待英美的参战,共同抵抗侵略者。”可见蒋介石早已经料出后来战事的发展进程并为此作了准备。中国国民政府自1935年起前后在上海附近修筑了吴福线、锡澄线、乍平嘉线三道国防工事年1937就已竣工。



蒋中正,原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字介石.

蒋介石生平大事纪

民党军统帅,军事家。学名志清,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考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次年春被保送日本东京振武学校,不久加入中国同盟会。1910年(宣统二年)入日本陆军第13师野炮兵第19团为士官候补生。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回国参加沪、杭起义,任沪军第5团团长。次年1月因参与革命党人内部派系权力之争,在陈其美指使下,派人暗杀光复会领袖陶成章,案发后逃亡日本。

1913年讨袁战争时,被上海讨袁军总司令陈其美派往沪军第93团策动起义,失败后去日本。

1914年夏奉孙中山之命回国,主持沪宁讨袁,事泄遭袁世凯通缉,再次赴日。7月奉派回哈尔滨观察东北形势,上书孙中山陈述欧战趋势并提出倒袁计划。

1915年参与筹划上海反袁武装起义,未成。

1917年得悉孙中山将要南下广州开展护法斗争、积极准备北伐后,立即拟订并呈上《对北军作战计划》和《滇粤两军对于闽浙单独作战之计划》。次年奉孙中山委派,先后任援闽粤军总司令部作战科主任、第2支队司令,转战粤、闽边境。12月所部在永泰(今属福州)被福建督军李厚基部击溃,逃回漳州。后辞职离队。
1920年9月被孙中山任命为粤军第2军参谋长,继任该军前敌总指挥,与其他两路粤军击败在广东境内的桂系军阀陆荣廷、莫荣新部。

1922年6月陈炯明率部叛变后,在浙江宁波奉孙中山电召,赶赴广州登永丰舰随侍并陪同其至上海。10月任东路讨贼军参谋长。次年6月任陆海军大元帅行营参谋长。8月,率“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联考察军事、政治和党务,12月回国。

1924年国共合作后,被任命为国民党本部军事委员会委员、黄埔军校校长兼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10月奉孙中山之命,指挥留守广州的警备军、工团军、农民自卫军及黄埔军校学生军等镇压商团叛乱。

1925年2月,参加第一次东征陈炯明,指挥东征联军右翼军连克淡水、海丰和潮汕地区,歼陈军一部。4月被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任命为党军司令官。6月率部回师广州参加平定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叛乱。7月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8月任国民革命军第1军军长。廖仲恺被刺后,以“廖案”嫌疑为由,逼走国民政府外交部长胡汉民和军事部长许崇智,成为广东最大的实力派。10月以东征军总指挥名义,率部进行第二次东征,在广大工农群众支援下,彻底歼灭陈炯明军,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1926年1月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3月制造“中山舰事件”,4月被推举为军事委员会主席,5月提出“整理党务案”,打击和排斥共产党人。后相继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央党部军人部部长、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等要职,从此掌握党政军大权。

1926年7月,国共合作进行北伐战争,就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在苏联顾问帮助下,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不到一年时间相继占领湘、鄂、赣、闽、浙、皖、苏等省,基本消灭了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军队。在北伐战争中培植嫡系,扩大势力,并与帝国主义和买办财团相勾结,于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随即在全国各地“清党”,镇压工农运动,公开背叛孙中山所制定的国共合作政策。17日被武汉国民党中央开除党籍,国民政府免去本兼各职,通缉惩办。蒋旋即在南京另立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相对抗。7月后宁汉合流,使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中途夭折。

1927年8月,在国民党各派系的争权斗争中,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通电下野。

1928年春在冯玉祥、阎锡山、何应钦等实力派支持下,出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革命军总司令。4~9月统率4个集团军进行第二期北伐,打败奉系军阀张作霖。10月任国民党政府主席。12月东北“易帜”后,在名义上实现了全国的统一。1929年初召开编遣会议,企图削减其他各派军队,扩充自己实力,激起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强烈不满,矛盾日益激化,先后爆发了蒋桂战争、蒋冯战争、蒋冯阎战争。蒋以军事打击、政治瓦解和经济收买等手段击败反对势力,遂建立起独裁统治。此后,集中主要力量反共反人民。

1930年10月~1931年5月先后调集重兵对鄂豫皖、湖北洪湖、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一、第二次“围剿”,均被粉碎。

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