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声是什么意思:刘嘉禾是谁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9 01:37:41
等着你的最佳答案!

是个丑八怪.大青蛙.

你老豆

刘嘉禾

(1921~ )

刘嘉禾,冶金学家,我国低合金钢与合金钢学术领域的带头人之一。他主持了我国50年代中期低合金钢“16Mn”和无镍铬水面舰艇壳体用“901”、“902”钢的研制和开发工作,是我国无镍稀土装甲钢的主要发明人之一,核潜艇动力反应堆压力壳材料的组织者和技术负责人,曾参与制订我国低合金钢和合金钢产品标准、生产技术规程、科技发展规划及技术政策等多项工作,为我国低合金钢和合金钢的发展,以及国防用某些重要合金钢的研制开发作出重要贡献。

刘嘉禾,1921年9月14日出生于山东省青州市一个小法官的家庭,父亲在北平政法大学堂毕业后,在东北三省一些偏僻县城任法官。当时规定法官任职不得在一处超过3年,刘嘉禾也因家庭多次迁居而一再转学。10岁时,他在沈阳市南满中学堂读预科。不久,爆发了“九·一八”事变,其父将他和姐姐送往天津,分别进入汇文中学和中西女子中学。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他姐姐去延安参加革命,他只身一人乘上平津流亡学生南下的最后一班火车到了南京,就读于东北中山中学。不久上海沦陷,他又随流亡学生辗转到达四川,进了国立二中。毕业后考取重庆大学土木系,一年后他转学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贵州分校矿冶系。这是一所以严格著称的高等学校,由于他的学习成绩优异,得到了当时的5种奖学金。1943年毕业,留校作助教。1944年,经张春铭推荐进入资源委员会四川綦江电化冶炼厂任技术员。1945年他随该厂厂长邵象华等人到了东北,负责一个机器厂的修复,并试制成功冷硬铸铁车轮,后来转到鞍山钢铁公司炼钢厂。自1948年起,刘嘉禾在炼钢厂先后任炉长、护炉技师、调度员、值班主任、生产科长等职。那时,技术人员没有大平炉炼钢经验,工人都是从农村招来的,对炼钢技术一无所知,开炉和生产全靠留用的日本人操作。为了学到技术,刘嘉禾等技术人员,事事自己动手,亲自实践,学到的操作经验,先在技术人员中交流,然后再去教会工人,从而锻炼了他实际动手的能力,为他日后工作奠定了基础。
当时担任鞍钢副经理兼炼钢厂厂长的马宾提出,参照苏联操作规程制订一个能使工人理解的炼钢操作规程,责成担任生产科科长的刘嘉禾组织实施。这部操作规程成为我国第一部平炉炼钢操作规程,从而改变了炼钢师傅带徒弟的传统作法,迅速提高了炼钢水平。
在生产恢复时期,急需增加钢产量,随着铁水成分的改变,刘嘉禾、张春铭等人提出了改造车间的预炼炉直接炼钢的建议,经采纳后,大幅度提高了钢产量,连同其他方面的工作成绩,他被东北重工业部破格晋升为工程师,并选为第三届赴朝慰问团东北分团成员,他是该团唯一的技术人员代表。1956年他又被选为先进工作者,出席了全国第一届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1958年全国钢铁大发展,鞍钢要支援全国,原拟派刘嘉禾任武汉钢铁公司技术处长,后来被新扩建的钢铁研究院选中,他作为合金钢研究室的骨干留在北京。1959年,他在组织无镍铬钢的研究和建立适合我国资源的合金钢系列以及制订相应的技术标准等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被选为全国群英大会的代表。
他在钢铁研究院工作三十余年,参加并指导了多项课题的研究,培养了一批青年技术人员,在民用船体钢、装甲钢、舰艇用钢以及核反应堆压力壳体用钢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603”无镍稀土装甲钢获国家发明奖和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国家经委工业新产品一等奖;“901”、“902”海军水面舰艇壳体用钢获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国家科委工业新产品一等奖;“645-Ⅲ”核潜艇动力反应堆压力壳用钢获国防科委、国防工办重大技术改进二等奖。由于他在军工冶金材料方面的贡献,1985年5月在国防科工委、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国家科委召开的国防军工协作会议上,刘嘉禾获先进个人荣誉证书和飞马纪念品(最高奖品)。1978年后刘嘉禾担任钢铁研究院副院长,自1984年至今,担任该院技术顾问。他曾任兵工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金属学会常务理事,特殊钢学会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学会理事长等职;现为中国金属学会荣誉会员和特殊钢分会主任委员。

我国低合金高强度钢的奠基人之一

1957年刘嘉禾在鞍钢工作期间,为了解决汽车大梁板的冲压合格率低的问题,配合民主德国钢铁冶金专家孔歇尔试制德国牌号ST52(16Mn前身)以代替原苏联牌号30Ti钢。1958年他调到钢铁研究院新钢种室,由他提议组建并亲自领导我国第一个专门从事低合金高强度钢研究的小组,为了改变碳素钢一统工程用钢的格局,试制出一些强度与塑性均好于碳素钢的新钢种。这些钢既要结合国内资源条件,又要生产操作简便易行,还要兼顾用户的承受能力。他根据我国有丰富的锰资源,选择了ST52钢作为基础,调整钢的成分,即在原有碳素钢的基础上,把锰含量提高一些,碳含量降低一点,成功试制出16Mn合金钢。这种合金钢对钢厂的原材料供应和在炼钢、轧钢等工序上没有明显的改变,所以很容易被工厂接受。为了使炼钢工人尽快掌握该钢种冶炼技术,他亲自指导大平炉炼钢,制定相应的生产操作规程。由于该钢种的强度比碳素钢提高30%,焊接等工艺性能又比碳素钢好,而成本只增加5%,工厂与用户均提高了经济效益,节约了钢材,为此,16Mn钢很快推广到一些重要工程构件上。
16Mn钢除了推广到汽车制造业用以制造汽车大梁外,还与江南造船厂合作,用16Mn钢成功地制造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万吨远洋货轮“东风号”的壳体,建造当时国内最高的广州市广播铁塔,以及其他工程构件。现该钢种产量仅次于碳素钢的产量。
他不仅主持和参加16Mn和15MnTi等钢种的试制,还积极组织其他低合金钢的研制和各种推广会议,参与制订“六五”和“七五”低合金钢攻关规划,编写国家低合金钢发展技术政策蓝皮书。他在报刊上先后发表《我国低合金钢的发展方向——微合金化》、《我国低合金钢和合金钢发展的宏观控制问题》、《微合金钢在成分和工艺上的新进展及对我国研究开发的建议》等多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