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江湖vip:苏辙和苏轼名字的由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5 12:54:21

苏 洵(1009-1066),字明允,宋朝人,著名的散文家。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以文知名,故后人将他们称为“三苏”,并均列入“唐宋八大家”。 【相关信息】名句: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洵《名二子》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也矣!”

以「轼」为名,就是希望儿子长大后不要成为只能作「外饰」好看的东西,要当个有用的人。
以「辙」为名,就是希望儿子将来既能为国家建功立业,但又不会闯祸惹事。

三苏”,与黄山谷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
本文是元丰七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写的,此时是其政治上失意之时,此前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由湖州刺史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石钟山,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位于江西省湖口县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南面的叫上钟山,北面的叫下钟山,相距不到一公里。

苏轼和苏辙兄弟二人,性格不同,形貌各异。苏辙高大,丰满的圆脸,两颊附近的松肉很多,而苏轼则健壮结实,骨肉匀停。从他的画像看,苏轼大概是脸大,颧骨高,最能透露他特性的,就是他那敏感活动、强而有力的嘴唇。他的脸色红润,热情洋溢,会由欢天喜地的表情一变而成抑郁沉思的幻想状。
苏东坡对他弟弟说:“我知道我一向出言不慎。我一发现什么事情不对,就像在饭菜里找到个苍蝇一样,非要唾弃不可。”弟弟说:“但是你要了解你说话的对象,有人你可以推心置腹,有的不可以。”苏东坡点头说:“这就是我之所短。也许我生来就太相信人,不管我是跟谁说话,我都是畅所欲言。”弟弟说:“这正是我为你担心的地方啊!”

苏洵《名二子》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也矣!”

辐:车轮中连接车毂和轮圈的直木。老子、第十一章:「叁十辐共一毂,当有无,有车之用。」唐、柳宗元、封建论:「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
盖:有覆盖功能的东西。如车盖,车蓬也。
轸:古代车箱底部的横木。轴也。说文解字:「轸,车后横木。」左传、昭公二十一年:「扶伏而击之,折轸。」
轼:
(名词),古代车子前面可供凭依的横木。左传˙庄公十年:「登轼而望之。」
(动词),古人靠着车前的横木以表示尊敬。淮南子˙修务:「魏文侯过其闾而轼之。」
辙:
(名词),(1)车轮碾过所留下的痕迹。如:「车辙」。(2)途径,路数。如:「重蹈覆辙」、「如出一辙」。左传、庄公十年:「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3) 法则、原则。晋˙陶渊明、絰镆士诗七首之一:「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

苏洵写这一篇嘉佐集《名二子说》,文中说「轼」,车前横木,可供凭靠依附了望之用,论重要性,自然不比车轮、车辐、车蓬、车轴,但缺少它,就不是一辆完整而方便好用的车子。
以「轼」为名,就是希望儿子长大后不要成为只能作「外饰」好看的东西,要当个有用的人。
「辙」,车轮子在地上碾过的痕迹,久之即成车道,「车辙」。论车之功劳,自然不会联系到辙,但切成为行车的指标依据,一旦离开了它也许就会发生车仆马毙的车祸,当然也就不会牵连到辙。
以「辙」为名,就是希望儿子将来既能为国家建功立业,但又不会闯祸惹事。

苏轼兄弟名字的由来:

苏洵《名二子》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也矣!”

苏轼兄弟名字的由来:

苏洵《名二子》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也矣!”
知道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