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烧小螃蟹的家常做法:我国古代所崇的德性中,什么为诸德之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1 04:51:05

应该是"仁".因为仁义礼智信把仁字排在第一位,中国人在说话的时候习惯把这种看似并列的事物或人物排上名次序,并且按照说出的前后顺序来表示出名次.而且其他品德的基础就是"仁".
古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基础的就是修身,修身其实就是"仁"的学习和参悟,另外的,齐家就是对"义"的追求,古代人相敬如宾,夫妻恩爱是一种"义",父母抚养儿女和儿女赡养父母都是一种"义",还有做买卖的要有信义,言而有信,这里的信应该也是一种"义".治国,就是要有"智"和"信".要有有大智慧来治理国家.还要具有治国的信!治国的信就不仅仅是平民的信义了,所以叫"君无戏言",任何时候君主都代表了国体,一言一行都不能有差错,一旦说出口,就绝对不能改变的,要不就有了"桐叶封弟"的故事.平天下,是一种回归,对"仁"的回归,从修身的时候参悟"仁"经过齐家治国以后,对"仁"的理解无比深刻,想平天下就的有"仁"就得实行仁政;能平天下的也肯定实行仁政.看历代君主实行仁政的都是天下的霸主.
所以我认为各种品德中还是"仁"最重要.
纯属本人个人意见.

“仁”为诸德之首、诸德之全
儒家哲学以“仁”为核心之概念。孔子以“仁”为诸德之首、诸德之全,一方面是为人格之养成建构一个足以涵摄道德实践意义的系统,“苟志于仁,无恶矣!”(《论语·里仁》)仁的意义几乎等同于“善”,而“善”乃人格成全之美善——唯有在人格得以满全的情况下,“善”的意义才可能彻底地被实现出来。另一方面,孔子揭“仁教”,乃重在“仁教”之为人文教、社会教与伦理教;也就是说,“仁”的实际意义效应乃旨在救治礼乐教化之颓弊,同时让社会文化不断获致自生与新生的力量,而此一力量乃十足人文之力量,亦为十足伦理(道德)之力量。“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原来礼乐本源自于吾人全体道德之自觉与实践。

孝为诸德之首。

百善孝为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