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可以买到黄油:我们都是中华的好儿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8 00:04:37
以下这些分布在吉林的哪个地区,民族习俗是什么?
1.朝鲜族
2.满族
3.回族
谢谢各位好心人的帮忙!!~~~~~
我先谢谢了,不过,我需要的是简单明了的,需要的是又短又有用

朝鲜族,有1920597人,主要分布在吉林和黑龙江、辽宁省,其余散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和内地一些城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

  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最早迁入定居的一批,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关于朝鲜语的系属问题,中国学术界尚未定论,但多数倾向属阿尔泰语系。

  朝鲜族多数从事农业生产,尤其擅长种植水稻。延边地区是我国东北的主要水稻产区。
  田间地头,还是在竞技场上,经常可以看到摔跤的场面。只要哪里围了许多人,哪里就一定是在进行摔跤比赛。

  每年的仲秋节,一般都要进行摔跤比赛。到时远近的摔跤好手都闻讯而来,争标夺魁。在比较正规的比赛时,人们常常选出一头肥壮的黄牛作为奖品,以此来鼓励优胜者。

  比赛时双方穿上特制的摔跤服,每人在右腿上扎一条摔跤带,双方都将左手套进对方的摔跤带里,右手抓住对方腰带,裁判员宣布比赛开始,双方同时站起,比赛正式开始。双方使出全身的解术,互不相让;围观者则更是喊声震天,叫好助威,场面十分活跃。经过几番较量,优胜者最后选出,这时由主持人宣布奖品的归属者。获奖者要牵着黄牛在锣鼓声中绕场一周。

  头顶瓦瓮

  在朝鲜族聚居的地区,到处都可以看到妇女们头顶着瓦瓮送水,或搬运其它物品。他们虽然头负重物,但却个个脚下生风,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她们不论顶什么东西,都很少用手来把着,但却很少有掉下来的。因为她们从小练就了极好的平衡能力。

  朝鲜族为了从小培养姑娘头顶重物的能力,经常举行一些头顶瓦瓮的竞走比赛。在竞走比赛开始前,姑娘们个个头顶一尊盛有20多斤水的瓦瓮,站在起跑线上,号令一响,姑娘们争先恐后、你争我夺地快步向前走去,一般赛程为100米。在竞走比赛中,瓦瓮从头上掉下来,或者瓦瓮里的水溅出来,都算犯规。只有瓦瓮不倒、水不溅出,而且走得最快的姑娘才是真正的优胜者。这种头顶瓦瓮的竞走赛,深受朝鲜族姑娘的喜爱,姑娘们都想在比赛中得胜,但有时却往往事得其反,欲速则不达。比赛得胜的姑娘,被认为是聪明灵巧的好姑娘,因此她们也常常是小伙子们追求的对象。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另外,在内蒙古、河北、山东、新疆等省、自治区以及北京、成都、兰州、福州、银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数散居满族。

  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1644年清军入关,统一了中国,形成满汉长期杂居的局面。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满族人孝敬长辈,注重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亲友相见,除握手互敬问候外,有的还行抱腰接面礼。 叩头礼常见于下级对上级、少辈对长辈。表示恭敬、侍奉、恳求之意,或春节拜年,均行叩头礼。行礼时,先脱帽,跪左膝,后跪右膝,马蹄袖一弹,双手着地,连叩三下头。此俗自建州女真时就有,《建州闻见录》云:"将胡(指女真人为官者)之见奴酋(努尔哈赤),脱笠叩头,卒胡之于将胡亦然。"祭祀时也叩头。

  满族生活中有许多忌讳,犯忌则被视为无礼貌。满族不兴戴狗皮帽、吃狗肉,最忌讳别族人戴狗皮帽进家来。传说,当年汗王遭难时,狗有救驾之恩,满族视之为恩祖而加以保护和珍爱。西炕不许随便坐人。院中有锁龙杆,不许拴牲口。

  还有尊卑、等级关系上的忌讳和规矩。新媳妇不能同公公、婆婆、丈夫同桌吃饭。长辈吃饭,媳妇在旁伺候,否则,就视为不敬不孝。大爷伯父辈不得同侄儿媳妇开玩笑。侄儿媳妇不许在大爷面前露胳膊露腿。过去满族妇女旗袍长至盖脚背,袖长至手背后,与今日之短袖旗袍大相径庭。

  满族有敬老尊上的风尚。青年人见了长者要垂手站立并要和颜悦色地回答长者的问话。有人冲父母状况,子女必须起立回答。对老人,三天请小安,五天请大安。 请安礼,男有"问安"、"打千儿"、"叩头"。"问安",是请小安,垂手站问好。"打千儿"是请大安,也叫"单腿跪",满语为"埃拉塔拉米",即先敏捷地掸下袖头,左腿前屈,右腿后蹲,左手扶膝,右手下垂,头与身略前倾。"叩头礼",即磕头,一跪三叩或二跪六叩,新年请安"首必四叩,至三则跪而昂首,若听命者然。尊长者以好话祝之,乃一叩而起,否则不起也"(《柳边纪略》卷四)。

  对神佛、祖先、帝王则三跪九叩。女人礼仪不同于男人,有"蹲安礼",俗称"半蹲儿",即双脚平行站立,两手扶膝一弓腰,膝略屈如半蹲状。妇女平日相见,以右手抚其额,点头为拜,俗称"抚鬓儿",即手指从眉上额头鬓角连抚三下,随后点头目视。

  妇女相见,兴手拉手之礼,俗称"拉拉礼",与汉族妇女拜见礼有别。至亲久别相见彼此抱腰接面,然后执手问安,是谓抱腰接面大礼。如幼辈见长辈,两手抱其腰,长者用手抚其背。老年夫妻相见有"顶头礼",老夫妇久别重逢,老伴迎上去用头顶住老头胸脯,老头轻轻抚摸几下老伴后脑勺或后脖颈。

  满族人,路上遇见不相识的长者,要鞠躬垂手问"赛音"(满语,好的意思);如骑马,要下马闪在路旁让长辈先行。长者也很客气地说:"谢谢阿哥,请上马先行",青年人才可上马赶路。

  儿媳妇对公婆更是恭敬,要端庄恭谨,每日给公婆装烟三次,一日三餐要站着侍候,早晚还要送上洗脸水和洗脚水。新媳妇头一年不能上炕吃饭。在公婆面前不许穿短衣服,不许大声责骂孩子。儿媳妇外出,临走要给公婆装烟,说声"请阿玛、额娘看家"。 来了客人,儿媳妇要扎上围裙听婆母在炕上吩咐,每喊一声媳妇要答应" ,再去干活。即使媳妇年岁很大,在年岁小的长辈面前也要恭敬侍候。

  满族有重小姑习俗。满族未结婚的姑娘地位很高,公婆上坐,小姑侧坐,媳妇则侍立于旁谨慎侍候。

  满族人民大方好客、恪守信义。在满族聚居地方,有人路上拾到东西要设法找到失主,找不到要招失认领。有以"窃人之财为耻"的风习。"邻里相处,有难必帮",一家缺米大家凑,一人打柴大家烧,为乡间邻里平常之事。互相借贷,不需立契,只凭口头相约,恪守信义。

  旧时农村旅店少,过路人只好找民宅投宿。主家热情招待,酒足饭饱后自然留宿。由于满族居室一屋三炕,常是同居一室,男女不相回避。但客人入睡时必须背女主人和衣而卧,方为有礼。

  次日客人上路,不需留报酬,只需向男主人行"擦肩大礼"表示谢意即可赶路。如路人入室而主人不在家,可自己动手做饭吃,饭后收拾干净,物放原处,临行时拿来草放在门前,草稍朝所去方向,主人回来后会感到很荣幸。

  满族之家,有祭祀或喜庆事,要杀牲吃福肉,要请亲朋作客,让于南炕上坐。家人要将福肉敬献尊长客人。肉是白煮,不准加盐,特别嫩美,客人用刀片吃,佐以咸、酸菜、酱。客人进门向神主叩头,转身入座吃福肉,吃完就走不准道谢和擦嘴,否则是对主人不尊重。

  满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来客住西炕,长辈多住北炕,晚辈住南炕。

  回族习俗

  远在唐代,回族的先民在青海就有活动。至元代,大量回人集体入住河湟流域。明、清两代由于推行移民政策,以及其他种种社会原因,移居来青的不断增加。经过长期同当地汉、藏、蒙古、土等兄弟民族友好相处,逐渐繁衍发展,成为今天青海的一个重要民族。

  回族进入青海,大体有四种情形:

  1、经商留居青海。据传,现在西宁回族中,哈、丁、穆、白等姓的祖先,是唐时经商在青安家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十一世纪初,就有数百户。

  2、屯田戍边而定居。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西征东归,一批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不断的来到中国,主要以驻军屯牧的形式聚居于西北各地,并和当地居民通婚,繁衍生息。

  3、以移民实边而移居。明、清两代将“移民实边”作为一项基本政策,数度移民青海。移民中,有汉族,也有回族。

  4、避难、逃荒定居青海。清朝时西北回族曾多次起义,失败后。许多回民逃到青海;同一时期,甘肃地区多次发生灾荒,许多回民携儿带女逃荒青海。

  回族是勤劳勇敢适应性很强的民族,无论客观条件多么艰苦,他们都能很快的适应并顽强的生存下去。青海回族多从事农业,同时还兼营养殖业;在城镇,多经营饮食业、手工业、皮毛加工业及商业、贸易活动等。

  回族是本省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的一个民族。他们使用汉语文,口语里保留有一些阿拉伯语和波斯语成分。青海回族的分布特点同全国相似,属大分散,小集中的格局。主要分布在本省东部和东北部。化隆、门源、大通、民和、湟中、贵德、祁连和西宁城东区较为集中,其他州、县也有分布。新中国成立后,在回族聚居集中的化隆、门源分别建立了回族自治县。

  青海的回族,主要居住在河湟谷地一带的山乡城镇。由于回族长期同汉族杂居,他们的住居和汉族相差无几。在农村大都是平顶庄廓,在城镇多四合院。院庭中喜欢种植花木及蔬菜等,屋内不张贴人像及动物画,以示雅洁。回族的食物大都以面食为主,副食以牛羊肉、骆驼肉、鸡鸭肉等。禁食猪肉和马、骡、驴等不反刍动物,忌食一切动物的血和一切自死之物,所食动物需经阿訇屠宰,才能进食。青海回族的服饰无明显特点,男子一般戴无沿黑、白小帽,或白布缠头,女子多戴盖头,少女戴绿色的,中青年妇女戴黑色的,老年妇女则戴白色的。

  青海回族的家庭,多为夫妻和子女组成的小家庭,但在农村和一些比较富裕的家庭中,也有祖孙三代或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在家中,辈份最高的男子是家

  长,享有声望,拥有实权。女子的家庭地位过去比较低下,只能养儿育女,伺候丈夫。家中事务可以参加意见,但无决定权。家庭财产,一般由儿子继承,膝下无子时则由女婿、女儿至侄子、外甥来继承,无子女者多收养子女,以承其后。回族实行一夫一妻制。解放前,富户人家一夫多妻亦不在少数。回族严格实行族内婚姻,现在也有同他民族通婚的。由于受宗教信仰和封建习惯势力的影响,回族男女青年的婚姻多由父母作主,征得男女双方同意。一般聘礼较重,聘礼以布料、衣服、首饰、现钱为主。早先,结婚时,先由阿訇写“依扎布”(即婚书),临娶时要由阿訇念“尼卡海”(结婚词)。男女各家还要摆宴席,招待宾客。

  回族的丧葬别具一格。回族人家死了人,叫做“无常”,男子称“归真”,不准‘说“死”。而且一般都要速葬,男子由亲友或阿訇、女子由亲友洗“着水”,即淋浴遗体后,头朝东,脚朝西,停尸于木床上,然后用36尺白布自下而上裹包,束似布条,装入木匣,抬到清真寺由阿訇领拜,再抬往墓地埋葬。坟墓有直坑、斜坑,尸体放置斜坑,谓之穿堂。葬时打开木匣,解去布条将尸侧身置于斜坑内地上,再打开头上的布单,露出脸面,最后填坑、起坟。由掌教诵经超度亡人。送葬后,根据经济条件施舍财产,宰杀牛羊,做油香让众人来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