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门漫画在哪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8 04:50:37
本人最近读了鲁讯先生的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但却有一处不解:为何文章写至三味书屋时所提到的那张画上面画的是一只肥大的梅花廘而不是别的,这有什么象征意义????

三味书屋中的“松鹿图”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三味书屋匾下面挂的那幅巨画叫“松鹿图”,原画保存在绍兴鲁迅纪念馆,所挂的那幅是临摹的副本。其画面上正如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所述:“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那是一棵高壮的古松,挺拔苍劲,很显出旺盛的生命力来;梅花鹿侧着耳朵象在倾听什么。 这幅画的意义如何?至目前尚有争议,我们认为它具有象征的寓意。 一、关于“梅花鹿” 我们疑为:“鹿”是取其与“禄”谐音的象征寓意,所以“鹿:包容了“禄”的含义。禄者,俸给,俸禄,高官厚禄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论语·学而》:“学也,禄在其中。”而“禄”的本义是“福”,如古乐府《孔雀东南飞》:“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所以,“鹿”中又含有“福”的寓意。 “梅花鹿”与“梅花榜”有一定联系:清代时,在鲁迅故乡绍兴一带,科举考试之取录名单发榜时是写成“梅花榜”的——每一榜50名,第1名提高大写,第2名排在右下方,余者如是依次按顺时针方向写去,则至第50名时刚好排在第1名的左下方,便构成一幅由人名编织的圆形梅花图案——即被称之为“梅花榜”或“梅花图”。之所以要构成这种图案也寓有象征意义,同“松鹿图”中的“梅花鹿”相仿佛。 据记载,戊戌年(1898年),即鲁迅“走异路,逃异地”到南京求学的这一年旧历10月,他返回绍兴省亲时,于11月6日曾被其族叔拉去参加县考,同月29日发榜,共11图,鲁迅被取列为第3图第34名。周建人证实说:“他曾参加过一次县考,一次就考中,名次还较高。但是,鲁迅拒绝参加第二次考试。”(《回忆鲁迅片断·鲁迅在南京上学》)又:鲁迅在他的文艺作品中也有鲜明反映的痕迹,他于1922年6月写作的呐喊小说《白光》,就依其叔祖周子京为模特儿,塑造了陈士成这个典型人物,描绘了他看县考的“梅花榜”场面,那是“十二张榜的圆图”。 考试发榜是“梅花榜”,“松鹿图”中的“鹿”是“梅花鹿”——可见,“梅花”也是那时绍兴读书人美好的象征。 二、关于“古树” 我们疑为:“树”也是取其同“书”的谐音的象征意义,即“古树”包容“古书”的寓意。 这类“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图画,其中的“古树”也往往是“古柏树”,因为松、柏有共通的特性。书,当然指经、史、子之类。 因此,“松鹿图”是“双关”图,颇具象征意义。其象征寓意大略是:倘真诚地拜伏古树下,就可望登上“梅花榜”,获取高官厚禄了。所以,“松鹿图”既是美好的图画,但它也是一种无字的劝勉,其“味”在画面之外。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把“鹿”和“松”、“柏”画在一起的图画,较为流行,特别在清代的儒者书生之家常常把它悬挂壁上,是他们给自己含蓄祝福的意思,比贴上有字的对联之类要显得雅致。“三味书屋”郑重悬挂此画,正是书屋主人思想体系的标志。 不过,“松鹿图”的上述象征寓意,由于历史时代的演化发展,至今一般人已经不甚了然。所以,有人说“象征寓意说”是“捕风捉影”、“乱贴标签”,是“形而上学”!——但却拿不出足以推翻此说的论据来,这样对学术讨论有什么益处呢? 其实,考其从古至今寓有象征意义的画幅乃至其他事物多得很,这已成为人们的习俗。封建时代过旧历年时,人们都喜在门上贴有颇为讲究的图画:门神;在现代,毕加索有著名世界的“鸽子画”,其意义几乎人人皆知。能说不过是“门神”、不过是“鸽子”么?至于谐音象征寓意的事物,也是不胜枚举,有人以“蝙蝠”为例,这就是以“蝠”同“福”相谐音表示象征意义的。 对道“松鹿图”就是有如某些注释本书籍上所注的——是有“梅花鹿”和“松树”的“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这是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鲁迅的《朝花夕拾》当中。这部集子收录的都是他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

从文章题目可以看出,本文包括两个部分,两部分之间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作者先从百草园生活写起,点出那里曾经是“我的乐园”。为什么说是“我的乐园”呢?“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将儿童眼中百草园的无限趣味全都包容其中了。油蛉、蟋蟀、蜈蚣、斑蝥,还有何首乌,等等,这些看似毫无趣味的小东西,在作者的眼里却充满了勃勃生机,更不用说那些在一般人眼中也有无限情趣的东西了。虽然这么有意思,但是有一处谁都不敢去,是什么地方呢?这就是长着很长的草的地方。为什么呢?“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于是,作者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故事本身虽然让人有点害怕,有点担心,却强烈地吸引着孩子们,引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也给百草园增添了几许神秘色彩。百草园的冬天又是怎样的呢?“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于是作者又想到雪地里捕鸟,那快乐、那情趣,自在其中了。这是百草园的生活,作者抓住“我的乐园”来写,满溢着生机和活力。

慢慢地,“我”长大了,家里人要送“我”去读书,“我”不得不离开“我的乐园”了。这里,作者用一个过渡段,巧妙地将自己的百草园生活过渡到了随先生读书的学习生涯。

文章接着写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鲁迅曾经在三味书屋生活了7年,他对当年三味书屋的陈设记忆犹新,对老师的“和蔼”、自己的“恭敬”历历在目,从中不难体会到他对这段生活的深情。这一部分,作者选取了几个片段,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从先生来说,一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从学生来说,一是敬慕老师的渊博,喜欢提问,愿意了解新知;二是一有机会便跑出去玩,寻找读书以外的乐趣;三是趁老师读书入神,在座位上做各种游戏、画画儿等。从这几个片段不难看出,当时的私塾教育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严厉,孩子们还是有相当多的自由的。

第二段的写景,非常精彩。第一,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石井栏之所以“光滑”,是因为井经过了常年累月的使用;之所以知道它“光滑”,是因为童年的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过它。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叫天子忽然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也不单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还表现出儿童的羡意。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第二,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从视觉上写;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这真叫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这里实际上包括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物,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天才叫;这与下文写到的冬天的百草园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四季图,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巧。第三,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先用两句“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这是一种顺序。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这又是一种顺序。整体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写到植物,这又是一种顺序。这几种顺序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多姿。

本文善于联想。作者写何首乌根而联想到成仙,写传说的赤练蛇联想到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写捕鸟便提到闰土的父亲,写学生读书而提到先生读书等。这些必要的联想,使文章放得开,富有情趣,又收得拢,为表现中心服务,也使文章更加生动活泼,多姿多彩。

二、问题研究

1.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另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对本文结构的不同理解,实际上表现了对文章主题思想的不同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可以允许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2.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历来看法不一。有的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有的说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教学时可以撇开这些不同的观点,重点让学生想一想: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一联想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否有帮助?最后让学生明白:不管别人的争论如何,有一点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3.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练习说明

一、按照要求阅读课文,讨论下面的问题。

本题要求学生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引导学生了解阅读文章的一些技巧和步骤。首先是读题目,看看题目能给我们阅读提供哪些信息;然后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最后再整体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或感情。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3.细读课文,边读边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这道练习旨在帮助学生从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由于课文内容复杂,初一学生难以理解得很深刻。只要有所理解,也就达到目的了。

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理由可参见“有关资料”。

二、揣摩下面的文字,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本练习旨在引导学生能够根据上下文弄懂语句的意思,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语意重点。

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请你仿写一段话。)

“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2.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

(“我”到底知道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我”不知道被送到私塾的原因,因为说到原因时是用表示猜测语气的“也许”。

三、下面这段话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本题是从课内向课外的延伸练习。要引导学生在体会这段话准确使用动词的基础上,学着用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一个游戏。可以用题目中提出的那些游戏,也可以自行选择游戏。

教学建议

一、教师在课前可简明扼要地介绍鲁迅生平,结合鲁迅童年生活讲述与课文有关的部分,自然导入对课文的分析,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可从反映鲁迅童年生活的一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中)引出本文的教学。让学生想一想:文中的生活经历在童年鲁迅的成长过程中可能会有哪些影响?

二、课文容量大,难点多,但用于教学的课时却有限,这就要求处理好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关系,对教学难点的处理更要多斟酌。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是教学难点。难在两点:一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二是有些难解的词语。关于内容,主要是有些分歧意见。只要是从课文本身出发,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思想全面考虑,见解不同是正常的。教师适当引导,学生理解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了。

三、本文的写景极为精妙,此中笔法,学生未必都能一一学会。但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诸如要抓住事物特点,有恰当的顺序等,应该指导学生掌握。另外,“此文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李何林语),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学生是能够接受的。

四、“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等语是作者有意讽刺当时社会上那些“正人君子”的,但说得较含蓄,学生不易理解,但这并不妨碍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对这类句子不必过多讲解。

三味书屋匾下面挂的那幅巨画叫“松鹿图”,原画保存在绍兴鲁迅纪念馆,所挂的那幅是临摹的副本。其画面上正如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所述:“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那是一棵高壮的古松,挺拔苍劲,很显出旺盛的生命力来;梅花鹿侧着耳朵象在倾听什么。

这幅画的意义如何?至目前尚有争议,我们认为它具有象征的寓意。

一、关于“梅花鹿”

我们疑为:“鹿”是取其与“禄”谐音的象征寓意,所以“鹿:包容了“禄”的含义。禄者,俸给,俸禄,高官厚禄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论语·学而》:“学也,禄在其中。”而“禄”的本义是“福”,如古乐府《孔雀东南飞》:“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所以,“鹿”中又含有“福”的寓意。

“梅花鹿”与“梅花榜”有一定联系:清代时,在鲁迅故乡绍兴一带,科举考试之取录名单发榜时是写成“梅花榜”的——每一榜50名,第1名提高大写,第2名排在右下方,余者如是依次按顺时针方向写去,则至第50名时刚好排在第1名的左下方,便构成一幅由人名编织的圆形梅花图案——即被称之为“梅花榜”或“梅花图”。之所以要构成这种图案也寓有象征意义,同“松鹿图”中的“梅花鹿”相仿佛。

据记载,戊戌年(1898年),即鲁迅“走异路,逃异地”到南京求学的这一年旧历10月,他返回绍兴省亲时,于11月6日曾被其族叔拉去参加县考,同月29日发榜,共11图,鲁迅被取列为第3图第34名。周建人证实说:“他曾参加过一次县考,一次就考中,名次还较高。但是,鲁迅拒绝参加第二次考试。”(《回忆鲁迅片断·鲁迅在南京上学》)又:鲁迅在他的文艺作品中也有鲜明反映的痕迹,他于1922年6月写作的呐喊小说《白光》,就依其叔祖周子京为模特儿,塑造了陈士成这个典型人物,描绘了他看县考的“梅花榜”场面,那是“十二张榜的圆图”。

考试发榜是“梅花榜”,“松鹿图”中的“鹿”是“梅花鹿”——可见,“梅花”也是那时绍兴读书人美好的象征。

二、关于“古树”

我们疑为:“树”也是取其同“书”的谐音的象征意义,即“古树”包容“古书”的寓意。

这类“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图画,其中的“古树”也往往是“古柏树”,因为松、柏有共通的特性。书,当然指经、史、子之类。

因此,“松鹿图”是“双关”图,颇具象征意义。其象征寓意大略是:倘真诚地拜伏古树下,就可望登上“梅花榜”,获取高官厚禄了。所以,“松鹿图”既是美好的图画,但它也是一种无字的劝勉,其“味”在画面之外。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把“鹿”和“松”、“柏”画在一起的图画,较为流行,特别在清代的儒者书生之家常常把它悬挂壁上,是他们给自己含蓄祝福的意思,比贴上有字的对联之类要显得雅致。“三味书屋”郑重悬挂此画,正是书屋主人思想体系的标志。

不过,“松鹿图”的上述象征寓意,由于历史时代的演化发展,至今一般人已经不甚了然。所以,有人说“象征寓意说”是“捕风捉影”、“乱贴标签”,是“形而上学”!——但却拿不出足以推翻此说的论据来,这样对学术讨论有什么益处呢?

其实,考其从古至今寓有象征意义的画幅乃至其他事物多得很,这已成为人们的习俗。封建时代过旧历年时,人们都喜在门上贴有颇为讲究的图画:门神;在现代,毕加索有著名世界的“鸽子画”,其意义几乎人人皆知。能说不过是“门神”、不过是“鸽子”么?至于谐音象征寓意的事物,也是不胜枚举,有人以“蝙蝠”为例,这就是以“蝠”同“福”相谐音表示象征意义的。

对道“松鹿图”就是有如某些注释本书籍上所注的——是有“梅花鹿”和“松树”的“图”?
回答者:yushuzhe - 魔导师 十一级 2-22 17:52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这是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鲁迅的《朝花夕拾》当中。这部集子收录的都是他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

从文章题目可以看出,本文包括两个部分,两部分之间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作者先从百草园生活写起,点出那里曾经是“我的乐园”。为什么说是“我的乐园”呢?“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将儿童眼中百草园的无限趣味全都包容其中了。油蛉、蟋蟀、蜈蚣、斑蝥,还有何首乌,等等,这些看似毫无趣味的小东西,在作者的眼里却充满了勃勃生机,更不用说那些在一般人眼中也有无限情趣的东西了。虽然这么有意思,但是有一处谁都不敢去,是什么地方呢?这就是长着很长的草的地方。为什么呢?“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于是,作者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故事本身虽然让人有点害怕,有点担心,却强烈地吸引着孩子们,引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也给百草园增添了几许神秘色彩。百草园的冬天又是怎样的呢?“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于是作者又想到雪地里捕鸟,那快乐、那情趣,自在其中了。这是百草园的生活,作者抓住“我的乐园”来写,满溢着生机和活力。

慢慢地,“我”长大了,家里人要送“我”去读书,“我”不得不离开“我的乐园”了。这里,作者用一个过渡段,巧妙地将自己的百草园生活过渡到了随先生读书的学习生涯。

文章接着写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鲁迅曾经在三味书屋生活了7年,他对当年三味书屋的陈设记忆犹新,对老师的“和蔼”、自己的“恭敬”历历在目,从中不难体会到他对这段生活的深情。这一部分,作者选取了几个片段,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从先生来说,一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从学生来说,一是敬慕老师的渊博,喜欢提问,愿意了解新知;二是一有机会便跑出去玩,寻找读书以外的乐趣;三是趁老师读书入神,在座位上做各种游戏、画画儿等。从这几个片段不难看出,当时的私塾教育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严厉,孩子们还是有相当多的自由的。

第二段的写景,非常精彩。第一,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石井栏之所以“光滑”,是因为井经过了常年累月的使用;之所以知道它“光滑”,是因为童年的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过它。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叫天子忽然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也不单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还表现出儿童的羡意。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第二,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从视觉上写;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这真叫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这里实际上包括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物,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天才叫;这与下文写到的冬天的百草园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四季图,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巧。第三,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先用两句“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这是一种顺序。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这又是一种顺序。整体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写到植物,这又是一种顺序。这几种顺序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多姿。

本文善于联想。作者写何首乌根而联想到成仙,写传说的赤练蛇联想到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写捕鸟便提到闰土的父亲,写学生读书而提到先生读书等。这些必要的联想,使文章放得开,富有情趣,又收得拢,为表现中心服务,也使文章更加生动活泼,多姿多彩。

二、问题研究

1.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另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