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剑圣出装上单:谁有有关中外教育差异的实例?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9 03:18:35
我要写一篇有关中外教育差异的论文,缺一些有关的实例,希望有资料的人能告诉我。如果是从网上找的最好把网址告诉我

你好,我了解一家国内”儿童学习能力训练”机构,介绍给你,

--------------------------------------------------------------------------------

赢在起步:许薇连锁打造“少儿学习能力”

(2005年5月版《商界名家》 本刊记者 曹康林 汪建国)

在1896年首届奥运会百米跑道上,美国选手伯克一改当时流行已久的站立起跑姿势,采取双手按地蹲式起跑,观众们见状捧腹大笑,认为他是“疯了”,然而,就是这种“蹲式”的起跑姿势,缩短了起跑时间,伯克在出发的瞬间取得了优势,成为冠军。

伯克的成功告诉人们,他成冠军不是赢在跑步之中,而是赢在起跑之前。

许薇——武汉东方亲子文化教育发展有限公司主要创始人之一,所从事的事业就是对儿童进行起跑线上的训练,即参天大树从小苗入手。她的训练方法是借鉴美国“感统教育”和意大利“蒙特梭利教育”并结合中国的实际,在对1000多名儿童进行训练中总结而来,这种方法被业界称为《许氏儿童学习力教案》。

一个偶然的发现

许薇,一个文静、温柔的武汉姑娘,初次与她接触,给记者的感觉是单纯、和善,谈话时思想像风筝一样在高空飘荡,然而,当你走进她的办公大楼和她的“东方亲子训练基地”,你又发现她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一个很有文化底蕴和教育思想的人,她的周围还聚集着一批年轻的早教专家,这些专家既是她的助手,也是“东方亲子”这块品牌的基石。

许薇的履历很简单:出生于武汉一个厂长家庭,大学本科毕业,在一家合资企业干了5年的营销经理,随后又创办了全国200家亲子服装连锁店。如果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她可能会成为商界又一个被媒体热炒的“巾帼英雄”,然而,她却在亲子服装市场偃旗息鼓,悄悄地爱上了“儿童早期教育”。她说她看上儿童早期教育是因为她在一本杂志上偶尔看到这样一段文字:当一批诺贝尔奖获得者云集巴黎时,记者们也蜂拥而至,纷纷采访大师们的成功之道。不料,一位获奖老人却回答:我的成功归功于幼儿早期教育,因为幼儿早期教育让我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大师成功于幼儿早期教育”的信息,立即在她脑子里产生了共振,产生了逻辑推理——是幼儿早期教育的土壤培育了一颗良种,是一颗良种长成了良材,如果每个人都能在幼儿时期被培育成一颗良种,那将会长出多少良材啊!

那一刻,她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激动不已——中国儿童早期教育是人生多么重要的一个起点啊!对儿童来说,吃可以差一点,穿可以差一点,但起跑线上的方向千万不能错,于是,她凭着自己的一股热情一下子就从儿童服装市场跳进儿童教育产业。这“热情的一跳”却给她既带来痛苦(进入了一个陌生的领域),又带来激情(新的行业给她极大的诱惑),她相信父亲的一句话:“熟悉的地方无风景,陌生的地方出奇迹”。

她看准“早教”这个项目后,没有马上成立公司,而是对这个项目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调研。她到过香港、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地,对那里的亲子教育、奥尔夫儿童音乐教育、感统教育、蒙特梭利教育等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其间,由朋友介绍又接触了一些从香港、台湾、加拿大来大陆交流的儿童教育专家,对早期教育市场有了一定把握后,她才确定从最基础的早教项目入手,办了一家亲子早教中心。这个项目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难,在第一年的实际运作中,她深深地感觉到要发展中国的“早教”事业,就必须把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本土化。

2001年,许薇几乎跑遍了全国各大城市的书店,凡是与儿童早期教育有关的书都买来看,而且有关儿童心理、保健的书她也不放过,还有一些比较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她也找来读。她的床上、桌上到处堆放着书,有时出去办事,手提袋里也放着书,有时在家里抱着书一抱就是一整天,肚子饿了就泡一袋方便面充饥。通过学习,她将现行的儿童早期教育归纳为两种模式,一种是感统教育模式,一种是蒙特梭利教育模式。

感统教育模式由美国南加州大学临床心理学专家爱尔丝博士创导,在美国,每100个幼儿园就有98家幼儿园内设有“儿童感统会所”。在台湾地区,感统训练系统在幼儿园中的普及率为95%,每100家大型社区内便有80个设有大型的“儿童感统训练会所”。而在中国内地,普及率还不到5%,且家长的重视率极低。这种感统教育主要针对多动不安、黏人、自私、自控能力差、情绪不稳定、偏食、依赖父母分离焦虑、学了就忘、手脚笨拙的儿童,通过用器材的训练达到纠偏的目的,使这些儿童能够正常的成长。

蒙特梭利的教学方案是根据孩子们的内在需要进行教育,其教学方法是以孩子为中心进行启发性的教育,它是通过“感官教育”来达到开启孩子智慧潜能的目的。她的教学原理可以用孩子们的一句话来概括:“我听到了,但随后就忘了,我看到了也就记得了,我做了,我就理解了。”

这两种教学方法在国内外都比较流行,许薇准备将两种教学方案都引进过来,首先将重点放在感统上。她觉得感觉统合的建立是一切潜能发挥的基础,譬如,有些孩子看似聪明却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有些孩子看似可爱却不自信、有些孩子看似懂事却情绪不稳,由此,使得这些智力正常或超常的孩子,不能得以理想的发展。这样,不仅孩子苦恼,家长也痛苦,老师更是没办法,而感统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2002年,许薇在亲子早教中心的基础上,建起了1500平米的训练基地,而且购置了很多感统训练器具。正当她准备向社会招生时,突然传来一个不好的信息,说全国各地不少“感统教育训练”都失败了。许薇听后,先是心里一紧,随后她又冷静一想,这么好的教学方法,怎么能办不下去呢?她再次到全国各地进行考察,终于发现了一些感统基地失败的原因——原来他们把感统训练办成了“儿童娱乐场所”,孩子被家长送去后,老师让孩子们把训练器材当玩具,根本没有按照感统的要求及原理进行训练。感统在这里变味了。

许薇觉得要么不办,要办就得办成一个品牌,真正做到用科学的方法有针对性的解决孩子生理和心理上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充足准备联合京港沪鄂四地文化教育界精英,由许薇执笔的全新的“东方亲子”终于开张了。凡是招进来的小孩都是由专业老师训练,这些老师都有大专以上的文凭、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是一对一的教学。“东方亲子”的名声一下子传遍武汉三镇,随着名声的扩大,生源也越来越多。然而,就在这一年的年底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不少家长向许薇反映,说自己的孩子通过感统训练,是解决了孩子们的一些问题,但家长们更希望的是能通过训练达到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家长的迫切需求,使许薇觉得训练不能只是解决现象问题,而要解决提高孩子们学习能力的实质问题。面对家长提出的新要求,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在许薇心里油然而生,一种更高的标准像一座山一样拦在她的面前。

在实践中完善教学体系

如果说许薇是靠“感统”起家的,那么,“感统”在实践中的缺陷不得不使许薇对“训练基地”的发展方向进行重新思考。她觉得,东方亲子的训练,不仅要培养孩子们的一种学习能力,还要孩子们能用好这种学习力,要授之于渔,不要授之以鱼。知识只是工具,更重要的是接收和应用这些工具的能力。

许薇认为自己训练的目的应该是如何让孩子们成为一个“既有学习力,又会使用学习力”的人。

2004年初,许薇加入了国家“十五”规划大脑潜能开发项目组,并成为这个课题组的成员。在这个课题组里,许薇在研究感统训练的基础上,又研究了儿童的脑力训练和心理辅导,并将行为、脑力、心理三者融为一体,创建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三合一”教学体系,然后,又建立一套能使教学体系正常运转的“三合一”管理体系,即:家长监督、中心训练、学校反馈。她把这两个“三合一”训练教案统称为《许氏儿童学习力教案》。在训练中,许薇做得很精细,在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对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现象,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

有个叫冬冬的孩子,上课不用心听讲,回家做作业拖拖拉拉,在学习英语字母时,眼睛看的是“C”,写在纸上却成了“P”,老师教他的是“T”,他的记忆中却是“J”,家长以为这孩子是不用心学习,经常吼孩子,有时还打骂孩子,然而,孩子却“你打也好,骂也好,我还是要这么做。”搞得家长烦恼不堪。一天,冬冬的母亲偶然听了许薇的一场报告,才知道孩子“粗心”背后的真正原因。这时,冬冬的母亲突然明白了“儿童学习力教案”对孩子的重要性,于是,把孩子送到“东方亲子训练基地”,经过三个月的“学习能力”训练,配合“三合一体系”的实施,孩子不但能上课用心听讲,而且还能积极地举手发言,并能准确地写出英语字母,自信心明显提高。以前早晨起床都是父母叫他,给他准备书包,现在是孩子自己调好闹钟,自己准备书包,还能在家里自觉地坚持早读,从而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像这样的成功案例,许薇已将它制成光盘《100个孩子在东方亲子的成长历程》。

许薇对孩子们的个性化训练,大大提高了孩子们的听、说、读、写、计算、思考等学习课业的能力,把一个个受训的孩子牵引到“好习惯”的轨道,从而使孩子们的成长步入快车道,使孩子们由能力产生信心,由信心再产生能力。对“毕业”于训练基地的儿童,许薇还采取了“跟踪服务”——训练基地的老师们经常打电话给家长和学校了解这些受过训练教育的孩子们的成长情况,根据反馈意见,她再进一步研究出更高版本的《许氏学习力教案》。

让“教案”变成产业

经过5年的摸索,许薇把自己教学的实践经验整理出来,编成了一本《赢在起步——中国第一本打造儿童学习力教案》,而且还会同国内众多知名的专家学者,共同研究和制订了国内第一个《中国儿童学习能力——训练执行标准》。

在许薇的教案中,她把涉及到感觉运动能力、知觉、语言、思维、自我监控、学习策略的“学习能力”分为七大项,即:视知觉能力、听觉语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思维理解能力、行为问题、大运动、精细动作。

她认为,要提高孩子们的学习能力,每一项都不能马虎。如大运动能力是孩子最早发展起来的运动机能,也是孩子从事学习活动的基础;视知觉能力是指个体对视觉材料的整体把握,在学习活动中,大约70%的信息是通过视觉来接收;听觉语言能力是孩子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言语能力受听知觉能力的影响,进而影响其语文学习,听觉语言能力属于发展性能力,在孩子发展过程中需要后天环境不断给予丰富的刺激,从而能够得到良性发展,如果听觉语言能力发展落后,导致孩子在进行听、说、读等学习活动时容易遭遇困难;理解能力是孩子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它和孩子的智力水平和思维能力息息相关,理解能力的强弱关系到孩子学习的成败;社交能力的发展有赖于孩子认知水平的成熟,如果社交能力发展落后,孩子在社交活动中常不理解规则或无法知觉社会信息,容易产生失败感;行为问题的产生往往与孩子的周围环境相关,这个环境不仅是指家庭条件、社会环境,也包括家长的教育态度、教育方式以及周围人际的影响;精细动作是孩子从事抄写、计算等活动的重要技能,它需要适当而充分的后天练习来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

目前,我国的婴幼儿教育系统还相当薄弱,尤其是儿童的早期培养、早期教育,远远不能适应未来人才发展的需要。许多年轻家长缺乏科学育儿的常识,不懂得怎样对儿童实行早期智力开发;有的因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子女教育而把孩子交给老人看护;也有的对孩子教育采取顺其自然,放任不管的态度,甚至用一些违反科学、违反儿童成长规律的行为和方法去教育孩子,给儿童的教育造成了误导……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都呼唤着能有一套科学、完善的儿童教育方法和体系,以便给父母、家长科学的引导,给孩子个性化的指导、教育和训练,使之能拥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另外,年轻的父母们虽然能够深刻地感悟到“孩子决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但是,70%的家长面对“如何对孩子进行因材施教、开发其潜在能力”的问题时都坦然承认自己煞费苦心却仍找不到正确答案。 社会竞争的激烈、家庭收入的增长、家长对儿童科学教育意识的觉醒……每一根属于这个时代的纤维交织成了一个“旭日东升”的儿童教育市场。据2004年一项关于大城市儿童消费的调查显示,每个幼儿家庭平均每年为孩子教育投资超过3000元,而每年城市新生人口为600多万,也就是说,仅仅是在中国城市幼儿投资每年就在180亿人民币以上。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许薇决定将她这种成熟、完善的教学体系和成功的运作模式,拓展到全国各地,并计划在三年内,设立100家地区儿童训练代理机构及2000家加盟连锁训练中心,将其整合成智能化、集约化、国际化的营销连锁集团,把“东方亲子”铸造成儿童教育产业第一品牌。

2004年12月11日,许薇在武汉举办了首场“中国儿童学习能力论坛”千人报告会,本来计划1000人的会场,竟来了1200多人,许多迟到的家长不得不在会场外徘徊、等待,希望能进入会场。随后又在北京、广州、焦作等地先后举办“中国儿童学习能力论坛——全国巡回”报告会。

接着,东方亲子网站在互联网上出现,而且“东方亲子”创建的 “中国儿童学习能力论坛”成为中国第一家。

“东方亲子”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不少热心儿童早期教育的投资者,从全国各地来到武汉找到许薇洽谈加盟事宜,很快一个个“东方亲子”加盟店相继在广东、北京、河南、山东、浙江等地诞生。对于加盟店,东方亲子免费为其提供开业前期指导、营销策划、技术支持、经营管理、后续项目服务、系列辅助产品销售等一系列营运支持, 还为他们设立了“专家在线咨询”、“远程课程管理”等网上服务系统。 www.dfqz.com

为此,许薇和她的同事更忙了!

谢谢,请给予评分.
参考资料:中国儿童学习能力网

中外文化差异比较
在开放的现代社会,跨文化的言语交际显得愈发重要,已经成为现代交际中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交际中的文化差异随处可见,言语环境中的文化因素受到普遍重视。下面是英汉文化中十大常见差异。

1.回答提问

中国人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以肯定或否定对方的话来确定用“对”或者“不对”。如:

“我想你不到20岁,对吗?”

“是的,我不到20岁。”

(“不,我已经30岁了。”)

英语中,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依据事实结果的肯定或否定用“Yes”或者“No”。如:

“You\'re not a student,are you?”

“Yes,I am.”

(“No,I am not.”)

2.亲属称谓

英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别男性、女性,却忽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显得男女平等。如:

英文“grandparents,grandfather,grandmother”,而中文“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再如,父母同辈中的称谓:英文“uncle”和“aunt”,而中文“伯伯、叔叔、舅舅等,姑妈、姨妈等”。

还有,英文中的表示下辈的“nephew和 niece”是不分侄甥的,表示同辈的“cousin”不分堂表、性别。

3.考虑问题的主体

中国人喜欢以对方为中心,考虑对方的情感。比如:

你想买什么?

您想借什么书?

而英语中,往往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如:

Can I help you?

What can I do for you?

4.问候用语

中国人打招呼,一般都以对方处境或动向为思维出发点。如:

您去哪里?

您是上班还是下班?

而西方人往往认为这些纯属个人私事,不能随便问。所以他们见面打招呼总是说:

Hi/Hello!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

How are you?

It\'s a lovely day,isn\'t it?

5.面对恭维

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谦虚谨慎,对别人的恭维和夸奖应是推辞。如:

“您的英语讲得真好。”

“哪里,哪里,一点也不行。”

“菜做得很好吃。”

“过奖,过奖,做得不好,请原谅。”

西方人从来不过分谦虚,对恭维一般表示谢意,表现出一种自强自信的信念。如:

“You can speak very good French.”

“Thank you.”

“It\'s a wonderful dish!”

“I am glad you like it.”

所以,学生要注意当说英语的人称赞你时,千万不要回答:“No,I don\'t think so.”这种回答在西方人看来是不礼貌的,甚至是虚伪的。

6.电话用语

中国人打电话时的用语与平时讲话用语没有多少差异。

“喂,您好。麻烦您叫一声王伟接电话。”“我是张英,请问您是谁?”

英语中打电话与平时用语差别很大。如:“Hello,this is John speaking.”

“Could I speak to Tom please?”

“Is that Mary speaking?”

西方人一接到电话一般都先报自己的号码或者工作单位的名称。如:

“Hello,52164768,this is Jim.”

中国学生刚开始学英语会犯这样的错误:

“Hello,who are you please?”

7.接受礼物

中国人收到礼物时,一般是放在一旁,确信客人走后,才迫不及待地拆开。受礼时连声说:

“哎呀,还送礼物干什么?”

“真是不好意思啦。”

“下不为例。”

“让您破费了。”

西方人收到礼物时,一般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

“Very beautiful!Wow!”

“What a wonderful gift it is!”

“Thank you for your present.”

8.称呼用语

中国人见面时喜欢问对方的年龄、收入、家庭等。而西方人很反感别人问及这些私事。西方人之间,如没有血缘关系,对男子统称呼“Mr.”,对未婚女士统称“Miss”,对已婚女士统称“Mrs.”。

中国人重视家庭、亲情,认为血浓于水。为了表示礼貌,对陌生人也要以亲属关系称呼。如:

“大爷、大娘、大叔、大婶、大哥、大姐等”。

9.体贴他人

在西方,向别人提供帮助、关心、同情等的方式和程度是根据接受方愿意接受的程度来定的;而中国人帮起忙来一般是热情洋溢,无微不至。例如:一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看到一位老教授蹒跚过车水马龙的马路,出于同情心,他飞步上前挽住老人,要送他过去,但是他得到的却是怒目而视。请看下面的对话:

Chinese student:Mr.White,you are so pale,are you sick?

English teacher:Well...yes.I have got a bad cold for several days.

Chinese student:Well,you should go to a clinic and see the doctor as soon as possible.

English teacher:Er...what do you mean?

中国人建议患上感冒的人马上去看医生,表示真诚的关心。而美国人对此不理解,会认为难道他的病有如此严重吗?因此,只要回答:“I\'m sorry to hear that.”就够了。

10.请客吃饭

中国人招待客人时,一般都准备了满桌美味佳肴,不断地劝客人享用,自己还谦虚:“没什么菜,吃顿便饭。薄酒一杯,不成敬意。”行动上多以主人为客人夹菜为礼。

西方人会对此大惑不解:明明这么多菜,却说没什么菜,这不是实事求是的行为。而他们请客吃饭,菜肴特别简单,经常以数量不多的蔬菜为可口的上等菜,席间劝客仅仅说:“Help yourself to some vegetables,please.”吃喝由客人自便自定。

可见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不可忽视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倾向,要适时导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充实学习者的知识结构,提高认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