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好事结尾:李商隐是哪个朝代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8 23:31:16
李商隐是哪个朝代的?

李商隐(八一二-八五八),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开成二年(八三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补宏农尉。年轻时即以文才受令狐楚的赏识,可是李商隐却与泾源节度使王茂元之女结婚。当时牛李党争正在尖锐时期,令狐楚是牛党,王茂元则是与李党有关。宣宗即位以后,牛党当权,令狐楚儿子当了宰相,打击一切与李党有关的人,从此李商隐一直被压抑而抬不起头。几次到长安活动,只补得了一个太常博士。最后死于荥阳,年仅四十七岁。
  李商隐是唐朝一位有着独特成就,对后世产生过巨大影响而大家的评价又极为分歧的诗人。他的诗,有的是直接对时事政治表示态度的;有的是托古讽今,歌咏历史题材;有的是抒写友朋生死之情的;有的是感伤身世之作,而人们最熟悉的则是他的爱情诗。这些异常复杂的内容,又几乎都是和他的身世遭遇有着密切的联系。
  李商隐是晚唐诗坛的一颗明星。他的多愁善感和繁博的事象及复杂的意念,在他的诗里往往是避实就虚,透过一种象征手法把它表现出来。这种象征手法建筑在丰富而美妙的想像的基础上,因而他笔下的意象,有时如七宝琉苏那样缤纷绮彩;有时像流云走月那样的活泼空明,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他的近体诗,尤其是七律更有独特的风格,绣织丽字,镶嵌典故,包藏细密,意境朦胧,对诗的艺术形式发展有重大贡献。著有《玉溪生诗》。

李商隐(约813~约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自祖父起,迁居郑州荥阳(今属河南)。自称与皇室同宗,但高、曾祖以下几代都只做到县令县尉、州郡僚佐一类下级官员。所谓"宗绪衰微,簪缨殆歇"(《祭处士房叔父文》)、"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祭裴氏姐文》),这类自述真实地反映了他比较寒微的处境。 生平 李商隐一生经历,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文宗开成二年(837)以前,是他的青少年时期。他幼时随父到浙江。9岁父死,奉丧侍母归郑州。后数年间,他和弟弟羲叟随堂叔李某学习经书与文章。16岁著有《才论》、《圣论》,以古文为士大夫所知。文宗大和三年(829),受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召聘入幕。令狐楚爱其才,让儿子令狐□和他交游,并亲自指点他写作骈文,因又以擅长骈体章奏闻名当世。大和六年,令狐楚调任河东节度使、北都留守,李商隐随至太原。以后曾有短时期在兖海观察使崔戎幕府逗留。开成二年登进士第。 这个阶段存留的诗作不多,但已形成重要的开端。其中有一部分直接反映社会政治的诗篇,如《隋师东》、《有感二首》、《重有感》、《寿安公主出降》、《行次西郊作一百韵》等,指事陈情,激切感人,显示了青年诗人关怀国家命运的抱负和器识。另一些作品以比兴寄托的手法抒写作者的凌云壮志和渴求用世的心愿,如《初食笋呈座中》和《无题》"八岁偷照镜",笔意宛转,风格清新。此外,也有少量应酬诗和艳体诗。 第二阶段,从开成三年到武宗会昌六年(846),是李商隐踏上仕途和开始卷入党争旋涡的中年时期。开成二年冬,令狐楚病死,诗人失去凭依,于次年到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后又娶了他的女儿。当时唐王朝内部以牛僧孺和李德裕为首的两大官僚集团的斗争,正进入白热化阶段。令狐楚父子属牛党,王茂元则接近李党。李商隐转依王茂元门下,在他本人虽并无党派门户之见,而令狐□及牛党中人却认为他"背恩"、"无行"(《旧唐书·李商隐传》),极力加以排摈。从此他陷入朋党相争的峡谷,成了政争的牺牲品。这年春天,他参与博学宏词科考试,先为考官所取,复审时却被中书省内有势力的人除了名。次年始释褐为秘书省校书郎,后调任弘农县尉,又因"活狱"事忤触上司,几乎罢官。开成五年冬,辞尉职,求他调,到会昌二年以书判拔萃,重入秘书省为正字。不久又因母丧居家。会昌五年冬服满后返职。 这一阶段坎坷不平的人生历程,促使诗人的创作向纵深发展。题材比前期宽广,包括感时、抒怀、言情、赠答、行旅、田园、咏史、咏物许多方面。诗中感情更为沉郁,表达愈加婉曲,艺术上达到成熟的境界,代表作如《安定城楼》、《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归京》、《赠刘司户□》、《哭刘□》。另一方面,消极颓废的思想和绮靡俗艳的诗作也有所发展,如《镜槛》、《曲池》、《县中恼饮席》、《花下醉》。 第三阶段,宣宗大中元年(847)以后,是李商隐三入幕府、天涯漂泊的后期。宣宗即位后,一反武宗朝的政治措施,会昌年间得势的李德裕党纷遭贬逐,令狐□做了宰相,诗人受到进一步压抑。他在京没有出路,只好到远方幕府去安身。从大中元年至九年,先后三次赴桂州(今广西桂林)、徐州、梓州(今四川三台)随人作幕僚,悒悒不得志。大中五年去梓州幕府前,妻王氏病故,更使他精神上蒙受沉重打击。居东川时,常抑郁不欢,顶礼佛教,甚至想出家为僧。大中九年冬,梓州幕府罢,诗人返归长安。次年任盐铁推官,一度游江南。大中十二年,罢职回郑州闲居。大约就在这一年年底病逝。 漂泊无定的生涯,使诗人后期的诗风变化更为多样,诗境也日趋老成。在桂州时,除写了一些风神摇曳、气韵浑成的写景抒情诗如《晚晴》、《访秋》、《城上》、《高松》以外,还以五律和五排的形式写了反映异域民俗风物、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风土诗,如《桂林》、《即日》"桂林闻旧说"、《异俗二首》、《昭郡》。赴徐州幕府时,一度情绪较昂扬,唱出高歌慷慨、兴会淋漓的长篇古风《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和《戏题枢言草阁三十二韵》。丧妻后及任职梓州幕府期间,转而为凄苦酸楚之音,如《柳》"曾逐东风拂舞筵"、《北禽》、《天涯》、《初起》。同时仍保持对国事的忧虑,写下象《井络》、《武侯庙古柏》、《杜工部蜀中离席》、《筹笔驿》之类吊古伤时、苍凉悲壮的名篇。而到了颓年乡居时写的《幽居冬暮》,则又一变激楚顿宕为深沉凝重,将无穷的悲愤含蓄在凄清衰飒的意境画面之中,发人深思,令人叹惋。 文学创作 李商隐的诗歌流传下来的约600首。其中以直接方式触及时政题材的,占了相当比重。他的政治诗反映面广,开掘有一定深度。如《有感二首》和《重有感》记述大和末年震动朝野的"甘露事变",对宦官幽禁文宗、屠杀士民的专制暴行痛加抨击,这在当时需要有不寻常的政治胆识。《隋师东》、《寿安公主出降》反对藩镇割据,但不限于斥责军阀的野心,并能够联系朝廷政治的腐败和政策的失误作批判性考察,认识比较深刻。《哭遂州萧侍郎二十四韵》、《哭虔州杨侍郎》对朋党相争及其祸害作了真切揭露,《汉南书事》、《漫成五章》(其五)提出巩固边防、和睦民族关系的主张,都有一定的思想价值。尤其是长诗《行次西郊作一百韵》,从眼前农村残破、民不聊生的景象,追溯唐王朝200年来治乱盛衰的历史变化,对唐代政治作了系统的总结回顾,成为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以后难得的诗史。由于生活在唐王朝衰朽没落的年代,诗人尽管有"欲回天地"(《安定城楼》)的雄心,却找不到解救危机的道路,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少数圣君贤相身上。诗中较多地揭露统治阶级的腐败,抒发士人失意的愤懑,较少反映下层人民的疾苦,也是一个缺陷。 李商隐的咏史诗有很高的成就。它们绝不是"发思古之幽情"的无病呻吟,也不同于前人那些托古以述怀的诗篇,而是着眼于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来指陈政事、讥评时世,使咏史成为政治诗的一种特殊形式。这些作品往往选择历史上封建帝王的荒淫误国作为表现的主题,或嘲讽其求仙,如《汉宫》、《华岳下题西王母庙》;或揭露其好色,如《北齐二首》;或针砭其逸游亡身,如《隋宫二首》;或批评其宴乐无极,如《陈后宫》、《南朝》,讽喻现实政治的用意十分明显。诗人批判的矛头有时直接对准本朝皇帝,象《过景陵》讥刺唐宪宗求长生而致暴折,《马嵬》、《龙池》、《华清宫》、《骊山有感》谴责唐玄宗贪女色而召祸乱,用笔尖利,略无讳饰,被指责为"乖大体"(《李义山诗集辑评》引纪昀语)、"伤名教"(冯浩《玉□生诗集笺注》)。写法上,大多采用律绝近体的形式,截取历史上的特定场景加以铺染。或"有案无断"(《玉□生诗集笺注》引钱良择语),不着议论,如《北齐》之二;或叙议结合,唱叹有情,如《贾生》;或从小物寄慨,关合兴亡大局,如《齐宫词》;或由虚想落笔,引出实在题旨,如《瑶池》,都能深入一点,即小见大,把精警的立意蕴含在历史画面的传神白描中,具有词微而显、意深而永的艺术效果。 无题诗是李商隐独具一格的创造。它们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意境要眇,情思宛转,辞藻精丽,声调和美,读来令人回肠荡气。由于它们写得比较隐晦曲折,千百年来解说纷纭,穿凿附会更不在少数。今天看来,这些诗篇并非一时一地之作,也没有统一的构思贯串起来,而是诗人生活中随时触发的各种感受与兴会的点滴结晶。其中有实写爱情相思的,如"照梁初有情"、"昨夜星辰昨夜风";有明属冶游狎邪的,如"近知名阿侯"、"长眉画了绣帘开";有托喻友朋交往的,如"待得郎来月已低"、"户外重阴黯不开"(这两首现题为《留赠畏之》,而在较早的选本中作《无题》);有寄寓身世感慨的,如"何处哀筝随急管"、"重帏深下莫愁堂";还有一些兴寄难明,托意在有无之间,颇难指实。尽管内容各别,大都属于诗中之意不便明言、或意绪复杂难以用题目概括的情况,统名之为"无题"。其中少数写艳情的篇什,口吻轻薄,色调浮靡,在诗人作品中属于下乘;多数篇章则能够跳出以狎玩的眼光摹绘女子娇情媚态的陈腐格局,写出男女真诚相爱、缠绵执著的情思。所谓"意多沉至,词不纤佻"(施补华《岘佣说诗》),是对它们的确切评语。但这些作品的意义不限于表现一往情深的恋爱生活。那些实有寄托的诗篇固然暗含作者身世之感,就是一些托意在有无之间的作品,集中抒写悲剧性爱情相思,那种期待与失望、痛苦与留恋、执著与彷徨交织一起的矛盾心情,实际上与整个时代心理是息息相通的。这也正是无题诗吸引后来各时代人们去反复诵读和把玩的一个重要原因。 诗人还有一部分抒情咏物的名篇。他的抒情诗往往以深挚的感情、细腻的笔触,传达出晚唐这一特定时代条件下受压抑文人苦闷忧痛的心声,从一个侧面展现了社会衰败的面影;而其浓重的感伤气息,则难免给人带来某种不健康的影响。他的咏物诗不仅以体物工切、摹写入微见长,还能够通过典型特征的刻画和环境气氛的烘染,表达出事物的内在神韵,借以寄寓作者的情怀。象"客散初晴后,僧来不语时"(《高松》),全靠周围景物组合成恬静清幽的画面,烘托松树高洁不凡的品格;或者像"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蝉》),写蝉的悲鸣无告,一直写到它幻觉般的心理感受,手法是很新颖的。
李商隐的诗歌在艺术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情致深蕴,是其根本特征。无论感时、抒怀、吊古、咏物或言情诸作,莫不渗透着诗人的真情实感,具有一唱三叹的韵味。像历来传诵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二首》),廖廖14个字,把那种受阻隔的痛苦和心有默契的喜悦,以及愈受阻隔愈感到默契可贵和愈有默契愈觉得阻隔难堪的矛盾心理,揭示得极其深刻动人。再如"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无题四首》),表面上写绝望的悲哀,骨子里却又透露了绝望掩盖下相思如春花萌发、不可抑止的炽热情怀,显得分外沉痛而富有感染力。刘熙载所谓"深情绵邈"(《艺概·诗概》),张采田所谓"哀感沉绵"(《李义山诗辨正》),都是指他诗歌的这个特点。 李商隐诗歌的抒情,较少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而特别致力于婉曲见意。诗人喜欢把自己的艺术构思锤炼得千回百转,一波三折。他常避免作正面抒情,而借助于环境景物的描绘来渲染气氛,烘托情思,如《日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他善于驱遣想象,将实事实情转化为虚拟的情境画面,如《夜雨寄北》、《嫦娥》。他爱好绣织丽字,镶嵌典故,细针密线,襞□重重,造成光怪陆离而又朦胧隐约的诗歌意象,如《锦瑟》、《碧城三首》。他又大量运用比兴寄托的手法,或借古讽今,或托物喻人,或言情寄慨,往往寄兴深微,寓意空灵,索解无端,而又余味无穷。前人说他"总因不肯吐一平直之语,幽咽迷离,或彼或此,忽断忽续,所谓善于埋没意绪者"(冯浩《玉□生诗集笺注》),分析是很中肯的。当然,刻意求深求曲,也会带来晦涩费解的弊病。诗人的一部分作品迷离恍惚,旨意难明,有的甚至成为千古揭不破的"诗谜",导致妄为比附、影射的索隐风气,他是不能辞其咎的。 婉曲见意的表现形式,同"深情绵邈"的内涵相结合,做到"寄托深而措辞婉"(叶燮《原诗》),这就是李商隐诗歌的基本风格。处在晚唐采缛藻繁的诗风影响下,李商隐的诗歌也自有富丽精工的一面。但他不局限于华艳,而能够在□丽之中时带沉郁,流美之中不失厚重,是跟他情深词婉的作风分不开的。约略同时而辞采相近的作家中,如果说李贺的特点是瑰奇,杜牧是俊爽,温庭筠是绮密,那么李商隐恰恰就是深婉。北宋西□体作者专取他的典丽,丢弃了他的深情远意,实在是袭貌遗神,得其糟粕。 李商隐诗歌艺术的成就,与他多方面地学习前人密切相关。他的恻怆的情思和"美人香草"的表现形式源于屈原,伤时忧国的怀抱和精严顿挫的律法承自杜甫,转折层深的构思方式由李贺得到启发,词旨隐晦的作风受阮籍的影响,而清新流丽的语言显然脱胎于六朝民歌和齐梁文人诗。此外,他的某些长篇古风雄直恣放,格局恢张,接近韩愈的歌行;一些抒情写景的小诗则又淡语天成,绰约多姿,不失盛唐绝句的风味。这多方面的传统,诗人都吸收、融铸到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中来,在唐代诗坛上独辟蹊径,开拓出寄情深婉的新境界。他的诗歌艺术不仅哺育了从晚唐的唐彦谦、吴融、韩□直至
清代钱谦益、吴伟业、黄景仁、龚自珍、李希圣、樊增祥诸诗人,还流衍于后世词坛,直接影响了一部分婉约派词家。
诗歌以外,李商隐的骈文在当时相当出名,不仅属对工整,用事精切,且能疏密相间,气韵自然,有别于晚唐一般四六文章之以□□华赡为能事。代表作如《奠相国令狐公文》、《重祭外舅司徒公文》、《祭裴氏姐文》以及为辞乐籍而作的《上河东公启》,写得情真意切,委宛动人,在精密的文句组织中参以一定的白描成分,读来几令人不觉得是骈体。不过在他的骈文中,一大部分属于官场应酬文字,内容比较贫乏。 李商隐的散文留存较少,但也有值得注意之处。《容州经略使元结文集后序》高度评价元结的文章,用骈散参错的句式和一连串奇特的比喻描述他的文风,形象鲜明,气势跳脱,当得起"为文瑰迈奇古"(《新唐书》本传)的评语。特别是文中为元结"不师孔氏"辩护,放言质问"孔氏于道德仁义外有何物",这与《上崔华州书》中作者自述反对"学道必求古,为文必有师法",而提倡"直挥笔为文,不爱攘取经史,讳忌时世"的文学主张是一致的,反映了他追求思想解放的倾向。《李贺小传》以同情的笔调记述李贺的生平逸事,《齐鲁二生》给两位才行殊异的文士作传,都写得妙趣横生,有传奇小说风味。《虱赋》和《蝎赋》则是两篇杂文体的短赋,意在讽世,与唐末罗隐、陆龟蒙的小品文异曲而同工。 本集和研究资料 李商隐诗,编成《李义山诗集》,有明汲古阁刻本和《唐诗百名家全集》本,均为3卷,又有影印明嘉靖间毗陵蒋氏刻6卷本和明姜道生刊《唐三家集》本7卷,均无注。给他的诗作注的,据记载宋有刘克、张文亮两家,后不传。明末释道源注李诗,书未刊行。清初朱鹤龄吸取其部分成果,加以补充发挥,撰成《李义山诗注》3卷,附有年谱,是最早的李诗笺本。后来沈厚□将何焯、朱□尊、纪昀三家评语辑入朱注本中,成为通行的《李义山诗集辑评》。清雍正、乾隆年间,为李商隐诗作注解的还有陆昆曾、程梦星、姚培谦、屈□诸家,以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最受人称道。
李商隐文,据《新唐书·艺文志》记载,有《樊南甲集》20卷、《乙集》20卷、赋1卷、文1卷,《宋史·艺文志》所载,则更有文集8卷、别集20卷,俱散佚。朱鹤龄从《文苑英华》、《唐文粹》诸书中重新录出汇编,徐炯、徐树谷加以补充和笺注,成为《李义山文集笺注》10卷。又有《四部丛刊》影印旧钞本《李义山文集》5卷。冯浩则据徐氏笺本分类按年编成《樊南文集详注》8卷,收文150篇。道光、咸丰年间,钱振伦从《全唐文》中又辑录出冯氏未收的李商隐骈文200余篇,编成《樊南文集补编》12卷,与其弟钱振常分任笺注,并附年谱订误。 关于李商隐的生平事迹,新、旧《唐书》都有本传,元辛文房《唐才子传》补充了一些逸事。朱鹤龄撰成年谱,功在首创,而疏漏亦多。经冯浩改订后,诗人一生的行踪才历历在目,诗文编年也基本上有了着落。但冯氏未及见李商隐文集的补编部分,在材料掌握上仍有不少遗漏舛误之处。以后,钱振伦依据《补编》所收文章,对冯谱作了若干订误。近人张采田则在冯、钱等人基础上,撰成《玉□生年谱会笺》,搜辑大量史料,进一步考订了诗人的身世和诗文编年,对许多作品的写作背景和意图作了新的探索,是研究李商隐生平和创作的专著。但书中过于强调"深探心曲"的方法,臆测附会的地方仍时有所见,考订失误也在所难免,岑仲勉有专文《〈玉□生年谱会笺〉平质》加以辨正。张氏另撰有《李义山诗辨正》,内容主要是驳正何焯、朱□尊、纪昀三家评语,涉及对李商隐各首诗的理解,可与《年谱会笺》参看。(陈伯海)【参考书目】
杨柳:《李商隐评传》,江苏人民出版社,南京,1981。
吴调公:《李商隐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1982。
晚唐杰出诗人李商隐
郁贤皓
在唐诗的百花园里,最后开放出一丛具有独特风格的灿烂夺目的奇葩,那就是李商隐的诗歌。
^^1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县)人,自祖父起迁居郑州荣阳(今河南省郑州市)。他生活在唐王朝从衰落走向灭亡的时代。当时,藩镇割据,宦官擅权,朋党斗争,吐蕃、回纥的不断侵扰,使唐王朝岌岌可危。而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加剧对农民的搜括,使大批农民沦为“盗贼”。在李商隐生活的年代,农民起义正处在酝酿阶段。他死后二年(860),浙东就爆发了裘甫领导的农民起义。再过十五年(875),爆发了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唐王朝终于崩溃。李商隐的一生,正处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代,李商隐用诗歌创作反映了这个时代,为这个时代唱出了挽歌,成为晚唐时期最杰出的诗人。 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他自称“我本系王孙”(《哭遂州萧侍郎二十四韵》),但唐宗室族谱中没有他家族的名字。现在可以考知的祖辈都只做过幕僚和地方小官,死得很早,因此家境非常贫困:“百岁本无业”(《戏题枢言草阁三十二韵》)、“我亦举家清”(《蝉》)、“内无强近,外乏因依”(《祭徐氏姊文》),是他家世的真实写照。 李商隐在江南度过六年童年生活,当时他的父亲在浙江东西两道节度使幕府当幕僚。江南的旖旎风光陶冶了他幼小的心灵,培植了他缠绵深情的性格。十岁那年父亲去世,他随着母亲护送父亲灵柩回到故乡荥阳。这时他有一位堂叔父正隐居在家乡,这位堂叔父性格刚直,不肯做官;但知识渊博,古文、书法都有很高造诣。李商隐在守丧期间跟这位堂叔父学习古文,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而堂叔父的耿介作风也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守丧期满,李商隐移家到洛阳东甸居住,这时他的家庭经济更为艰难,李商隐不得不经常帮人做些“佣书贩舂”的零工杂活来维持生计。在这样的条件下他发奋攻读,同时也开始诗歌创作。现存古诗《无题》一首,可能是少年时代的处女作:“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这首诗用乐府民歌常用的排比手法,写一位少女的聪明能干和羞涩依人之态,曲折地表达了他渴望施展抱负和对前途焦虑的心情。风格清新明朗,纯用白描手法,可见他少年时代学习民歌很有成就。 ^^2 从十六岁到二十五岁,是李商隐为科举功名奋斗的十年。他走着唐代大多数知识分子走过的“行卷”道路:把自己平时写的诗赋文章投送名公贵卿。他十六岁时写的《才论》、《圣论》两篇古文,得到文坛名公一致称赞。当时的文坛名将、朝廷元老令狐楚对他特别赏识:“致之华馆,待以嘉宾。”(《上令狐相公启》)不久,令狐楚就请李商隐参加郓州节度使幕府为巡官,还让自己的儿子令狐绪、令狐绹与李商隐结为知交,尽力提高李商隐的地位。当时幕僚写章奏必须用讲究对偶典雅的骈文,李商隐本来跟堂叔父学的是古文,对骈文不精通。令狐楚是当时著名的骈文能手,于是亲自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他。后来李商隐成为晚唐首屈一指的四六文专家,他诗歌创作中运用典故、对仗极见功力,都和令狐楚的指导帮助分不开。当时李商隐把令狐楚也认作传袈裟的恩师:“自蒙半夜传衣后,不羡王祥得佩刀。”(《谢书》)令狐楚还多次资助行装、路费,让李商隐赴京参加进士考试。但在大和七年(833)和大和九年(835)两次进士考试中都名落孙山。后来,令狐绹在主考官高锴面前竭力奖誉推荐,李商隐才在开成二年(837)得以进士及第。对于令狐父子的帮助,李商隐非常感激。 这十年也是李商隐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许多著名的政治诗和爱情诗都是这个时期创作的。他写过七律《随师东》,声讨藩镇叛乱的罪行,而对人民遭受的灾难则深切同情。大和九年,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甘露之变”:文宗和无能的宰相李训等密谋清除宦官,结果被宦官仇士良等发觉。他们率领禁军大肆捕杀朝官,诛连千人,朝廷上血流成河。当时宦官气焰甚嚣尘上,朝官人人恐怖自危。而李商隐却面对惨酷现实,激愤地写下了著名的五言排律《有感二首》和七律《重有感》等一系列诗篇,痛斥宦官是“凶徒”,并为无辜被杀者呼冤。这些诗,“笔笔沉郁顿挫,波澜倍极深厚”(张采田评语),艺术上也有很高成就。这时期李商隐还写下了杰出的代表作《行次西郊作一百韵》,描述了唐王朝从建国一直到文宗时代的全部社会历史。诗中反映了李商隐的政治理想,以及诗人对唐王朝的衰败忧心如焚的感情。这首诗不仅在晚唐是绝无仅有的长篇巨制,而且在整个唐代政治诗中也是少见的。它标志着李商隐创作道路上的高峰,也奠定了他在晚唐诗坛上独占鳌头的地位。 这一时期李商隐有两次恋爱插曲,留下了不少诗篇。一次是有位洛阳姑娘柳枝听读了他的《燕台》诗而爱上了他。他们见了一次面,相约三天后再见。可惜李商隐的行装被朋友先行带走而无法践约。后来李商隐再去寻找时,柳枝已被“东诸侯取去”,他懊丧地写了《柳枝五首》。这些诗古朴明快,含蓄而不雕饰。另一次是李商隐两次进士考试落第后,曾一度到玉阳山(在今河南省济源县西)隐居学道,其间曾与入道的女宫人发生过的恋爱。那个女宫人姓宋,跟随入道的公主住在玉阳山的灵都观内,由于宫禁森严,他们难得相见,加以每年秋冬她都要随公主回京数月,他们备尝远别相思之苦。李商隐诗集中大量的爱情诗,特别是那些著名的《无题》如“相见时难别亦难”、“来时空言去绝踪”、“紫府仙人号宝灯”以及后来写的《圣女祠》、《重过圣女祠》等诗,都与这次恋爱有关。这些诗感情缠绵,辞藻瑰丽,用了大量的道教神仙境界的典故,意境飘渺空灵,变幻莫测,因此过去不少人对这些诗的寓意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其中有政治寄托或身世寄托,太都是刻意求深,牵强附会。其实,这些爱情诗正是李商隐诗歌艺术的独特创造,在唐诗园地中别开生面,是对诗歌艺术的卓越贡献,也是使他成为晚唐杰出诗人的一个重要方面。 ^^3 进士及第只是为李商隐入仕打开了第一道大门。按唐代制度规定,还需要经吏部考试合格才能做官。在李商隐进士及第的那年冬天,令狐楚去世。不久,李商隐就参加了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幕府,并与王茂元的女儿结了婚。他婚后的生活是愉快的,但入仕的道路却很坎坷。开成三年(838)春天,他赴京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主考官周墀和李回对他的文章很赏识。但当吏部铨叙上报时,却被中书省长官抹掉了名字。这是他入仕的第一次挫折。他写了《漫成三首》、《回中牡丹为雨所败》等诗,倾泻了愤愤不平的心情。在著名的《安定城楼》诗中,他抒发了“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的抱负,对猜忌、打击他的那些忌贤者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对于这次鸿词落第,历来研究者都认为因李商隐婚于王氏而受牛党打击,其实,这时牛(僧孺)、李(德裕)党争虽已存在,但令狐楚并非牛党,王茂元也不属李党,所以这说法不符合史实。其实,统治集团中忌才者比比皆是,正如李商隐应进士试两次落第并非李党打击一样,博学鸿词落第也并非牛党打击。事实上,过了不久,开成四年(839)李商隐再次赴吏部试判,终于被录取,授官秘书省校书郎。这官职虽然品级很低,正九品上阶,但唐代有许多官员是由此升迁而登宰辅的,向来被知识分子视为清要位置。可是他在这清要位置上只待了几个月,就被调任弘农县尉。这是他仕途上的又一次挫折。在这期间,他也写了不少诗篇,抒发“才命两相妨”的感慨。后来他干脆辞去了这个职务。武宗会昌二年(842),他又一次参加吏部书判拔萃科考试合格,终于第二次进入秘书省,担任正字。当时,武宗皇帝很想有所作为,任命有才干的政治家李德裕为宰相,李商隐也正想在李德裕执政下施展平生抱负,不料他的母亲却在这年冬天去世,李商隐又不得不离开秘书省,回家守丧。 在李商隐为母亲守丧的三年中,是晚唐政治上最有生气的时期。在李德裕主持下,击溃了回纥的侵扰,平定了刘稹的叛乱,还实施了废佛教、裁冗官等许多积极措施,朝廷出现一片中兴景象。当时,李商隐虽不在官位,但他非常关心国事。当他的岳父王茂元参加讨叛战争时,他代写了《与刘稹书(檄)》,历数刘稹叛乱之罪。同时,他为自己未能投身于这些事业而深感遗憾和羞愧。
会昌五年(845)十月,李商隐服丧期满,重回秘书省为正字。这时武宗的政治锐气已衰退,沉缅于神仙和女色,终于在次年三月因服食金丹致死。 ^^4 武宗死后,宣宗李忱即位,政局发生巨大变化。宣宗全盘否定武宗会昌年间的一切措施,贬逐武宗朝的功臣李德裕,清洗李党中人,起用平庸无能的白敏中为宰相,重用牛党中人。朋党斗争发展到高峰。当时,令狐绹是牛党中坚人物,而李商隐则因支持和讴歌李德裕的事业,被令狐绹等人攻击为“背家恩”、“诡薄无行”,秘书省自然没有他的位置,大中元年(847)春天,李商隐终于成为朋党斗争的牺牲品,离开了朝廷,开始了四处奔波的幕僚生涯。 从大中元年二月到大中九年十一月,他先后在桂州、徐州、梓州的幕府中当幕僚。虽然这些幕主与李商隐的关系都很好,其间如在徐州幕中也有过欢乐情绪:“且吟王粲从军乐,不赋渊明归去来!”(《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但总的说来,他胸中是烦闷、愤懑的。当时,白敏中、令狐绹等?/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生于唐宪宗元和7年(公元812年),卒于唐宣宗大中12年(公元858年),享年四十七岁。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李商隐时年二十六岁,始登进士第,在此之前,由于文章写的好,受聘入令狐楚幕府,任巡官,在此间,从师令狐楚学习今体文,今体文的特点是辞彩绚丽,用典丰富已经讲究对仗,对以后李商隐的近体格律诗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前创作的诗歌多为表露少年人心境、技巧上明显学习、模仿前人的作品。
文宗开成三年(838),令狐楚病逝,李商隐与王茂元的关系越来越近,并娶王的小女儿为妻。当时,朝廷的党争颇为厉害,令狐楚属于牛僧孺一党,而王茂元属于李德裕党,李商隐本无意党争,对两党界限也不敏感,但从此却身不由己的陷进无休止的党争中去了。从此仕途异常坎坷,也使李商隐增加了对个人坎坷命运的感慨,在此期间,李商隐的作品多为对自我生活的描写,无论在深度及广度上,都较前期有了拓展及加强,其艺术表现技巧日趋成熟,渐渐的形成了个人的主体风格。
从宣宗大中元年(847)至诗人逝世的最后十几年里,李商隐的生活极不安定,孑然一身,漂泊天涯,加之疾病缠身,心境非常苦闷。但这一时期又是他创作上的丰产期,流传下来的大部分诗歌都是这期间所作,并在意境,风格上已臻成熟,题材多样,体裁多变,但哀感艳丽,深微婉曲的艺术风格几乎体现在所以作品之中,千古流传的佳作大量涌现,终于奠定了他在诗史上第一流诗人的牢固地位。

李商隐的诗歌在艺术上取的的成就是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划时代的。众所周知,唐代的诗歌是中国诗歌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在李商隐走上诗坛之前,已经形成了盛唐及中唐两个诗歌高峰,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李贺等大诗人都已自己诗歌独具的特色而享誉诗坛,似乎已是不可企及及跨越的高峰。
然诗歌的创作“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因而在晚唐继起的李商隐和杜牧,一面学习、继承前代大家的辉煌成就,同时进行着艰苦的艺术创新工作,力求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风格,终于杜牧以他清新俊逸,跌宕流丽的诗风自成一家,而李商隐是以深情绵邈、沉博曲婉的诗风饮誉诗坛,世人和称“小李杜”,竖起了晚唐诗歌创作的一座丰碑。

李商隐诗摘选

无题二首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堂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坐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闻到阊门萼绿华,昔年相忘抵天涯。
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

碧城三首
碧城十二曲栏干,犀辟尘埃玉辟寒。
阆苑有书多附鹤,女床无处不栖鸾。
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
若是晓珠明又定,一生长对水晶盘。

对影闻声已可怜,玉池荷叶正田田。
不逢萧史休回首,莫见洪崖又拍肩。
紫凤放娇衔楚佩,赤鳞狂舞拨湘弦。
鄂君怅惘舟中夜,绣被焚香独自眠。

七夕来时先有期,洞房帘箔至今垂。
玉轮顾兔初生魄,铁网珊瑚未有枝。
捡与神方教驻景,收将凤纸写相思。
武皇内传分明在,莫道人间总不知。

重过圣女祠

白石岩扉碧藓滋,上清沦谪得归迟。
一春梦雨全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
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
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

马嵬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鸣宵坼,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时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霜月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高楼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生于唐宪宗元和7年(公元812年),卒于唐宣宗大中12年(公元858年),享年四十七岁。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李商隐时年二十六岁,始登进士第,在此之前,由于文章写的好,受聘入令狐楚幕府,任巡官,在此间,从师令狐楚学习今体文,今体文的特点是辞彩绚丽,用典丰富已经讲究对仗,对以后李商隐的近体格律诗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前创作的诗歌多为表露少年人心境、技巧上明显学习、模仿前人的作品。
文宗开成三年(838),令狐楚病逝,李商隐与王茂元的关系越来越近,并娶王的小女儿为妻。当时,朝廷的党争颇为厉害,令狐楚属于牛僧孺一党,而王茂元属于李德裕党,李商隐本无意党争,对两党界限也不敏感,但从此却身不由己的陷进无休止的党争中去了。从此仕途异常坎坷,也使李商隐增加了对个人坎坷命运的感慨,在此期间,李商隐的作品多为对自我生活的描写,无论在深度及广度上,都较前期有了拓展及加强,其艺术表现技巧日趋成熟,渐渐的形成了个人的主体风格。
从宣宗大中元年(847)至诗人逝世的最后十几年里,李商隐的生活极不安定,孑然一身,漂泊天涯,加之疾病缠身,心境非常苦闷。但这一时期又是他创作上的丰产期,流传下来的大部分诗歌都是这期间所作,并在意境,风格上已臻成熟,题材多样,体裁多变,但哀感艳丽,深微婉曲的艺术风格几乎体现在所以作品之中,千古流传的佳作大量涌现,终于奠定了他在诗史上第一流诗人的牢固地位。

李商隐是晚唐一位有着独特成就,对后世产生过巨大影响而大家的评价又极为分歧的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开成二年(八三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补宏农尉。年轻时即以文才受令狐楚的赏识,可是李商隐却与泾源节度使王茂元之女结婚。当时牛李党争正在尖锐时期,令狐楚是牛党,王茂元则是与李党有关。宣宗即位以后,牛党当权,令狐楚儿子当了宰相,打击一切与李党有关的人,从此李商隐一直被压抑而抬不起头。几次到长安活动,只补得了一个太常博士。最后死于荥阳,年仅四十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