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绍翁是那朝代的诗人:曹操 观沧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8 08:20:20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里"表达了曹操的雄心壮志.
明人钟惺在《古诗归》是说:“《观沧海》直写其胸中眼中,一段笼盖吞
吐气象”,道出了此诗的特点。这首诗篇幅不长,但笔势富于变化,很恰当地
表现了诗人登山临海时的激荡心情。比如“水何澹澹”四句写相对静止的景物,
行笔轻快舒缓,画面生机勃发。接下去则陡然一转,“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展示出一幅波涛浩淼的壮阔海景,笔势雄健。而接下去的“日月之行”数句,
更是大笔挥洒,气势磅礴,透出一股叱咤风云、吞吐宇宙的豪情壮志,写画出
一位政治家、军事家的胸襟气度。

老骥伏厉,志在千里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①碣石:山名。碣石山有二,这时指的大碣石山。一说即指今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
②澹澹:水波摇荡貌。
③竦峙:耸立。
④星汉:银河。
[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赏析]
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就不必细说了。
[特色]
《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
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
读《观沧海》 文/陈晓彦
月初,读到曹操的诗《观沧海》。初读时,未能领悟其内涵。但我还是将它背了下来。今天在车上,不知怎的想起,就顺口背了起来,也想想它的意思,觉得虽然不太压韵,但也有它的意境,将沧海之壮丽景象包含其中。于是,我回家后又翻出书来,找到这首诗,参照注解,仔细读着。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出观赏时的位置,临碣石而观沧海,简单明了。“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气势。“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沧海是何等广阔,日月星汉,又是多么的灿烂。读到此,使人不禁想到作者必也是一个大有作为,能叱咤风云的人物。
一首诗,往往能反映一个人当时的心境,甚至他本人一个时期的心情。关键是去体会诗的感情,诗的内涵,诗的气势。而这些,是要经过仔细的咀嚼方能体会到。像唐朝大画家阎立本,几次去看梁朝画家张僧繇的壁画一样,应该仔细观摩,方能体会其中奥妙。个中滋味总是在反复的品尝中才能渐渐渗透出来的。尤其是佳作,其魅力也正在于此。
------------------------------
历数古今,能在文才与武功上都赶上并超过曹操的也只有毛泽东一人,明朝有个王阳明文武俱佳,名噪一时,曾经有个日本将军还说“我一生只佩服王阳明一个人!”但若论成就,显然各方面都要比曹操略逊一畴!于是就有了“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感叹!

常言道“文如其人”,虽不尽然,如蔡京、沈括之流,但是大体还是不会错的。《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壮丽景象,《龟虽寿》里“烈士暮年,壮
心不已”的不泯雄心,《短歌行》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广大胸襟,无不显示出一个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的伟大抱负!其字句可造,然而这种诗情是
没有深厚的人生体味与心灵积淀光靠作秀作不出来的。因此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在曹操的心底一定凝聚着一种浩荡与大气的人生底蕴,这才是曹操成功的人性资本!

有趣的是,曹操、李后主和毛三人出场的时间有着极大的相似性:不仅都是离乱之世,而且都恰是诗歌和文学面临转轨的紧要关头。在曹的时代,《诗经》开启的四言诗形式已经两汉的狗尾续貂终于走向了末落,五言诗正在民间悄悄兴起;两汉好大喜功、铺张扬厉而繁琐雕琢的文风已成了水晶瓶里可笑的塑料假花,美仑美奂里透不出一丝生气;文学创作的主体,由无病呻吟的世胄贵族转向满腹诗书却沉沦下流的新兴的“士”这个阶层;文学观念的自觉,使文学(包括诗歌)的目的由“述圣载道”或“言志达意”转向直抒胸臆……曹操正是在这种历史环境中出场,以其磊落的心胸和遗世的气慨龙吟虎啸,与诸贤相鼓吹唱和,“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从此开始了中国文学由模仿而自立,由共性而个性的新时代。曹的诗作,几乎全是乐府诗,这与两汉文人诗传统的隳颓有直接的关系,只有在民间活在人的口中的素朴的却又是新鲜的文艺,才能为新的文学式样注入活力(中国文学史就是一部文人不断对民间文艺巧取豪夺,将之琢磨干净,使之最终贫血而死的谋杀史。)四言的《步出夏门行》和《短歌行》,在谋篇布局和文字引用上还有些许前人的影子,但在命意和风格上已是开时代先潮了。《步出夏门行》是我国诗歌史上较早的以写自然风景为主的作品,为南朝的田园山水诗暗开了风气。曹操的代表作《短歌行》,前人的评价文字不少,姑引一段专家的话聊为搪塞吧: 从“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到“山不厌高……天下归心”,乃是通过了人生的忧患与考验,而建立起更坚定有力的乐观精神。至于“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天真,“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形象,“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的恳切,感染力之丰富生动,转折的浑然天成,这些艺术上的高度造诣,都是无与伦比的。古诗说:“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令德唱高言,识典听其真。”我们就在这里倾听了诗人真心的流露,那正是建安时代要求解放追求理想的声音。(林庚:《中国文学简史》第11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至于他的五言诗,如《蒿里行》、《苦寒行》、《度关山》,除了做社会学和历史学的史料外,还看不出有什么文学和诗性意义上的成就。当然,当时已有好几百年没人用诗歌来写世态民情了,但《诗经》的国风在前,这也只能算发扬传统,不算得什么创新了。曹操诗歌成就,历来评价不高。钟嵘《诗品》有“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的赞辞,但也仅列曹操为下品,厕身于班固、赵壹之间。到了刘勰《文心雕龙》,《乐府》称三祖“志不出于淫荡,辞不离于哀思;虽三调之正声,实《韶》《夏》之郑曲也”。他们对曹的褒扬,只是看在建安文学的面子上罢了。曹操这只“原始股”的升值,大约在明前后七子鼓吹“诗宗盛唐,文法两汉”之后,王世贞就为曹操鸣不平:“至魏文不列乎上,曹公屈第乎下,尤为不公”。千百年中,因曹操的政治附加分太低(白脸奸臣的代表,经常被骂作“文奸”),累带得诗歌的成就也打了不少折扣。惺惺相惜,千古之下,毛泽东却对曹操的诗歌赞叹不已:“我还是喜欢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并下旨令内阁大学士郭沫若为曹操在政治和文学上翻案。曹操这个"二三流"诗人能有这么多作品选进学生课本里,还得感谢毛主席的知遇之恩。
http://post.baidu.com/f?kz=86568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