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山大佛在哪:李密在上交<陈情表>后有没有再当官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10 14:10:50
李密之所以不当晋朝官员,他的原因是家有96的祖母没有人来照看,并且对晋王说"臣报陛下之日长而报祖母之日短也",那他以后还当了官没有呢??
还是他想保持清节呢???

祖母年老,须亲自奉养,遂上《陈情表》固辞不受。及祖母卒,服丧期满,以太子洗马征至洛阳。后出为温县令、汉中太守等职,为官耿直。因写诗获罪免官,卒于家。

没有而是在家侍奉老母

李密(224—287),又名虔,字令伯,蜀汉西晋间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东)人。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及长,治《春秋左氏传》,博览多通,机警辩捷。早年曾任蜀尚书郎、大将军主簿等职。曾多次奉命出使吴国,颇有辩才。蜀汉灭亡后,征西将军邓艾闻其名,请为主簿,不就。晋武帝立太子,征诏为太子洗马。因祖母年老,须亲自奉养,遂上《陈情表》固辞不受。及祖母卒,服丧期满,以太子洗马征至洛阳。后出为温县令、汉中太守等职,为官耿直。因写诗获罪免官,卒于家。著有《述理论》十篇,不传世。《华阳国志》、《晋书》均有李密传。

以母亲刘氏照顾为由,拒绝了后母亲一年后去世,才任命。后上任一年被除官。[刚学了]

将祖母养老送终之后就去了,课本属下注释里有写啊,在不清楚的话可以去查《三国志》他的列传

所谓《陈情表》,岂不知古人用心之狡黠。

古时文人看中名声,讲究流芳于世(且不管动机如何),实际上名可以带来利,名利自古不分家,所以才有名利双收。大概名声易得财富难求,还是先混出名吧。其实今人何尝不是如此。

想起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那是嫌少。与其不痛不氧当个小官,不如关起门来做个高人还能混个好名声,不但千古流芳,而且实际利益也是好好的。好比今天的名人。

给他五百斗看干不干。

又想起光武帝时的严光,字子陵,本来是皇帝的同学,被召进宫来做官,死活也不做,说要回家,回就回吧,还要做隐士,隐了就隐了吧,结果竟然在富春山出现了严子陵钓台,于是后代的文人骚客每每路过都要拜拜----看,这就是当年的严子陵啊,宁愿做隐士不做官,高人哪!于是膜拜。

再后来一赶考学子路过,写了首诗:君为名利隐,我为名利来。羞见先人面,夜半过钓台。
字面意思是我为了要飞黄腾达进京赶考,而先生却辞官不做做隐士。我感到自己无颜见先生面,只好趁黑夜里过去。

“君为名利隐,我为名利来”说白了都是一个意思,你做隐士是为名利,我赶考也是为名利,大家彼此彼此,方式不同,心知肚明,我不说你罢了。

更有后来者直其虚伪--当年若着蓑衣去,烟海茫茫何处寻?
是啊,如果真隐了,做个山林中人,不知你名不知你姓不知你来自何处去往何处,哪来的严陵钓台,又哪来的后人去朝拜!看来不是真做隐士,而是假隐。

原来古人做“隐士”更能得到好名声啊。

李密其人,手段不同,却异曲同工。再加上李密为蜀之旧臣,“不是不想做,而是不宜此刻做。”哼!不要说俺笨,俺李密一篇文章,名誉飞来,赞声塞耳,早就在为以后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