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简单容易的鸡尾酒:什么是"会''?怎么做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9 20:00:13

全国好象只有广东珠三角,香港,浙江温州,台州一带有做会的,江苏只有通州人做会的,很好玩的,解放前,上海也是做会成风.如10个人做,约好每月几号几点到会头家标会,一起选号,出标点,谁出得点高,这个月的钱就先给谁,你就攒了.

“做会”,是浙江台州、温州等地传统而相当普遍的民间集资形式,原主要以此形成参与者在资金上的互助关系。

改革开放以前,一般人手头的每月余钱极其有限,要聚集到较大数目才有较大用处,因此可能会去“做会”。参加者定期向“会”交纳固定数目的款子,同时“会”通过抓掩,将每期各人集成的大笔款,给其中的一个幸运者使用。幸运者不再参加抓阄,但仍需向“会”交纳每期固定数目的款子,可能还要加纳因得款期先后而不同数款的利息,加到后期得款者的得款总额中去。

召集和组织起一个“会”,在台州叫“竖会”,“竖会”者叫“会头”。“会”在发展中,形成“会头”勿需参加抓阉而得第一笔大数款的惯例。有人若要办一件家庭大事需一笔钱,比如要起屋,他就有可能去做“会头”集到钱。

传统的“会”,是一种范围极其有限的民间信用系统,主要是通过血缘、亲情作为信用基础,而从未得到用法律保障。但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使得民间资金日趋活跃,“会”越做越大。大,起码在两个方面:一是范围大,参与者的钱可能穿过好几层关系,到了一个毫无关系的人手里,一改过去只有亲邻之间的信用;二是数额越来越大,“文革”期间每期纳二十元的“会”已算大数,现在每期纳几千、上万元的“会”大有在者。另外,可能还大在利息的越来越高上,因为只有高利才能吸引入会者。

“会”由参与者如期交纳规定的款数,才能运转下去。参与者形成环环相扣的关系,只要一环出现问题,发生断裂,整个“会”就可能出现大问题,重者就发生“倒会”下去,即“会”做不完成了。

因为“会”从未有法律保障,所以“会头”的信誉和能力在“会”中起重要作用。如果发生“倒会”,好的“会头”可能会把后遗问题清理好,但这往往很困难,因为已经得到大笔款的幸运者会拒绝交纳应交款,理由就是“会”已倒,就意味着“会”已不存在,这样的幸运者甚至包括有的“会头”。

近年来,“会”的性质已经发生根本变化,它由亲朋的互助变成了民间信贷,有的经营色彩浓烈。政府对此颇感为难,因为“会”一方面违反《银行法》,另一方面它是当地就像民俗一样普遍存在的一个事实,而且它的确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会”的情况越来越复杂。在现在社会风气恶化、社会信用弱化的背景下,而“会”的资金很金流入生意人的手中,生意人又被认为唯利是图的人。而且生意人的经营活动会有风险,一旦他破产,“会”的环节在此断裂,就有“倒会”机率。

椒江今次“倒会”事件,就在以上背景中发生。

在调查未有正式结论之前,有关部门不会透露原因和情节。当地最邪乎的一个传闻是,“会”的某一环节将集到的资金用于贩毒,结果事发而血本无归,引发“倒会”事件。

因为“会”已成经营性质,现在的情况是,大“会”里面会套有小“会”,以致情况相当复杂,所以“倒会”倒的不一定只是一个“会”。而事件的发生,也波及其它一些毫无相干的“会”,因为有人会以这个轰动性的“倒会”事件为借口,拒绝他在另一“会”中的义务,引发另一个“倒会”。这可能是对今次“倒会”所涉及的资金数目众口不一的一个原因。

由省市区有关部门和人员形成的一个无正式命名的“清会”小组目前仍在进行封闭式的摸查,任务显得漫长而艰巨。消息灵通人士透露说,所涉及的资金至少有80%还存在,只不过要查清在多少人手里。

谁说只有通州人做会?
我是兴化的,一直有人做会。即使是文革期间,也没有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