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迈七天阳光酒店地址:曹操的墓在哪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8 01:54:25
谁能告诉我曹操的墓在哪里?

曹操的墓在河北的一个大河里,安装了一个委大的刀盘,人们无法靠近,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建安二十三年(218 )六月,曹操下诏令对身后事作出安排:“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周礼》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曹操生前以性格多疑而著称,他死后也给世人留下了一道难题。据《三国演义》第七十八回记载,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春正月,六十六岁的曹操于病榻前立遗嘱: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七十二疑冢。“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就这样,从临漳县三台村以西八里的讲武城起始,直到磁州而止,七十二座坟墓宛如一座座小山布列。而曹操究竟葬于其中的哪一座呢,即始终不得亦知。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相容。”但他病逝于洛阳前却又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

曹操生前以性格多疑而著称,他死后也给世人留下了一道难题。据《三国演义》第七十八回记载,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春正月,六十六岁的曹操于病榻前立遗嘱: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七十二疑冢。“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就这样,从临漳县三台村以西八里的讲武城起始,直到磁州而止,七十二座坟墓宛如一座座小山布列。而曹操究竟葬于其中的哪一座呢,即始终不得亦知。
据《三国志·武帝纪》载,曹操于洛阳病逝半个月后,其子曹丕遵照曹操生前遗嘱,将其遗体运回曹操作为魏王时的都城邺(今河北临漳一带),安葬于邺城以西的高陵。但是,没过多少年,这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高陵就不见了踪影,从而引起了后人的浓厚兴趣。
那么,曹操的陵墓究竟在什么地方呢?根据《魏书·武帝纪》记载,“初平二十三年六月,令曰:‘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由此可见,曹操生前就已开始筹建陵墓,其位置当在西门豹祠以西,周围还有诸侯公卿的陪葬墓。问题在于,在临漳一带,西门豹祠有多处,不仅如此,就连安阳磁州境内,亦有多处西门豹祠。因此,要考证曹操陵墓,必先找到曹魏时的邺都三台村一带西门豹祠的确切之处。但这一问题并未解决。

未解之谜:曹操墓位置锁定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一代枭雄墓地北宋后湮没无闻 经历史学者考证——

曹操墓位置锁定“邺之西冈”

生前崇尚俭朴 死后却成奸诈证据 《三国演义》七十二疑冢之说不实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被罗贯中描写成了一个生性多疑的枭雄,为防百年之后陵墓被盗或被仇家毁坏,临终前,遂命令下属为自己建造疑冢72座。随着时间的流逝,本就显得扑朔迷离的曹操墓愈发湮没无闻,而近日,河北省的历史、考古学者们通过大量史料考证、实地勘察后,将曹操墓锁定在河北省磁县时村营乡中南部、讲武城乡西部,以及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约5平方公里范围内。

“从时村营乡中南部到讲武城镇西部,再到安丰乡,这方圆5公里内,无论是位置还是地形,都与史料中记载的曹操墓的位置吻合。”邯郸市历史学会会长刘心长告诉记者。

据刘心长介绍,曹操生前就对自己百年之后的墓地位置作出了明确的安排。在他的《遗令》中,明确表示要“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经考古研究后发现,这方圆5公里范围非常符合《遗令》对方位的描述。

在《遗令》中,曹操还要求子孙将自己埋葬在不能出产农作物的“瘠薄之地”。而这方圆5公里范围的地势很高,无法引河水灌溉,土壤又很贫瘠,确实不适合作为农田,所以地理条件非常符合曹操的要求。

除此之外,在曹操的《遗令》中还提到了自己的后代每当登上铜雀台向西眺望时,就能看到自己的墓地。经过对铜雀台的考察研究,刘心长发现,从铜雀台遗址位置登高向西看,这方圆5公里土地一目了然。

最后,刘心长表示,曹操生前虽未称帝,但墓地选择也应该是比较严格的,而磁县、安阳县的这块土地的地势等,非常适合造陵建墓,符合那时所谓的“风水”要求。

曹操生前要求将自己“葬于邺之西冈上”

西门豹祠成曹操墓重要坐标

曹操生前要求将自己“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邺城就在现在的河北省临漳县一带,其西面紧邻着磁县的时村营乡和讲武城镇。邺城是“建安文学”的发祥地,著名的铜雀台、金凤台、冰井台就位于这里的三台村中。

西门豹是战国时的邺令,他初到邺城时,就发现这里人烟稀少、田地荒芜,百姓深受“河伯娶妇”的困扰。西门豹巧妙惩治了作恶的巫婆、地方豪绅等恶霸势力。此后,西门豹又率人勘测水源,发动百姓开凿了漳河十二渠,使大片贫瘠的土地变为良田,民富兵强的邺城很快成了魏国的重镇。由于西门豹治邺有方,深受百姓爱戴,当地人民为他修祠建庙,祭祀不断,西门豹祠即由此而来。

对于曹操的《遗令》,其子曹丕等人是不能也不应该违抗的,因此,“与西门豹祠相近”就成了寻找曹操墓葬的一个重要坐标。近期,文物部门在临漳县发现了一块石刻,记载着西门豹祠的重建时间等重要情况,而这块石刻,恰恰来自历史学者们圈定的那5平方公里范围内。

“以漳河为界,我们圈定这个5平方公里范围内,又可以划分为南北两个区域。从具体情况看,北区的时村营乡、讲武城镇的地形、地貌更符合曹操对墓地的要求。可以对这里进行考古试掘,以尽快揭开曹操墓这个历史之谜。”

丧事简办却被误认为生前欺天 死后欺人

“七十二疑冢”原是北朝贵族墓

“生前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人言疑冢我不疑……尽发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冢藏君尸”,这就是后世诗人们对曹操的评价。在广为流传的《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中,曹操被刻画成一个著名的反面人物,谋夺汉室帝祚,设立72疑冢,成了一个生前欺天、死后欺人的阴险狡诈的人。

“曹操恐陵墓被人发掘,设立72疑冢的说法并不是史实。”刘心长表示,据史料考证,唐代之前,曹操墓地的具体位置还是确定无疑的,这一点有唐太宗李世民经过其墓地时所做祭奠文章为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北宋以后,曹操墓的准确位置就少有人知道了。

作为一代枭雄,其墓葬为何“消失”得如此之快?刘心长表示,这和曹操的性格有关,但这种性格却不是《三国演义》中所描绘的奸诈、欺世。在曹操所做的《终令》中,要求将自己葬在“瘠薄之地”,而《遗令》中,更对丧葬规格作出了明确要求,即“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就是要穿着平时常穿的衣服下葬,不准用金银珠宝来做陪葬,随葬衣物甚至还打着补丁。

由于曹操不肯为自己的陵墓多费银钱,所以,他死后只过了几年时间,陵上的祭殿就已经损坏了。由于没有贵重的金银珠宝等随葬物品,盗墓贼都懒得“光顾”,再加上此后的烽火战乱、朝代更替,曹操墓地从此无人能知晓了。

“在曹操墓地附近,确实有不少墓葬,但经过现场考证,这些所谓的72疑冢,根本就不是曹操的,而是北朝时期的皇亲国戚、王公大臣的墓地。曹操主张丧事从简,并身体力行,却被后人误认为耗费巨资为建起72疑冢,成了他阴险狡诈的一个重要佐证,不能不叹服文学作品力量的巨大,这也是曹操身后的一种悲哀吧。”一位考古学者表示。

“漳河水 冲三台冲塌三台露出红棺材”

邺城民间曹墓流传多种传说

曹操建都邺城,这里聚集了大量名流学士,形成了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的“邺下文人集团”。赤壁之战后,曹操又在这里引水作舟、训练水兵,誓与东吴决一雌雄。由于长期生活在邺城,这里留下了不少有关曹操墓地的民间传说。

在这些传说中,最主要的说法有四种:

第一种 曹操生前在邺城西面,现今的河北省磁县境内,建造了72座疑冢

第二种 曹操葬于水下,他在漳河的河底铺设暗道,巧立机关,以防盗墓

第三种 曹操死后没有葬于邺城,而是埋在了河南省中部的许昌城外

第四种 曹操葬于邺城的铜雀台等三台之下,就是现今的三台村

在这四种说法中,第二、第四种说法最离奇,邺城当地曾有民谣:漳河水,冲三台,冲塌三台露出曹操的红棺材,但这种说法始终没有找到考古依据。而清代野史中记载的一渔夫发现漳河底有一大石板,石板下则有石门,石门内的石床上所卧尸体就是曹操的记载,至今也没有找到相关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