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正规医院:隔膜的解决办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9 19:20:39
不局限于父母之间的代沟,要范围广,这是有关辩论的

常有一些家长在家教咨询中询问:"为什么我们无法和孩子沟通呢?""为什么孩子越来越气人呢?""为什么孩子上了中学后,我们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了呢?"

语言,是沟通家长与孩子情感的纽带和桥梁;是父亲控制和调整孩子行为的媒介。难怪一些父母苦恼、焦急,试想父母的话如果不再被孩子所接受,我们可以选择怎样的方式来教育他们呢?我们又何以履行父母的职责呢?

不知父母们是否意识到,伴随孩子的成长 ,父母与孩子之间谈话的内容及时性交流方式,都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到两代人之间心理距离的变化。

孩子在襁褓之中,不时动情地"自说自话",心中充满无限怜爱的父母,从孩子明亮的眼睛,灿烂的笑容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此时,父母的心态是对孩子无条件地接纳。

孩子已能满处乱跑时,父母从繁重的婴儿哺育中解脱出来。大多数的妈妈又要重新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为事奔忙。由于工作、家庭的双重压力,父母便期望孩子能够少给自己添一些麻烦。在这一阶段,有些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的态度、语气,会因自己情绪的不同而变化。心情好时与孩子讲话比较温和;但当自己的情绪很差时,会因一些小事责备、训斥孩子。此阶段父母与孩子交流时,对孩子的接纳程度已不再是百分这百。而且较少关注孩子会场因自已多变的态度,产生怎样的心理体验。

孩子上学了,父母更多地关心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对孩子接纳程度也常以孩子的成绩为标准。他们最爱问孩子:"考得怎么样?在班里排第几?"孩子的学习成绩常是父母态度的晴雨表。但孩子更需要父母能和他说一说怎样才能考得好。在他们的生活中,还有太多的为什么和不知所措想问问爸爸妈妈,最渴望有人能听他们说说心中的恐惧和焦虑。但父母太忙,根本没有时间,也似乎没有兴趣来听。他们通常会想:小孩子能有什么事呢?于是,孩子只好只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适应这个世界。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似乎突然变得有主见起来,一些父母开始觉得无法控制已变得如同脱缰马驹一般充满了活力(有时是"火力")的孩子。此时,似乎不是父母来选择接纳孩子的哪部分特点,而是孩子是否接纳父母的教导了。两代人间的"代沟"会突然在某一件事上显现出来,此后还会更加突击。在这一阶段中,父母与孩子间沟通常常充满了了不和谐的音符。最终父母伤心而无奈地嘟嚷着:"这孩子怎么越来越不听话了,真是白疼他了。"而孩子会非常恼火地抱怨:"真没劲,整天唠叨,好象是为我好,其实对我一点都不了解,更谈不上理解了。"实际上都不能互相理解,能主动与父母沟通的中学生、大学生确实不多。

从回顾父母与孩子"说话"方式的变化过程,不知您是否捂出了什么。诸多父母与孩子沟通不良的个案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孩子自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在对孩子说话时,比较多地从"应该对孩子说什么"角度出发,而很少去考虑"怎样说孩子才接受"。常常忽视了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知识容量、心理特点、生活经验,以及社会背景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并且是处在一个日益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如果父母对待孩子说话的内容、方式,不能与孩子的变化相吻合,结果只能是大人的话孩子越来越不听。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在接受教育时是选择性的,并非所有正确的、应该实施的教育内容都会为孩子所接受。他们只接受他们乐于接受的内容和方式。因此,父母要研究怎样同孩子说话。有人提出要根据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去把握三种不同视角来同他们交谈。

视角一:"蹲下身"来看孩子。处在发展时期的孩子是很不成熟的,受到认识水平、心理水平的局限,他们会有许多幼稚,甚至在成人眼虽可笑或者错误的行为,但这并不表明孩子就没有对生活认真地探索。在孩子自己的内心世界中,有着与成人同样深刻、真切,而常常又是属于他们自己的欢喜和痛苦,同时还会比成人更多一点无奈和恐惧。因此,父母要"蹲下身来",用心去体会孩子在某一情境中,会怎样思考、行事,要多一些宽容和体谅。这样,成人便能比较多地理解孩子各种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与孩子沟通起来才会多一些共同的语言。

视角二:用平等的目光看孩子。随着孩子的成长,越来越要求父母能同他们平等对话。父母要尊重孩子的这一需求,用平等的态度、商讨的语气同孩子交谈。在家中可多给孩子一些"参政议政"的权利和机会,听听他的意见。平等的交往方式,还会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

视角三:用未来的目光看孩子。要看到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即便有些孩子眼下可能不尽如人意,但父母要能接受孩子的现状,应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信心;要用平和的心态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要提高每次谈话的质量,多给孩子有益而可操作的建议,允许他作出自己的选择。要肯定孩子的点滴进步,并不断给予积极良好又恰当的期待。

例如,孩子在青春期与异性同学有所交往,父母万不可必给孩子"扣帽子",严厉的交谈态度,简单教条的说教,甚至是挖苦、打骂,决不会真正解决问题。相反还可能使孩子感到缺乏理解和家庭温暖,倒将孩子推向家门外,离家长所能控制的范围越越来远。

因此,父母应该把孩子遇到的每个问题,当作帮助孩子成长的课题。要知道多一次对问题的思索,都会多一点成熟。孩子成长的过程,是准备和实习未来生活适应技能的过程。试想,一个从未遇到过问题的孩子长大之后,又能承受多少生活的风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