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王bl莫铭之季剧透:想知道兵马佣发现时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8 05:55:56

1928年暑期,考古专家吴金鼎先生为调查东平陵故城(位于龙山镇附近的另一个著名文化遗存),而往返于龙山镇和平陵镇之间,中间横穿城子崖。往来次数多了,城子崖断崖上暴露的灰土和陶片引起了他的好奇和注意。不久他又在此发现了两枚骨锥,骨锥粗糙的质地似乎在向他倾诉遥远的过去。随即,吴先生便沿着遗址西南两面的断崖进行了多次勘查,在城子崖下层遗址中发现了一种非瓷非釉光洁美丽的黑色陶片,而且这种陶片总是和石器、骨器同出,绝无例外。无疑,这是一处重要的史前文化遗址,这引起当时的中央研究院的重视。

  1930年11月和次年10月,当时的中央研究院与山东省政府联合组成山东古迹研究会,先后两次进行发掘,揭露面积15600平方米,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文物。该遗址上层为周至汉代几个不同时期的遗存,下层是首次发现的一种以磨光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在发掘中,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东西390米、南北450米、墙基厚约10米的城墙遗址。因陶器烧成温度较高,胎质坚实,颜色较纯正,与已知的以红陶和彩陶为 主要特征的仰韶文化有显著的区别,被称为“黑陶文化”,距今约为4000年—4500年。又因遗址与龙山镇毗邻,遂正式以“龙山文化”命名。

  梁启超次子主持发掘

  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铭介绍,30年代的城子崖发掘总共进行两次,主持第二次发掘的是梁思永先生,他是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梁启超先生的次子。梁思永先生是在美国学成回国的,曾经参加过北美一些大的考古发掘。1931年秋季,梁思永来到章丘龙山镇,对城子崖进行发掘,他后来还据此出版了中国第一部田野考古报告集《城子崖》,该书对中国后来的田野考古报告起了示范性作用。

  后来,梁思永先生在《龙山——中国文明史前期之一》一文中对龙山文化的特征、三个区域的划分、分地层和年代及商文化的关系等几方面都进行了论述,他在错综复杂的地层堆积中,明确了仰韶、龙山和商代文化的叠压关系,首次判断出这些文化的发展序列,建立了中国考古学的典范,成为中国近代考古学迈入成熟阶段的显著标志。

  济南历史上最早的城

  “龙山文化”在其命名之初,泛指以黑陶为特征的史前文化,随着田野考古的全面展开,许多以黑陶为特征的遗存在全国许多地方均有发现,相互之间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又基本属于同一时代,因此都被称为“龙山文化”,成为对于夏以前古史传说中的尧舜时期的统称。在这一时期,华夏各古国普遍有了城址、铜器和文字。

  国内著名考古专家、原山东省考古研究所所长张学海先生1989—1990年曾再次带队发掘城子崖,并专门撰写了《城子崖和中国城》的论文。他分析认为,龙山文化时代,人们已经在掠夺与反掠夺的过程中发明了城,也就是在村落的周围筑起城堡式的土墙。城子崖是济南地区历史上有据可考的最早的城。那时城的出现,表明我国在夏朝之前,还有一个灿 烂的部落方国时代。从城的规模来判断,济南是那个时代比较强盛的方国,甚至有可能是那时某个部落方国联盟中的盟主国。在这座济南历史上最早的城里,当时已能生产举世无双的蛋壳陶,代表着龙山文化时期整个黄河流域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张先生推测,城子崖龙山城的人口当时应在3000人以上。

  据考证,山东地区上古主要居住着东夷族部落,它同中原的夏族既关系密切,又有不同风俗。龙山文化及其之前的大汶口文化,是东夷部落远古文化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

  薄如蛋壳 黑陶举世无双

  城子崖发掘发现了黑陶为特征的考古新文化,出土的主要代表文物是黑陶和石斧、骨锥等,这些黑陶造型美观、薄似蛋壳、乌黑 龙山文化图片欣赏
  而有光泽,有陶鬲、陶豆、陶罐等。

  据济南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铭介绍,城子崖遗址发现的黑陶从制作上看属于快轮制陶,陶器形制很规整,胎薄,轮旋纹路清晰。从颜色分为灰陶、红陶和黑陶。烧成温度在840摄氏度左右。造型有罐、盘、杯、盆(双耳盆、三耳盆、折腹盆等)、釜、甄、碗、鼎、鬲、大圈足豆等。有泥质陶和夹砂陶。工艺水平最高的是熠熠发光的磨光蛋壳黑陶。

  据悉,在龙山黑陶出现之前,在我国西方、北方发现的新石器文化,几乎全被称为仰韶文化的彩陶和红陶文化。

  揭开了中国文明初创期

  城子崖遗址是中国考古工作者发现和发掘的第一处原始社会遗址,在中国近代考古学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对认识和研究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原山东省考古研究所所长、国内知名考古专家张学海研究员评价说,70多年前城子崖遗址的发掘,是中国考古学史上的一件大事,该次发掘所发现的龙山文化,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拂晓期”,证明了中国东方具有5000年的文明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中国美术考古的学科带头人、山大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刘凤君也给城子崖遗址发掘以高度评价,他说,30年代初城子崖遗址的发掘,为近代考古学的发展铺垫了重要基石,为探索中国文明起源大课题迈出了第一步,发掘结果揭开了中国文明初创期的帷幕。

  建馆保护“老祖先生活区”

  12月9日上午,从省城出发,驱车向东走了30多公里后,记者来到就在老济青公路边的城子崖遗址,对这座在历史长河 中飘摇了4000多年的文化遗存进行了现场探访。这个看不出轮廓的千年古城如今有了保护机构——城子崖遗址博物馆,该馆依原古城城垣而建,风格古朴独特。城子崖四周的城墙目前已经被破坏殆尽,但墙基却完好地保存在地下,走在野草和酸枣树疯长的夯筑土城台上,记者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远古的苍凉……

  记者搜寻

  1.1989~1990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4个月的勘探和试掘,对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存的发掘和研究又有很大进展,发现城子崖遗址存在三个不同时期的文化城,其城圈重叠的事实说明,城子崖在古代一直是筑城立国的理想之地,该次发现后来被评为全国十大发现之一。
  2.截止到2002年10月,我国已经在山东、河南、内蒙古、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发现了数十座龙山时代城,其中山东占14座,其中又以阳谷县景阳冈和东阿的教场铺处发现的龙山城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高祥森/齐鲁晚报)

  大辛庄:商人东征重镇

  ■考古名称: 大辛庄遗址
  ■发现时间: 1935年
  ■发现地点: 济南市历城区王舍人镇大辛庄东南

  这里就是中原商人向山东东夷部落推进的重要据点?这里就是齐桓公与鲁襄公的会盟之地?

  商人东征的据点

  大辛庄遗址位于济南市历城区王舍人镇大辛庄东南,地势由西南向北逐渐下倾,中间有一条东南斜向西北的自然沟壑,俗称“蝎子沟”,将遗址分做两部分,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保护范围11万余平方米。地表及沟崖上暴露出灰土和陶片、石器等。属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辛庄遗址的发现和发掘颇具传奇色彩。1935年,大辛庄农民王子玉在蝎子沟东崖挖土时偶得一批青铜器,大部分经古董商转售天津,一些零星小件及残器为齐鲁大学加拿大籍教授明义士收得。明义士几次到此调查,采集标本,并筹集了经费准备进行挖掘,却因故作罢;1952年,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此发现有灼痕的卜甲;1955年,当时从北京、郑州学习考古归来的杨子范等人率队对大辛庄遗址进行了发掘;1958年,山东省文物管理处两次进行调查、勘探和试掘,探得文化层厚约2米,最深处4米;山东大学由青岛返回济南后,每上考古通论课,必到大辛庄调查实习。

  1984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济南市博物馆及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进行较大规模的发掘,揭露面积849平方米,发现房址12座,水井8眼,墓葬42座,出土陶、石、骨、蚌、铜器等700多件。陶器有高裆锥足鬲、矮足鬲、圜底尊、大口尊、假腹豆等,还发现釉陶器和刻纹白陶;石器有斧、锛、刀、镰等;骨器有镞、笄、匕以及未见刻辞的卜骨、卜甲等;铜器为镞、针、锥等小件器物。有的墓葬有殉狗,这种葬俗同郑州二里岗、安阳的商代墓葬相同。

  该遗址是迄今发现的商代前期中段的中原地区商文化向山东的东夷部落推进最远的据点,对于商文化及商代夷商关系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山东大学退休教授徐基认为,这个面积达30万平方米之巨的商代遗址,极可能是商人东征留下的重镇。由于济南地区尚未发现比这里还早的大型商代早期中段遗址,他更进一步分析,当年齐桓公与鲁襄公的会盟,极可能就是在(泺)水之畔的这座重镇举行的。他推测,正是有了这座大本营,商代中期,商人才进而推进到了桓台,商代后期,商人更把势力范围扩大到了青州。

  寻访当年古城

  如今的大辛庄,是一个有着4000多人口的大村子,但现在的大辛庄与当年的商代遗址已经没有直接的联系了。据考证,明初,有贾姓人家从河北迁来,建了贾家庄,明代永乐年间,遭洪水淹没,大水过后,当地居民重建家园,改称大新庄,以示弃旧更新之意。但到了上世纪50年代,因为村南有小辛庄,人们删繁就简,改“大新庄”为“大辛庄”,由此延续下来。

  12月11日,薄雾冥冥,记者一路打听找到了这处商代遗址。蝎子沟里,种上了庄稼、蔬菜,蝎子沟两侧的空地上,建起了一座座蔬菜大棚。大辛庄商代遗址,静悄悄躲到了人们的视线之外。只是在菜地间的小路上,一座一米多高写有“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字样的石碑在提示着它的存在,并吸引了三三两两的游人慕名而来。

  蝎子沟的两侧,正好形成一个断层,陶片、卜骨等物依稀可见。实际上,大辛庄村民在遗址上多有所获。1970年,济南市博物馆在此收集到一批历年出土的青铜器,戈、镞等兵器及斧、锛、刀、车具等。1984年,又收集到一批器物,有鼎、觚、爵、戈等。出土和收集的器物,与河南安阳殷代典型器物并无区别,也有一些和郑州二里岗上层出土器物近似

1974年。

兵马俑
兵马俑是始皇陵的从葬坑,位于秦始皇陵东侧约1公里半处,发现于1974年,是当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一号坑是当地农民打井时发现的,后经钻探又先后发现二、三号坑,其中一号坑最大,面积达14260平方米。三个坑共发掘出700多件陶俑、100多乘战车、400多匹陶马、10万多件兵器。陶俑身高在1米75至1米85之间,根据装束、神态、发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将军俑,武士俑,车士俑等。坑内还出土有剑、矛、戟、弯刀等青铜兵器,虽然埋在土里两千多年,依然刀锋锐利,闪闪发光,可以视为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迹。秦始皇兵马俑规模宏大,场面威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1974 3月29日临潼县西杨村的村民在村南打井发现陶俑和古代青铜兵器
1974年7月17日由陕西省组织的秦始皇陵秦俑考古队进入该地区开始勘察和展开清理工作
1975年8月国务院决定建立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1975年11月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筹建处正式建立
1979年4月底秦兵马俑一号坑遗址大厅竣工
197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之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